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专题党课9篇

时间:2022-11-16 16:35:07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专题党课9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专题党课  (精)党课讲稿: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最新)  一、既要心中有文,又要目中有人心中有文,就是要通过熟读同志的系列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专题党课9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专题党课9篇

篇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专题党课

  (精)党课讲稿: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最新)

  一、既要心中有文,又要目中有人心中有文,就是要通过熟读同志的系列论述,并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全面系统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要达到烂熟于心、融会贯通、触类旁通、运用自如的程度。有些重要的思想、重要的概念、重要的观点、重要的原理,要做到口熟能详,这才叫心中有文。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文献都要烂熟于心,重要的东西要口熟能详。当年,我读坏了三本《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前两本都翻烂了,先用胶带粘住,后来又不能用了,再买一本新的。因此,邓小平同志的好多话基本上我都能朗朗上口。因为那时候我讲课,老用邓小平同志的话,不做到烂熟于心,不做到触类旁通,就没法讲邓小平理论。你们今后要想宣讲好理论,起码要深入学习并全面系统掌握跟这个宣讲课题相关的东西,应当做到烂熟于心,应当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你自己都没有很好地熟读相关内容,都没弄明白,你怎么讲啊?讲出来也是生搬硬套,这是不行的。讲课不是念课,也不是背课;念课不行,背课也不

  行。理论宣讲,既不能念稿也不能背稿,讲解的内容必须是从自己脑子里“涌”出来的。同志们,学习理论不做到烂熟于心,不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你的脑子里怎么能“涌”出思想来呢?你讲出来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经过你的研究、经过你的归纳概括、经过你的联系实际思考的。念不行,背也不行,背还经常容易背错。我讲课几十年都这样,到哪里讲课都是这一张纸,从来没有拿过更多的东西。为什么呢?我在石家庄陆军学院拿着2万多字的讲稿讲课失败过一次,再往后就不敢拿了。后来,我摸索出一个办法,就是把写出来的详细讲稿变成一张纸的提纲,这个提纲只有我自己能看明白,写上两个字就代表一段话或者一句话,写上两个字就是一个例子。这个浓缩的过程是再备课的过程、打腹稿的过程。这样讲出来才是讲课,而不是背课,也不是念课。后边我还要讲到这个事,这是顺便说一下。

  真正做到心中有文,一是靠平时学习研究打的功底。平时没有学习研究,临时抱佛脚肯定不行,必须要有通过理论学习、理论积累打下的基础。二是备课深抓细严、下苦功夫。哪一堂课都得认真地备。

  目中有人,就是讲课要自觉地面向和服务于听众。自觉地面向和服务于听众,就是眼睛要看着听众、心里要想着听众。有下面几点意思。

  第一,树立讲课就是为听课人服务的思想。要尽可能地了解和适应听众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释疑解惑。讲课的人就是为听课的人服务的,不为听课的人服务讲什么课啊。讲的时候得有针对性,就得释疑解惑,使人听了以后感到确实有帮助,确实解渴,确实管用,听了和不听就不一样。没有为听课人服务的思想,你就没有讲课的资格,我说讲课就是服务。

  第二,要以平等的身份、讨论的方式、商量的口气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不能居高临下地训人。不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听众,而以居高临下的态度训人,有的时候即使讲得对、讲得好也会起副作用,引起人家反感。年轻同志出去讲课,既要理直气壮讲真理、说服人,同时又要平等待人,与大家探讨问题,不要居高临下,不要自视高明、看不起听众。这一条非常重要。

  第三,要努力适应不同对象的需求和理解接受能力,力求做到雅俗共赏。我们给基层讲课。基层群众行业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处境不同、对现实的满意度不同……什么样的人都有。我们要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大家听进去并接受,就得研究不同对象的需求和理解能力。如果听众各种人都有,我们就得争取讲出雅俗共赏的东西,使文化低的人能听懂,情绪不好的人能接受,情绪好的人听着高兴。另外,面对听课对象不一样的时候,就要在语气上、举例上有所调整,尽可能适应不同听众的情况和需要。我们讲课是讲给人听的,你不了解人,你不为人服务,

  你不适应他的需要,这是不行的。二、理论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理论化理论宣讲常见的毛病就是理论与实际脱节。讲理论就是照本宣科,或者简单解释

  本本;讲实际,往往就事论事,或者简单叙述现象、罗列现象,讲一些感性的见解;讲理论联系实际的时候,讲例子简单粘贴、简单挂钩。好多宣讲课都存在这个问题,人们不愿意听,听不进去,听了之后受不到启发。这就是理论与实际脱节。我们要讲课就得要讲好,就要做到理论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理论化,讲理论问题要跟生活融为一体,讲生活实际问题要上升到理论高度。

  首先是理论问题生活化。关于如何宣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归纳了三条。第一,阐释理论,要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论证或比喻。我给同志们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有一条重要思想就是党建思想。党的建设,要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有的人就提出能纯洁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盲目性、自发性容易滋生个人主义思想,党员都是从社会上来的,一个家庭里有好多成员也不是党员,怎么保证纯洁性啊?像这样的问题,我们就得用生活中的具体例子打比方给他讲清楚。这个问题我讲过。我说,要保证绝对纯洁是办不到的,就和生活中

  要求没有一点细菌、一点灰尘是办不到的一样。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纯洁的那些现象,所以党才提出了纯洁的目标、纯洁的要求,才要争取纯洁。就像因为空气里常有灰尘,所以要求保持空气清新的目标;因为我们手上带有病菌,所以才提出保持卫生习惯的目标。经常打扫灰尘,经常洗手,才能保持清洁。毛泽东同志就曾经说过:“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这么讲下来,听众对纯洁性的要求就比较好理解了。

  第二,用科学理论观点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比方说,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盲目攀比、盲目跟风,非理性消费、无效益消费、过度消费,我们都可以作出解释。生活中这些例子很多。比如说,最近微信中有一个帖子,说是有个人死了以后用汽车下葬。虽说车还不是很好的车,但这是相当不理性的,把小汽车给埋到土里边,将来给环境留下祸患。像这些生活中的事很多,我们在讲到同志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的时候,就可以结合起来讲。把一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讲,也有利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有利于人们理解同志的思想和理

  论。第三,表达方式要通俗朴实。用听众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和事例来解释理论、

  道理,让人听了感到亲近、易懂、易记。生活化就得通俗化,就要用生活的语言来讲理论、讲道理。没有通俗化谈不上生活化,用语要朴实。用深奥的言辞把一些浅显的道理讲玄奥了,那是故弄玄虚;把深刻的道理讲得通俗、朴实,这是水平,这是能力。

