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心得体会14篇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篇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心得体会《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心得体会通过这次学习,令我豁然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心得体会14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篇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心得体会《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心得体会通过这次学习,令我豁然开朗,受益匪浅。从精彩的讲座中,使我深入解了什么是微课堂以及微视频的制作,进一步更新了我的教育教学观念。下面我就谈一下感受颇深的几点:自从学校号召大家学习微课堂教学法后,自己开始默默地关注并研究它,但总感觉对它一知半解的。这次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把微课堂的溯源、发展和概念给大家讲解的漓淋尽致,不光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微课堂,还说明了什么不是微课堂,纠正了我们平时对微课堂的一些误解:微课堂不是辅助老师讲课的多媒体课件,也不是课堂教学实录的教学切片。它是针对某个知识点以辅助学生学习为目的而制作的短小精的视频。接下来,教授又告诉大家怎么设计微课堂:选题要选重点、难点和易错点,设计要有创意,他不仅给大家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制作微视频的方法,还让他的两位研究生教给大家常用的几种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当然这个教学过程也是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把原来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计算机学习变得简单易懂了。在这,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必要性。这次讲座中,教授通过他幽默的语言,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持,再加实用性的教学操作,使
这么专业的学术报告不再枯燥无味。这也给我一种震撼:把这些先进的教学理论应用到我们的学科教学中,我们的课堂会做到真正的丰富多彩,这样的课堂还会有学生不喜欢吗?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感觉到自己现在一些观念的落后,比如在对待信息的获取与应用上。在培训学习中,很多老师都带着先进的手机,录象机、平板电脑等工具,随时扫描专家团队的微信二维码,加入微信,学习过程中实现在线互动讨论。而我对手机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打电话发短信上,还没把它当作一个可用于随时随地学习的工具上。这些观念的滞后,必然会导致学习工作的落后,在一个信息发展如此迅猛的时代,闭门造车必然不会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当然我开始也暗自为自己辩解,觉得自己的落后与周围环境的避塞是有原因的。但在听了张渝江老师的报告后,却再也无法为自己找到任何借口了。张渝江老师是来自大山里的一位高中教师,但人家却是在国内最早认识翻转课堂的,没有太多的资金投入,那么他们就用盗版的平板电脑;支付不起高昂的软件费用,那么就找免费的;买不起高档的摄象设备,就去淘宝淘便宜的录象工具;无法说服老师们习惯复杂的软件,那么就把支持系统简化。在他面前,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应刃而解,他把翻转课堂成功的引入一所农村高中,让我们看到了希望。除了翻转课堂,他对国内外发生的一切前沿的教育研究都如数家珍。如果这些出自一个大学教授的
口中,我们会觉得很正常,但他却是一个一线的高中老师,让我不由的暗自惊叹。同时,也给了我们一次心灵的震撼:在一个信息如此发达的社会,无论你处于什么地方,只要你肯用心,没有学不到的知识,没有实现不了的理想。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那么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深刻感觉到在这个信息的时代,“给我一个终端,我将拥有整个世界。”在这样的社会潮流下,微课堂的推广已经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了。
篇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心得体会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中的心得体会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进入课堂,它对当前的语文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那声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景,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这种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拓宽了学生的时空观。同时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内在因素,发挥了主体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听、说、读、写、做的能力。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一、恰当利用现代信息,把语文课中的“僵”化为“活”。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认识,积极探究的学习心理特征,也就是说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最有持久力的动力。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使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然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创设了逼真的教学情境,渲染了活泼的教学气氛,令学生耳目一新,更具吸引力,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生动高效,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一手抓“激趣”。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有故事情节,有故事情节的文章可以通过动画展现给学生。没有故事情节的文章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制成连续的画面真实地再现给学生。让学生一边看动画一边听全文朗读。活动的画面形成了现场气氛,配以富有感染力的高水平的朗读,将无声的文字描写变为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把学生一下子带入了故事情境中,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最佳情绪地进入课文的学习。如《观潮》一课,作者在课文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描写潮的样子及潮的响声尤为精彩,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
地裂,好象大地都震得颤动起来。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让学生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汹涌澎湃的声音,借助投影和录象,让学生感受潮来时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一手抓“创境”。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的情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学生或多或少知道地震的危害大,具体情况怎样就不大清楚,更不清楚地震后发生的一些故事。我为了弥补这个不足,把网上下载的资料播放给学生看。特别播出一个片段:地震后,一位父亲用自己的双手在废墟中整整挖了三天三夜,在武警战士的帮助下,终于挖出了自己的儿子,可惜已经死了,而这位父亲的指甲全掉光了,食指的第一节骨头也都挖断了。学生观看了视频后,很快被视频中的场面所感动,发出阵阵感叹声,真正感受到一位伟大的父亲和地震的危害。弥补了教师口述所不能达到的效果,由于作好了铺垫,学生在学习这课时,很
篇二: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心得体会
信息技巧与教学进程深度融合心得体会之五兆芳芳创作当今,随着社会成长和经济的腾飞猛进,信息技巧在人们的学习、任务和交换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类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漠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进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巧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起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明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东西,学生仍是没有解脱“跟从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漠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阐扬学生的主不雅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颁发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巧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帮助勾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信息技巧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巧自主解决问题.综合实践勾当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类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交换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
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情况的结论.在此进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阐发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战略,并按照不合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合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法,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总之,在信息技巧教学中是要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巧的需要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具有认真踏实刻苦的精神,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作为面向21世纪根本教育教学变革的角度来看,信息技巧与课堂教学教学整合对成长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义深远.在实践探索中,我们要在借鉴外来精华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的整合办法,真正实现信息技巧与课堂教学的深条理整合!但在实施进程中,势必带来课程内容、教学资源以及学习方法的变动,我相信,通过我们所有优秀园丁的实践探索、不懈努力,势必取得丰富成果.
