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10篇

时间:2022-11-10 10:35:02 来源:网友投稿

以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10篇以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  乡村振兴的路径与策略综述  摘要:近年来,我国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农业农村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但农业农村仍存在一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以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10篇,供大家参考。

以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10篇

篇一:以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

  乡村振兴的路径与策略综述

  摘要:近年来,我国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农业农村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但农业农村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党中央、国务院适时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笔者根据我国“三农”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对农业农村工作从关键点、着力点和保障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由点带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小农户;现代农业

  一、乡村振兴的关键点: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对接

  (一)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先进理念相对接

  所谓现代农业,是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包括两方面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物质条件和技术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技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顺应现代农业的要求,小农户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要学习现代生产经营理念。第一,要重视对科技的学习和引进,在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稳产高产、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积极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要顺应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向,向观赏、休闲、美化等方向扩延,向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靠拢;第三,要由重视数量的发展转变为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发展,以便获得可持续性。因为只有生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才能实现产业的增值和事业的发展;第四,要树立环保的意识,现代农业同时也是生态农业,要重视对土壤和水源的保护,在生产出健康农产品的同时,维持好乡村的青山绿水。

  (二)小农户与全社会的资金和科技支持相对接

  首先是国家财政会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和投入配套的补贴资金,之后将撬动全社会的资金,如金融资本、农业资本等的相继投入。其次是合理引导小农户。第一步是使其回归本源,即如果其在城镇没有合适和稳定的工作,就建议其选择回乡就业和创业,缓解目前存在的大量空壳村的问题。第二步是使其找准政策的施力点,然后积极跟进。如其居住地是平原地区,拥有大面积的耕地,那么国家必然将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这时应建议小农户以合理的价格或以土地参股的形式把土地流转出去,自身则选择到农业企业中去就业或以自有资金和贷款创业。第三步是使其随时关注国家的补贴政策,及时准确地填报、更新自己的信息,以便能享受到国家政策红利,实现年年增收、生活富裕的目标。

  二、乡村振兴的着力点: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一)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产业体系主要解决的是农业的供给质量效益和产业发展的问题,要点是按市场规律调节要素和产品市场,实现高端化和融合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与供给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因生活水平提高而产生的对农产品的多重需求,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升。应着力于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调节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转型协调发展。同时,延伸农业产业链,在农产品种植出来以后让它进入加工、流通、仓储、运输等领域,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全产业链的增值。

  (二)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生产体系解决的是如何种地和提高生产能力的问题,要点是科技进步、全程机械化作业和生态绿色生产。我国的农业生产过程、手段和技术是不断进步的,已经从完全依靠手工、畜力转向了依靠机械和技术进步。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是56%,农业全程机械化率大概是65%,在小麦这个特定产品中,农业的全程机械化率已经突破了90%,高的地方甚至达到了95%。今后要在这方面继续发力,同时要重视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提升和发展农业,优化农业生

  产方式。另外,要加大在生态环保领域的投入,尽力保持住乡村的优美环境和人文景观。

  (三)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经营体系是解决谁来种地和经营成效的问题,要点是发展组织化、集约化的生产和经营,就是把资源、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优化组合,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因此,应着力建立和发展生产经营者队伍,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升农业经营效益。同时,建立健全农业经营利益分配和联结机制,确保农业经营者和农民增收。特别是要发挥农民合作社的作用,真正按照合作社的模式经营,使其成为联结农户、农业企业和市场的纽带,既使各方受益,又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

  三、乡村振兴的保障点:资金投入、要素市场及制度供给

  乡村振兴正如一艘巨轮已然起航,要想使它乘风破浪前行,就要给它充足的动力保障,而资金、要素市场和制度正是其中的主要因素。

  (一)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全社会的资金投入

  乡村振兴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农村现有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严重滞后,远不能适应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国在农业领域的财政支出虽多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但效率却不高,存在着多头管理、投资分散、对象失准、截留、挪用等问题。本来应集中支持大宗农产品生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生态安全的资金,却部分投入支持了大量营利性的龙头企业、服务于高端消费人群的农业企业等,这样的情况亟待改变。令人欣喜的是乡村振兴已定为国家战略,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支持,定会逐步的推出,而财政资金因有引导和示范的作用,必须要和政策配套,实现精准投入,并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最终撬动社会资本的跟进。

  (二)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

  健全政策体系,改革体制机制,破除一切障碍,推动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促进公共资源按照市场的规则在城乡的均衡配置。改革农村土地制度,

  完善承包地的“三权分置”制度和宅基地的相关制度。赋予农村土地等资本的功能,使其可抵押,获得融资能力,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此基础上,推动农业经营制度适应市场竞争的规模和变化,吸引全社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向乡村流动。

  参考文献:

  [1]陈锡文.实施乡村振兴战备推进农业现代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8.5.

  [2]党国英.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依据与实现路径[J].社会发展研究,2018.5.

