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大师电影观后感(10篇)

时间:2022-11-26 12:05:10 来源:网友投稿

玄奘大师电影观后感(10篇)玄奘大师电影观后感  精品文章  《《大唐玄奘》观后感》  在我小时候的寒暑假里,《西游记》被反复播放,一直影响着我们这些70后。然而,历史上真实的唐代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玄奘大师电影观后感(10篇),供大家参考。

玄奘大师电影观后感(10篇)

篇一:玄奘大师电影观后感

  精品文章

  《《大唐玄奘》观后感》

  在我小时候的寒暑假里,《西游记》被反复播放,一直影响着我们这些70后。然而,历史上真实的唐代玄奘取经的故事,完全是另一种传奇。他没有、猪八戒、沙僧等徒弟一路护送,也没有形形色色的傍身,独自一人,从长安出发,经历19载,穿越110多个小国,行程5万余公里,到达古印度求取佛法。

  《大唐玄奘》这部电影,还原了历史上玄奘的这段求学之路,这段“一念执著”而成就的伟大旅程呈现在我们面前。看完影片才知道,玄奘离开长安时,并没有得到当时的首肯,最终他排除千难万险,取得真经,才得到皇帝以及民众的认可

  影片以一个人物——玄奘,一件事——取经而展开,取经途中所遇到的困难是常人无法承受的,展现的是玄奘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纯粹的信仰。在我看来玄奘是一个“一根筋”的人,《大唐玄奘》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玄奘精神,一个同时拥有“执着”和“坚持”这两项高贵品德的人,而且这两种品德是当下这个浮躁社会最缺失的,玄奘法师的成功不仅仅是他个人梦想的达成,更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种激励。影片没有强烈的爱恨憎厌,似乎达到了的某种境界,默默地传达着的一种“空”的境界,却让人不禁动容,心灵深处不断震撼,更为这位的传播者油生敬佩。

  (通讯员三原分公司耿安红)第二篇:大唐玄奘观后感大唐玄奘观后感千呼万唤始出来,终于等到大唐玄奘上映,我也迫不及待的去看

  精品文章

  了这部让我期待很久的电影。刚开始还在纠结于黄晓明是否可以胜任玄奘一角,看来我是多虑

  了,黄晓明还是很好的诠释了玄奘。在很久之前我曾经看过钱文忠老师讲的《玄奘西游记》,当听到

  历史真实存在的唐僧时,令我感到震惊。可以说玄奘是一位相当伟大的得道。玄奘从小在寺院长大,研读经书,励志要远赴天竺求取真经。玄奘历经种种磨难,不畏艰险,未经唐太宗批准偷渡出境,当凉州刺使抓到他,他依然坚定信念要远赴天竺求取真经,。凉州刺使最终无奈放行,并发布通缉令,玄奘一路向西,经历了边关被擒,高昌国被困,特别要提的就是玄奘在高昌国,国王以丰厚的待遇挽留玄奘,但被玄奘拒绝,玄奘一心向西求取真经,高昌国国王将玄奘软禁,玄奘以绝食一个月为抵抗,玄奘的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最终感动了高昌国国王,高昌国国王予以放行玄奘西去,并一直护送玄奘抵达最终目的地天竺。

  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玄奘在天竺学习数年之后,带着所学经文及诸多佛像返回大唐长安,并得到唐太宗李世民及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回到大唐的玄奘以讲学和翻译经文为主要精力。

  贞观元年(627年)玄奘未经太宗批准,私往天竺求取真经,公元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终于到达自己长久以来盼望的家乡长安。太宗得知玄奘大师回国,立即诏令在洛阳接见他。玄奘奉诏匆忙上路,当月二十二日启程,二月初一在洛阳宫仪鸾殿受到太宗接见。唐太宗

  精品文章

  深感欣慰,与玄奘并坐问道:法师当年西去取经为什么不报道朝廷得知,玄奘说:玄奘当去之时以再三表奏。但诚愿微浅朝廷不蒙允许。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太宗说:法师出家后与世俗了断,所以能委命求法惠利苍生。

  看完这部电影我很受感动,也在此深受启发,只要一个人有信念,所有的事情都会实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信念,重要的是我们都要坚定信念,玄奘是值得我们敬佩以及尊敬的法师。

  玄奘一路经历千辛万苦最终取得真经,修成正果。换而言之,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种种磨难,种种的不快乐,种种坎坷,当我们遇到坎坷,想想玄奘精神。

  在玄奘这一路西行当中,一切苦难面前玄奘未曾感到过恐惧,始终心中默念心经,克服了种种磨难。

  当我心不静时,遇到恐惧时我都会心中默背心经,当你感到恐惧,遇到挫折时希望心经能够帮到你。

  第三篇:《玄奘之路》观后感《玄奘之路》观后感当得知我们需要写《玄奘之路》观后感时,我脑海里第一件想到的事便是之前炒得沸沸扬扬的埋有玄奘灵骨的西安兴教寺正面临大规模拆迁的问题。当地政府给出的拆迁原因,是丝绸之路联合申遗的需要,为了让环境更优美。虽然后来相关部门再次出面澄清涉及拆迁的仅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新建建筑,但这其中的问题还是值得我们深思。文物遗产,并不仅仅是建筑物,其中还蕴含了百年甚至千年的人

  精品文章

  的气息与精神,它是承载了长久的人类活动才能有今天的风貌。当地忽视众僧诉求,单方面进行规划与拆迁,高举申遗的牌子,而申遗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文物遗产,可这样保护下来的遗产是否还存在遗产本该有的样子了呢。当今,申遗层出不穷,各地千方百计挤进申遗的队伍,打着保护文物的牌子,可申请成功之后就将其当成获取利益的最佳手段。申遗并没有错,可倘若其目的不在保护而在开发,就值得我们好好的反思了。当文物遗产仅仅只作为供人们参观的“文物遗产”,我想这遗产也就失去它的意义了吧。

  再说说看《玄奘之路》的一些感想。其实,看完这十二集的记录片后,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玄奘的坚韧、执着和信念,而是佛学给我带来的震撼。之前对佛学的理解是存在误区的,仅仅是很浅薄的一些认识,加上遭遇过很多愚昧的信徒,我甚至将其归为迷信。可当看了纪录片,佛学给我的感觉唯有用震撼来形容。尤其当看到玄奘在各地为人们讲经,人们虔诚的样子;那时的人们对佛学尊敬与信仰,特别是高昌王、西突厥可汗等等对佛学的尊崇对的敬重;那烂陀弥漫的极其浓厚的学术氛围、数以万计传承佛法的学者以及当戒贤法师为玄奘开讲《瑜伽师地论》时大殿的情景,都使我震撼不已。当众僧一起诵念经文,空旷的大殿回荡低沉的钟声,都使我内心感到特别平静与开阔。为此,我特意找出很早之前听过的王菲一首《佛说圣佛母波罗蜜多心经》,再次听了几遍。爱因斯坦说,“我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我是的话,我愿意成为一名徒”。

  精品文章

  或许只是因为我并未深入了解佛学,此时的看法依旧浅薄。但不可否认,它确有让人内心平静的力量。在这如此浮躁的世界,能为自己内心找一片净土,就是幸福的了吧。

  第四篇:《玄奘大师》观后感(推荐)生命的高度《玄奘大师》观后感《西游记》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影视作品,它讲诉的是大唐和尚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在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后终于将真经带回大唐。西游记里面的唐僧是根据玄奘这个形象进行艺术改造,添加了商业的因素在里面。而真实的玄奘并没有唐僧这样传奇,也没有收了四个徒弟,一路护送他西天取经。《玄奘大师》是第十七届大学生电影节入围作品之一,该影片用历史记录片的形式展现了一代法师玄奘坎坷曲折却又波澜壮阔的一生。我认为一个伟大的时代,必然是有传奇浪漫的人物,玄奘不但是倔犟的求法者,更是伟大的冒险家,当画面呈现出无际的黄绸沙漠,玄奘大师手牵嬴弱的瘦马,狂风吹得沙尘四起,在逆风中徐徐缓步的玄奘,给予我的是一种启示,即人类在宇宙中的定位与存在,到底是虚无绝望和孤独,还是存着一丝渺茫的希望前行。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最大的感触是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回头想想我们的身边发生过的事情,就会想到一句古话“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那些为了个人的利益而伤害别人的做法是否应该被人们所鄙夷,那些轻易就选择结束生命的人,是不是应该在面前忏悔。也许死

  精品文章

  的意思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一样,做不到死的重于泰山,就只能轻于鸿毛。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都只是一个平凡人,遥远的宏愿不去提及,但如果连我们自己的父母都无法报答,那么生的意义就会让人质疑。

  在玄奘的身上我还读到了两个字—坚持,两个字对我来说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上大学之前我有过很多的理想,要过英语过级,计算机过级,普通话过级,甚至有过考研的念头,虽然我自己并不是很愿意考研,但这一直是父母的梦想。其实想想他们有这样的梦想是挺正常的,生活在穷苦的年代里,无法享受受教育的权利,只能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勤奋劳作着。于是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子女的身上,希望我们去完成他们年轻时候的梦想。

  那么我类。开始的时候一直很努力的去实现这些理想,但是到后面我发现是自己把理想定的太高了,还是自己不能坚持下去。浑浑噩噩的过了几年,曾经的理想却遥不可及。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问题,都说大学是一个染缸,跳进去的人没有几个能真正的洁身自好。我做不到向玄奘一样,xx的舍身求法,xx孜孜不倦译经,所以我到现在还是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虽然不能说一事无成,但也一直庸庸碌碌,我想着就是所谓的高不成低不就吧。