篇三: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心得体会
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心得体会【1】随着信息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不再一味地接受。要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认知世界的途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要求教师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有进一步的研究,要应用信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
融合是指运用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但有关联的事物,通过动态组合的方式融为一个整体的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实质是要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
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它包括三个进本要素:即: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
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变革:1.信息技术引发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文本)中的文字、静止图像以及教师语言变革为超文本和网络环境中的声、像、图、文综合的动态的资料集
2022年3月23日;
成,可以随时选择。必要条件:具备适当的硬件和软件。优势: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
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
2.信息技术引发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变革必然引起教师角色的转变,从“讲解着”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解疑者”、“共同探究者”。3.信息技术引发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改善以往的知识运送单向模式,而变为多项,即从“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变为“师生和谐、平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实现一位教师可与多个学生交叉互动,远距离交流,及时反馈与矫正。
2022年3月23日;
篇四: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过程融合的体会宇文皓月
2019年10月25日当今,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腾飞猛进,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解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但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赋性变动,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整合,为课堂教学创设了特殊的意境,使原本抽象的过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丰富了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
课程相互整合,其实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在课堂上纷歧定要有华美的课件展示,教师也不要过多地板书、讲授和满堂灌,而是把教师的“讲”让学生的积极介入活动所代替,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变成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以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的目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学有所悟,而这恰恰是他们自主探究的结果。
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教学理念的理解与摸索,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运用网络等教学手段,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欠好的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一个交互化、信息化的课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广阔性和互动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用于实践,勤于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社会下的创新型人才。
篇五: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心得体会
创作时间: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日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心得体会之欧侯瑞魂创作
创作时间: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日
现今,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腾飞猛进,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位置,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立异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教学设计增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琢磨,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解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理解充沛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年夜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沛让学生入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力,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沛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立异意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
创作时间: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日
创作时间: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日
生与生、组与组之间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出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战略,并根据分歧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分歧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年夜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各抒己见,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缔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自力思考、求异思维、立异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要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需要性.明确学习目的,规矩学习态度,要具有认真踏实刻苦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作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教学整合对发展学生主体性、缔造性和培养学生立异精神和实践能力意义深远.在实践探索中,我们要在借鉴外来精华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的整合方法,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条理整合!但在实施过程中,势必带来课程内容、教学资源以及学习方式的变更,我相信,通过我们所有优秀园丁的实践探索、不懈努力,势必取得丰硕功效.
创作时间: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日
创作时间: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日
篇六: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心得体会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作者:陈小山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39期
[摘要]学科融合是学科发展的趋势,在学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教学活动也要积极适应发展,勇于打破传统分科教学模式的界限,积极探索实践跨学科融合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融合意识,提升综合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日常教学实践,以地理学科为主导融合其他学科,就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策略和实施方式进行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学科融合;策略方式;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39-0062-02
学科融合(FOS-FusionofSubjects)是指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1]
在学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学校的教学活动也要积极适应发展,勇于打破传统分科教学模式的界限,积极探索实践跨学科融合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融合意识,促进学生的发展、成长。
一、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学科融合是技术革新、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高中阶段课程方案提出:“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在学科体系上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基本框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融入科学发展观、国家安全教育、海洋意识教育等,注重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2]
综合思维能力,不仅是学科内各知识点的简单归纳整合,更是跨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融合。“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解决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探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缘由”这一问题时,如果仅仅停留于历史学科或政治学科内,单纯从那个时代国内的经济变革、政治时局等角度去分析,那必然是片面、狭隘的。只有跳出学科的框架,跳出疆域的边界,从更大的时空去思考探求问题的缘由,才能发现:当时阿拉伯帝国的兴起,阻断了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人们不得已把目光转向了更加变化莫测的海洋通道,加上当时航海技术的进步,给了人们开拓海上丝路的底气,这才有了恢宏壮阔的海上丝绸之路。
这样的全球视野、全科角度才是教育应致力于带给学生的能力素养。
当然,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学科间知识的贯通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还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提升学习效率。
首先,有效的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够避免学科割裂带来的重复教学,提高教学时效。例如,政治、生物和地理学科都会涉及“环境保护”内容,历史和地理学科都有“地理大发现”的相关内容,当进行学科融合教学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避免重复教学,提高教学时效。
其次,有效的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其他学科知识体系,降低本学科的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英语学科进行“国际音标”教学时,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汉语拼音”知识技能尝试学科融合教学,就能大大降低学生学习国际音标的难度,提高学习效率。
二、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和方式
如何進行学科的融合教学?在我看来,学科融合是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是不同学科资源的统整与参与,但跨学科融合教学绝不是简单的不同学科的拼接与混搭叠加,不同学科应该有主次,以主导学科为中心,联结各关联学科,从而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入和贯通。
(一)以地理为主导的学科融合
地理是一门天然的易于联结融合其他学科、兼具文理科特点的综合性科目。自古以来,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的博学多才。地理是一门兼具自然科学属性和人文科学属性的学科,涵盖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和人口、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交通等人文地理要素。因此,在实践中,以地理为主导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以地理学科为核心联结其他相关科目,能够较好地融合统整各学科资源,提升学科融合的成效。
(二)以问题案例为载体的学科融合
学科的知识体系一般以主题为引领,可以是教学主题,可以是活动主题,可以是生活主题,但在呈现形式上一般以问题案例呈现,通过多维度、多角度的跨学科问题来引领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以地理学科为主导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在内容体系上,通过必修和选修模块满足了学生全面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涵盖天文学基础、海洋地理、旅游地理、政治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内容框架,以地理学科为主导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有了极大的操
作空间。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学过程中如何尝试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教学。
(一)地理与语文、英语的融合教学
语文、英语是沟通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其中常见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等语言文化内容,也包含着大量的地理学科方面的内容,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到《山海经》中的各种神异记载,这些内容对学生学习、理解地理学科知识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例如,在学习宇宙的起源和形成时,我就引入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通过对神话传说的解读,让学生把它与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相比较,一则可以加深其对宇宙不断膨胀、冷却的印象,二则可以增强其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二)地理与数学的融合教学
数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工具学科,在众多科目中都会应用到数学的计算和逻辑。在地理科目中,在进行比例尺計算、地方时与区时的换算、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等一些活动时,必然要用到一些简单的数学计算,把它与数学课融合起来,就能避免重复教学,提升学习效率。
(三)地理与物理、化学、生物的融合教学
地理与物理两门学科联系紧密,物理在地理科学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地理天文学发展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经典力学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等物理学科知识是学习研究地球运动等地理天文学知识的前提和基础;此外,热胀冷缩、热力环流规律、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等物理学科知识,对学生理解掌握气压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风的形成及风带分布规律、气旋反气旋等地理气候知识提供了有力支持。
化学学科中的一些内容,如矿物质的化学特性、CaCO3+CO2+H2O=Ca+2HCO3,SO2+H2O?圳H2SO3等化学反应方程式,对学生理解地质地貌特征、岩溶地貌形成、酸雨形成等地理学科的知识有极大帮助。
生物是地理环境下的产物,必然会受地理地形、气候、水文等环境要素的影响制约,反过来生物又会对地理环境的改造、形成和发展、变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呈现出地域性和整体性特点。生物学科里所涉及的光合作用、生态系统、生态链、生物圈层、自然带、环境保护等诸多内容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也有相当的重合度。因此,教学活动中做好两门学科的融合教学安排,可以让这两门学科相辅相成,避免重复教学,提高教学时效。
(四)地理与政治、历史的融合教学
在我国教育界一直就有政史地不分家的观点,这三个学科之间是紧密关联的,历史以时间为轴线组织相关内容,地理以空间为轴线组织相关内容,时空是不可割裂的整体,政治则是存在于一定时空里的活动,离不开相应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政治、历史也是人文地理学中基本的构成要素,“政治地理”是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选修模块,在学习活动中,常常要把三者有机结合。
(五)地理与中职建筑学科的融合教学
建筑类学科也是与地理学科紧密关联的学科。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等要考虑日照、风向、取水、地形、地质、材料等地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中职的建筑类专业中,以地理为主导,与各建筑学科融合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掌握建筑规划布局、建材选择、建筑日照间距要求等中职建筑学科的内容。
四、结语
学科的发展历经从“合”到“分”再到新一轮“融合”的过程:现有的学科分类最初都以混沌不分的形态包含于哲学范畴内,从15世纪末开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若干学科分别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单学科领域内的研究得以不断深入和细化,有效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由于研究一些复杂的问题需要多个学科知识的协同,学科发展又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传统经典学科间的界限被不断打破,学科的边界被重新划分,一些交叉学科(如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如城市研究、脑科学研究)开始大量出现。
在学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跨学科融合教学是教育理想的必然选择和应有追求。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重模糊学科的边界,致力消除学科间的割裂,实现学科融合教学,避免重复教学,提升教学时效,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孔令博.走出课堂的界限,整合课程的资源:初中各学科的资源整合的探索与尝试[J].新课程(中学),2017(4):81.