  很多著名人士都善于用生活语言讲深刻道理。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比较难懂,有人就问他什么是相对论。爱因斯坦幽默地说:“你在一个漂亮姑娘旁边坐了两个小时,却觉得只过了五分钟;你紧挨着一个熊熊熄灭的火炉只坐了五分钟,却觉得过了一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爱因斯坦通过一个通俗的比喻来讲相对论,虽然他的理论我们还不懂,但也能大体知道相对论的意思了。同志是用生活语言讲道理的大师,他经常用生活中的通俗语言来讲理论。他在莫斯科批驳西方敌对势力否定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时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这是雄辩,特别通俗,特别朴实。在这方面还有很多例子。比如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饭碗一定要端在自己的手里,碗里面主要要装中国的粮食”,这就是强调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光靠进口是不行的,得确保我们碗里装的是我们自己生产的粮

  食,外边买不到粮食我们也不能挨饿。另外,碗还得端在自己手里,不能叫人家端着碗喂你,人家不喂你,你就饿死了,这就是讲的粮食安全问题。“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句话讲到了实质,把道理讲透了,而且谁都能听懂。像这样的话,同志还说了很多。我们宣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一定要用通俗的生活语言去讲,把理论问题生活化,便于人们接受。

  其次,生活问题理论化。生活问题理论化,就是要把听众关心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来分析讲解,要为听众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论思维搭一个由此及彼的桥梁,要帮助听众把现实生活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来思考。怎样搭一个桥梁呢?就是既要讲清楚现实生活问题的实质、成因、解决思路。现实生活中的这个问题实质是什么,怎么形成的,我怎么解决它,把这些具体问题讲清楚的同时,还要从中解释出有普遍意义和长远意义的基本道理,使听众学到观察、处理问题的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一条非常重要,既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又悟出道理,对今后的思想行为都有长期的指导作用,具有积极意义。现实生活中的任何问题都要上升到理论分析,都要既讲现实的是非厉害,该怎么办、不该怎么办,又要解释出普遍意义和长远意义的基本道理,教给人们立场、观点和方法。

  三、备课精益求精,讲课洒脱轻松要认真备课。讲好课的关键是要有一个好本子。现在,有些同志之所以宣讲不好,包括学校老师讲课讲得不好,就是缺乏好本子,没有下大功夫准备好讲稿,准备讲稿东拼西凑或者是胡乱对付。讲课就得有讲稿,没有讲稿,讲课就靠不住。没有好本子,信口胡说、即兴发挥,很难讲好。特别是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讲,更不能随便讲,因为不是讲你的思想,而是讲同志的思想,是讲我们党的理论。同志们,你们去宣讲,一定要下苦功夫搞一个好本子,字斟句酌,认真推敲,而且搞出本子之后要叫别的同志看,一块研究、挑毛病。我年轻的时候在家里备课,就讲给我老伴儿听,讲给我孩子听,叫他们给挑毛病。备好课的关键是下苦功夫,努力做到“四个熟”。第一,思想观点得考虑成熟。从实际出发,多侧面、多角度思考你所讲的观点,正面与反面、历史与现实、此域与彼域、逻辑与实践、对错和信服,包括人们听了可能产生什么疑问、可能提出什么新问题都得事先考虑到,反复琢磨。第二,事实材料要研究成熟。我举例子、打比方,包括平时我形成观点依据的事实材料都得研究成熟。备这一堂课的时候,讲理论观点的时候,脑子里有相关的事实材料要调动出来,还要调查所缺的材料,还要研究各种材料的可靠性和价值,举出来

  的例子都是可靠的,概括的事实都是让人信服的,还要精心选择典型事例验证自己的观点……我们备课的时候掌握的材料是越多越好,选用的事例是越精越好。精选事例的原则有以下几个。一是少,例子不是越多越好,典型例子就有代表性。二是近,离听课对象要近,离现实生活要近,不要整天一讲就是“外国的”“古代的”“天上的”,跟“身边的”没联系,这是不行的。三是简明扼要。讲例子的时候要求简明,因为具体事物是复杂的,是多种因素、多种样式、多种关系的综合,我们这个理论是抽象出来的一点,介绍的时候就讲跟这个理论有关的一点,不要面面俱到,否则就成了讲故事。故事讲得挺热闹,但不利于帮助理解理论,逻辑也就乱了。

  第三,表达方式要成熟。有了思想,有了例子,用什么方式表达也很重要。著名教育家、厦门大学原校长王亚南曾经说过:“思想的形成是一个冶炼过程;把思想变成系统的语言,把系统的语言变成科学的文字,还要经过一个冶炼过程。”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思想变成语言,把语言再组合起来,这里得认真琢磨。不认真琢磨,语言一粗糙,一不精确,就会出毛病。不通俗易懂也不行,不准确也不行,表述方式一定要下功夫,反复推敲,反复琢磨。语言是思想的表达形式,思想是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思想和语言不是简单的一对一关系。一个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一个思想也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这就是需要我们推敲的地方。同样的话,你用那种语言说出

  去,别人不容易听懂;你换个语言,他就能听懂。同样的话,你用这种语言说出去,他接受不了;你换个语言,他就能接受。这为我们讲究语言的艺术性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第四,脱稿讲解要演练成熟。凡新课都要反复试讲、演练,达到脱稿而不离谱,潇洒自如而思路不乱。我在石家庄陆军学院刚当政治教员的时候,在家里写好了讲稿,之后拿着讲稿到山顶上自己讲课,讲着讲着讲不下去了,就拿出稿子来看一看;有的时候,我自己在家里讲,当时没有录像,就用录音机录下来,自己再听,听了再改,锤炼成熟。年轻的时候养成这种习惯,将来才能够达到出口成章;年轻的时候不下苦功夫,将来从事这种行业,即使年纪大了也难以有很高的水平。在讲稿的基础上,列出简短的讲课提纲。提炼提纲的过程就是进一步梳理、锤炼和打腹稿的过程。这样讲课才能讲得好,才能讲得自如潇洒。

  最后,我想说的是“台上一节课,台下十年功”。台上的一堂好课,都是台下长期下功夫积累的结果,这不是光靠临时备课能解决的问题。鲁迅先生说过,“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平时不读书,没有吸收那么多营养,你喷出来的只能是水;若平时多积累,就会把自己的血变浓,这一条非常重要。老舍先生说过,“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再锋利的刀刃,若日久不磨,也会生锈”。

  很多同志注意研究讲课的方法、艺术和技巧,我今年70岁了,实际上我在备课的时候从来没考虑技巧、艺术、方法。有人说,老王讲课有艺术性。我说,我不知道什么是艺术,也没想到用什么方法。我认为,首先丰富出方法。方法就是使目的转化成效果的门路和途径。思想知识丰富了,自然就能出方法。脑袋里空白一片,没多少思想,没多少知识,你用这个方法、那个方法,什么都没用。其次,业精出艺术。你的专业精通了,即使没有考虑到艺术性,讲出来别人也会认为有艺术性。因为所谓艺术性就是对内容表达得非常准确、鲜明、生动。你的专业不精通,又缺乏知识,能力又差,你讲这艺术、那艺术都是出洋相,都是作秀。有的同志讲求艺术备课,然而水平不高,老想弄点小插曲,最后分散人的精力。最后,熟练生技巧。你经常讲课,经常备课,语言、思想、材料、结构一切都安排得巧妙精当,这就是有技巧。你不熟,备课没下大功夫,平时也没好好学习研究,谈何技巧。所以,我讲了一辈子课,你叫我说哪一堂课有什么技巧、有什么艺术、有什么方法,我从来没想过这些东西。知识思想丰富了,术业精通了,勤奋熟练了,艺术、方法、技巧都出来了,总而言之是要下大功夫。