  勇气和锲而不舍是非常佩服和羡慕玄奘的地方。荒无人烟的沙漠,几天几夜滴水未进;杀人不眨眼的强盗,自私自利的同伴;高贵奢华的生活,至高无上的礼遇,这些都无法阻挡他一心求正法的行为。而现在的我们又是怎样的。胆小、自私是现代人的通病,现在推崇一

  精品文章

  切向钱看齐。所以古时候的得到都称这个世界为凡尘,大概也知道了和尚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清规戒律了。无论是“戒色”“戒肉”“戒酒”,因为这些东西都可能让大家对佛法产生不良的印象,妨害着佛法的弘扬,所以为了更好的弘扬佛法,僧侣们牺牲了自己的诸多享受。他们的“舍”却不仅仅是“施舍”,他们的“舍”是为了“得”,舍弃了世间的俗事纠缠,得到充裕的时间研究佛法弘扬佛法。

  在我认为有目标的人是很有力的,他们会给人一种安全感,执着他们所追求的东西去克服自身的障碍。困难在他们面前显得这样微不足道,把自身的能力得以升华。人们常说的人最强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能战胜自己的人不管是为国还是为私都能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如果中国能多几个这样的人,中国的发展在清朝末期的时候就不会停滞不前,那么现在的中国的经济,军事,科技就肯定不是现在这样了。

  看完这部影片,内心受到很大的鼓舞,同时也坚定了自己的一个理想。然后默默的对自己说:孩子,加油吧。

  09广电(2)班姚练1、既持,便不可破。2、施主,我们前后走了一路,何不同行。3、玄奘为求法西行只可日日坚强,不可中途而止。4、我不想知道你是谁。你也不用告诉我。5、弟子虽然人在长安,心早已在西行的路上。

  精品文章

  6、我是僧人。7、身临其境,仿佛见到了。8、老衲以为你就不用前去了。9、愿法师留在高昌,引导我们走出迷茫。10、那烂陀,终于走进了心中的圣殿。11、大小二乘的区别,你能阐述吗。12、那一刻真让人激动而兴奋。13、戒律真那么要紧吗。14、一个人影子无法铺满大地,但有些声音,可以传的很远。15、贫僧既已西来,即便死于途中绝不后悔。16、经律论,三藏已通。17、那烂陀,我来了。18、我是在梦中去西天取经,还是在取经的路上,走进了虚幻的世界。19、西去佛国,谈何容易,本官劝你,还是东还长安吧。20、本官就算放你过了瓜州,玉门关你是决然过不去的。21、一个人影子无法铺满大地,但有些声音可以传得很远。22、佛法并无高低之分,所谓大乘小乘无非是求佛的因缘及方便。23、在这一刻,真实与虚幻之间的界限消逝了。

  内容仅供参考

  

  

篇二:玄奘大师电影观后感

  《玄奘西游记》读后感范文

  《玄奘西游记》内容概要:本书讲述的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先驱、唐代著名学者、翻译家玄奘,在一千三百多年前,渡过流沙,越过葱岭,跋涉千山万水,去到印度。历经十七寒暑,走遍印度各国,为交流学术、增进学养及留学归来后首徒讲学、主持译述等相关事迹……

  《玄奘西游记》,亚马逊网友:几千年文字记载之历史,玄奘法师可是弘法唯一人耶?何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曾想,而释然的文字却扑面而来。都说我们是悠悠大国,文明之邦,未可全信。盛于汉及后的儒学,教人以仁孝,譬如当今,凡所提倡,必是今时所缺,古之亦然,子曰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礼崩乐坏才需四方教化,可为后世有幸,尊儒成典,但又失之于仕途,所去弥远,同学四书,人生迥异,共尊孔孟,却忘群而不党之训,政见不合互相打压,以明朝最甚!本可涤心,却生宦垢,儒之不儒。道教欲超然于世外,天人合一,可以说古代哲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亦有戒、有禁、有善——清张潮说有善无恶是仙佛,一种理想状态,但却失之于修炼,丧物于丹药,又殆矣!转而三教之佛教,虽非国产,却大放异彩。影响之远,教化之深,目的之纯,其余二教所不能比较——我非佛教徒,客观而论。劝人修善,讲求因果,这便于之前与之后和现在三重联系放在一起,简单说,可悔、可慎、可积,悔前行不端、慎今时之言行、积未来之福祉,厉害就在这,回头是岸的谒语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如此那么修身了,淡欲那么少争,共建合谐社会。窥历史之门,纷合杂陈,纷之时何来文明,何来礼仪?合之时,亦藏祸心。争伐之际,生灵涂炭,三教之教化未真深入心,播之未远。我国是大方的,送去多,索来少,儒传日韩,至今其竟

  争宗,殊可笑;茶道传出,亦同;珍宝之送,亦同。鉴真东渡几次后一去不回了,可以想像,取回少,赠予多。幸好有唐的开放,奉道教,亦尊佛教。玄奘法师却取回“真经”,变小乘佛教为大乘佛教,通俗讲上升了一个更高之层次,变小我为大我。历程之艰辛,字难描述……

  玄奘西游记的读后感,京东商城的网友:玄奘大师作为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大德高僧,他的佛学造诣以及毕生成就像明灯一样照亮着从古至今无数求法者的道路;他的坚忍豁达、悲悯慈祥和方便智慧是那么令人由衷赞叹。最初听到《玄奘西游记》这名字,是朋友推荐的钱文忠先生在百家讲坛的碟片,当时并未感兴趣,因百家讲坛内容繁复,分不清究竟哪个更有趣味或者更值得一看。但我把整部片子看完之后,就对钱文忠先生儒雅博学的大师风范和幽默智慧的师表形象产生了许多钦佩。钱文忠先生所讲的《玄奘西游记》,可以说是讲述“古代先贤圣哲事迹”的经典上乘佳作。看过他的精彩讲评,令我对于玄奘大师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也为玄奘大师“此生假设不取得真经誓不向东一步”的誓言所折服。从古至今的出家人多了,只有玄奘大师能真的做到这一点,这需要什么样的勇气和信念才能成功呢——真得是金刚不动才行啊!真是太值得我们后人了。在古代,人们把狮子称为大雄;而释迦牟尼佛也曾讲过修行佛法要像雄狮般勇猛精進。因此在寺庙里,大殿通常都称为大雄宝殿。所以也推荐正在学佛的朋友们看这本书,并以此鼓励自己像前辈大师们学习,在寻求佛法的道路上勇猛精進。同时也建议所有对佛学感兴趣或者想要了解唐代文化历史的朋友们,可以阅读一下这部作品,如果你能读得懂,就会觉得真是非常的感动人……

  

  

篇三:玄奘大师电影观后感

  电影《玄奘大师》观后感电影中所叙述的玄奘的一生与神话小说《西游记》中所描写的唐僧的取经之路虽然不同却有相似之处。玄奘在西去求学的路上遇到过艰难的自然环境,强盗的打劫,国王的威胁等等各种各样的难事,这与唐僧取经上所遭遇的九九八十一难很相似。而相同之处就在于玄奘跟唐僧对佛祖的虔诚已经取经的执着信念都是如磐石般,永不转移的。在观影过程中,旁白低沉的声音将玄奘平时经历娓娓道来。仿佛只是在讲述一个平凡人的一生。然而,玄奘大师一生的成就是无以言表的。他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佛祖,奉献给了自己一生所追求的事业。我不知道电影导演用这样一种声音的用意何在,只知道自己在听这个故事的时候仿佛这个佛教中很伟大的人物只是我周围茫茫人海中的一人,但却闪耀着无限的人格魅力。虽然我并不信佛,但是玄奘对于佛祖的执着信仰任然让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在强大的信仰面前,我看到的是微不足道的自己。玄奘依托着对佛祖的坚定不移的信仰克服着种种难关。在沙漠中,面对自然条件的险恶,在他失去水源的时候他也曾出现过犹豫和想要东归的念头,但在这时,他有想到了自己的誓言,“宁可西行而死,绝不东归而生”。那一刻,我很困惑,是怎样的勇气能让人在明知道死神迫近时还选择去追求那遥不可及的梦想。如此坚定地迈动步伐,这种执着的精神即便是日后他没有达到他在佛学上的成就也应该被人所称颂。在沙漠中,他也出现了幻觉,觉得身边妖魔鬼怪缠绕,久久不曾离去。彼时他并未化为神佛,以其凡身肉胎独自行走在广阔无垠的沙漠中,小说,电视剧里的好运连连并没有在他身上出现,他经历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和磨难。我想,难道真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一切仿佛冥冥中自有定数。逼不得我不去相信上天对他的考验是为了让他以后能达到巨大的成就。他逝世之前,他对弟子说,“我眼前有白莲花,大于盘,鲜净可爱”,白莲花在很多作品中我们都知道是菩萨,佛祖所坐的东西。这是玄奘对自己人生的总结,他相信,自己死后,定能成佛。我认为这是他对自己人生的总结,他自信未做过任何有愧于佛祖之事,只有真正纯洁的人才能在自己最高信仰面前有这样的笃定。试想自己,真的是觉得自我的精神需要很大的完善与进步。《玄奘大师》这一部电影让我想起了我高中的一位老师,是一位年过半百的物理老师,喜欢研究无线电装备。他曾经用他那一口方言式的普通话对我们说,他研究无线电三四十年了,对于这一块领域的研究不说数一数二,至少还是小有成就的。当时的我听到他的话只是觉得这是一个可爱的老头子对自己人生的总结。我并没有意识到这当中所包含的意义所在。但在我写读后感的时候,我忽然就想起了这位可敬的老人,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无线电,虽然他没有达到什么很高的成就,但是在追求理想的时间长河里,他达到了自己人生的高峰,自己的精神也得到了很到的满足。玄奘大师,花了十九年的时间求学,又花了十九年的时间翻译佛学经典。这两人身上虽然成就无法媲美,但我却觉得他们是一样的值得人敬佩。长期抱着对梦想的执着,并报以一颗赤子之心,我认为只是现在的自己甚至是未来的自己无法做到的事情,所以对于这些能用生命去努力的人即便是没有达到很高的成就我也是敬佩不已的。最后说一说电影与翻译的关系吧。玄奘用了一个十九年去学习梵语和印度文化,又花了十九年的时间去翻译佛学著作,当然从小的汉语跟中国文化的学习也是翻译的基础。对两种语言的精通与对两种文化的了解才能翻译出有品质的作品。这就暗示了翻译工作队译者的要求,语言的了解和文化的学习,只有这两者在翻译的两种语言中都有很好的了解才能翻译出好的作品来。还有一个则是时间,翻译是一项费事费力的事情,想要做好这件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只有长期努力的工作才能做好翻译。