[2]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8).
编辑郭小琴
篇七: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研究心得体会银光小学马兰霞随着教改以及有效教学的深入国家对信息设备的资金的大量投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信息技术如何融入课堂这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出现了捉襟见肘的现象或者说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出现了难以化解的矛盾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研究》心得体会银光小学马兰霞
随着教改以及有效教学的深入,国家对信息设备的资金的大量投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信息技术如何融入课堂,这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出现了捉襟见肘的现象,或者说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出现了难以化解的矛盾,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1、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让课堂富有吸引力,实现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刺激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可爱的动物卡通、动听的音乐强烈的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引出的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了孩子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动手、动脑,以探究他们的好奇心。最后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大胆创新,将其设置成动画。通过师生互动,帮学生找出他的错误。整堂可看、可听、可说、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让一节抽象的课堂“活”起来。
二、固守传统之忧与现代信息技术滥用之患1、传统思维定势的形成,限制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学生只记结果而不研究结果如何得来;只听不思、唯书至上、为师独尊等。这些传统的习惯极大地影响者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成为批判、探究精神发展的瓶颈。传统课程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有效提高学生的素养、创新能力,具体表征为:(1)、课程内容陈旧,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实际。(2)、课程实施基本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课程管理统得过死,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多样化要求。2.现代信息技术过度滥用,束缚教师课堂设计能力。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同时,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缺乏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会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课件,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耽误自身的教学任务,影响学生学习效果。为了“赶上”教学改革步伐,有的教师上课,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课,也不管合适不合适,一堂课从头到尾,不写一个粉笔字,全用
电化设备打出来,似乎这才有新意,才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精神。而教师一节课的主要任务只有不断点击鼠标,挖空心思的让学生围绕事先设计好的课件运行流程转。更有甚者,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几乎演变成了各种电教实力、电教手段的大比拼,而教育教学的灵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格的塑造等人文素养却荡然无存。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化整合——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
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
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加强学习,用适应现代教育的信息技术武装教师的头脑在现代社会中,广大教师要学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念,要注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同时还必须要加强学习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创造高质量、高效益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要以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和教学的基本素质提高为起点。教师只有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并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信息素质不断提高,推广信息技术,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因此,学校应该逐渐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养,学校可利用备课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和班班通教室加强对老师的信息技术的培训。从最基本的计算机认识开始,到会使用幻灯片制作简单的课件,通过网络搜索素材,保持更新,加强学习与沟通及动手实践,应用到教学中去,从而加强对计算机的使用效率。
篇八: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1、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事前安排好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能够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实行实践活动。
例如: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理解图形(一)”:教师抓住一年级的孩子爱玩且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及感性理解为主的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大胆设计在一整套电脑游戏中。由第一关“比一比”“比比积木大小和面的多少”进入学习要点,初步形成对体积面积的感性理解;随后进入“找一找”,让孩子在配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中实行复习巩固;最后又设计“闯关”游戏即时反馈学习情况等。整堂课富有吸引力,实现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2.刺激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
有这样一个案例,在实行“毫米的理解”教学时,教师将儿童熟知的“龟兔赛跑”动画片稍作修改后作为导入,让孩子们想一想“小蜗牛、小乌龟和小白兔都跑了500(注:分别为500毫米、500厘米、500米),为什么大家都说小白兔跑的最多,而小蜗牛跑的最少?”可爱的动物卡通、动听的音乐强烈的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引出的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了孩子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动手、动脑,以探究原委的好奇心。最后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大胆创新,将其设置成动画“粗心的猪八戒”。通过师生互动,帮“猪八戒”找出他的错误。整堂可看、可听、可说、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让一节抽象的概念“活”起来。
3.利用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
互联网特有的开放性,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环境。比方,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相关数据: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申办奥运现场直播的收视率……通过覆盖面广泛、富有教育意义和说服力的数据材料,学生不但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再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上完《年、月、日》的知识之后,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制作年历”。这时,教师大可不必按传统教学习惯,帮学生搜罗一大堆年历、日历甚至美工书籍之类资料。只需要指导孩子们“轻轻点击鼠标”,你会发现,几天后他们交上来的作品,页面之美观、内容之充实、想象之丰富都是那样的出乎你的预料。
二、固守传统之忧与现代信息技术滥用之患。
1、传统思维定势的形成,限制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学生只记结果而不研究结果如何得来;只听不思、唯书至上、为师独尊等。这些传统的习惯极大地影响者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成为批判、探究精神发展的瓶颈。
传统课程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不能完全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创新水平,具体表征为:
(1)课程内容陈旧,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实际。(2)课程实施基本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
(3)课程管理统得过死,难以适合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多样化要求。
2.现代信息技术过度滥用,束缚教师课堂设计水平。
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假设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同时,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缺乏适宜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会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课件,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耽误自身的教学任务,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为了“赶上”教学改革步伐,有的教师上课,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课,也不管适宜不适宜,一堂课从头到尾,不写一个粉笔字,全用电化设备打出来,似乎这才有新意,才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精神。而教师一节课的主要任务只有持续点击鼠标,挖空心思的让学生围绕事先设计好的课件运行流程转。更有甚者,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几乎演变成了各种电教实力、电教手段的大比拼,而教育教学的灵魂--知识的掌握、水平的培养、品格的塑造等人文素养却荡然无存。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化整合--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
1.教学设计促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同样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有这样两份设计迥异的案例。第一位教师先用计算机展示一幅色彩鲜艳的秋天风景,声情并茂地说:“你们看,秋天多美啊,火红的枫叶,美丽的蝴蝶,……来到秋天的大自然中,你会发现很多美景”。电脑一一抽出枫叶、蝴蝶、松树的图案,接着通过持续的启发,让学生找出它们“轴对称”的共同特点。这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
第二位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安排在网络教室实行。电脑屏幕上首先出现了一小段中国传统喜庆场面,其背景用一个巨大的红双喜衬托。教师让学生回忆手工课上剪“红双喜”的方法过程,揭示“轴对称图形”;然后请学生
进入电脑资源库,找一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说一说“轴对称图形”的作用;即时训练时,教师请学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轴对称性,完成电脑中没有画完的画;在巩固练习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或使用手工剪纸、或展示自己的绘画特长、或选用电脑绘画技术等,利用轴对称图形绘一幅你自己认为最美的画;最后课堂总结时,由师生共同进入“聊天室”“聊一聊、议一议”,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所感。
乍看第一节课使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不过,仔细揣摩两节课,不难发现第一节课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第二位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找图形”让学生实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两节课放在一起一比较,便凸现出第二位教师教学设计,真正充分使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水平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例如,人教版第十二册“统计图”的整理和复习,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在bbs中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实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表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使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实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实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水平和团队合作精神。
篇九: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实践研究心得体会第1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研究》心得体会银光小学马兰霞随着教改以及有效教学的深入,国家对信息设备的资金的大量投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信息技术如何融入课堂,这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出现了捉襟见肘的现象,或者说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出现了难以化解的矛盾,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1、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让课堂富有吸引力,实现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刺激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可爱的动物卡通、动听的音乐强烈的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引出的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了孩子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动手、动脑,以探究他们的好奇心。最后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大胆创新,将其设置成动画。通过师生互动,帮学生找出他的错误。整堂可看、可听、可说、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让一节抽象的课堂“活”起来。二、固守传统之忧与现代信息技术滥用之患1、传统思维定势的形成,限制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学生只记结果而不研究结果如何得来;只听不思、唯书至上、为师独尊等。这些传统的习惯极大地影响者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成为批判、探究精神发展的瓶颈。传统课程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有效提高学生的