  当好宣传家的关键是热爱,把这个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全心投入才行。什么是水平?我总结,水平就是血水、汗水、脑汁水在一个点上的聚

  集和积累。一是有水平就得有血水、汗水、脑汁水,没有这些“水”谈何水平。二是还得聚集到一个点上,水汇聚到一个杯子里,不断累积,水平就高了。有的人用了不少心血、汗水,也绞尽不少脑汁儿,结果一会儿想跟别人斗,一会儿想捞点钱,一会儿又想拍马屁、升个官。水是不少,但都洒了,水一洒,风一吹就干。所以,集中不到一个点上,谈何水平啊,最后脑子里只有荒漠没有水平。同志们,你们是大学生、研究生,我给你们建议:学习要博,知识面要宽,研究要专,要早早确定今后人生的发展方向,持之以恒,高标准、严要求,自定规矩,管住自己,养成一套良好习惯。

  好了,同志们,今天就讲到这儿。

  

篇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专题党课

  科学党建,造福人民

  中共哈尔滨工业大学党校二区分党校预备党员党课培训班第4次学习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班级:姓名:学号:

  中共哈尔滨工业大学党校交通学院分校2015年4月

  成绩

  科学党建,造福人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今天党课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老师的深刻讲解让我认识到,只有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途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才能更快更好地建设我们祖国,才能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通过这堂党课,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有机结合的必然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要求,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在探索和回答这三个方面重大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涉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各个方面。对于每一重大问题的探索和回答,都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些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总的来看,在回答三个方面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相互衔接、相互贯通,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途径,而非固定不变的一种模式,“中国特色”是时代特色,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作为一名党员要不断学习,紧贴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吸取时代精华,才能在政治上保持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第一,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在结构的系统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邓小平开创,我们党始终面对并探索研究的重大问题,都是同一个主题: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在这个主题下如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这就深刻揭示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第二,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事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辛探索和不断实践,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际结合起来,逐步认识、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重大问题,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然而,发展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主题。新世

  -1-

  科学党建,造福人民

  纪新阶段,怎样实现中国更好发展的重大课题摆在了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发展的角度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共同发展及和平发展五个方面,基本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发展特征、目标和途径、动力和保障、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外互动,形成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揭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理论体系的一个具体贡献。第三,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性。这一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符合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国情,成功地指导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并不断被实践验证出它的正确性和科学性。通过本次学习,我更加完善地认识了“中国特色”的深一层含义,作为一名预备党员,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时都会面临不同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之间日渐突出的问题和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党员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政治分辨力,加强党性修养,抵制不良诱惑,坚持党性坚定信念,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身。

  -2-

  

篇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专题党课

  旗帜鲜明讲政治

  同志们: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每个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必须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在新征程上经受住复杂斗争考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按照市委要求,各级党组织书记要在主题党日中讲一次专题党课,主要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面向全体党员开展好“旗帜鲜明讲政治”专题学习培训。

  下面,按照要求,我给大家讲党课。

  一、共产党人为什么要旗帜鲜明讲政治

  讲政治是我们党保持团结统一,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回顾90多年发展史,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政党,讲政治、有信念,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统一步调,是我们党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旗帜鲜明讲政治,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特点和优势。共产党员无论做什么工作,特别是领导工作,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必须要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从省委层面看,省第XX次党代会确定了“XX”奋斗目标,这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

  XX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化,是对全省党员干部的政治考量,党员干部只有从政治上看问题、想问题,才能明辨方向、增强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勇气,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党的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推进“XX”提供坚强保证。从我市层面看,践行新理念、实现新崛起,构筑“五大新高地”,需要全市XX多个基层党支部、X万多名党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作风上强起来,更好地影响和带动全社会,汇聚起践行新理念、实现新崛起的强大正能量。

  1、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突出特点和优势。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属于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范畴,具有统率全局的作用。无产阶级如果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会丧失生机和活力。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突出的特点和优势,没有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党的团结统一就是一句空话。列宁在阐述政治的特殊重要性时指出,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看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完成它的生产任务。不肯定这一点,就是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最起码的常识。毛泽东十分重视发挥政治统率作用。在红军建设中,针对“军事政治二者是对立的”“军事领导政治”等错误思想,毛泽东提出要加紧政治训练,从教育上提高党内的政治水平。党执政后,毛泽东又强调“思想、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政治的统帅作用要集中表现为党的政治领导,通过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来实现。政治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条

  件下其内涵也是不断变化的,但它所涉及的必然是最核心、最重大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邓小平根据工作重心的转移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如果不善于从政治的高度、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认识当今国际局势变化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审时度势,正确决策,就难以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也难以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只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使我们党更加团结统一、坚强有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2、讲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内生动力。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证明,讲政治是我们党补钙壮骨、强身健体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党培养自我革命勇气、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提高排毒杀菌政治免疫力的根本途径。什么时候全党讲政治、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健康,我们党就风清气正、团结统一,充满生机活力,党的事业就蓬勃发展;反之,就弊病丛生、人心涣散、丧失斗志,各种错误思想得不到及时纠正,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损失。全面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不但在军事上发展壮大,而且在政治上日臻成熟,真正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质变。全面抗战爆发后不久,毛泽东就号召全党“要努力学习军事体育来武装我们的手足,学习政治来武装我们的头脑”。他还指出,抗日战争不但是时间上的持久战,而

  且更是政治上的持久战,每个革命者在政治上要有持久性。在严峻复杂的战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坚持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一方面又坚决反对“政治上的软弱症”,更进一步地成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的党,党员和党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在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和统一纪律下面团结起来,成为有组织的整体。1944年12月,毛泽东在给陈毅的信中十分高兴地写道:“整个党在政治上现在是日见成熟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恢复和扩大讲政治的优势。邓小平指出:“改革,现代化科学技术,加上我们讲政治,威力就大多了。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反复强调:“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在新形势下,要做到科学地讲政治,必须随时研究改革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把讲政治的根本要求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全面把握政治的内涵。

  3、讲政治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当前,党中央强调“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不是老调重弹,而是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站在顺利推进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高度,对全体党员提出的严肃政治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注重政治上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具有严格组织制度的先进政治组织,具有很强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党在“进京赶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但是