  

  

篇四:玄奘大师电影观后感

  (1)可以写自己亲身经历或听说的宗教人生经历、感悟、思考;(2)可以写宗教影片评论;但切勿在网络上下载,要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尽量有自己的独立思考;(3)也可在中穆网等宗教网站看发帖,分析其言行;(4)还可以书籍、杂志记载的宗教故事,用自己的话讲述,并加以思考评述。总之,希望大家借此练笔,启发思考。《玄奘大师》观后感

  人在成熟之际,或许感性的一面要高于理性之多,观看影片途中我不禁几次落泪。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电视剧《西游记》至今印象深刻。我最初认识唐玄奘就是《西游记》电视里面知道的,在取经的路程中,最令人难忘的是手持金箍棒72变的孙悟空,好色贪睡的猪八戒,千变万化的妖魔鬼怪,和千奇百怪的神仙宝物。而只会念紧箍咒的唐僧到是被忽视到一边了。当然也不可否认,《西游记》让大家认识和记起了这位大师。看《西游记》时候非常不解的是为什么扮演者换了那么多人,再到后来联想到是不是妖魔鬼怪让唐僧的扮演者生病了?到现在也没解开这个疑惑。到后来长大了,接触到网络,看到了《大话西游》的版本。里面的唐僧那句:“就算砸不到小朋友,砸到花花草草也不好”如同烙印般深刻脑海。这句话简直就是唐僧精神的精髓,后来也经常被拿来和网友开玩笑。然而唐僧精神真的仅仅是“慈悲,怜悯”吗?前几天看了《玄奘大师》让我对这个传奇人物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公元627年,大唐帝国的都城——长安,饥荒即将到来,百姓纷纷逃难,在逃荒的人群中,行走着一位叫玄奘的人,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五百多年后,默默无闻的画师,在敦煌附近的石窟中创作了一副精美的壁画——明月高照,彩云环绕,一个虔诚的僧人正在膜拜观音猴子模样的徒弟站在身后,牵着一匹马。又过了三百多年,一本叫西游记的神话小说诞生,神通广大的猴子,保护这懦弱的唐僧,去西天取经。今天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而唐僧的原型玄奘早已被人们淡忘。影片从玄奘法师的出生说起。幼年的玄奘因家道中落、丧失双亲而踏入佛门,在洛阳的净土寺落发。此后又因战火纷飞而颠沛流离、辗转各处。行走在路上,动荡的世事、苦难的大众给青年玄奘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于是,他不断地行走,不断地追问,追问解决人世间苦痛的答案。他的青春被迷惘笼罩,直到偶遇一位来自印度的高僧,高僧向玄奘推荐了印度一个叫那烂陀的佛教圣地和一个叫戒贤的佛学大师。这次影响玄奘一生的拜访,也最终成就了玄奘,他从此开始了对生命真谛的追寻。于是,公元627年的秋天,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从长安出发,一路往西,一个月后,玄奘到大河西走廊的门户——凉州。由于当时战事紧张,玄奘被勒令返回长安。但执意西行的玄奘感动了凉州佛教领袖,在两个当地僧人的掩护下,玄奘悄悄离开了凉州。从此,玄奘昼伏夜出,来到了当时唐朝边疆的最后一个军事重镇——瓜州。并且在他的第一个徒弟——石盘陀的帮助下离开瓜州。但由于石盘陀因偷渡怕死而后离开了玄奘。因而玄奘独自一人

  向西穿越一望无垠的沙漠和戈壁。到达边关,在一个信佛将领的帮助下离开大唐国境。可想而知,一个信佛的人在蛮荒之地遭遇高僧,恭敬有加的态度可想而知。这些远离家园的守边将士而言,佛教提供的心灵慰藉很重要。补充了饮水和干粮之后,玄奘与烽火台的将士洒泪而别,从此走进了八百里沙海。但行走了一百多里之后,玄奘丢失了沙漠中生存的必备之物——水。玄奘却没有做回头路,他决定继续西行,“宁可西行而死,绝不东归而生。”玄奘的这种执着精神,一方面来自于他对佛法坚定的性念,另一方面是深深植根于他的天性。玄奘在沙漠中四天五夜未进一滴水仍向西挺进。最终到达了伊吾国,后又被送到高昌。当时高昌举国信仰佛教,希望玄奘留在高昌,玄奘当时执意西行唯有绝食以证自己的决心,绝食四天感化高昌王。高昌王为玄奘准备了一支随从,从此玄奘不再是一人西行了。途经焉耆国时遭遇强盗后化险为夷。后又抵达著名的龟兹国,龟兹王热情招待了玄奘,公元628年的春天,玄奘离开龟兹国,准备翻越葱岭(现帕米尔高原)。在翻越雪山的过程中,玄奘的队伍将近一半葬身于雪山中。最终到达了当时突厥的碎叶城,突厥可汗对玄奘非常热情,但他对印度却充满偏见。尽管如此,玄奘仍然获得了支持,可汗选派一位通晓各国语言的军人护送其前往印度。一路跋涉,玄奘一行人到达了当时信仰拜火教的撒马尔罕,撒马尔罕国王在玄奘佛法的讲解下改信佛教。公元628年夏,玄奘穿越中亚大草原,进入喀布尔河流域。玄奘在此据说看到了佛影的出现。公元631年春,玄奘看到恒河,再次遭遇一伙强盗,玄奘被选为祭品,后因天象大变,强盗以为得罪了天神,放弃了祭祀,玄奘逃过一劫。公元631年夏,32岁的玄奘到达佛祖觉悟之地——大菩提寺。公元631年秋,玄奘终于抵达西行目的地——那烂陀。在此,玄奘拜见了他梦寐以求的导师——年近暮年的戒贤法师。玄奘在那烂陀学习了五年,后又在印度游历了五年之久。最后归国。在印度的十年中,玄奘的名望逐渐在印度远播。在归国途中,经恒河失经书,这与在《西游记》中那一幕是一样的。公元645年,玄奘抵达长安。十九年前,青年玄奘孤身一人离开萧瑟的长安城。十九年后,长安已日渐繁华,而玄奘却已近中年。唐太宗接见玄奘,但唐太宗对佛法却不感兴趣,他更关心西域和葱岭以西的风土人情。唐太宗命玄奘写一本关于他西行的书。在朝廷支持下,玄奘开始他的佛经翻译计划。公元659年秋,玄奘来到现陕西的玉华寺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光。公元664年二月五日玄奘离世。看完《玄奘大师》,遂知这是多么让人“佩服折服信服”的中国人。在这部片里我看到了“感恩”“回报”玄奘小小就失去了父母,是寺院收留了他,是僧人养育了他,是佛法教育了他,而他用“19年舍身求法”,“19年孜孜不倦译经”,来回报一直有恩于他的佛陀。在这部片里我看到了“勇气”“锲而不舍”荒无人烟的沙漠,几天几夜的滴水未进;杀人不眨眼的强盗,自私自利的同伴;富贵奢华的生活,至高无上的礼遇;这些那些都不能阻挡玄奘一心求正法的行动。最终,玄奘的“执着”感动了皇帝,皇帝与他结拜为兄弟,为他陪上保镖,为他配上维生的财物,这些使得他一路平安西行。在这部片里我也看到了“和尚为什么要戒淫”因为玄奘的弟子与皇帝的女儿“高阳公主”的私通,使佛法险些失去了“皇家的信任和支持”这是非常致命的,大家都知道那意味着什么。所以为什么和尚要有这么多的“戒律”,无论是“戒色”“戒肉”“戒酒”,因为这些东西都可能让大家对佛法产生不良的印象,妨害着佛法的弘扬,所以为了更好的弘扬佛法,僧侣们牺牲了自己的诸多享受。这里从新认识了“舍”,不仅仅是“施舍”,“舍”是为了“得”,舍弃了世间的俗事纠缠,得到充裕的时间研究佛法弘扬佛法。