素养、创新能力,具体表征为:(1)、课程内容陈旧,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实际。(2)、课程实施基本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3)、课程管理统得过死,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多样化要求。2.现代信息技术过度滥用,束缚教师课堂设计能力。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
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同时,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缺乏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会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课件,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耽误自身的教学任务,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为了“赶上”教学改革步伐,有的教师上课,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课,也不管合适不合适,一堂课从头到尾,不写一个粉笔字,全用电化设备打出来,似乎这才有新意,才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精神。而教师一节课的主要任务只有不断点击鼠标,挖空心思的让学生围绕事先设计好的课件运行流程转。更有甚者,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几乎演变成了各种电教实力、电教手段的大比拼,而教育教学的灵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格的塑造等人文素养却荡然无存。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化整合——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
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加强学习,用适应现代教育的信息技术武装教师的头脑在现代社会中,广大教师要学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念,要注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同时还必须要加强学习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创造高质量、高效益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要以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和教学的基本素质提高为起点。教师只有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并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信息素质不断提高,推广信息技术,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因此,学校应该逐渐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养,学校可利用备课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和班班通教室加强对老师的信息技术的培训。从最基本的计算机认识开始,到会使用幻灯片制作简单的课件,通过网络搜索素材,保持更新,加强学习与沟通及动手实践,应用到教学中去,从而加强对计算机的使用效率。
第2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学习心得随着信息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不再一味地接受。要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认知世界的途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
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要求教师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有进一步的研究,要应用信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
(一)理论基础融合是指运用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但有关联的事物,通过动态组合的方式融为一个整体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实质是要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它包括三个进本要素:即: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变革:1.信息技术引发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文本)中的文字、静止图像以及教师语言变革为超文本和网络环境中的声、像、图、文综合的动态的资料集成,可以随时选择。必要条件:具备适当的硬件和软件。优势: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2.信息技术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是否采用信息技术无必然的因果关系,而取决于使用信息技术是否得当。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有利于自主探究,分层教学、个别化学习、合作习。必要条件: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能变“人灌”改“机灌”优势:数字化学习改变了时空观念,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已经变得无围墙界限,人类将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在数字化环境下,学校教学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合作性和创造性。要使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作业协同化,要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作为学习的培养目标。
3.信息技术引发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变革必然引起教师角色的转变,从“讲解者”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解疑者”、“共同探究者”。4.信息技术引发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改善以往的知识运送单向模式,而变为多项即从“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变为“师生和谐、平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实现一位教师可与多个学生交叉互动,远距离交流,即时反馈与矫正。总之,通过这次自学感受颇深,自身的理论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对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自己今后的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
第3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学习心得随着信息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不再一味地接受。要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认知世界的途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要求教师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有进一步的研究,要应用信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一)理论基础融合是指运用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但有关联的事物,通过动态组合的方式融为一个整体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实质是要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它包括三个进本要素:即: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
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变革:1.信息技术引发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文本)中的文字、静止图像以及教师语言变革为超文本和网络环境中的声、像、图、文综合的动态的资料集成,可以随时选择。必要条件:具备适当的硬件和软件。优势: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
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1-学习资料分享---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2.信息技术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是否采用信息技术无必然的因果关系,而取决于使用
信息技术是否得当。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有利于自主探究,分层教学、个别化
学习、合作习。必要条件: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能变“人灌”改“机灌”优势:数字化学习改变了时空观念,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已经变得无围墙界限,人类将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在数字化环境下,学校教学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合作性和创造性。要使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作业协同化,要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作为学习的培养目标。3.信息技术引发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变革必然引起教师角色的转变,从“讲解者”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解疑者”、“共同探究者”。4.信息技术引发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改善以往的知识运送单向模式,而变为多项即从“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变为“师生和谐、平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实现一位教师可与多个学生交叉互动,远距离交流,即时反馈与矫正。
总之,通过这次自学感受颇深,自身的理论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对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自己今后的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引作
用。2-学习资料分享----
第4篇:信息技术学科融合培训心得体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学习心得岑溪市诚谏镇第二中学梁培军2021年我有幸到梧州市参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培训。培训地点在梧州市贻景大酒店。信息技术正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普遍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渗透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它的威力越来越不可限量。信息技术走进课堂,走进我们的学科教育,与学科教育融合,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一、创设情境,激活兴趣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有故事情节,这些故事情节可以利用计算机的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的功能,将情境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变得分外活泼,让学生主动、轻松的接受语文知识。例如,儿童诗《雨点》,在教学时,我利用电脑,将不同水体中的状态展现出来,然后通过动画演示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和大海,并配上轻松愉快的音乐,孩子的兴趣被调动起来,随着雨点律动起来。二、化静为动,突破难点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把教学的重难点一一展示
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让学生能更好、更准的把握知识的重难点,并加以突破。例如,《再见了,北京》这篇课文,讲述了奥运会闭幕式的情景,孩子们那时刚出生,根本没经历过那种激动人心的时刻,也就无法体会当时运动员的心情,也想象不到当时热闹的场景。那么借助网络还原闭幕式的盛况,利用投影展现在学生面前,那恢弘盛大的场面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与语言描写文字产生共鸣。
三、多样选择,及时反馈在课堂上,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是否掌握,可以通过练习加以反馈。传统的反馈方式比较单一,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而信息技术手段形式多样,色彩丰富,可以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反馈形式。例如课文的朗读和背诵,可以出示课文的动画情景,让学生进行配音。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录制音频文件,提交给老师等等。信息技术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来说是一种手段,它与学科教学有机的融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过分依赖信息技术手段,使得教学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人灌”,变为电脑加网络的“电灌”,这是不可取的。作为教师,要掌握好信息技术,让它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去这样的培训。
第5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心得体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过程融合的体会2021年10月25日当今,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腾飞猛进,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
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整合,为课堂教学创设了特殊的意境,使原本抽象的过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丰富了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互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在课堂上不一定要有华美的课件
展示,教师也不要过多地板书、讲授和满堂灌,而是把教师的“讲”让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所代替,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以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的目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学有所悟,而这恰恰是他们自主探究的结果。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教学理念的理解与摸索,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运用网络等教学手段,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一个交互化、信息化的课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广阔性和互动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用于实践,勤于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社会下的创新型人才。
第6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XXX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率加快,各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作为今天的教师,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具有主动汲取知识的愿望并能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这种能力,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相互渗透与融合呢?下面笔者就两方面谈谈的自己的看法。