  

  

篇二:以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

  浅析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摘要]乡村振兴是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措施。然而,由于农村区域广阔,农村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农村公共设施和基础条件落后,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严重不足,部分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因此,乡村振兴面临新的课题。本文对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的治理措施,希望对于拓宽乡村振兴思路有所帮助。

  [关键词]乡村振兴基础建设支柱产业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要走出现阶段乡村振兴面

  临的困境,必须加快乡村经济的发展,根据乡村实际做好发展统筹规划。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乡村经济实力不足,乡村基础条件较差,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缺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的硬件资源,乡村建设资金不足,乡村经济发展缓慢,尤其是乡村人员外流较多。部分乡村出现“空心户”“空心村”现象,因此,必须增强乡村吸引力,重视乡村人员外流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研究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一、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问题第一,乡村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差距愈加明显。现阶段,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扩张明显,一些大中型城市建设表现突出,与广大农村形成鲜明对比,建设资源和公共资源向城市聚集,乡村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差距愈加明显,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相差明显。现阶段,虽然国家加大了对乡村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但由于乡村范围广阔、受众面广,能够改善的环境条件相对有限[1]。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条件相对较差。农村与城市差异逐渐扩大,原因在于乡村农业生产的特殊性,由于广大农村条件千差万别,大部分农村仍然依靠手工为主以户为单元的家庭劳作方式,使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存在较大难度。乡村人居环境因乡村规划滞后呈现无序状态,乡村环境状况堪忧。三是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较差。由于公共资源向城市倾斜,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较差,如小学、中学撤并使部分农村孩子就近上学难;乡村医院医疗条件较差、待遇差,难以留住医护人员,医疗资源向城市集中,农

  村居民就近就医难。第二,乡村发展动力不足,大部分乡村经济缺少主体产业支撑。乡村经济是

  社会管理较为特殊的对象,它是以乡村管理为主体的治理单元,由此导致乡村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障碍,特别是许多乡村没有发展规划,排除在统一的城镇建设规划之外,乡村建设处于自发状态。加上政策对于农村土地利用的限制,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性质,除了土地流转之外,不能进行其他开发活动,影响农村利用土地发展经济的步伐,导致大部分乡村以农业经济为主,缺少主体产业支撑,乡村发展缺少必须的资金来源,乡村发展后劲不足。以村为单元的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空心化。承包制和农村税费政策改革后,村集体缺少了以收取提留为主的收入来源,集体经济呈现空心化。大部分乡镇经济实力较差,投入建设改善基础设施的能力不足,难以吸引到优势项目和优势企业入驻,经济发展缺少动力[2]。

  二、乡村振兴路径选择我国乡村范围广,地理形态差异较大,发展环境参差不齐,因此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结合各地发展实际,按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统筹规划,选择好乡村振兴路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大乡村基础建设投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现阶段,要消除城乡差别,必须增加对乡村的投入,在政策和资金上向农村倾斜,针对各个区域内乡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推进,有序进行乡村治理。一是做好区域内乡村建设规划,促进乡村建设有序开展。我国乡村范围广,地理形态差异较大,因为发展状况和区位差别形成的经济条件悬殊,因此,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有序开展。要充分重视大部分乡村发展缺少规划的问题,以县域为单位编制乡村发展规划,纳入全域发展范围,统筹运行;要将城镇化与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乡村环境的整体改善。二是加大乡村农业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状况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三是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进行乡村道路规划建设、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通过城镇化改变乡村分散难管的状况,从而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四是做好乡村公共配套服务措施。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方面增加对乡村的投入,做好乡村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优化乡村资源条件,提升乡村宜居指数[3]。第二,加快培育乡村支柱经济,促进农村支柱产业发展。乡村经济增长缓慢、发展后劲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支柱经济,因此,要加快培育乡村支柱经济,

  改变乡村经济状况,促进乡村支柱产业发展。一是加快推进现代乡村农业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各地要根据区位特点,寻找并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品,集中开发农户单个的土地,实行农业产业园管理,推广“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集中耕作模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壮大乡村经济实力,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二是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田园经济。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必须考虑农业经济效益,对传统的种粮种菜模式进行改革。比如,针对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向往需求,有条件的乡村可以从发展休闲农业入手,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在满足城市居民的旅游娱乐需求的同时,提升休闲农业的附加值。又比如,可以让部分少地居民体验田园生活,组织他们从事乡村田园管理,从而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三是发展乡村工商业。振兴乡村经济,必须加大乡村招商力度,做实乡村发展基础,壮大乡村经济实力,使乡村发展有资金保障。

  第三,重视乡村人员外流现象,增强乡村吸引能力。人是发展的决定因素,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乡村人员发展,因此,乡村人员外流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现阶段,在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必须针对乡村实际,增强乡村吸引力,使乡村人员流动保持在合理范围,优化村级结构,进行乡村、村组间的合理布局,有效节约与利用农村土地资源,防止空心村的出现。一是要加强乡村人文建设,培育本土乡村文化,让乡土文化价值观能够吸引新一代的农村居民,使他们增加对乡村的留恋,从而愿意投身到乡村建设。二是加强乡村组织建设,发挥乡村各级组织的凝聚作用。要选用有号召力愿意投入乡村建设的人士充实到乡村各个岗位,发挥他们的影响作用,从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吸引更多的人回归乡村、热爱乡村,投入乡村发展。三是加强乡村社会管理,促进乡村和谐发展。要在乡村培育文明新风,改善乡村公共卫生环境脏乱差的现象,丰富乡村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乡村生活幸福指数。

  三、结语由于我国乡村范围广,发展条件千差万别,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要改变乡村落后面貌,防止人员外流,必须加快乡村经济发展。具体来说,应加强乡村基本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做好乡村规划,培育乡村支柱产业,做好乡村社会治理,提升乡村幸福指数,从而吸引乡村人员回归,促进乡村和谐发展。参考文献:

  [1]管程程.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1):6-7.