  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四种危险”,面临着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越是在关键时期,越是需要狠抓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确保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新党章对党员标准作了明确的、具体的规定,其中最重要的是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政治意识。应该充分肯定,我们大多数党员理想信念是坚定的,政治上是可靠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规模庞大的党员队伍中,也有的对共产主义心存怀疑,有的不信马列信鬼神,有的是非观念淡薄、原则性不强、正义感退化,有的甚至向往西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有的在涉及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原则性问题的政治挑衅面前态度暧昧、消极躲避、不敢亮剑,等等。特别是一些高级干部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不仅暴露出他们在经济上存在严重问题,而且暴露出他们在政治上也存在严重问题。不改变这种局面,就会削弱党的执政能力,动摇党的执政基础,甚至会断送我们党和人民的美好未来。我们党是一个拥有8900多万名党员、在13亿多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如果党员干部不讲政治、自行其是,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就无从谈起。在这个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根弦不能松,在政治问题上,任何人不能越过红线,越过了就要严肃追究其政治责任,谁都不能拿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儿戏。

  二、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讲政治不是抽象而是具体的,重要的是注重提高政治能

  力,牢固树立政治理想,正确把握政治方向,坚定站稳政治立场,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加强政治历练,积累政治经验,自觉把讲政治贯穿于党性锻炼全过程。党章是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把全体党员的思想统一到党章上来,自觉按党章行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党章规定的政治纲领、思想路线、权利义务、行为规范等,是旗帜鲜明讲政治的第一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党章意识,自觉用党章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维护中央权威是党性原则的集中体现,也是旗帜鲜明讲政治的重要试金石。维护中央权威,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政治纪律,是绝对不能违反的。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最核心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不是一个空洞口号,而是一个重大政治原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生死存亡,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坚持党的根本宗旨,要求全党同志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到我们基层党组织来说,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政治追求。共产党人

  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这种特殊材料来自于信仰的力量、来自于真理的力量、来自于忠诚的力量。如果丢掉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守、对共产主义的执着,精神上就会失去“压舱之石”。很多腐败分子走上腐败之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仰缺失、忠诚失守。党员干部立根固本一刻也不能放松、补钙铸魂一刻也不能懈怠。

  二是要有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的鲜明政治态度。最核心的就是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坚决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好贯彻中央精神与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关系,把中央要求转化为本地区的创造性实践;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当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坚持以大局为重,坚决服从大局;组织与个人的关系,党员干部无论担任什么职务、地位多高、权力多大,都是组织的一员,任何时候都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

  三是要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政治立场。要知民心,认真落实省委关于“XX、XX”的部署要求,真正走进基层,把群众心思摸准,把实际情况摸透,努力使各项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更加符合群众意愿。要顺民心,从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着手,多办他们最急需的事,多做雪中送炭的事。要得民心,善于从群众的建议、怨言、批评中经常审视自己的工作得失,看群众的实际满意程度。要切实解决位置不正、政绩观不纯、能力不够等问题,真正做到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四是要有为党的事业拼搏奋斗的强烈政治担当。我市正处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员干部要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治担当,有敢作敢为、善作善成的进取精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要乐于担当,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甘于奉献;敢于担当,强化迎难而上的责任;善于担当,提高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就破解难题、担当负责、推动发展的本领。

  五是要有襟怀坦荡严格自律的高尚政治操守。面对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的矛盾,党员干部坚守什么反对什么、崇尚什么抵制什么,是政治操守的具体体现。要公道正派、一心奉公,利益面前公而忘私、荣誉面前不争高低、待遇面前不争多少。特权是最大的不公,要坚决同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作斗争。要清正廉洁,老老实实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在各种诱惑和“围猎”面前保持清醒头脑,永葆政治本色。

  三、作为我们,当前怎样旗帜鲜明讲政治

  讲政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对于我们而言,要把讲政治的要求,落实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落实到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体现在党员干部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一要在政治方向上明态度。必须坚定不移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

  致,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作为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增强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谣言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各种思潮面前有信念和定力,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要用好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和“三会一课”等制度,把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作为必修课,自觉用以指导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在去年学习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巩固,持续深化拓展,做到“五学五提升”;把加强党章党规学习作为基本功,从增强尊崇党章党规、遵守党章党规的思想自觉着手,突出重点,深入学习,做到“三学三增强”。

  二必须把纪律、规矩意识挺在前面,贯穿到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去什么地方、做什么事、和什么人交往、说什么话,包括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所言所行,并非小节和私事,而是关乎道德品行、党性修养和纪律观念的大事。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决不能“满嘴跑火车”,对党的重大决策、重要部署滥评妄议,决不能自行其是、目无组织,把民主集中制原则置之脑后。中央新修订的《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是对党员干部廉洁自律要求和纪律要求的细化,要认真学习贯彻,始终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在首要位置,既奔向“高线”,又守住“底线”,做到心里时时有纪律、言行处处守规矩。领导干部在讲政治上要有更严要求,基层党组织要更加强化

  对领导干部讲政治的刚性约束。从我自身来说,“一把手”要有更自觉的主业意识,要带头围绕“四讲四有”合格党员标准,把学习成效体现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上;坚持为民服务转作风,把“暖企惠民”大走访作为深化学习教育的重要实践,持续开展“亮身份、树形象、作贡献”“领导干部立家规、共产党员正家风”等活动,不断增强为民服务意识;坚持服务发展建新功,通过“XX”先锋行动,把学习教育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让“XX”成为全市党员干事创业的生动实践。

  三要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和立足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统一。中央的要求是全面的、具体的,与中央保持一致也是全面的、具体的。任何具有地方特点的工作部署都必须以贯彻中央精神为前提,决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能合意则取、不合意则舍。中央要求推进转方式、调结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等等,目标要求都十分明确具体。我们必须结合自身实际,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作为我们基层党组织来说,要认真按照全覆盖、常态化、重创新、求实效的要求,把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抓紧抓好。要严肃政治生活,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斗争精神,勇于自我革命,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把学习教育落实到支部、每名党员,指导支部落实好组织生活基本制度“工作法”“先锋亮绩、积分管理”,全面推行“五事联动”主题党日等制度,坚持问题导向,把解

  决问题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在不断查找解决问题中深化学习、检验实效。

  总之,作为党员干部,不论在什么地方、在哪个岗位上工作,都要增强党性立场和政治意识,经得起风浪考验。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思想是穿越时空的,他多次向历史追问,苏联为什么会解体?苏共为什么会垮台?如果哪天在我们眼前发生“颜色革命”那样的复杂局面,我们的干部是不是都能毅然决然站出来捍卫党的领导、捍卫社会主义制度?如果我们党弱了、散了、垮了,其他政绩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共产党员必须把“旗帜鲜明讲政治”刻入骨髓、见诸行动、落在常态。同志们,旗帜鲜明讲政治不能仅仅落实在纸头上、口头上,更要落实到我们的具体行动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以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实际成果,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11

  

篇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专题党课

  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精选党课讲稿一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确立了初心和使命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经历了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和惊天动地四个发展时期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中国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飞跃