一、寻找最佳切入口,将学科知识渗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不是单一地传授和学习技术的过程,有许多地方与学科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老师在这些地方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导,可以让学生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并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二、探索最佳整合点,将现代信息技术糅合到学科教学过程中信息化时代的学科教学,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辅助性和环境化工具意义,从而内化并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这里的环境化工具和辅助性工具指的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为学习创设环境、提供学习资源服务所起到的两个方面的作用,据此达到高效、自主、创新的学习目的。因此,关键是要找到最佳整合点,探索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糅合到学科教学活动中去。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渗透与融合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它是一个复杂的长期实践过程,但终极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因此,我们应合理有效地将这种手段和工具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去,使其能在更广阔的教学领域中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促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健康发展。
第7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研究的目标:1.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网络平台探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生物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2.通过研究,调动学生学好生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及从事科学研究应当具备的严格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作风,使学生一步步地学会生物学研究中基本的科学方法。3、,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相整合的路径与方法,总结归纳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切实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与水平。
研究的内容:1.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生物自主探索学习方式的研究。多媒体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研究:教师主导:设疑激趣→示范指导(或启发引导)→组织讨论→组织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主体: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讨论猜想建立假设→设计交流模拟探究→合作探究记录数据→意义建构交流评价→迁移应用联系实际。2、利用多媒体技术为生物的实验教学提供虚拟的实验空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的研究。很多的教学内容离不开实验,需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通过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兴趣、观察能力、科学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3、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课外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研究。网络环境为生物的课外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形式。例如:通过网络进行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社会调查;通过网上收集资料制作生物电子报、编写生物小论文、设计实验等,通过网络环境进行课外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活动不仅节约时间,而且丰富了活动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主要创新点1.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抽象为具体。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搜集文字、图形、动画等多种信息传输为一体,创设出具有真实感和表现力,生动轻松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动情入境,集中注意力,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为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奠基。2.加大知识信息容量,促进师生多维有效互动。在信息技术下的生物课堂中,这种参与得以最大限度的体现:诱发主题相关的情景可由学生根据需要反复浏览,根据教学任务设计的有吸引力的、可操作的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趣和特点进行探究……信息技术是为课堂服务的,课堂是有益学生发展的;学生的参与能使技术与知识更具活力和生命力。3.注重探究性学习,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生物学的有些知识不是一定只有通过教师的传授才能得到的,可以将学生置于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其已有的学习经验,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就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形成自主体验、自主探究、自主实践的品质,其间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设计者、支持者和促进者。
第8篇: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研修体会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研修体会【“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研修体会例一】1、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例如: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认识图形(一)”:教师抓住一年级的孩子爱玩且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及感性认识为主的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大胆设计在一整套电脑游戏中。由第一关“比一比”“比比积木大小和面的多少”进入学习要点,初步形成对体积面积的感性认识;随后进入“找一找”,让孩子在配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中进行复习巩固;最后又设计“闯关”游戏及时反馈学习情况等。整堂课富有吸引力,实现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刺激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有这样一个案例,在进行“毫米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将儿童熟知的“龟兔赛跑”动画片稍作修改后作为导入,让孩子们想一想“小蜗牛、小乌龟和小白兔都跑了500(注:分别为500毫米、500厘米、500米),为什么大家都说小白兔跑的最多,而小蜗牛跑的最少?”可爱的动物卡通、动听的音乐强烈的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引出的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了孩子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动手、动脑,以探究原委的好奇心。最后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大胆创新,将其设置成动画“粗心的猪八戒”。通过师生互动,帮“猪八戒”找出他的错误。整堂可看、可听、可说、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让一节抽象的概念“活”起来。3.利用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互联网特有的开放性,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环境。比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
积大小,有的是申办奥运现场直播的收视率„„通过覆盖面广泛、富有教育意义和说服力的数据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再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上完《年、月、日》的知识之后,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制作年历”。这时,教师大可不必按传统教学习惯,帮学生搜罗一大堆年历、日历甚至美工书籍之类资料。只需要指导孩子们“轻轻点击鼠标”,你会发现,几天后他们交上来的作品,页面之美观、内容之充实、想象之丰富都是那样的出乎你的预料。
二、固守传统之忧与现代信息技术滥用之患。1、传统思维定势的形成,限制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学生只记结果而不研究结果如何得来;只听不思、唯书至上、为师独尊等。这些传统的习惯极大地影响者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成为批判、探究精神发展的瓶颈。传统课程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创新能力,具体表征为:(1)课程内容陈旧,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实际。(2)课程实施基本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课程管理统得过死,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多样化要求。2.现代信息技术过度滥用,束缚教师课堂设计能力。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同时,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缺乏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会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课件,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耽误自身的教学任务,影响学生学习效果。为了“赶上”教学改革步伐,有的教师上课,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课,也不管合适不合适,一堂课从头到尾,不写一个粉笔字,全用电化设备打出来,似乎这才有新意,才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精神。而教师一节课的主要任务只有不断点击鼠标,挖空心思的让学生围绕事先设计好的课件运行流程转。
更有甚者,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几乎演变成了各种电教实力、电教手段的大比拼,而教育教学的灵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格的塑造等人文素养却荡然无存。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化整合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同样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有这样两份设计迥异的案例。第一位教师先用计算机展示一幅色彩鲜艳的秋天风景,声情并茂地说:“你们看,秋天多美啊,火红的枫叶,美丽的蝴蝶,„„来到秋天的大自然中,你会发现很多美景”。电脑一一抽出枫叶、蝴蝶、松树的图案,接着通过不断的启发,让学生找出它们“轴对称”的共同特点。这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第二位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安排在网络教室进行。电脑屏幕上首先出现了一小段中国传统喜庆场面,其背景用一个巨大的红双喜衬托。教师让学生回忆手工课上剪“红双喜”的方法过程,揭示“轴对称图形”;然后请学生进入电脑资源库,找一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说一说“轴对称图形”的作用;即时训练时,教师请学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轴对称性,完成电脑中没有画完的画;在巩固练习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或运用手工剪纸、或展示自己的绘画特长、或选用电脑绘画技术等,利用轴对称图形绘一幅你自己认为最美的画;最后课堂总结时,由师生共同进入“聊天室”“聊一聊、议一议”,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所感。乍看第一节课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两节课,不难发现第一节课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第二位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找图形”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两节课放在一起一比较,便凸现出第二位教师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
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例如,人教版第十二册“统计图”的整理和复习,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在bbs中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研修体会例二】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认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所具有的特性,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应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面对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出路,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的认识到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和必然性。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图形、图像、活动影像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使计算机成为能以人类习惯的方式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种新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能给学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给学生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让学生按超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这将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当前科技发展异常迅猛,每个人,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不断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利用多种媒体组合,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参与和学习积极主动性,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首先通过自学及时掌握最新的科技成果,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给学生提供自学条件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把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可以改变教材的观念和形式,改变教
学环境、手段和方法,变革教学模式,有利于面向全体同学发展个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是必要的而且也是紧迫的。
我任教的学科是初中化学,在教学当中,从现代化教育手段中,也体会到了现代化的运用之益。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喜欢新鲜事物电教媒体的使用,使他们精神振奋,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也随之提高。例如,在讲《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用途》一课时,用电脑制作出一个内容丰富的幻灯片,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危害能够非常生动的表现出来,同学们直观的看到了酸雨对整个自然界的影响,对人类造成的危害,而这些问题,恰是能够引起学生关注本课的焦点,起到了导课的作用,而且,也使同学们想到现代工业技术的发达及人类生活对自然界的影响。