  

  

篇三:以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路径的几点认识

  作者:覃志立陈江生来源:《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9年第1期

  “三农”问题关乎国计民生。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立足现实国情农情,在深入认识我国乡村改革40年的演变轨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性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1]。2018年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谋划,为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探索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路径对于顺利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性目标任务、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启“三农”发展新征程等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从历史发展视角看,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明确了乡村未来30多年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新任务。从社会治理视角看,它是一个多主体、多层次、多内容、多方式的系统工程,必须更加注重乡村的协同、联动、融合发展。从政策实践视角看,它是顺应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实质性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要着力点。因此,真正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细落实,必须深刻把握其科学内涵。

  (一)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

  乡村能否实现全面振兴,农民能否过上更加美好生活,往往取决于乡村自身经济基础牢不牢,生产力水平高不高以及产业发展旺不旺。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我国乡村建设各有侧重。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将“产业兴旺”作为全面振兴乡村的重点,并居于总要求之首。乡村振兴战略用“产业兴旺”代替以往的“生产发展”,表明我国乡村已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乡村振兴要站在已有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乡村物质基础再塑造、再升级、再筑牢,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要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产业兴旺这一着力点,突出产业高质量发展,打好振兴产业的政策“组合拳”,以解决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出现的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布局分散等突出问题。二要创新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更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现代科技、城市资本等资源要素流向农村产业,促进农业与生态旅游、电子商务、文化娱乐、健康养生等各行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创造一批乡村电商、乡村旅游、乡村养生等新业态新模式,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能。三要打造农业开放合作新格局,加快构建与国际农产品标准相匹配、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标准体系,着力培育一批优秀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品牌,积极出口“特而优”农产品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往来与合作,不断增强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二)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

  优美的生态环境与优质的居住条件,既直观反映美丽乡村“有颜值”,也表明美丽乡村“有气质”。乡村振兴战略以“生态宜居”取代原有的“村容整洁”[2],表明美丽乡村的建设不再只是简单地改变农村,而是从内到外使乡村美丽,实现外在美与内涵美的有机统一。正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里阐述的,生态宜居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故应重视农村居民的内在生活质量,确保农村居民日常生活更加舒适、更加便捷、更加健康、更加安全、更加幸福。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要着力解决农村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活污水治理、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不断提升农村环境监管能力,为农村居民提供干净整洁环境。二要探索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调动社会各界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要不断提升绿色农业供给能力,利用先进

  技术和管理手段,积极发展生态经济,通过打造生态环保全产业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服务。

  (三)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文化支撑

  让乡风文明重归“故土”,既是中华文明护根固本的重要工作,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都突出强调“乡风文明”,说明乡村的发展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新时代的乡风文明,站位更加高远、内涵更加丰富、立意更加深远,不仅强调要在继承中发扬乡村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而且更突出在发扬中创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要积极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引导广大农村居民践行文明崇德向善。二要创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方式,通过乡村优秀曲艺表演、文化遗产保护、乡风家风民风传承等形式,着力展现新时代乡村的新面貌及农村居民的精气神。三要推进乡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不仅要把握文化惠民切入点,大力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乡村集聚,还要充分挖掘当地文化人才,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四)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秩序保障

  乡村振兴能否如期实现,与乡村治理是否有效密不可分。乡村振兴战略用“治理有效”代替以往的“管理民主”,既表明我们党在乡村振兴中的治理理念与工作思路的明显变化,也表明我们党在乡村民主管理更加规范的实践基础上更加重视乡村治理的实际效果[3]。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要推动农村基层党建整体提升、全面进步,打造一支精通农业、保护乡村、热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以过硬的作风助推乡村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基层党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二要完善和创新农村居民自治机制,进一步推动农村治理重心向下转移,尽可能地向基层提供更多资源、更好服务、更加人性化管理,不断激发乡村振兴活力。三要以德治与法治两手推进平安美丽乡村建设,既要不断增强基层干部的法治观、法治为民的意识,也要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培育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与权利意识,引导广大农民以法治方式行使权利、解决纠纷、履行义务,不断提升乡村法治化管理水平与农民对乡村法治环境的满意度。

  (五)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奋斗目标

  乡村振兴的目标,是要推动村民收入持续增加,村民生活更加富裕,村民幸福指数不断上升。乡村振兴战略用“生活富裕”代替以往的“生活宽裕”,尽管只有一字之差,但充分说明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已进一步缩小,同时,也表明该战略力图让农民过上更有品质的幸福生活。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要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高质量就业,充分利用各种就业扶持政策,充分调动招聘单位与农村劳动力的积极性,以各种形式和渠道扎实做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工作。二要不断夯实农村基础设施,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同时积极完善农村公共服务配套,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人居、人文环境,打造幸福美丽乡村升级版。三要强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健全民政救济、优抚福利、社会帮扶相结合的救助机制,完善农村贫困家庭就医和子女就学资助制度,从根源上减少生活中的各种不稳定因素。

  

篇四:以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与策略的研究

  林玮

  【摘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定位,探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速\"四新\"成果进村入户,为专业合作社和涉农企业、组织提供技术支撑.提升产业发展,振兴乡村经济;科技助力,实施精准扶贫;为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贡献力量.%Inordertoachievethegoalandexplorethepathoftheruralvitalizationstrategy,trainingthenewprofessionalfarmersandacceleratingthe\"fournews\"achievementsenterthevillageswerecarriedouttoprovidetechnicalsupportforspecializedcooperativesandagriculturalenterprises.Promotingindustrialdevelopmentandrevitalizingtheruraleconomy.Scienceandtechnologyassistingintheimplementationofaccuratepovertyalleviationtomakecontributiontothedevelopmentofagriculturalindustryandruralvitalization.