  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精选党课讲稿

  一、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确立了初心和使命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经历了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和惊天动地四个发展时期,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中国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飞跃。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带领人民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根本原因是他们坚守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确立起来的。(一)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确立了初心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人民富裕即满足人的根本需求的基础上有富余,而人的本性需求可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忘初心就是满足人民生存发展的物质需求和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1、满足人民生存发展的物质需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层次需求理论,强调只有满足了人低层次的需求,才能实现更高层次的需求。物质需求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需求,只有满足了人类衣食住行等基础的物质需求之后,才能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救国大业,在新中国成立初,社会百废待兴,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国民经济收入水平也整体偏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是中国共产党人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大力发展经济,

  满足人民对温饱和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求是全党工作的奋斗目标。在此后的一段时间,中国共产党一直带领人民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国民收入,解决人民生存的基本需求。自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实现共同富裕以来的4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GDP增长迅速,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大提升,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在2020年实现了全面小康。

  在40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满足人民生存发展的物质追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为了保证居民收入,不断调整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让人民共享更多的发展成果;不断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出更多物美价廉的生活用品,“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更是解决了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增加住房供给量和盖房补贴,并为出门在外的打工族提供公租房,解决住房问题。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中国的交通发展快速,公路和铁路遍布全国,“铁公机”交通网不断完善,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新时代,把民生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提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以满足人民生存发展的物质需求。

  2、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转变成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在公平、正义、法治、安全、环境等方面出现了多样化、更高层次的要求。社会主要

  矛盾的转变告诉我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物质需求,已经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并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从宏观来看,“四个全面”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的基本方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和交流互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精神需求的长远方案。从微观来看,人民的生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退耕还湖还林和污染防治带来更多的绿化,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让人们享有更多的公平、正义。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初心,并为之努力。

  (二)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明确了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明确了自己的使命——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之付出了生命。在此过程中不断调整最低纲领,经历了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在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两个方面,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辅相成、有机统一。1、推进“五位一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设的,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物质基础。新时代,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强国。

  首先,中国共产党人要建设一个政治现代化强国。建设政治现代化强国就是民主政治建设高度发展,人民享有更多的参与政治决策的渠道和机会,实现真正的人民当家做主;始终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坚持协商政治,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第二,中国共产党人要建设一个经济现代化强国。经济现代化强国就是一个发展实体经济、开放型经济的经济强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重要的实现路径。第三,中国共产党人要建设一个文化现代化强国。文化现代化强国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吸收了外来优秀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互动,让中华民族文化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第四,中国共产党人要建设一个社会现代化的强国。社会现代化主要是生活方式、价值观、教育的普及和人口的优化,也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高度发展的社会现代化。最后,中国共产党人要建设一个生态现代化强国。生态现代化强国就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

  发展,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模式。推动“五位一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牢记这个使命,并用实际行动完成这个使命。

  2、推进“四个伟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人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并为实现这个历史使命提出了具体的理论方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四个伟大”的治国理政方针,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四个伟大”紧密相通、相互作用,中国共产党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推进“四个伟大”。“实现伟大梦想”明确了我们朝着什么目标努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既承担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又承担着中国当代的使命,也承担着未来中国发展走向的使命。“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共同构成了实现伟大梦想总目标的战略支撑,其最终目的也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一,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具有许多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进行伟大斗争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以敢于斗争的精神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第二,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党的伟大工程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把中国十几

  亿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出困境、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第三,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事实证明,中国要发展、要稳定、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纵观历史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并在推进“四个伟大”中不断践行使命。

  二、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现实路径中国共产党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解放、民族解放的初心和使命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理论源头,并在不断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为实现初心和使命奋进。历史证明,要实现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实现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统一,用党性筑牢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坚实堤坝,用人民性激发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前进动力。“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我们取得胜利前进的不竭力量源泉。”(一)用党性筑牢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坚实堤坝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中国共产党毫不掩饰自己鲜明的政治立场,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它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特性,也是我们党的党性。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性问题,加强

  党性教育和党性学习是不可忽视的大问题。新时代,要加强党性教育,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用党性筑牢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坚实堤坝。

  1、加强党员的理论修养,永葆党的创新性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永葆其创新性,才能带领中华民族强起来。“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永葆党的创新性,就要加强党员的理论修养。强调,“理论修养是干部综合素质的核心,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加强理论修养最好的方式是学习,学习是党员提高自我素养的关键,学习包括很多方面。首先,学习的内容很关键。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多个场合、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党员提高理论修养就必须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必须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熟悉党的宗旨、原则、路线、方针政策。新时代,全体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其精髓和要义,打牢理论基础。其次,学习的方法很重要。“在学习理论上,干部要舍得花精力,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读原著、学原著,让原理扎根内心深处。再次,学习的途径很重要。在信息化时代,学习方法也要与时俱进,既要加强线下学习,又要利

  用好网络进行线上学习,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例如,线下学习可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理论大学习活动、读经典活动等;线上可以通过新闻网、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官媒和现在流行的“学习强国”等APP学习新时代的新思想、新理论。最后,实践是检验党员理论修养的唯一标准。看一名党员理论修养如何,就看他有没有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去,人民对其是否满意和认可,全体党员要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永葆其创新性。

  2、加强党员的宗旨意识,永葆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新时代,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就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强化党员宗旨意识,着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首先,要从思想上强化党员宗旨意识。全体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党章、党纲,了解党的发展历程,明确党的历史使命,搞清楚党和人民的关系,搞明白为什么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体可以通过读原著、开展党内主题学习教育、宣传等方式强化党员宗旨意识。其次,“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要在实践中检验。当今社会,许多党员宗旨意识薄弱,口头上喊着为人民服务,却不付出实际行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为了杜绝此类情况发生,全体党员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

  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多到基层了解人民生活状况,带领人民脱贫致富,为人民提供更多、更便捷的服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加快用科技引领未来发展,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为人民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3、加强党员的廉政建设,永葆党的纯洁性《共产党宣言》说到“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的革命阶级”,保持无产阶级的纯洁性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任务之一。也强调“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本质属性,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同一切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做斗争”。党的纯洁性是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关键,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因素。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考验,如党内贪污、腐败等问题突出,这就提示我们要加强党的廉政建设,着力增强党员抵御风险和防腐拒变的能力。“廉洁自律是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共产党员要保持自身思想、组织、作风和肌体的纯洁性,就要切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保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的精神。党员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要想做一个好官、为人民谋福利的清官,就必须能抵御金钱、权利、美色的诱惑,实实在在干事,清清白白做人。思想上,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理想信念,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缺钙”。行动上,党员干部要遵守党的纪律,拥护党组织,并自觉接受党的监督和考验;同时,树立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自觉抵制各种风险,

  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制度上,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把法规制度建设贯穿到反腐倡廉的各个领域,筑牢遏制腐败滋生蔓延的“堤坝”,打造有效防腐机制。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我们党要加强党员廉政建设,为保持党的纯洁性提供保障。