因此,现代化教育手段对教学受益匪浅,我们要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引导学生善于置疑,积极探索,大胆联想,多方位,多层面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使语文电教化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十一世纪教育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改变了过去手工业式的教学形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生的视听觉器官被充分利用,学生潜在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教育技术必将在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飞跃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突飞猛进,社会对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教师教学要求也很高,教师如何把教学水平提高呢?要求教师不仅写好教案,备好学生,还要求教师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和。今天我学习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和,感触很深。
那教师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和呢?1树立信息意识2增强知识的综合性3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5构件新兴教学模式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把握信息的特正,合理有效的把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的结合再一起。
篇十: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渡过程融合的体会之迟辟智美创作2019年10月25日现今,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腾飞猛进,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位置,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立异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琢磨,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解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单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沛体现学生主体位置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赋性变更,使学生的立异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充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整合,为课堂教学创设了特殊的意境,使原本笼统的过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静为动,变
笼统为形象生动,丰富了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互整合,其实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在课堂上纷歧定要有华美的课件展示,教师也不要过多地板书、讲授和满堂灌,而是把教师的“讲”让学生的积极介入活动所取代,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的酿成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以突出他们的主体位置,从而实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的目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化笼统为具体学有所悟,而这恰恰是他们自主探究的结果.
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教学理念的理解与摸索,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运用网络等教学手段,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欠好的学习任务,出现给学生一个交互化、信息化的课堂.充沛利用信息技术的广阔性和互动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沛让学生用于实践,勤于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培养学生自力思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社会下的立异型人才.
篇十一: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心得体会
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心得体会(多篇)
第1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研究》心得体会银光小学马兰霞随着教改以及有效教学的深入,国家对信息设备的资金的大量投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信息技术如何融入课堂,这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出现了捉襟见肘的现象,或者说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出现了难以化解的矛盾,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1、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让课堂富有吸引力,实现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中
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刺激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可爱的动物卡通、动
听的音乐强烈的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引出的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了孩子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动手、动脑,以探究他们的好奇心。最后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大胆创新,将其设置成动画。通过师生互动,帮学生找出他的错误。整堂可看、可听、可说、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让一节抽象的课堂“活”起来。
二、固守传统之忧与现代信息技术滥用之患1、传统思维定势的形成,限制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学生只记结果而不研究结果如何得来;只听不思、唯书至上、为师独尊等。这些传统的习惯极大地影响者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成为批判、探究精神发展的瓶颈。传统课程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有效提高学生的素养、创新能力,具体表征为:(1)、课程内容陈旧,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实际。(2)、课程实施基本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课程管理统得过死,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多样化要求。2.现代信息技术过度滥用,束缚教师课堂设计能力。
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同时,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缺乏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会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课件,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耽误自身的教学任务,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为了“赶上”教学改革步伐,有的教师上课,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课,也不管合适不合适,一堂课从头到尾,不写一个粉笔字,全用电化设备打出来,似乎这才有新意,才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精神。而教师一节课的主要任务只有不断点击鼠标,挖空心思的让学生围绕事先设计好的课件运行流程转。更有甚者,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几乎演变成了各种电教实力、电教手段的大比拼,而教育教学的灵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格的塑造等人文素养却荡然无存。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化整合——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
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
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四、加强学习,用适应现代教育的信息技术武装教师的头脑在现代社会中,广大教师要学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念,
要注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同时还必须要加强学习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创造高质量、高效益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要以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和教学的基本素质提高为起点。教师只有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并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信息素质不断提高,推广信息技术,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因此,学校应该逐渐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养,学校可利用备课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和班班通教室加强对老师的信息技术的培训。从最基本的计算机认识开始,到会使用幻灯片制作简单的课件,通过网络搜索素材,保持更新,加强学习与沟通及动手实践,应用到教学中去,从而加强对计算机的使用效率。
第2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学习心得随着信息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不再一味地接受。要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认知世界的途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要求教师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有进一步的研究,要应用信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
(一)理论基础融合是指运用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但有关联的事物,通过动态组合的方式融为一个整体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实质是要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它包括三个进本要素:即: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变革:1.信息技术引发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文本)中的文字、静止图像以及教师语言变革为超文本和网络环境中的声、像、图、文综合的动态的资料集成,可以随时选择。必要条件:具备适当的硬件和软件。优势: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2.信息技术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是否采用信息技术无必然的因果关
系,而取决于使用信息技术是否得当。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有利于自主探究,分层教学、个别化学习、合作习。
必要条件: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能变“人灌”改“机灌”优势:数字化学习改变了时空观念,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已经变得无围墙界限,人类将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在数字化环境下,学校教学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合作性和创造性。要使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作业协同化,要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作为学习的培养目标。3.信息技术引发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变革必然引起教师角色的转变,从“讲解者”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解疑者”、“共同探究者”。4.信息技术引发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改善以往的知识运送单向模式,而变为多项即从“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变为“师生和谐、平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实现一位教师可与多个学生交叉互动,远距离交流,即时反馈与矫正。总之,通过这次自学感受颇深,自身的理论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对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自己今后的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第3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学习心得随着信息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不再一味地接受。要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认知世界的途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要求教师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有进一步的研究,要应用信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一)理论基础融合是指运用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但有关联的事物,通过动态组合的方式融为一个整体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实质是要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它包括三个进本要素:即: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变革:1.信息技术引发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文本)中的文字、静止图像以及教师语言变革为超文本
和网络环境中的声、像、图、文综合的动态的资料集成,可以随时选择。
必要条件:具备适当的硬件和软件。优势: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1-学习资料分享---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2.信息技术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是否采用信息技术无必然的因果关系,而取决于使用信息技术是否得当。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有利于自主探究,分层教学、个别化学习、合作习。必要条件: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能变“人灌”改“机灌”优势:数字化学习改变了时空观念,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已经变得无围墙界限,人类将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在数字化环境下,学校教学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合作性和创造性。要使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