  【期刊名称】《天津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9(025)001

  【总页数】3页(P46-47,57)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路径;策略

  【作者】林玮

  【作者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扬州225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03

  “三农”问题事关现代化的全局,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乡村振兴,产业是支撑,农村是关键,农民是主体。乡村发展要靠农业支撑,产业发展要靠科技进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当代农业农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巨大的支撑作用。1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定位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农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农业生产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也已经从量的增加转向质的升华,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不断深入。但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差距还很大。新时期要着力从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3个方面,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农村要素活力,增添农业发展动能,激发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乡村振兴形成强大内生力量。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稳中向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农业与加工流通、休闲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探讨2.1坚持走产业融合之路,增加农业综合效益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支撑。因地制宜,发展农村产业。在稳定现有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同时,大力发展加工业,提高农业生产附加值。有条件的地方,可挖掘地方资源,适当发展休闲旅游业,以农业为基础,以观光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

  手段,以游客为目标,因地制宜,抢抓机遇,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2.2坚持走项目带动之路,提升经济发展质态项目是发展的驱动力。利用发展现代农业的项目,规范土地管理,千方百计增加土地供给、提高土地利用率。做强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延长产业链,使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区的农业现代化步伐显著加快。2.3坚持走精致宜居之路,打造美丽乡村环境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环境质量决定着群众生活质量。着力开展好乡村环境整治、绿化提升、特色创建等行动,推动乡村面貌大改善、生态大提升。扎实推进农村环境“五位一体”长效管护工作,大力整治道路、水体、庄台,全面管护。以产业理念实施乡村绿化行动,推动庄台、道路、河道绿化联网成片。2.4坚持走“一村一品”之路,加快富民强村进程富民强村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行“一村一品”,积极探索符合村情实际的特色精品种植项目,以项目带动村集体经济加快增收。既要注意整体品牌形象的构建,形成集聚效应,也要注意单个项目和产品的品牌塑造,逐步开拓消费市场,加快富民强村进程。2.5坚持走标本兼治之路,促进乡村文明和谐打造治理有效、和谐文明的新农村是实现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前提。以增加群众“隐性财富”为重点,以自治和法治为保障,以重塑乡风文明为抓手,补足农村工作短板,全力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实现农村文明和谐、长治久安[1]。3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策略3.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针对乡村经济发展需求,各级政府应完善新兴职业农民培育激励政策,认真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重点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等三类职业

  农民。积极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现代青年家庭农场主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半农半读”农民中职学历教育、涉农专业大中专学生创新创业培训等分层次、分类别、分专题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形式,建立常态化的多元培育、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2]。3.2以培育科技示范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为引领,加速“四新”成果进村入户坚持产业兴农,着力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好绿色高效特色农业。健全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构筑好各类风险防火墙,让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在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充分发挥农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作用;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大力发展高质量的现代农业,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3]。3.3成立专业合作社或涉农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协同发展联合农业、供销、农业科研等系统单位,在县市区组织规模种植大户成立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协会。前者成员出资入股,形成利益共同体;后者乃行业协会组织,制订行业行为规范。农业科研院所提供技术支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合作社将按照规模化种植需求,面向社会采取询价比价方式,组织农资集中采购,降低种植成本;组织农业企业对社员开展统防统治、机耕机收、烘干仓储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根据合作社社员需求,购买或租赁农机设备,为社员提供服务;与金融机构联合合作,为社员扩大生产及加工销售提供金融服务;组织种田大户进行农业技术培训、产品推广。农业科研院所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技术服务,同时为专业合作社提供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等最新农业科技信息,承担

  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答疑解难等工作[4-6]。3.4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引领作用科技兴农,科技强农,科技兴业,科技富民,科技扶贫。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科研院所具有自主研发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模式和新技术,拥有熟悉农业、农村、农民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能够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起到引领作用。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当好科技成果落地生根的“二传手”,当好专家科技服务的“助攻手”,当好农技传播提升农民素质的“主攻手”。3.5提升产业发展,振兴乡村经济产业兴,则农民富,提高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目的。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建设已经成为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推进“两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协同发展,大力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采用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多种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要坚持划建并举,进一步加大“两区”范围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深入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加快优良品种、高产栽培技术普及应用,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质量。要加快“两区”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加工产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优势,探索性的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3.6科技助力,实施精准扶贫坚持“产业扶贫、科技扶贫”两条腿走路,全力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将扶贫“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变“漫灌”为“滴灌”,通过实实在在的举措,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科学技术送到每个贫困户家中,帮助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以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为抓手,通过项目资金投入、人才资源集聚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贫困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7]。乡村振兴,农民富裕,全面实现小康,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抓手。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为使命,发挥产业引领、示范作用,提高生产力,扩大影响力,带动产业提升,致富地方农民。因地制宜,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为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相关文献】

  [1]胡胜.乡村振兴离不开法治护航[J].人民论坛,2018,2(下):106-107.[2]林玮,白和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的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8(5):33-35.[3]徐文华,周汝琴.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创新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6):413-415.[4]黄海,刘国宁,金立波,等.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与管理探索[J].农业科技管理,2005,24(2):30-32.[5]温小林,马媛媛.镇江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5,34(2):46-49.[6]于潇,孟志兴.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山西省县域农业生产效率分析——基于2015年长治市13县DEA模型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8,46(8):1415-1420.[7]郑有贵.由脱贫向振兴转变的实现路径及制度选择[J].宁夏社会科学,2018(1):87-91.