  在中国佛教史上,玄奘是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他不仅翻译了规模庞大的经书,也创立了著名的法相宗。玄奘10岁踏入佛门,13岁正式剃度,23岁时为寻求佛法而西行,十九年孜孜不倦的学习,十九年呕心沥血的翻译,完成了大唐西域记、大般若经的翻译、建造了大雁塔,他生命的每一分钟都是在为自己的信念做努力。玄奘的执着与坚韧,让我无限追思。鲁迅曾经写道: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骨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是玄奘,玄奘留给我们的人是一种精神,对理想永不放弃,对信念始终坚持,这就是玄奘的精神,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我是信仰佛教的,但在我的家乡一般去祭拜的都是观音菩萨和龙王庙。小时候我们小孩子都特别喜欢去庙里玩,每到观音诞辰日,我们那都会有庙会看,那算是我们童年的一大乐事。因为我们村里的老人特别信佛,所以小时候的我常常听奶奶讲那些稀奇古怪的事,并且我特别怕鬼。记得小时候我经常和妹妹去山上姥姥的的坟前送花拜拜,因为奶奶说多去姥姥那看看就不会遇见鬼了。而且记得当时看《西游记》的时候,经常觉得会突然出现个妖怪来吃我。长大后,虽然知道了世上是没有妖魔鬼怪的,到仍觉得有一些不知名的东西在我们周围。仍觉得会有观音菩萨在保护我,仍然会在过年的时候去庙里拜拜。我不认为我这是迷信,因为这样至少让我感觉到了安全感。就如影片中的玄奘一样,少年父母双亡。从小在庙里长大,佛已成为他的精神依托一般。失去佛,他就如失去灵魂一样。我虽然没那么热衷,但我认为信佛以是我从小养成的习惯一般。我不会因信佛而感到惭愧,因为那本来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篇五:玄奘大师电影观后感

  生命的高度

  《玄奘大师》观后感

  《西游记》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影视作品,它讲诉的是大唐和尚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在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后终于将真经带回大唐。西游记里面的唐僧是根据玄奘这个形象进行艺术改造,添加了商业的因素在里面。而真实的玄奘并没有唐僧这样传奇,也没有收了四个徒弟,一路护送他西天取经。《玄奘大师》是第十七届大学生电影节入围作品之一,该影片用历史记录片的形式展现了一代法师玄奘坎坷曲折却又波澜壮阔的一生。我认为一个伟大的时代,必然是有传奇浪漫的人物,玄奘不但是倔犟的求法者,更是伟大的冒险家,当画面呈现出无际的黄绸沙漠,玄奘大师手牵嬴弱的瘦马,狂风吹得沙尘四起,在逆风中徐徐缓步的玄奘,给予我的是一种启示,即人类在宇宙中的定位与存在,到底是虚无绝望和孤独,还是存着一丝渺茫的希望前行?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最大的感触是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回头想想我们的身边发生过的事情,就会想到一句古话“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那些为了个人的利益而伤害别人的做法是否应该被人们所鄙夷,那些轻易就选择结束生命的人,是不是应该在上帝面前忏悔。也许死的意思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一样,做不到死的重于泰山,就只能轻于鸿毛。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都只是一个平凡人,遥远的宏愿不去提及,但如果连我们自己的父母都无法报答,那么生的意义就会让人质疑。在玄奘的身上我还读到了两个字—坚持,两个字对我来说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上大学之前我有过很多的理想,要过英语过级,计算机过级,普通话过级,甚至有过考研的念头,虽然我自己并不是很愿意考研,但这一直是父母的梦想。其实想想他们有这样的梦想是挺正常的,生活在穷苦的年代里,无法享受受教育的权利,只能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勤奋劳作着。于是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子女的身上,希望我们去完成他们年轻时候的梦想。那么我类?开始的时候一直很努力的去实现这些理想,但是到后面我发现是自己把理想定的太高了,还是自己不能坚持下去?浑浑噩噩的过了几年,曾经的理想却遥不可及。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问题,都说大学是一个染缸,跳进去的人没有几个能真正的洁身自好。我做不到向玄奘一样,19年的舍身求法,19年孜孜不倦译经,所以我到现在还是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虽然不能说一事无成,但也一直庸庸碌碌,我想着就是所谓的高不成低不就吧。勇气和锲而不舍是非常佩服和羡慕玄奘的地方。荒无人烟的沙漠,几天几夜滴水未进;杀人不眨眼的强盗,自私自利的同伴;高贵奢华的生活,至高无上的礼遇,这些都无法阻挡他一心求正法的行为。而现在的我们又是怎样的?胆小、自私是现代人的通病,现在推崇一切向钱看齐。所以古时候的得到高僧都称这个世界为凡尘,大概也知道了和尚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清规戒律了。无论是“戒色”“戒肉”“戒酒”,因为这些东西都可能让大家对佛法产生不良的印象,妨害着佛法的弘扬,所以为了更好的弘扬佛法,僧侣们牺牲了自己的诸多享受。他们的“舍”却不仅仅是“施舍”,他们的“舍”是为了“得”,舍弃了世间的俗事纠缠,得到充裕的时间研究佛法弘扬佛法。

  在我认为有目标的人是很有魅力的,他们会给人一种安全感,执着他们所追求的东西去克服自身的障碍。困难在他们面前显得这样微不足道,把自身的能力得以升华。人们常说的人最强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能战胜自己的人不管是为国还是为私都能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如果中国能多几个这样的人,中国的发展在清朝末期的时候就不会停滞不前,那么现在的中国的经济,军事,科技就肯定不是现在这样了。看完这部影片,内心受到很大的鼓舞,同时也坚定了自己的一个理想。然后默默的对自己说:孩子,加油吧!

  09广电(2)班广电()2009011541姚练

  

  

篇六:玄奘大师电影观后感

  大唐玄奘电影观后感600

  大唐玄奘电影观后感600

  大唐玄奘电影观后感600一

  尽管风评很一般,还是去看了《大唐玄奘》――毕竟这是一个我比较感兴趣的题材。

  由于把海淀工人文化宫当成了五道口工人文化宫,所以前十分钟耽误了,没看到。我到影院的时候,玄奘已经离开长安了

  该剧几乎可以算是黄晓明的独角戏,其他配角均算客串。而黄晓明的演技恰好又退步到了《中国合伙人》之前的水准考虑到现有的大陆演员中,能表现玄奘这样一位同时代最伟大僧人(没有之一)精神境界的基本没有,所以选个帅而有名的倒也正常。

  但黄晓明不能正确地表达玄奘的坚韧不拔。很多地方在刻意地煽情甚至咆哮,那是不对的。玄奘是“坚韧”“坚强”,而不是“坚硬”。

  关于其他演员,我最不解的是,为什么从长安向西的人,说话非得都带个羊肉串味呢(尤其那个一点气质也没有的伊吾王李大嘴)徐峥、罗晋,一个个都没有贞观时期创业之臣上报天子下安庶民的感觉,要么是公子哥范儿(尤其一代名将李大亮),要么是装深沉。倒是谭凯演的那位武将还可以――看来呀,还是不能要太出名的演员。

  石磐陀、高昌王麴文泰两处情节都不出彩,戏剧冲突没能展开。尤其蒲巴甲演的石磐陀――表达“心魔”也不能走精神病路线啊。而麴文泰和玄奘之间很深厚的感情也几乎是一笔带过,没能表现出来。

  印度演员,尤其女演员,都真漂亮。

  整部戏有点流水账的感觉。不过既然是讲“理想”和“信念”,情节大概也不重要了吧那个到恒河里捞经文的故事,不知道是来自《大唐西域记》还是原创剧情,反正有点令人想到《孔子》里面下河捞书的颜回

  台词也不怎么行,有点TVB感,有点《读者》感,宗教感反而不足。

  人物、剧情不出彩,看看视觉效果也行。花了那么多钱做特效,至少长安城、大漠、敦煌石窟寺都还像那么回事。印度的很多佛教遗址也是实景拍摄,颇为沧桑。

  但最后出现的长安城夜景不好,尤其过桥的那个镜头,感觉不像长安,倒像安倍晴明的平安京,缺乏庄严宏大的空间感。

  玄奘在伊吾国看的那段乐舞有点意思。话说敦煌艺术大可以成为这部电影的一个重大表现点,应该多砸点钱。

  而无遮大会上的舞蹈就没法说了,能体现出这是一部中印合拍的电影吧反正天知道那时候印度的佛教乐舞到底什么样。

  下面主要吐槽。

  唐太宗的圣旨,既然文字都已经出现“门下”,那结尾就别来个明清风的“钦此”了。

  玄奘在烽燧的那场戏,饭桌上居然又出现了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玉米。

  莫贺延碛的英文字幕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这是个地理知识的错误那里是哈顺戈壁。

  高昌国是汉族政权,高昌王麴文泰是汉人,该国的服饰习俗至少也该胡汉参半,而不应该全是胡人的样子。

  印度老僧留那么大一把胡子但是佛经中不少记载都表明印度佛教也反对僧人蓄须,至少不能一把大胡子,可能是要与婆罗门教的瑜伽师相区别。实际上,玄奘西行之处,在当时是佛教与外道(婆罗门教、祆教、耆那教、摩尼教)共存的――当然,电影不必表现出这些。

  无遮大会上的贝叶经不知道哪里来的,我觉得上面写的不像是梵文至少不是天城体,倒像老挝文或者泰文。

  制作方花了那么多钱,但是小处依然不用心。

  题外话:中国佛道两教的伟大故事,适合拍成“大片”的,不止玄奘。以后如果有条件,鉴真东渡、法显航海、慧能顿悟,都是很好的题材。道教方面,丘处机西行止杀的故事没拍好,但张鲁安汉、重阳立教、明成祖营修武当山、王常月中兴龙门几乎无人问津。这一块,其实是富矿。

  大唐玄奘电影观后感600二

  五四青年节那天,我赶上末班车,邀友人到电影院看大唐玄奘。

  走进电影院,空旷的大厅,除了我们一行4人,其他观影人寥寥无几。我想一部与宗教有关的电影,在缺乏信仰的社会里,问津者少是不足为奇的。但作为一个

  对佛学越来越感兴趣的人,我却是带着无比景仰的心态走进电影院的,期待一代伟大僧人的生平事迹,去顶礼他的光辉人格,并增进对佛学的领悟力。

  影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讲述了玄奘法师,西出长安历经艰难险阻到达天竺国,取回真经,并带回长安翻译传播的故事。在长达两个小时的观影过程中,我没有激情澎湃,更没有被点燃智慧思绪纷飞的情况,连准备好的纸巾也未派上用场。走出电影院,我有一种落寞的感觉。为什么如此好的题材却拍不出我心目中的味道?