  新时代,全体党员要用实际行动永葆党的创新性、先进性和纯洁性,筑牢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坚实堤坝。

  (二)用人民性激发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前进动力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归根到底,中国共产党人是否完成使命得由人民检验。1、始终把“为了人民”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了人民”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始终坚守在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前线。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创新性地把“为了人民”落实到“五位一体”建设过程中,做到政治建设为了人民、经济建设为了人民、文化建设为了人民、社会建设为了人民、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具体说来,就是要深入人民群众,做好调研工作,人民群众需要什么样的党我们就建设什么样的党。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要建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让人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经济发展计划

  要根据人口增长速度和分布情况、劳动力水平等不断完善,保证人民收入;文化发展要从人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创造更多时代化、大众化、生活化的文艺作品;民生的发展要从人民生活实际出发,提供符合人民需要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要从人民的需求出发,制定符合人民发展需求的方针和路线。

  2、始终把“依靠人民”作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发挥人民建设创造的积极性

  中国的经济为什么发展如此迅速?中国为什么能实现全面小康?一方面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另一方面,是人民群众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人民是小康路上最坚实的力量,脱贫背后有无数普通群众敢于创新、不怕吃苦的创业致富故事。历史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民群众是中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最坚实的后盾,以红军长征的胜利为例。一方面,是红军对革命理想和事业的无比忠诚,他们坚定理想信念、不怕牺牲、自强不息、永往无前,他们“爬雪山”“过草地”“渡险江”“吃树皮”“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他们的特点。另一方面,长征胜利的背后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长征途中普通百姓为红军战士提供了许多帮助,如吃的、用的,提供了避难所等,虽然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是从很多红色影视作品和历史档案里都可以看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人民、脱离人民,要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鱼水关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虚心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时刻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是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不竭的力量源泉,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建设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始终把“依靠群众”作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3、始终把“人民共享成果”作为社会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增强人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创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人民享受更多的发展成果,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着力解决人民当下的所需所盼,让人民切实共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成果,增强人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更多、更直接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脱贫是实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一步,“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脱贫致富一个不能落下。”是给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承诺。为了摘除贫困区域的贫困帽,实现全面小康,党中央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也多次亲自调研贫困地区,并针对发展现状不断提出新的改革发展方案,保证每个人都能共享发展成果。精准扶贫是精准脱贫和实

  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有效措施,其精髓之处在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基础上的“精准”,精准就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运用科学有效的的程序和方案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精准又被划分为“六个一批”,针对每个地方、每个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帮扶,在扶贫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人民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还实现了在教育、文化等方面发展成果的共享。同时,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全党不仅重视物质脱贫,还注重人民群众从精神上脱贫,引导其树立自力更生、自我脱贫的信念,旨在用脱贫信念引导脱贫行动,加快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步伐。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我们已经实现脱贫,真正实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切实增加了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时代在改变,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不会变,一百年来,全党上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领全族人民砥砺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篇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专题党课

  2020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党课讲稿

  0000ff;">一、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开篇序言

  任何一部历史的撰写,都有它的时代背景。可以说,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也有它蹒跚学步的前奏。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百年黑暗近代史的序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恶化的过程之中,我国人民任人宰割,身陷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期间,多少仁人志士慨以当慷、前赴后继,为拯救国民探索出路、四处凿壁、呼号奋战。然而,由于他们始终奔走在资本主义道路之上,终究未能在救国之路上走通、走成、走完。

  1917年十月革命为满目疮痍的中国送来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早已麻木的广大工人、农民脱下沉睡的外衣,纷纷登上历史的舞台,发出摆脱压迫与剥削的呐喊与警醒。这个时候我们国人才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跟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尤其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事件再次印证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大胆尝试与无限智慧。随后,在我们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顽固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的伟大胜利。

  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夕《论人民民主专政》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插上指路牌。可以说,国人也曾在1949年10月1日前思考过诸如新中国应该走什么道路、应该建成什么性质国家等问题。庆幸的是,革命的成功让人们对资本主义道路报以坚定的否决。可是,除了资本主义道路之外,新中国难道要选择封建主义吗?就在国人议论纷纷、迷茫困惑之际,我们党伟大领袖毛主席大笔一挥,著文《论人民民主专政》,旗帜鲜明

  地告诉国人:“走俄国人的路。”没错,这就是最终的答案,即社会主义道路。由此,新中国的历史随着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书写同步进行,开启了中国人民的新历史。

  二、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篇章基调

  新中国的成立虽然成功搭建起社会主义发展主体框架,但还缺乏社会主义制度主心骨的支撑。因而,在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前,新中国致力于打造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心骨。

  1949年至1953年,中国陆陆续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下来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剿匪除恶霸、抗美援朝等一系列事件,有力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切实恢复了残破的国民经济。

  1953年至1956年,中国通过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53年,我们党适时提出渡时期总路线,指出国家要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所谓的“一化三改”。期间,我们党依据当时中国国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一化三改”运动之中。1956年,新中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这标志着我们这样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的新民主主义大国,在短短几年时间之内就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的变革,更是一个国家历史基调的奠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是完全正确的。整体上来说,在一个4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制度转型,促进工

  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胜利。不得不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基石。

  三、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曲折探索章节

  新生事物的成长难免遭遇碰壁和挫折。新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经过了两个曲折的探索阶段,虽然有所失,但也有所得。总体来说,这是一种曲折的前进。

  1956年至1966年,新中国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十年。需要着重指出的是,1956年毛泽东主席《论十大关系》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树立了一个良好开端。不同于苏联否定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观点,新中国准确判断社会主义社会状况,表明敌我矛盾并非社会主流,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即人民内部矛盾,确实占了主体。这一论断在当时的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都起到了振聋发聩和独树一帜的作用。但是,1956年苏联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引发了世界性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由此,新中国1957年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放肆发动进攻。进而,国内的反右派斗争被扩大化,大量人民内部矛盾被当作敌我矛盾。在这样的国内外不稳定发展趋势影响下,我们党在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虽然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但却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催生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因此,我国被迫在1959年至1961年进入生产生活困难时期,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好在国家领导人及时调转航舵,通过1960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及1962年“七千人大会”,国民经济得到顺利恢复与发展,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1966年至1976年,新中国迎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个曲折十年。不得不承认,这十年间的探索虽然防止了像西方世界资本主义复辟的预演,但付出了较为惨重的代价。我们应该看到,国家领导人发动思想文化领域革命运动的初衷是为了反修防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苏东剧变便证明了关于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思想具有战略意义,富有远见。而且,这种思想至今仍不失深远意义,应该给与肯定。只是,探索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和指导方略缺乏科学的分析,使党和国家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理应加以抛弃。当然,在这十年间也取得不少成绩,如:三线建设、两弹一星、中美中日恢复外交关系。这些都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经济腾飞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四、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起承转折段落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哲理同样适用于勤劳、勇敢、奋斗的中国劳动人民身上。当新中国沉浸在碰壁、迷茫、挫折的困境之中时,改革开放一声炮响,将步履蹒跚的中国推向新世纪的迎风潮头。