  

  

篇五:以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

  浅谈乡村振兴实施的路径

  摘要:分析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含义,进一步介绍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路径,即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创新科技,引进人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把握农村产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机融合,注重农村经济的绿色发展,将实现农民富裕这一目标放在突出位置,真正实现美丽乡村的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含义;实施路径;农业;农村一、乡村振兴的含义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现代化发展的战略体现,同时也是中国迈进新时代发展城乡经济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的内涵要结合理论和实践去理解,同时也要从实际出发去贯彻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把农业、农村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根据我国现有国情,农业与农村的发展是基础,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应当牢牢把握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这个基础,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其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战略实施进程适时做出调整。始终坚持完善农村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注重农村经济的绿色发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推进乡村优秀文化传承,加快乡风文明建设;健全农村治理体系,实现有效治理;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民富裕。此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包括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应当发挥农村特色产业的优势,将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农村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大飞跃。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振兴,又包括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文明进步,是一个全面振兴的综合概念:1.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好“三农”领域的问题,是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改革顺利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和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共同作为优先发展的事业,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把“三农”工作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首要位置,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原则,在新时代必须坚持。2.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十九大报告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两相对比,虽然同样是五个方面20个字,但除“乡风文明”外有四句话不一样,这四个方面已经根据新情况进行了调整,是根据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设定的一个新目标,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这个战略的实施将会为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3.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比以前单一的农业现代化涵盖的范围更加宽广,这是一个崭新的表述,是站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涉及农村的经济、农村的政治、农村的文化、农村的社会、农村的生态文明各个方面的建设。4.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巩固和完善r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要保持土地承包

  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将有利于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首先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全面推进农村改革,让农村换上新面貌迎接新变化。在政府引导方面,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政府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贯彻落实政策。但同时,要明确政府的引导是为了与市场配合共同起作用,而不是限制市场的灵活与自由。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其一是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制度;其二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深化,应当明晰集体产权,保障农民权益;其三是要将小农经营与现代化农业大生产发展有机结合,挖掘发展特色农业与规模化经营的潜力与优势。(二)因地制宜,加快农村产业发展由于乡村的气候、地形等条件不一,适合发展的特色产业不一,所以应当结合每个乡村自身的特点和可利用的资源情况,发展可持续的产业。产业的发展对乡村振兴有关键作用,其对人才培养、增加就业等有积极作用。加快农村产业发展首先要结合乡村实际情况选择主导产业,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其次要促进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以农业为基础,推动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再次,要合理利用当下“互联网+”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然,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必不可少,从而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创新科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新时代科技的发展对乡村振兴至关重要。当前,我国乡村普遍存在生活条件较差、教育水平较低、人才匮乏等问题,科技的创新和教育的进步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前提。创新科技,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发挥科技在新型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资源节约、绿色发展。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应当加强教育,培养有利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专业型人才。此外,应提供相关激励政策,吸引人才回乡村建设。(四)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建设美丽绿色的乡村。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在乡村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中,千万不能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发展了经济,丢了环境,这种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可取。二是要有意识地保护环境,重视乡村垃圾处理、污水排放以及秸秆焚烧等问题,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生态化发展。(五)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当前,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具备了支撑城乡发展一体化物质技术条件,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顺应我国发展的新特征新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把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

  

篇六:以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

  美丽乡村专题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路径

  前瞻产业研究院二零一八年六月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路径

  准确把握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效率。首先是把握好乡村振兴战略与城市化战略的关系,其次是把握好“二十字”方针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关系,再次是协调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

  一、“五个激活”的驱动路径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激活市场、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政策、

  激活组织。这“五个激活”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换言之,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靠改革来驱动,这是乡村振兴战略最重要的推进路径。

  1、激活市场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乡村振兴尤其是在实现产业兴旺中的作用。激活市场主要涉及两个层面的改革。一是推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功能的改革。即以完善产权制度

  1

  和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改革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二是推进政府职能转换的改革。即改变政府干预与包办过多,进而替代市场的状况,以实现政府和市场的合理分工。就乡村振兴的诸多建设任务而言,如果没有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单纯靠各级政府主导和投入,乡村振兴所采取的举措充其量只是在短期内可行,长期不一定可持续。

  2、激活主体就是要激活乡村振兴中的经营主体首先,经营主体能否被激活取决于它是否是市场的主体。从这一意义上讲,激活市场是激活主体的前提,市场不活,主体一定不活。其次,激活主体还必须赋权于主体。换言之,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通过产权制度和经营制度的改革,赋予广大农民更多的财产权益和经营权利,使其能在市场竞争中拥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主体权利。3、激活要素就是要激活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这些基本生产要素激活要素实际上是市场能否被激活和要素所有者能否被激活的基础与关键。因此,还是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改革。4、激活政策实质上仍要通过激活政府的途径来实现这并不是要求政府无所不能,而是要求政府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有为的政府应该既能在“市场失灵”时替代市场,又能在“市场有效”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也就是说,政府的政策应该既能及时弥补“市场失灵”,又能有效发挥“市场作用”。5、激活组织既与主体有关,又与制度有关