  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没有资格对电影制作提出专业意见。但作为普通观众,我应该有资格问问导演这部电影到底想要表现什么?突出什么?既然是一部人物传记类型的电影,刻画人物的个性品质就应该是这部电影重中之重。历史上的玄奘法师,不畏艰难险阻,跨越千山万水求取真经。毫无疑问,他除了是一个意志坚强、坚韧不拔之人,更应该是一个有坚定信仰,心怀天下大慈大悲之人。

  在创作的时候,我想导演必定也应思考诸如以下的问题:法师他独自一路西行,都遭遇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化解?内心又有什么样的情感变化?他遇见了哪些人,他们各自的命运是否因为这样的交集而产生过影响?他可曾遇到过意志动摇之时?又是什么支撑着他继续前行?这样的经历对他关于佛学、人生的理解又有什么样的帮助?一个好的导演,电影就是他内心世界在幕布上的投射。他一定会精心挑选素材,努力向观众传达他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与见地。

  可纵观全片,说实在的,《大唐玄奘》的导演让我十分怀疑它的立意和取材能力。导演花了很多时长交代法师经过的路线,并用许多笔墨描绘法师在途中遇见的形形色色的人们.透过这些表层的故事线索,我理解到取经确实不易,不易来自于人为的阻挠。而法师如何感化这些阻挠的人们放他西行,影片处理得有些含糊不清,前后对照变化有些更是生硬突兀。对于人物设定方面,除了一个戌卫将军以及小国国王,我看不出其它人物对突显主角的个性有什么助益。

  再比如穿越沙漠这一幕,本应该是全片的亮点,而导演的处理却令人大失所望。干裂的嘴唇――抱着抛洒的水袋无声哭泣――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恍惚中见到母亲,昏迷――被马儿叫醒――驮到饮马泉。导演这样的取材,真是让我啼笑皆非。尽管演员极力表现,但我也只读到了人类在对大自然时的无助与悲伤,没有其它。似乎这场穿越生死的考验与信仰的力量无关,无梦想无关,只是一场侥幸。

  大唐玄奘电影观后感600三

  很早前知道要拍这个电影,也是不看好,这种电影多半会迫于各方面的压力而难以拍得成功。迫于投资和回收肯定要拍得商业一些,这样多半会加入很多传奇戏剧乃至情爱等元素;迫于宗教压力,自然要拍得宗教一点,但是这样就无法获得大量的认可;迫于历史的压力,电影团队历史知识贫乏,也难以认真地请教历史专家

  而在服装、语言、道具等等方面尽如史实。而拍摄在真俗二界皆有名声的大师传记,人们的预期必然又高,这也算一种压力。如此压力下,能拍可算勇气,但的确难以拍好,只是算一次勇敢的尝试,其中必定有各方各种妥协。

  真的拍出来后,徘徊了一阵子,还是看了,也是没忍住。看到有差评,也看到哄抬的。可能自己想看看到底是怎么样。可是电影就是这样,一次尝试就是消费了。

  一、剧情

  传记很难拍,因为要尊重事实的时候,就难以剪裁出剧情,尤其是传主没有什么传奇性,戏剧性的生平时。玄奘大师的生平是有传奇性的,但时间漫长,难以剪裁。况且,涉及到很多佛理内容,无法深入,只能就浅层的西行求法经历而描绘。于此如果就此途中某一次经历而描绘,可能会具体而有深度,但深入就会触及佛理,故而难以深入,也只能整体地描绘西行全程,如此大而泛,势必难以集中,这是取舍中难点。实际电影中沙漠中寻找野马湖一段可看作为高潮,也颇感人。后那烂陀学习阶段颇简略,周游印度段详略难以抉择,回国后的情况是带过的。重点是西行经历。此个人色彩浓,难拍,实际拍的效果也不佳。将来是不是考虑从公路片中借鉴、存在主义电影中借鉴一些拍摄技巧,或许有用。但是存在主义电影和公路片等对人物精神状态的认定难以和佛教求法志士的精神契合。

  二、精神和表情

  要表现佛教僧人之精神状态,也很难。如果说以前从动作片上来表现僧人和伦理善恶上是一个创造的话,那么关于佛教的影片除此之外,还没有更好的创新呢。除了从动作片打斗上来表现外,还有一些影片从神通上表现,这也是许可的。但这对于玄奘而言,又不太适合,因为他是一个义学僧,少显神通。而《大唐西域记》中记载风土人情和佛教传说是多,但关于其个人的经历和精神状态几乎没有。要凭空地增加故事,如同创造公案,很难,弄不好就弄巧成拙了。

  所以影片选择的是从表情上来表达,而表情的丰富往往是没有修行的表现,但过于冷漠无情无表情,却又难以拍成电影。实际影片中主演是纠结于这两种表情之中的,要么僵硬地表现不动心之坚定,要么是稍稍夸张地表现凡夫情感,如哭泣、颤抖等。名演员的'选择也是双刃剑,其名气是可以带来一定上座率,但其熟悉的名人面孔必定与传主作为高僧的形象造成违和感。所以从表演上看,电影并没有找到一个特别的表现手段来表现佛家僧人的精神状态,这本来也是难以表现的,因为修行本是内心感受,实难从外表显明地发现和表现。于此电影还可以从另外两个手段来增强表现:语言和事件。

  三、语言

  显明的语言形式是独白。这是弥补外在表情和事情无法完全突出传主内在精神的缺乏,故而直接从内心独白出发。关键的问题是内心独白的取向是什么?这是现

  代人难以理解的地方,尤其是当传主是一个具有特别精神状态的人,他是僧人、有坚强的意志和信仰,有复杂的佛教修学,这些内容是很多人无法理解和体验到的,所以也难以表演出,即便是书面的写作,也难以从主观的角度表现出。更何况,电影的制作要求短时间内从制作到利润的获取,就更加难以让制作人员体验并创作出此种内在精神状态。所以电影的独白内容是从一个旅行求学的普通人的角度来创作的,如思念母亲,祖国;感恩自然上天恩赐等,其余并没有更多的内涵指示。

  对白上来看,主要想表现的是传主弘法利生的情况。涉及到一些佛教义理,没有特别的深入,就通俗电影来看,已经足够了,也不必过于谴责,毕竟有很多压力。有很多批评已经揭示出众多的错误,如在印度时,说梵语慢慢变成印地语,此于事实不合;又电影中所展示食物,有很多在唐时并无,此与事实不合;再者,所悬挂经卷似为法华经,而非玄奘所译,此为粗糙。最后,当时梵语字体非天城体,与事实不合。此等皆是做电影的人事傲慢不肯请教于专家的表现,要么是其不知之过。当然也不必过于深究。佛教信徒也未必熟悉于此。此常为部分历史专家之事,而且很多也并不确定,尚在讨论中。

  就对白本身而言,也是难以表现的,言为心声,何况人们对于佛教徒多有拔高之见,圣俗不辩,以为只要是出家僧人就一定已经是不染尘俗,这是误解。演员的对白,总的来说,并不太佛教味,有点僵硬,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一路前行中遇到一些人,随时开示的对白,第一烽燧中的对白,似乎并没有特别说明问题;四法印之说,可以,通常说三法印;与戒贤的对话尚可吧,有人对证所说梵语确是《瑜伽师地论》中开始部分。与胜军论师的对话,有人指出讨论请教刹那问题过于浅显,但这里也难说,如果仅仅是随意交谈也未必不可,或者请教南印度度量衡问题也是可以。反正是没有深入讨论随胜军论师所学的独特内容。又有关于和婆罗门教的部分对话,说天意的部分,和上面一样都是剧本创作者自己弄出来的,难免出错,但是随顺婆罗门而言,也可以说天意,也无不可。总的来说,这几个有对话的故事构造的具体情况都是新的创造,希望以细节丰富历史,但难免以今人度古人。

  四、事件

  上已经说明,很多事件是出于丰富细节的想法创作出来了。但也有几个事件是从史实出发的,如高昌王之事,如曲女城之事,如从胜军学之事,如沙漠中行走之事。高昌王之事,发挥并不多,主要是绝食表决心,到结拜兄弟之事件,这中间到底要表现什么呢?是求法之坚定,还是弘法之方便,可能主要还是前者吧。所以这一节除了坐姿丑陋、定力不足等矮化法师之外,并无过多不足。曲女城之处,本也是鸡肋,是大事,却难以拍摄,因为说是辩论,其实并不曾有辩论,根本拍不出来,于是只能拍几个风土场景,骑大象和歌舞等等。从胜军学之处,也没有特别的说明,晚餐一说,可能是错误,当有持午的,但我没有考证,也不好说,说不定当时南印度是特别的开许。最后就是与婆罗门教交涉的事情,好像也是创造出来的,我没有详细考察各种传记,是否有此事。但经论落到水中倒是在部分传记中见过。南印度当时咒术兴盛,这是事实,且密教金刚乘已经在酝酿之中。