  1978年,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伟大决策扭转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进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钥匙打开了人民群众身上的教条主义枷锁,让人们的内心从曲折的过去解脱出来,重新面对新时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完善社会主义及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创造新动能、提供新动力,我们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再次节节高升、蒸蒸日上。

  1982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为中国社会主义加上“特色”内涵。我们根据国情实际和时代特点,通过艰辛探索赋予了鲜明的中国发展特色。自此,新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愈加“特色”、更加闪耀。由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逐渐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理论、基本道路、基本路线。在这里,我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毛泽东主席时期开始探索的,但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机制,则是在邓小平同志时期完成的,两者属于前后继承关系。也就是所谓的“始于毛,成于邓”这个说法。

  新时代,我们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经济上,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以及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在文化上,建立了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红色革命文化为基因,同时吸收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中积极内容的文化制度。经过实践的证明以及时间的见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已经成熟,有力促进了国内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经受住了国际复杂形势的考验。因此,我们充满了新时代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同志们,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一段从建立到建设再到完善的历史,是一部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社会主义事业在探索中发展、在挫折中前进、在困难中成长。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劳动人民的汗水与心血,让我们为国人、为自己鼓掌致谢。

  同志们,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世界上的不平凡历史。我们经历多少风风雨雨,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经历多少坎坷磨难,才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逐步强起来;我们经历多少泪眼婆娑,才最终走向了伟大复兴。应该说,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我们走对了。

  最后,希望对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我们十四亿中华儿女奋力在新时代阳光普照下,继续谱写华丽新篇章。

  我的授课到此结束,感谢大家!

  

篇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专题党课

  新时代中国特色经济思想的基本内涵——党课讲稿(9页)

  (一)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总书记在党的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同时还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对于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总书记强调,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抓住了中心工作这个牛鼻子,其他工作就可以更好展开。我们看到党中央就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都体现了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根本立场,也就是人民立场。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点,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我们在部署经济工作、制

  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中,要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比如,推进国企改革,妥善做好富余人员的分流安置工作。再比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强调的是人的城镇化,其主要内容就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涉及乡村振兴、人才引进、留守儿童等问题。这就是说,我们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目的就是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大局,把握规律。年5月10日,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及新常态。他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同年11月9日,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的三个特征。第一个特征,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过去多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近年来有了明显的持续回落,呈现中高速增长,xx年上半年达到

  6、3%。从全球来看,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仍是一个较高的水平。第二个特征,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持续提升,xx年为

  52、2%,高于第二产业

  11、5个百分点。同时,服务化、高技术化、融合化、绿色化、国际化趋势愈加明显。从需求结构看,消费升级势头强劲,消费贡献明显增强,xx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76、2%,高于xx年同期18、6个百分点。第三个特征,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要素驱动阶段,我们依靠生产要素低成本,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但现在这种比较优势已不复存在。比如,我国劳动力成本,也许较西方发达国家而言算是低的,但较东南亚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算是高的。投资驱动阶段,我们通过大规模投资,促进生产,满足人们消费需求。而现在,大量传统产业市场需求已达到饱和,一个结构性问题也随之出现:低端和中低端产品市场饱和,产能过剩,而高端和中高端产品紧缺,有的关键技术、高科技产品甚至不能自主生产,只能依靠进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一定要转向创新驱动。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系统性阐述,提出“九大趋势”。第一,从消费需求看,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第二,从投资需求看,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第三,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全球总需求不振,而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第四,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

  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第五,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第六,从市场竞争特点看,已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第七,从资源环境约束看,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第八,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经济增速放缓,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第九,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我们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四)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讲的是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党的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九大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注意,这两个表述中有一点变化,就是“和”字变成了逗号。在党的九大表述中,逗号前讲的是市场,逗号后讲的是政府,这样就把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讲得更加清楚、透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首先市场要配

  置资源,其次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一个递进关系。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由于受市场竞争和供求关系的影响,其价格与价值不可能完全一致,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而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正是通过市场价格的上下波动来实现的。由此,我们需要进行一系列改革,而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中,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比如,xx年8月,央行推出LPR新政策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这一改革,其实讲的就是贷款利率市场化,也就是贷款利率“双轨并一轨”的问题。新政策推出后,LPR改为报价行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MLF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计算生成。由此可见,LPR新政策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一项具体改革举措。

  

篇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专题党课

  大学生党课思想汇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篇《大学生党课思想汇报范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无忧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敬爱的党组织:众所周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中国***同志提出的。自***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始终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通过政治学研究院的俞老师生动详细的一课,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任何先进的理论,如不结合实际情况考虑问题的话都只是些空洞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在八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基本经验和总结,它结合了我国的具体发展情况和基本国情,是全党和各族人民的旗帜和方向,带领和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都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展开、来深化的。并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中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也逐步提升。无数的事实说明中国特色社会

  。正指出提请处之足不!览浏谢,享分文范新最

  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和优越性。在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我们还应该廓清道路上的种种疑难。在实践中做好一切,充分肯定和证明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也不能动摇,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发展中总会存在问题,这是不能避免的。在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背后也必然要意识到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刚结束的“两会”中,“民生”成为重要主题,出现了一些关键词,如:幸福、医改攻坚、保障性住房、还清教育欠账、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平稳物价、十二五规划纲要等,这些都反映党章网了繁荣之中仍然存在的问题。要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的国情和国际大背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开创新局面。“希望大家在享受现在的幸福的同时也思考下自己如何才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俞老师语重心长的教导让我记忆深刻。的确,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是作为一名党员,我们享受着父辈们带来的幸福生活,居安思危,我们应该时刻保有忧患意识,不断努力加强理论学习来武装自己,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中国的发展永远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永远离不开中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世界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人高扬中国特

  。正指出提请处之足不!览浏谢,享分文范新最

  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向全世界人民昭告自己的理论创新成果,所显示的是一份自信,是一份社会主义的自信;所展示的是一个启示,一个关于人类未来选择的启示,要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正指出提请处之足不!览浏谢,享分文范新最

  

篇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专题党课

  走自己的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以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成功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新事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总结了我们党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认真学习领会这方面内容,对于我们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续写好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的根本成就

  我们党百年奋斗积累了极其丰富宝贵的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毛泽东同志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在近代中国,为了改变中华民族悲惨屈辱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辛探索和顽强抗争,诸多主义、主张和方案曾轮番登场,但都未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分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才找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回顾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功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有不同于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同于当年俄国的独特国情,中国革命和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不能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也

  不能教条式地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各个国家由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在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时候,需要从实际出发,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正是在这种结合中,我们党成功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尽管同样都是武装夺取政权,但我们党没有照搬俄国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的做法,而是从中国实际出发,采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方式,并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产生了新民主主义的整个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是在同各个国家具体的实践相结合中发挥出来的。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发展又一次面临向何处去的道路选择。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