作业协同化,要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作为学习的培养目标。3.信息技术引发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变革必然引起教师角色的转变,从“讲解者”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解疑者”、“共同探究者”。4.信息技术引发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改善以往的知识运送单向模式,而变为多项即从“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变为“师生和谐、平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实现一位教师可与多个学生交叉互动,远距离交流,即时反馈与矫正。总之,通过这次自学感受颇深,自身的理论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对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自己今后的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2-学习资料分享---第4篇:信息技术学科融合培训心得体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学习心得岑溪市诚谏镇第二中学梁培军
2019年我有幸到梧州市参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培训。培训地点在梧州市贻景大酒店。信息技术正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特别是的普遍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渗透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它的威力越来越不可限量。信息技术走进课堂,走进我们的学科教育,与学科教育融合,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一、创设情境,激活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有故事情节,这些故事情节可以利用计算机的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的功能,将情境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变得分外活泼,让学生主动、轻松的接受语文知识。
例如,儿童诗《雨点》,在教学时,我利用电脑,将不同水体中的状态展现出来,然后通过动画演示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和大海,并配上轻松愉快的音乐,孩子的兴趣被调动起来,随着雨点律动起来。
二、化静为动,突破难点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把教学的重难点一一展示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让学生能更好、更准的把握知识的重难点,并加以突破。例如,《再见了,北京》这篇课文,讲述了奥运会闭幕式的情景,孩子们那时刚出生,根本没经历过那种激动人心的时刻,也就无法体会当时
运动员的心情,也想象不到当时热闹的场景。那么借助网络还原闭幕式的盛况,利用投影展现在学生面前,那恢弘盛大的场面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与语言描写文字产生共鸣。
三、多样选择,及时反馈在课堂上,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是否掌握,可以通过练习加以反馈。传统的反馈方式比较单一,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而信息技术手段形式多样,色彩丰富,可以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反馈形式。例如课文的朗读和背诵,可以出示课文的动画情景,让学生进行配音。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录制音频文件,提交给老师等等。信息技术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来说是一种手段,它与学科教学有机的融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过分依赖信息技术手段,使得教学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人灌”,变为电脑加网络的“电灌”,这是不可取的。作为教师,要掌握好信息技术,让它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去这样的培训。第5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心得体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过程融合的体会2019年10月25日当今,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腾飞猛进,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
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整合,为课堂教学创设了特殊的意境,使原本抽象的过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丰富了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互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在课堂上不一定要有华美的课件
展示,教师也不要过多地板书、讲授和满堂灌,而是把教师的“讲”让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所代替,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以突出他们的
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的目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学有所悟,而这恰恰是他们自主探究的结果。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教学理念的理解与摸索,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运用网络等教学手段,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一个交互化、信息化的课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广阔性和互动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用于实践,勤于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社会下的创新型人才。
第6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XXX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率加快,各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作为今天的教师,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具有主动汲取知识的愿望并能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这种能力,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相互渗透与融合呢?下面笔者就两方面谈谈的自己的看法。一、寻找最佳切入口,将学科知识渗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不是单一地传授和学习技术的过程,有许多地方与学科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老师在这些地方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导,可以让学生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并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二、探索最佳整合点,将现代信息技术糅合到学科教学过程中信息化时代的学科教学,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辅助性和环境化工具意义,从而内化并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这里的环境化工具和辅助性工具指的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为学习创设环境、提供学习资源服务所起到的两个方面的作用,据此达到高效、自主、创新的学习目的。因此,关键是要找到最佳整合点,探索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糅合到学科教学活动中去。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渗透与融合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它是一个复杂的长期实践过程,但终极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因此,我们应合理有效地将这种手段和工具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去,使其能在更广阔的教学领域中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促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健康发展。
篇十二: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心得体会
欧阳学文创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研究》心得体会
欧阳学文银光小学马兰霞随着教改以及有效教学的深入,国家对信息设备的资金的大量投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信息技术如何融入课堂,这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出现了捉襟见肘的现象,或者说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出现了难以化解的矛盾,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1、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留给
欧阳学文创编
欧阳学文创编
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让课堂富有吸引力,实现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刺激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可爱的动物卡通、动听的音乐强烈的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引出的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了孩子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动手、动脑,以探究他们的好奇心。最后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大胆创新,将其设置成动画。通过师生互动,帮学生找出他的错误。整堂可看、可听、可说、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让一节抽象的课堂“活”起来。
二、固守传统之忧与现代信息技术滥用之患1、传统思维定势的形成,限制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学生只记结果而不研究结果如何得来;只听不思、唯书至上、为师独尊等。这些传统的习惯极大地影响者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成为批判、探究精神发展的瓶颈。
欧阳学文创编
欧阳学文创编
传统课程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有效提高学生的素养、创新能力,具体表征为:
(1)、课程内容陈旧,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实际。
(2)、课程实施基本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课程管理统得过死,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多样化要求。
2.现代信息技术过度滥用,束缚教师课堂设计能力。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同时,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缺乏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会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课件,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耽误自身的教学任务,影响学生学习效果。为了“赶上”教学改革步伐,有的教师上课,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课,也不管合适不合适,一堂课从头到
欧阳学文创编
欧阳学文创编
尾,不写一个粉笔字,全用电化设备打出来,似乎这才有新意,才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精神。而教师一节课的主要任务只有不断点击鼠标,挖空心思的让学生围绕事先设计好的课件运行流程转。更有甚者,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几乎演变成了各种电教实力、电教手段的大比拼,而教育教学的灵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格的塑造等人文素养却荡然无存。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化整合——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
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
欧阳学文创编
欧阳学文创编
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
欧阳学文创编
欧阳学文创编
神。四、加强学习,用适应现代教育的信息技术武装教师的
头脑在现代社会中,广大教师要学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
念,要注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同时还必须要加强学习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创造高质量、高效益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要以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和教学的基本素质提高为起点。教师只有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并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信息素质不断提高,推广信息技术,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因此,学校应该逐渐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养,学校可利用备课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和班班通教室加强对老师的信息技术的培训。从最基本的计算机认识开始,到会使用幻灯片制作简单的课件,通过网络搜索素材,保持更新,加强学习与沟通及动手实践,应用到教学中去,从
欧阳学文创编
欧阳学文创编
而加强对计算机的使用效率。
欧阳学文创编
篇十三: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心得体会
(完整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研究》心得体会银光小学马兰霞
随着教改以及有效教学的深入,国家对信息设备的资金的大量投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信息技术如何融入课堂,这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出现了捉襟见肘的现象,或者说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出现了难以化解的矛盾,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1、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让课堂富有吸引力,实现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刺激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可爱的动物卡通、动听的音乐强烈的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引出的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了孩子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动手、动脑,以探究他们的好奇心。最后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大胆创新,将其设置成动画。通过师生互动,帮学生找出他的错误。整堂可看、可听、可说、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让一节抽象的课堂“活”起来。二、固守传统之忧与现代信息技术滥用之患1、传统思维定势的形成,限制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学生只记结果而不研究
1
(完整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结果如何得来;只听不思、唯书至上、为师独尊等。这些传统的习惯极大地影响者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成为批判、探究精神发展的瓶颈.