  

  

篇七:玄奘大师电影观后感

  大唐玄奘观后感

  大唐玄奘观后感(一)

  前天首映这一天

  什么不安?这样的我们有自己在意的事世间各种情态每个人都有可依托走下去的支撑。这是多么容易被满足多么真实的存在啊!一切美好的开始都是为了更圆满的结束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无论发了什么心愿在路途中遇见任何困难与艰险都不能忘却“初心”在世俗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被“名利鲜花掌声荣誉金钱……”所迷惑而忘记了自己人生短暂几十年我们再难也要让自己在社会中活得有价值不枉此生……

  大唐玄奘观后感(二)——地球上最伟大的越野跑者《西游记》里最为耀眼的明星不出意外大家都会认为是孙悟空。唐僧这个角色被影视剧糟蹋的不像样子。而真正的玄奘是什么样子?五一小长假由于惧怕外出人多所以选择了家中三日游。好久没有看电影了决定在这难得的几天当中要看一个电影。选了一大堆唯一能提起兴趣的就是这个《大唐玄奘》之前我知道这是叙实的电影其中不会有八戒悟空。到了电影院满座。突然发现我前排有一位母亲带着个4、5岁的小姑娘来看电影当时就觉得坏了他们肯定是来看孙悟空的电影到了一半我左边的一对情侣已经睡着了。右面的一对看了一小时后选择了离开。电影结束时候影院里只剩下三分之二让我震惊的是我前面的母女居然从头看到了结尾。下面说说剧情: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越野跑者——玄奘法师因为之前看过流沙800的纪录片这个纪录片就是拍摄流沙800的选手们如何克服困难戈壁中跑400公里的故事。当时觉得这些选手太了不起了。和玄奘大师比起来流沙800就是小儿科。大师没有补给没有护照和签证属于偷渡性质依靠自己穿越隔壁沙漠翻越高山还自带行李。啥比赛能和这个超级越野赛比生死时刻考验着大师毅力稍微薄弱的人马上会退赛。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根据电影里的数据大师的越野跑达到了2.5万公里对是公里。这估计是空前绝后的越野跑玄奘大师当之无愧为地球上最伟大的越野跑者作为一个跑步菜鸟对大师无比敬重。物质的诱惑大师本来在长安清闲快活为了取得真经。离开了长安西区取经。路上吃了很多苦。到了高昌国国王奉大师为上宾让大师弘扬佛法后来国王提出大师不要走了就在高昌国常驻。可是大师坚持提出要走国王威胁说如果要走就把大师当成偷渡者遣送回长安大师以绝食相应对国王最后只好让大师西行。这就好比越野赛到了补给点好吃好喝这时候会有很多人想着放弃吧就到这里吧。但是大师抵御了物质诱惑。大乘小乘佛教以前知道南传佛教也就是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去云南出差当地人告诉我这里很多人信奉小乘佛教模糊的知道一点他们的区别。这次看电影大师在佛教网红辩论赛中辩论了这个题目。我才

  

  知道他们的区别原来谓“乘”是梵文yana(音译“衍那”)的意译有“乘载”或“道路”之意。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这些佛教派别自称他们的目的是“普渡众生”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一只巨大无比的船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此岸世界到达涅磐解脱的彼岸世界从而成就佛果。所以这一派自称是“大乘”而把原来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贬称为“小乘”。但是这一称呼“小乘”佛教派别本身是不承认的例如现在缅甸、泰国、伊斯兰卡等国的佛教一直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

  这部电影虽然情节不曲折故事性不强但是画面唯美很好看。唯一缺点就是越野赛过程中的各种虐没有充分的体现出来美中不足。

  

  

  

篇八:玄奘大师电影观后感

  大唐玄奘观后感范文5篇

  导语:《大唐玄奘》讲述的是历史上的唐朝高僧玄奘历时19年,不畏艰难险阻,前往天竺取经的传奇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唐玄奘观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原本没打算去看的。衣柜尚未整理,诸多衣物待洗,内心纷乱杂扰,并无心思观影。因姐姐有多余的票,不能白白浪费,于是草草收拾一番便去了。

  《西游记》的原著小学的时候已读过,电视剧从小看到大,大多情节历历在目。而《大话西游》的无厘头早已深入人心,《西游降魔篇》又是另一番风情,这些年,玄奘取经的故事被各种篡改,早已不是最初的样子――我也不知它最真的样子。影视剧看来看去,不过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因此对于该电影并不抱有期待,然而当音乐响起,画面铺开,一个熟悉的冗长的故事就此娓娓道来,竟是久违的感动,几乎是流着泪看完了全剧。

  玄奘克服重重艰险取经的故事想必人人耳熟能详,自不必赘述。剧中的玄奘目光坚定,拒绝高义王的盛情,宁死不屈,在沙漠里几度晕厥……我的眼泪像是没有闸门的小溪水,一直流,一直流……这应该只是他取经路上万分之一的艰辛。电视剧里的玄奘懦弱无能,无四位徒弟的保护便寸步难行。但我们都明白并没有神通广大的大师兄护师父西去,唐僧肉也没有长生不老的神效,没有那么多妖魔鬼怪要抓他,几乎所有的影视作品都在神话他,唯独在这部剧作里玄奘是一个人,同我们一样的有情感的人,会怀念,会害怕,会难过,会脆弱,而一人

  前行的孤苦、恶劣的气候、饥无处食困无处眠才是最大的困难,玄奘用他的坚定和坚持战胜了苦难,终得实现宏愿,如果吸引力法则成立的话,那么他一定是得佛庇佑。

  剧中用一个成语“吸风饮露”来描述玄奘西去的艰辛,我很喜欢这个词,它原是庄子形容神仙的词语,此处用给玄奘却格外妥帖。每一种伟大必定伴随着沉重,玄奘为了实现梦想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人生原本就没有捷径可走,享乐太过轻飘,刹那即逝,而我们应当为自己的生命做点什么,才不枉此生。

  感谢千年之前的玄奘给我们带来佛法普渡众生,如果你问我佛法对我影响是什么?譬如,当我泪眼朦胧中听到邻座的大叔传来了轻微的鼾声,如果佛法没有感化过我,我可能会讥笑他鄙视他,但是我知道了,因此心里是一样的安宁祥和,这,就是我敬仰佛法的意义。

  ――谨以此文献给电影《大唐玄奘》

  “既已西来誓不东去”――这是《大唐玄奘》中的一句台词。

  没有大唐皇帝“御弟”的西行通牒,没有会法术神通的三个徒弟,没有暧昧缠绵的儿女情长,没有想吃”唐僧肉”的百变妖精,甚至连一句接地气的现代台词都没有。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看似什么亮点和噱头都没有的电影,看得我和军师泪眼婆娑,感慨万千。

  我不懂拍摄手法,我只知道从来没见过那么美的航拍,茫茫大漠中一位孤独的行者和一串长长的脚印;我不懂经营,我只知道这样一部脱胎于史实经过多位佛门大德严格把关的电

  影,从拍摄伊始就注定了没笑点没噱头没多少人看,今天四个人包场的现实也证明了这点;我不懂演技,我只知道黄晓明真的在用一颗虔诚的心去体会、揣摩、还原玄奘大师传奇的一生,我不是他的粉丝,但在我看来这是截至目前我所看到的他演技的'巅峰。

  1300多年前,一个僧人,只身行走19年,途径110个国家,历经重重磨难,濒临次次死亡,只为到达佛教发源地取得真经,将佛陀的教育带回祖国,广播智慧,惠泽万世众生。这是怎样一颗至诚至真的慈悲之心?1300多年后,一个团队,历时1年,从策划到投资,从拍摄到发行,不顾得失,不计众苦,只为给世人呈现出一部有历史有生命有内涵有意义的高质量影片。这又是怎样一颗纯粹真挚的慈悲之心?

  在这个爱情偶像悬疑恐怖片深受欢迎的快速消费时代,我都能看出这种亲情友情爱情情情都没有的片是不会有市场和观众的,换言之是不会有利可图、有钱可赚的,难道出品人和公司看不出来吗?但是,即便如此,他们依旧去做去拍了,在我眼中,他们都是慈悲度世的佛菩萨。

  我知道,在这个欲望膨胀,诱惑繁多的时代,为了幸福的生活,大家平日里都很累,希望得空能看看轻松愉快的电影。但还是忍不住想推荐一下《大唐玄奘》,这部制作精良、用心呈现的优秀电影。山珍海味吃惯了,偶尔换个青菜豆腐,或许也会有不一样的美味体验呢!

  “把有带去没有”这句台词很简单,但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从不主动进电影院的我,还是在军师的推荐下知

  道的这部冷门电影,现在我真心将它推荐给大家,希望你们也能看到这部电影所有工作人员的精心用心真心尽心。

  军师说,她以前看电影出来,心情都是特别“爽”,唯独这部电影给她的感觉是“平静和震撼”。希望有缘的朋友抽空也能走进电影院看看这不电影,让自己的心获得平静和喜乐。

  星期天下午,我和妹妹,外爷,爸爸一起去济源看电影!到了电影院,我们决定选择看《大唐玄奘》这部电影,看完后感到十分震撼!