  2

  组织本身就是主体,不同的组织代表着不同的主体;同时,组织也是一种制度,不同的组织代表着不同的组织制度安排。在乡村振兴中,激活组织的重点是通过组织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促进农户家庭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企业组织、农业行业组织等多种产业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协同发展,以激活不同类型的经营主体和经营机制,实现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与经营体系的有机契合。

  二、“五位一体”的协同路径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全社会多主体、多力量、多机制的介入与

  协同,这种介入与协同的结构应该是农民主体、政府主导、企业引领、科技支撑、社会参与的“五位一体”。

  1、“农民主体”就是让广大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而不是旁观者和跟随者

  要使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必须确立农民在乡村的主体地位。首先,要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赋予农民主体权利和主体责任,

  3

  强化村民的自主意识和自治功能。其次,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农民,必须是组织化的农民,而不是分散的农民,分散的农民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难以担当乡村振兴的主体责任。因此,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如促进农民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乡村社区集体组织的完善发展,应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农民,一定是“老农人”和“新农人”并存、二者相互交融和融为一体的农民,这是中国农业农村发展中人力资源变化的趋势所在。因此,通过教育、社保、产权等体制的深化改革与“新农人”政策的完善,提升乡村人力资源质量,优化农民主体结构,是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主体的重要环节。

  2、“政府主导”是指政府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应主要发挥制导和引导的作用

  所谓“制导”,首先是中央政府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推进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以清晰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推进思路、发展目标、阶段任务等,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其次是各级政府根据顶层设计,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规划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改革方案与工作计划。

  所谓“引导”,可以看成是政府制导作用的进一步体现和延伸。只有将政府的制导作用和引导作用有效结合,才能充分体现政府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主导作用。政府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策引导,二是示范引导,三是投入引导。中国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应该说很重视,将“三农”工作置于各项工作“重中之重”的地

  4

  位,每年都发布与“三农”有关的“一号文件”,经常出台支农惠农政策,频繁建立各种类型的试验区、示范区,不断加大农业农村投入。但是,从政府引导的作用效果来看,仍存在政策之间协同性不够、精准引导作用发挥不够,不少改革试验区和发展示范区流于形式、实际的示范引导作用发挥不够,政府投入面广量大、但“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这表明,有效发挥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导作用,还有很大的提升与优化空间。

  3、“企业引领”是指各类企业,尤其是涉农类企业,应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龙头引领的作用

  这种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投资农业的引领。农业不仅是一个投资回报期较长的产业,也是一个集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于一体、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较高的产业。对于这样的产业,单纯依靠农民的投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鼓励和引导企业和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使其对农业投资起引领作用,并且支持企业进入农业的适宜领域,与农民共同推进产业兴旺发展。二是产业融合的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纵向一体化发展的必然,是农业多功能发展的要求。产业融合程度既取决于产业链相关主体利益机制的建构,又取决于产业链中核心主体的引领作用。尽管中国农业产业的基本主体是农户和以农户为基本成员的农民合作社,但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实看,却基本是企业主导的格局。因此,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5

  的过程中,除了重视广大农民主体和合作组织的培育外,更应重视企业在产业融合中的龙头引领作用和企业与农民之间利益机制的完善,以形成产业融合的共赢格局。

  三是带动小农的引领。企业对小农的引领不仅体现在发展理念、技术应用、市场开拓这些方面,还应该体现在引领小农融入现代农业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是着眼于“大国小农”这一中国基本国情的发展要点。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既取决于小农自身能力的提升、小农的组织化以及适合于小农的现代农业模式的选择,又取决于有助于克服小农局限性的体制机制的建构,如面向小农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和社保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政府产业政策对小农的惠及和惠及方式的创新等。在这些方面,企业有很大的引领空间,如组织小农、建立基地、提供培训;建立面向小农的服务体系;通过小农生产要素的资产化、股份化,与小农建立长期的互利共赢关系,等等。

  4、“科技支撑”就是要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力量首先是发挥农业技术对现代农业的支撑作用。现代农业是“接二连三”、功能多样的农业产业,要支撑这样的农业产业发展,必须拓宽农业技术的范畴,建立现代农业技术体系。也就是说,不仅要重视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技术进步,而且要重视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质量安全的技术进步;不仅要重视“一产农业”的技术进步,而且要重视“二三产农业”的技术进步;不仅要重视单项技术应用的效

  6

  率,而且要重视技术集成与组合应用的效率。其次是发挥互联网技术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撑作用。短期看,互联网技术对农业农村发展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主要表现为不少分散化、小规模、组织化程度不高的小农不适应代表高科技、由精英主导的互联网技术及其业态的渗透和冲击。这说明,要发挥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作用,不仅取决于科学技术本身的应用效率及其对农业农村的适用性,还取决于科技应用主体对技术进步的适应能力,以及与技术进步、推广应用相关的体制机制的变革,如小农的组织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线上与线下的协同和互联网的规制完善等,都应加快跟进。

  5、“社会参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和关键这种社会力量既内涵于乡村社会,更来自于城市社会。社会参与的主要力量包括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与志愿者;社会参与的主要方式包括自主参与、合作参与、协同参与等;社会参与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业参与、服务参与、援助参与、投资参与等。高校与科研机构具有人才和科技的优势,应成为社会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具有乡村情怀的能人贤达是社会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力量,应予以积极鼓励和引导。重要的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体制机制。例如,出台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乡村建立研发基地、科技平台的相关政策;建立乡村振兴信息平台;建立大学生到乡村就业和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并出台相关政策;为返乡创业人员、新乡贤和志愿者提供对接平台;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的考核与激励机制;梳理和完善各种形式的社会帮扶乡村振兴的项目与激励措施等。