传统课程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有效提高学生的素养、创新能力,具体表征为:
(1)、课程内容陈旧,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实际。(2)、课程实施基本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课程管理统得过死,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多样化要求。2.现代信息技术过度滥用,束缚教师课堂设计能力。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同时,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缺乏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会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课件,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耽误自身的教学任务,影响学生学习效果.为了“赶上”教学改革步伐,有的教师上课,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课,也不管合适不合适,一堂课从头到尾,不写一个粉笔字,全用电化设备打出来,似乎这才有新意,才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精神.而教师一节课的主要任务只有不断点击鼠标,挖空心思的让学生围绕事先设计好的课件运行流程转。更有甚者,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几乎演变成了各种电教实力、电教手段的大比拼,而教育教学的灵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格的塑造等人文素养却荡然无存.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化整合-—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
2
(完整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四、加强学习,用适应现代教育的信息技术武装教师的头脑在现代社会中,广大教师要学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念,要注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同时还必须要加强学习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创造高质量、高效益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要以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和教学的基本素质提高为起点。教师只有
3
(完整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并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信息素质不断提高,推广信息技术,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因此,学校应该逐渐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养,学校可利用备课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和班班通教室加强对老师的信息技术的培训。从最基本的计算机认识开始,到会使用幻灯片制作简单的课件,通过网络搜索素材,保持更新,加强学习与沟通及动手实践,应用到教学中去,从而加强对计算机的使用效率。
篇十四: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学习心得体会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近日,我有幸参加了在XX学校举行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培训,此次培训让我感触颇深。
从听课过程中可以看到三位老师备课非常充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搜集各种资料,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了课堂效率。三位老师的课堂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理念。让我认识到了我与三位老师的差距,我要向他们学习。
XX老师执教的《四个太阳》(第1课时),这节课是小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低年级识字教学是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探索识字方法、拓宽识字途径、提高识字效率。XXX老师通过后羿射日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问学生“日”是什么,学生回答日是“太阳”,引出第一个生字。XXX老师通过白板播放“太阳”的读音(轻音),讲解独体字“太”,接着让学生观察“阳”这个字的结构及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阳”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高右低。),最后让学生进行书写,X老师用白板投屏功能展示学生书写并评价书写。这一块X老师通过白板画线和投屏功能让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阳”字的结构,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体验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走进课文,X老师向学生抛出问题,天上为什么会有四个太阳?学生产生质疑。(抛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课文,加深理解课文)。X老师进行泛读课文后,让学生在回答为什么有四个太阳。(一年四季)。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是什么样的太阳?绿绿的太阳。学生仿照造句。绿绿的
()。接着让学生体验夏天“绿绿的太阳”给你的感受。(清凉),在这
里让学生找出生字“道”,学生说字的结构并讲解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
的方法。之后通过男女生读。去感受清凉。仿照句子造句:绿绿的太阳,
照着____,____一片清凉。感受到清凉后,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一下“到
处”清凉。
自学第二自然,X老师出示自学提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2、用“O”圈出生字,用“______”画出词语;
3、同桌交流生字的识字方法(类似第一自然段)。
在讲解生字“送”时,X老师运用计时抢答器统计处理了下列问题:
1、“道”和“送”都是什么结构。
A左右结构
B半包围结构
2、“忙”、“尝”、“香”、“阳”的韵母是什么?
Aa
Ban
Cang
这一块通过信息技术的统计,教师可以准确把握全班学生答题状况,
能做到及时反馈。
接着老师把生字待会句子画分节奏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练习环节,X老师出示识字小能手。利用白板把生字拆分,点名上前把
他们组合起来。这一块利用信息技术,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
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X老师和学生一起配乐朗读介绍本课。
YYY老师执教的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认识》,“认识小数”是
一节和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学习内容,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但是由
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大多数孩子还是能理解接受,Y老师在整节课中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结合元角分和米、分米、厘米的知识来认识一位小数,并理解小数含义,掌握读、写一位小数的方法。运用直观手段,分析归纳使学生理解十分之几的一位小数表示,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理解小数含义,把某些分数改写成小数,提高学生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是通过把十分之几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对学生渗透相互转化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初步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的部分是一位的小数。
Y老师利用白板拆红包和逛超市导入,引出小数(这一块Y老师运用的影音素材,巧妙地导入,这样的导入接近学生的实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欲望。),接着Y老师提出你还在哪里见到过小数点。师通过白板举例子(3.45)讲解小数的组成(整数部分,小数点和小数部分)。Y老师抛出问题这个数怎么读呢(三点四十五、三点四五),Y老师揭晓答案三点四五。(通过对比让学生会更加深刻的理解小数的读法),紧跟着Y老师提出问题,在读小数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在理解小数时。Y老师紧跟练习通过白板通过蒙层的方式,呈现问题:1、先读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再读“·”读作“小数点”,最后读小数部分。2、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读出每一位上的数。
Y老师总结方法。在学生会读的基础上举例带零的怎么读2.60和1.05。会读跟进写,这一块Y老师通过白板投屏功能展示学生的书写。通过对比找出书写小数点的方法。Y老师通过蒙层、克隆多种信息技术手段认识、会
读和会写小数,小组通过动手摆一摆的方式解决重点。YYY教师解决重点后出示红包8.5元它是多少元?创设疑问、出示自学
提示:1、自学数学书92页的内容把空白处补充完整。2、组内交流8.5元表示几元几角?3、时间3分钟。通过小组合作突破难点。同时YYY老师跟进练习,利用抢答器统计学生反馈情况,最后总结纳。
三位老师的精彩示范课和Z主任的点评,犹如一盏明灯为给我指明了方向。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工具,旨在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从而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验学生主体地位的“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在实际整合中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再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的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随着教学工具越来越齐全,信息技术越来越完善,教师自身也要不断的进步,才能实现自身的成长,更好的教育学生,学无止境。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将汲取的浓缩的精华切实运用到教育教学中,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信息技术给学习生活带来的生动与便利。
推荐访问: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学科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