  这部电影讲述了1300多年前唐代高僧玄奘法师,远赴天竺(印度)求取佛法的传奇史诗。影片中,将玄奘从大唐至天竺艰难历程演的淋漓尽致!

  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情节就是玄奘从瓜州到伊吾的莫贺延碛,在这段路上,他几乎4、5天都没喝一口水。终于他倒在了沙漠上。可是,他始终没有放弃,他立下“不至天竺,终

  不东归一步”的誓言。他牵着识途老马,找到了野马泉。玄奘在沙漠里时,自己的谁还不够喝,但他却将水喂给识途老马,看了之后,我不禁流下了眼泪。我被玄奘善良真挚的心

  给感动了。我想,天底下应该不会有几个像玄奘这样善良的人了!

  历经四年,玄奘终于到了天竺后,玄奘更加徒步考察了整个南亚次大陆,在曲女城佛法讲座中,十八天内,无人能辨倒他,名扬全天竺,分别被当地大乘教徒誉为“大乘天”和小

  乘教徒誉为“解脱天”。我对玄奘的学问而感到敬佩!

  现在,电影里的图像还在我脑中盘旋着。在生活中,能有玄奘那样有学问的人很多,但有他那坚强不屈的人屈指可数。作为中学生,我就应该学习他那种坚毅的品质。我们新学道

  三张名片中就有“坚毅”,所以我更要做到坚毅。大家和我一起努力,一起进步吧!

  五四青年节那天,我赶上末班车,邀友人到电影院看大唐玄奘。走进电影院,空旷的大厅,除了我们一行4人,其他观影人寥寥无几。我想一部与宗教有关的电影,在缺乏信仰的社会里,问津者少是不足为奇的。但作为一个对佛学越来越感兴趣的人,我却是带着无比景仰的心态走进电影院的,期待一代伟大僧人的生平事迹,去顶礼他的光辉人格,并增进对佛学的领悟力。

  影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讲述了玄奘法师,西出长安历经艰难险阻到达天竺国,取回真经,并带回长安翻译传播的故事。在长达两个小时的观影过程中,我没有激情澎湃,更没有被点燃智慧思绪纷飞的情况,连准备好的纸巾也未派上用场。走出电影院,我有一种落寞的感觉。为什么如此好的题材却拍不出我心目中的味道?

  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没有资格对电影制作提出专业意见。但作为普通观众,我应该有资格问问导演这部电影到底想要表现什么?突出什么?既然是一部人物传记类型的电影,刻画人物的个性品质就应该是这部电影重中之重。历史上的玄奘法师,不畏艰难险阻,跨越千山万水求取真经。毫无疑问,他

  除了是一个意志坚强、坚韧不拔之人,更应该是一个有坚定信仰,心怀天下大慈大悲之人。

  在创作的时候,我想导演必定也应思考诸如以下的问题:法师他独自一路西行,都遭遇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化解?内心又有什么样的情感变化?他遇见了哪些人,他们各自的命运是否因为这样的交集而产生过影响?他可曾遇到过意志动摇之时?又是什么支撑着他继续前行?这样的经历对他关于佛学、人生的理解又有什么样的帮助?一个好的导演,电影就是他内心世界在幕布上的投射。他一定会精心挑选素材,努力向观众传达他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与见地。

  可纵观全片,说实在的,《大唐玄奘》的导演让我十分怀疑它的立意和取材能力。导演花了很多时长交代法师经过的路线,并用许多笔墨描绘法师在途中遇见的形形色色的人们.透过这些表层的故事线索,我理解到取经确实不易,不易来自于人为的阻挠。而法师如何感化这些阻挠的人们放他西行,影片处理得有些含糊不清,前后对照变化有些更是生硬突兀。对于人物设定方面,除了一个戌卫将军以及小国国王,我看不出其它人物对突显主角的个性有什么助益。

  再比如穿越沙漠这一幕,本应该是全片的亮点,而导演的处理却令人大失所望。干裂的嘴唇――抱着抛洒的水袋无声哭泣――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恍惚中见到母亲,昏迷――被马儿叫醒――驮到饮马泉。导演这样的取材,真是让我啼笑皆非。尽管演员极力表现,但我也只读到了人类在对大自然时的无助与悲伤,没有其它。似乎这场穿越生死的考验与信仰的力量无关,无梦想无关,只是一场侥幸。

  终于到达了天竺,玄奘法师在这里渡过了人生最重要的十几年光阴――在那烂陀寺的佛教经论学习,成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游历印度各国,访师参学,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曲女城的佛学辩论中,任人问难,无人能诘难,从而名震五印;无遮大会成为归国前的谢幕演出。可以说,玄奘法师在天竺的学习与游历,不仅将他推向了人生的巅峰,也深远地影响了之后中国佛学的发展。

  可是再回头来看看电影的处理,如此丰富的人生经历,导演处理起来有些轻描淡写。如果表现法师努力钻研用了几组与僧人讨论的画面还算差强人意的话,对于访师参学这一部分,只想通过解释一个名词“刹那”就来阐述深邃的佛学,制作人也太小儿科了。另外,对于巅峰对决的曲女城佛式辩论,它之于法师与印度的深远影响,基于影片的基础,我想一个对佛学不了解的人大约也是没有多大感触的吧!

  也许我的观点对于电影人而言会觉得有些委屈。但是影片的好坏也是不以我的个人意见所左右的,票房从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人们对一部电影的认可程度。对于拥有庞大数量的佛教徒而言,这部电影定是他们无论如何都会抽空去看的一部。除去这一部分人群,还有多少人真得会为这部电影点赞呢?我只期待我们中国电影人有一天也能生产出一部有真正文化

  中国人最熟悉的唐朝年间的僧人玄奘去西天取经的故事,终于被霍建起导演拍成了一部完整的电影《大唐玄奘》,高僧玄奘历时19年,不畏艰难险阻,一路向西,终于到天竺取回了真经。这部电影不仅在故事上还原了历史,霍建起导演还不惜重工,不怕车马劳顿,进行了实景拍摄,茫茫大漠和印度的

  异域风光令人耳目一新。并且在角色塑造和人物造型上,为贴合史实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高僧玄奘由黄晓明饰演,黄晓明本就是小麦肤色,搭配上僧袍,俨然一副真的高僧形象。在片中他是一个一心去西天取经,并无二心的“死心眼”僧人,在旅途中历经磨难,重重阻碍,可他丝毫没有畏惧,把每一个情节应有的情绪都表达得准确到位,富有感染力,也让观者容易与之共情。可以说这一次黄晓明的表演是值得点赞的。

  全片最为感动之处是高僧玄奘在最后一次磨难的时候,生命危在旦夕,识途的老马就仿若通人性一样,它可能记得这个主人在自己濒临死亡的时候还喂它水喝,老马就像是懂得感恩的人,在玄奘倒地不起的时候,老马迅速趴下,引导僧人玄奘爬上他的马背,载着他找到了那个湖。找到水源的那一刻,玄奘开心的跳入水中。可以说黄晓明的演技确实不赖,把一个人物从绝境到久旱逢甘霖的过程中应该有的表现演活了。

  都说天时、地利、人和,玄奘是幸运的,虽然一路上经历各种磨难并且数次命悬一线,但每一次在将死之时,都会遇到幸运,先是遇到木叉法师,但木叉法师最后败给了玄奘的修行;之后又遇到驻守西域边陲烽火台的孤独大将王祥,玄奘帮其解了心结,于是他将玄奘放走;后来又遇到了瓜州太守李昌,从相信玄奘再到敬佩玄奘,最后冒死讲玄奘放走。这都是玄奘一路上遇到的贵人。更令人感慨的是,在没水喝、人马都将死的时候,茫茫大漠居然下起了一场阵雨,这一场及时雨再次救了玄奘的命。所有的这些命中注定的事件,都说明了僧人玄奘确实得到了天时和地利。最后的人和,全因玄奘这个僧人内心中始终不变的信念,无论遭遇了什么,他都从未想过要放弃,

  哪怕是去死,他也没有想过要回头。就是因为这样坚不可摧并且常人不可及的信念,助力玄奘完成了这一段不可能的旅程。

  片中很多有关佛学的知识都很有道理,有关人生,也有关人心。可能很多人一辈子都参悟不到的道理,但玄奘在取经的漫长19年中都已经参悟了。比如人们经常说起的“念念不忘”,念是念顷,佛学中表示是很短的时间,在片中高僧详细的解释了什么叫做所谓的“一念之间”。在这样种种的道理中玄奘最后参悟了自己的一生。

  而他所认为的他的一生,就是为取经而生。历经19年,取回真经,并且不顾昼夜的把经书翻译成汉文,最后编纂成册,为后人学习和参悟,整个过程都是他所喜欢的,向往的,想要做的事情,这就是高僧玄奘人生的意义。他的人生真谛或者说他向往的极乐世界就在于此。

  就是这样一部充满艰难险阻和苦难的电影,看过令人久久不能平静。最想感慨的就是,每个人存活于世一定要有一个目标,那个目标会让你想要往前走,让你敢于与一切邪恶力量作对,战胜他人,也要战胜自己,最后才能到达自己的极乐世界。

  

  