  7

  三、“五对关系”的把控路径同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还需把控“五对关系”,即乡村与

  城市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人口与流动的关系、表象与内涵的关系、短期与长期的关系。

  1、把控乡村与城市的关系城市化离不开乡村要素的支撑,乡村振兴离不开城市化的带动,乡村振兴战略与城市化战略是相互依存与互动的关系,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再者,从中国现阶段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这“三化”的关系看,中国仍存在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均滞后的问题。其中,农业现代化滞后的一个重要成因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协调,即全社会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重依然大大高于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通过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不断减少农业劳动力,是解决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双重滞后的基本途径。这表

  8

  明,城市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双轮驱动,而且要有机衔接。现实的难点在于,中国仍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因此,要实现这两大战略的双轮驱动和有机衔接,还是要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这一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最大制约因素的同时,以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引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实现两大战略的互促共进和有机衔接。

  2、把控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政府主要起主导作用。但政府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关键还是要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本质上不是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而是不同机制或制度之间的关系,两者构成经济社会最重要的治理架构。政府运行机制的主要优势在于通过科层体系的制度安排,降低市场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而市场运行机制的主要优势在于通过竞争体系的制度安排,提高竞争效率,并且降低科层体系下的组织控制成本。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实现政府和市场的合理分工、优势互补,要求政府除了发挥制导和引导的作用外,还应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资源配置以及类似公共产品的供给,提供制度安排和发挥主导性作用。在除此之外的资源配置以及产品与物品的供给方面,应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和供给。实践中,还应注重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然后由市场来具体运营。此外,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需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制度的作用,以克服政府和市场都低效情况下的不足,形成政府、市场、行业组织“三位一体”的经济治理结构。

  9

  3、把控人口与流动的关系在乡村振兴中把握人口和流动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把控好乡村“留守人口”与“流动人口”的关系,这与对乡村振兴内涵的认识有关,与对乡村振兴与城市化关系的把握有关。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中国大量乡村人口实现了非农化和向城市的转移。但与此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中国乡村人口的非农化和向城市的转移又很不彻底。这集中表现为:乡村年轻人流向城市的多,举家流向城市的少;非迁移性质的流动人口多,迁移进城定居的人口少。这种乡村人口的流动性状导致了乡村“三留”人口(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的常态化和村落人口经常性(除春节、清明节等重要节日外)的“空心化”或村庄人气不旺。这不仅给乡村家庭的稳定性与和谐性带来了隐患,而且也给乡村社区的治理和建设带来了“缺人”的挑战。面对如此性状的乡村人口,出路并不是简单地通过乡村建设吸引乡村外出人口回归乡村或“返乡创业”,而是要通过城乡二元体制的破解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实现乡村人口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和择业。与此同时,要结合乡村村落的差异化发展,不断优化乡村人口在乡村空间的分布。毫无疑问,振兴的乡村应该是有“人气”的乡村,但这种“人气”一定是在城乡人口分布优化和乡村繁荣发展基础上所形成的“人气”,而不是单纯依靠乡村人口增加所产生的“人气”。从城市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关系看,乡村振兴的过程应该是乡村本土人口减少、但空间分布优化的过程。乡村振兴中乡村的“人气”,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城市化的充分发展和

  10

  城市人口对乡村的向往与流动。4、把控表象与内涵的关系乡村振兴应体现在表象与内涵两个层面。表象是乡村振兴的外在

  形态,内涵是乡村振兴的内在本质。乡村振兴的外在形态因不同村落自然生态与资源禀赋的不同,会呈现不同的形态风貌。在实施振兴乡村战略的过程中,首先要从区域乡村自然生态的特点出发,进行乡村形态和风貌的规划设计,不宜脱离自身实际,简单照搬其它自然生态不同地区的乡村外在形态和风貌。乡村振兴的外在形态和风貌,既取决于乡村的自然生态特点与资源禀赋,更取决于乡村振兴的内涵,即其内在的本质。换句话说,决定或衡量一个地区的乡村是否振兴的,不是它的外在形态,而是它的内在本质。这主要体现为乡村发展的体制机制,如治理有效的乡村自治制度,激励与约束相融的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机制,健康向上的文明乡风,产权界定清晰并且具有活力的村集体产权制度,完善的乡村社保制度和农民财产权益制度,等等。因此,乡村振兴中应高度重视内涵建设,要内涵建设和表象建设两手抓,并且以内涵建设促进表象建设。

  5、把控短期与长期的关系把控乡村振兴战略的长短期关系,有利于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做到分清轻重缓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是个需要长期实施的战略,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切忌操之过急,更不能搞形象工程或单纯追求乡村外在形态的变化。要按照中央有关乡村振兴战略的三阶段发展要求,制定短期与长期相结合、内在与外在相结合的规划与行动

  11

  计划。此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对于长短期关系的把控,不仅要考虑战略目标和建设项目的长短期结合,还要考虑体制机制改革与建构的长短期结合。要突出改革先行和重点突破,注重改革措施的配套和落地。对于国家已经明确的改革思路和举措,力求在短期内抓落实,大胆推进,力争取得成效并有所创新;对于国家没有完全明确、但有原则性指导意见的改革,应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与条件,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试验,争取为国家提供经验与思路。