  为指导,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证明,我们党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是完全成功的,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

  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对中国基本国情、中国最大实际的深刻把握

  能不能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也是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之箭,要射中中国革命和建设之的,离不开对中国实际的准确把握。毛泽东同志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过去,在革命和建设中之所以发生这样那样“左”的和右的偏差,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对中国基本国情缺乏清醒准确的认识,脱离实际,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搞社会主义走了相当曲折的道路。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我们党花了很大功夫来认识中国国情。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认识中国,花了几十年时间。”大革命时期,为了弄清楚当时农民农村实际,毛泽东同志专门花了32天时间对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农民运动进行实地考察,深刻揭示了农民革命在国民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农民在国民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党把广大农民作为中国革命依靠力量,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提供了重要基础。从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最大国情出发,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科学回答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我们党同样把认识中国国情摆在突出重要位置。邓小平同志指出,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和必须考虑的,一个是底子薄,一个是人口多,耕地少。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后来,我们党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把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

  要求我们必须牢牢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我们更加自觉地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奠定了扎实可靠的基础。

  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一贯重视总结历史经验,这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恩格斯指出:“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大革命失败后,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我们党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深刻道理。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同志多次要求全党学习党史,认为研究党的历史,对研究今天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党内教育,推进各方面工作,都是必要的。他在中央学习组作的《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开门见山指出:“现在大家在研究党的历史,这个研究是必

  须的。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自觉对党的历史进行系统总结,是从延安时期开始的。这反映了我们党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把握运用规律,推动事业发展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制定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系统总结我们党成立以后特别是党的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前这一段党的历史及其经验教训,深刻分析了“左”倾错误在政治、军事、组织、思想方面的表现和严重危害,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所作的探索,充分肯定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分清了是非,使全党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民主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一致,增强了党的团结统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党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这样来制定方针政策,就能统一全党思想,达到新的团结。这样的基础是最可靠的。”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解决了既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又根据新的实际和发展要求实行改革开放、确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道路这

  两个相互联系的重大历史课题,为中国向何处去指明了正确方向,为探索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重要条件。决议还从十个方面总结概括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已经逐步确立的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道路的主要内容,初步回答了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决议明确指出这条道路的主要点是从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中进行基本总结获得的。这充分说明,我们党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开辟未来,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来总结历史,就能起到总结经验、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作用。

  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党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根本思想武器。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成功开辟,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破除思想僵化,摆脱传统观念束缚,勇于探索创新的结果。

  中国革命道路的成功开辟,是在同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取得的。我们党在幼年时期,曾饱尝教条主义之苦,有过不少教训。当时,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一度在党内十分盛行,给革命事业带来了严重影响。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召开

  了遵义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启了我们党独立自主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延安整风时期,我们党在全党范围开展了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使全党端正了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我们党明确提出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口号,并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郑重地写在党的旗帜上,为党的七大的召开和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全国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面对过去一段时间“左”的思想的严重影响,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解放思想的问题,认为思想一僵化,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了。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他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著名讲话中深刻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强调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邓小平同志这篇讲话,实际上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拉开了我们党解放思想,走自己路

  的新的征程。为了进一步推动解放思想,邓小平同志还领导和支持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强调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是思想路线问题,是政治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只有思想路线端正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才可能确立,改革开放才可能迈开步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坚决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从过去一度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党内外思想活跃,出现了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生动景象。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创造了良好条件。实践证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凝结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前提,是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十年动乱结束不久作出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的决策,开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成功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使当代中国又一次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筹国内

  国际两个大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胜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只要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篇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专题党课

  (精)党课讲稿: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及其内在依据

  在十九大报告里面,同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科学的运用了主要矛盾学说,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等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作出了重大的历史性和政治性的判断。他讲到,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在学习十九大报告的时候要特别重视这个重大的政治性和历史性的判断,因为它是我们党新的思想、新的政策、新的征程、新的部署的根本依据。

  在十九大报告里面,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涵做了全面的深入的论述。他用了“五个时代”来概括新时代的内涵。

  第一,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在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在现实中国发展的成就上,着眼于未来而提出来的对时代的判断。也就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过了长期的探索和奠基,经过了开创、全面推进到现在,到了一个全面发展的

  新时代。这个历史的线索,或者说历史的链条,我们不能够切断,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个新时代,要把它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看。只有看清了历史,才能够更好的看清现代。只有看到过去,才能够更好的看到未来。同时,也明白我们这个时代是要干什么的,就是要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第二,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在新时代,我们要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将会在二〇二〇年实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三,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走共同富裕之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当然,实现共同富裕并不是那么容易,它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

  第四,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

  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第五,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与此同时,我们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并不是像某一些国家,是霸权式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他们的强会给别人带来痛苦。而我们不是,我们是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概括起来,第一点把历史和现实有机地统一起来,第二、三、四点把我们奋斗的目标、途径和进程有机地统一起来,第五点把中国的发展和推动世界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我想,对于新时代的内涵,我们要从这五点来作全面把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具有重大的历史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那么,我们怎么样来把握这个意义呢?同志在报告里面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大体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

  第一,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角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在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70多年奋斗的历史上,我们经过了近百年的奋斗,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九四九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迎来了站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迎来了富起来。

  今天,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我们日益走近世界舞

  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经历了500年的历史,走过了6个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和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最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繁荣发展,中国在当今世界上引起了强烈的关注,告诉世界社会主义没有失败。在20世纪的8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苏东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低谷,西方有一些思想家开始宣称社会主义失败了,历史终结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较量了。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告诉世界,社会主义没有失败,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代表了人类未来的方向,人类应该有信心有能力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科学社会主义的境界。

  第三,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角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繁荣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的重大成就告诉世界,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路子并不是唯一的,并不是只有西方化的现代化才是唯一的道路。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路子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国情,根据自己国家的特点,经过自己的努力走向现代化的经济。中国就是这个样子,既坚持了现代化的普遍性,又坚持了中国具体的特点,从而解决了发展中国家所共同面临的保持国家独立性、特殊性和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性之间的矛盾。我们解决了这样的矛盾,给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方案、一种参考。它打破了西方现代化路径唯一性的神话,打破了过去很多发展中国家所陷入的西方路径依赖性的误区,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建构新型的全球治理体系作出了我们的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不仅仅是一个现象性的判断,更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的和政治性判断,它是我们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1981年,党

  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6年后的今天,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十九大报告再次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新的重大论断,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呈现的新特征、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挑战。以前我们要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是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今天,我国已经成为制造大国、正在迈向制造强国,说生产力落后已经不符合现实了。而另一方面,人民群众面对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平衡主要是城乡收入不平衡、地区之间不平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我们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是地区间要协调共同发

  展。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变化,反映的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阶段的提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正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推荐访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专题党课 党课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版权所有:新维文档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新维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新维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50341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