篇九:玄奘大师电影观后感

  2019011136玄奘大师观后感记得小时候那时候是上小学吧电视里面在播西游记很迷恋这部电视剧美中不足的是只一个星期周五播一集那时候就很喜欢唐僧从心里很羡慕他因为身边有四个徒弟保护西行取经遇到妖魔鬼怪的时候他的徒弟总是保护他特别是妖怪在把放入锅中煮了来吃的那一刻徒弟马上出现把师父救下来的情节特别触动人的心炫每当看到精彩部分就结束又得等一星期才能看心里很不是滋味心中就开始在幻想下一集的各种情节而现在看了玄奘大师才明白唐僧并不是一个在弟子保护下西行的人历史上的唐僧是独自一人前往求学取经的途中的各种灾难也是他自己一个人克服走出来的电视剧西游记中的唐僧不过是根据玄奘这个人来塑造的罢了里面的徒弟保护师父的打妖怪的画面深深印在了人们的脑海里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给了现实人中很大的启示因此它成了一部家喻户晓的影视作品

  [玄奘大师]观后感

  2019级广电班代雪梅学号:2019011136

  《玄奘大师》观后感

  记得小时候,那时候是上小学吧,电视里面在播《西游记》,很迷恋这部电视剧,美中不足的是只一个星期周五播一集,那时候就很喜欢唐僧,从心里很羡慕他,因为身边有四个徒弟保护西行取经,遇到妖魔鬼怪的时候他的徒弟总是保护他,特别是妖怪在把放入锅中煮了来吃的那一刻,徒弟马上出现把师父救下来的情节特别触动人的心炫,每当看到精彩部分就结束,又得等一星期才能看,心里很不是滋味,心中就开始在幻想下一集的各种情节,而现在看了《玄奘大师》才明白,唐僧并不是一个在弟子保护下西行的人,历史上的唐僧是独自一人前往求学取经的,途中的各种灾难也是他自己一个人克服走出来的,电视剧《西游记》中的唐僧不过是根据玄奘这个人来塑造的罢了,里面的徒弟保护师父的打妖怪的画面深深印在了人们的脑海里,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给了现实人中很大的启示,因此它成了一部家喻户晓的影视作品。而西游记里面的唐僧是根据玄奘这个形象进行艺术改造而得来的,真实的玄奘并没有唐僧这样传奇,也没有唐僧这样的福气收了四个徒弟,一路护送他西天取经。最终回到大唐。

  《玄奘大师》是我第一次看,和以前看的《西游记》里面的唐僧联想在一起,感触很深,当看到玄奘在沙漠中行走,为了躲避被发现的可能只能在晚上行走的时候,当沙漠里的沙把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水完全覆盖让一个求生的人找不到希望的时候,那种感觉真的说不清楚,当时只想着要是我我就放弃前行而返回了,而玄奘在心中也想过返途,但最后他为了自己能学到真正的佛法坚定了自己前行的信念,一步一步往前走,最终走出了茫茫沙漠。

  我认为玄奘这一生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他的执着,他的坚持、他的不放弃,他到达的每一个地方,都会向人们宣扬佛法,而且鼓励人们学佛,他的慈悲心在他到达的每一个地方都体现的淋漓尽致,当孤身一个人西行求佛、手牵一匹消瘦马走在沙漠中,在狂风中慢慢前进,我们会想到他这一生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只是仅仅的为求得佛法吗?我认为不是这样的,一个心灵有追求的人的追求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就上升为了一种境界,因此可以说玄奘是在用生命旅行,是在用他行走了一路来实现他的人生价值。看玄奘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真正有过追求吗?我们真正为梦想而付诸过行动吗?全然不是这样的,现在的好多人要么安于现状,要么在采取行动时走向极端,现实中的人只要是有那么一点钱,便在别人面前显摆,而不努力做得更好,而有的人因想急于求成往往陪上自己的一生。在遇到事情的时候缺少玄奘的那份冷静,试想一下要玄奘在沙漠中遇到困

  难一死了之之后,那后面还有他辉煌的一生吗?他的坚持、冷静的人生态度造就了他一生。而现实中的人往往遇到困难就烦躁、就不安静想办法,最终使得事情弄得更为糟糕,我们何不学学玄奘呢?

  再则,看过《玄奘大师》后我觉得玄奘的勇气和一颗平常的心态,宽容他人的错误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一个没有水的人,能走出那茫茫的沙漠,难道不需要一定的勇气吗?而现在的人好多都是胆小怕事的,遇事就后退成了现在人的一个通病,再看他面对自私自利的同伴、面对杀人不眨眼的强盗的时候的那颗慈悲心,在现实中也是很少有人做到的,面对那奢华的生活、高贵的礼节,玄奘一点也不为之动容,在他心中只要是对自己有用、是好的就行了,超出这一切的东西,他则没有想过去获取。19年的舍身求法到底带给了他什么,19年的辛苦阅经到底造诣了他什么?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到达目的地之后又返回初始地,而真正内在的东西却是我们所不可估计也不可想象的。看完《玄奘大师》,我觉得现在的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坚持我们的目标,向我们的梦想一步步的走去,遇到困难要有一种持之以恒不放弃的精神,充分把玄奘在西行途中的坚持执着应用到我们的身上,玄奘可以舍身19年求法,我相信我们也可以拿我们仅有的青春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奋斗,以后的路上,要以玄奘的事例来鼓励和鞭策自己的行为,坚持坚持再坚持,始终坚信“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不付出就连回报的机会都没有”,大学生的这个阶段。正是拼搏的时候,正是努力的时候,在这个充满朝气的时间里,为什么不放手一搏呢?因此,为了自己,为了以后的美好生活,把仅有的四年大学生活规划好,勇敢的向前冲吧!当坚持不了的时候想想玄奘在沙漠中的日子,我相信再大的困难也就过去了,前方,风景另是一番样子。

  

  

篇十:玄奘大师电影观后感

  《玄奘西游记》读后感1000字

  《玄奘西游记》读后感1000字

  朋友,您一定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吧,还记得善良又有点迂腐的那个爱念紧箍咒的唐僧吗?其实,历史里真有唐僧这个人。寒假,爸爸给我买了好几本新书,其中《玄奘西游记》就是根据史料,记叙唐僧(玄奘)西行求法的故事。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我读《玄奘西游记》的感受。

  《玄奘西游记》的作者钱文忠教授1966年出生在江南水乡--无锡。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师从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著有《玄奘西游记》等研究专著二十余部,是中国新一代历史研究领域的领军学者。

  《玄奘西游记》主要记述唐代伟大僧人玄奘法师,孤身一人,翻过雪山、穿过沙漠,跋涉十多万公里,历时十七年,远赴印度取经的经历,以及回国后孜孜不倦翻译佛经著书立说的故事。《玄奘西游记》利用大量的史书资料,图文并茂的为我们呈现了玄奘法师的传奇一生。在书中,钱文忠教授把玄奘身上那种使命、理想、追求,不顾千难万险,敢于经受考验的精神,一步步发掘了出来,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种非常宝贵的财富。使我了解到了一个作为伟大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作家的唐僧。

  为求佛法,玄奘大师穿越茫茫沙海、跨过座座雪山,闯过一道道鬼门关,历尽九死一生到达佛教发祥地、当时的佛教中心--印度,数十年潜心研究佛学,并不远万里在回国时取回六百五十七部经书和如来佛肉舍利一百五十颗、七宗具有代表意义的佛像。带回了很多新的佛教理论、佛教思想,成为开宗立派的一位佛教大师,他的佛教思想,不仅在我国有深远影响,还深深的影响了日本、韩国等国家。在《玄奘西游记》中,我看到的不是在《西游记》中只会喊“悟空,救我的”老和尚,而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的,睿智的佛学大师。

  回国后,玄奘大师用汉语翻译佛典达一千三百余篇,而梵文历来被公认为最复杂的文字,他翻译的佛经,有很多现已在印度失传,成为今天研究佛教历史甚至印度历史的珍贵历史文献。在求法期间,大师每到一个地方,都和当地人积极交流,学习他们的语言,宣扬佛法。同时,在求法期间还把我国的《道德经》翻译成梵文,在印度传播中国文化。看吧,玄奘大师可不是只会念紧箍咒的唐僧,他是知识渊博的,精通多种语言的,当之无愧的、伟大翻译家。

  玄奘大师还著有《大唐西域记》记述自己的求法经历,对沿途的风土人情、地理地貌进行了详细记录,他的记录成为现代人研究唐代历史的宝贵资料。应该说,小说《西游记》中的很多地名故事就来源于这本书,假如没有玄奘大师和他的西行故事,也可能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四大名著中就会缺少《西游记》的故事,而只能成为三大名著了。说玄奘大师是著名的旅行家、作家一点也不过分吧!在读《玄奘西游记》时,我就常常不知不觉将历史故事与神话故事串联在一起,神游在千年之前,万里之外。

  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玄奘大师坚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无论是在西行的路上,还是

  在印度学习过程中,他不仅要克服身体上的饥寒、疾病,还面临了无数次的死亡,多次遇到过野兽、强盗,但他始终不改求法的信念。想想我自己,平时做事时遇到一点小挫折,我就灰心丧气,想要放弃,今后我也要做一个坚强的人。深深感动我的还有玄奘大师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书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玄奘大师西行途中,边走边在诵读佛经。不管是在印度学习期间还是回国后整理翻译佛经期间,玄奘大师都不浪费每一点时间。想想从我身边溜走的那些时间我真得很后悔,从现在起我决定也向玄奘大师那样,珍惜时间,认真读书

  忘了告诉你,我现在是一名“潜艇”,这是钱文忠教授的崇拜者们给自己起的名字。怎么样?你要不要也来读一读这本书,说不定你也会成为一名“潜艇”。

  

  

推荐访问:玄奘大师电影观后感 观后感 玄奘 大师

版权所有:新维文档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新维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新维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50341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