  前瞻产业研究院观点: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所体现的五大具体目标任务具有相互联系性,因此,既要准确把握“二十字”方针的科学内涵,又要把握好这“二十字”方针中五大目标任务的相互关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应重视“三条路径”的协调推进,即“五个激活”驱动、“五位一体”协同和“五对关系”把控的协调推进。

  12

  

  

篇七:以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

  精品文章

  《关于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工作的调研报告9篇(8)》

  【篇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查找制约因素,探究并实现乡村振兴的方法和路径,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紧要课题和迫切任务。一、基本情况获嘉县地处新乡市西部,农业人口38万,耕地48万亩。全县gdp完成110.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1.6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9.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5.9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597.48元。获嘉县202x年6月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100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以此为契机,获嘉县开始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之路。(一)产业改革有新创举一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内生动力。我县充分利用被确定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的自身优势。坚持高位推进,落实六个必须,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全县219个行政村,完成清产核资的村215个,清产经营性资产2.58亿元,非经营资产3.95亿元,资源性资产44.3万亩;完成成员界定213个村,界定户数8.6万户、39.6万人。完成折股量化、

  精品文章

  股权设置的村152个,126个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选举了理事长和监事长,有效激发了内在活力。

  二是加大农业投入,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我县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加大对高标准粮田、重点农产品产业的扶持力度。202x年,全县实施高标准粮田提升项目2.5万亩,总投资达3375万元,全县高标准粮田达到30万亩。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39万亩,划定重要农产品大豆生产保护区6万亩。202x年全县夏粮小麦收获37.8万亩,其中优质强筋小麦6.71万亩,小麦种子繁育3万亩。夏粮产量3.412亿斤,秋粮优质水稻播种8.64万亩,秋粮产量达3.316亿斤。

  三是特色农业发展加快。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扩大药黑豆、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实施田园综合体建设,推进奇幻玫瑰、植物雕塑、休闲体育、紫薇、百合花五个庄园,以及宁氏文化、卜氏文化两个生态园建设,积极培育现代农业+旅游新业态。

  (二)质量兴农有新进展一是农业结构日益优化。莱恩公司的奇幻玫瑰庄园、新乡园林的植物雕塑庄园、绿色园林的松涛养生庄园、碧波园林的紫薇庄园、海芋生物的百合花浪漫文化园五园项目及望景度假村、千亩红枫林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初具规模。二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全县新增高效粮田面积4万亩,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3000亩,新发展花卉苗木面积2200亩,花卉面积累计达4.2万亩,累计蔬菜生产面积26600亩。名牌战略初

  精品文章

  见成效。全县通过三品一标认证面积xx55亩,其中无公害认定面积16545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6个,绿色食品9个,地理标志产品认证面积182310亩、认证产品2个,以品牌闯市场,大大改善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

  三是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全县农业龙头企业有36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2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家,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427户农户致富,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有力推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三)绿色发展有新探索一是改善生态环境。我县以四美乡村创建为契机,以打造样板村为抓手,以点带面,以生活污水处理、垃圾清运治理、厕所改造为重点在全域开展集中整治行动,促进全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不滑坡。坚持周督查、月点评制度,每季度开展观摩评比,通报观摩发现的问题,建立问题台账,确保督导落到实效,并对各乡镇工作进行排名。积极推行市场化服务运行机制,在坚持多元化投入基础上,探索有偿服务机制,推进完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支持的长效保洁机制。二是改善人居环境。按照以人为本,尊重民意;政府主导,协同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典型引路,整村实施的基本原则,我县11个乡镇确定厕所改革试点村11个,涉及农户546户。如照镜镇在东彰仪村、照镜村开展生活污水处理和厕所改造工作试点,摸清全村厕

  精品文章

  所基本状况,统一规划设计,将全村管网与人工湿地结合起来,既能过滤净化污水,又建休闲景观场所。

  三是科学合理选择污水处理方式。以净土工程为切入点,对17家涉危废企业,已经全部纳入省固废信息管理系统,对所危废产生、储存、运输实行全程监管。以省级生态镇村创建为契机,积极开展省级生态镇村创建工作。

  (四)文化兴盛有新载体一是以活动为载体,倡导文明新风。全县通过举办寻家史、立家训、传家风活动演讲比赛、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家庭等各类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弘扬孝道文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文明单位42个,文明村镇53个,其中全国文明村镇1个,省级文明村镇1个,市级文明村镇24个,县级文明村镇27个。二是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开展了扶助困难群体、发展农业生产、关怀儿童教育、沟通政民关系、协调矛盾冲突、保护生态环境、清洁家园、文明交通、微心愿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扎实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化、项目化、阵地化建设,不断组织志愿服务向农村延伸。截至目前,全县共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20余次。三是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建设。全县各行政村都制定了村规民约,建立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一约四会,签署移风易俗倡议书10000余份。积极开展幸福积分、五美庭院和党员示范户评选活动,推动农村移风易俗。

  精品文章

  四是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县以广场舞培训、文艺演出、文物保护宣传、送戏送书下乡等为内容,积极开展快乐星期天群众文化活动。自9月份以来,先后开展活动15场,受益群众3000余人。进一步做好非遗项目的挖掘、保护和传承,积极支持地方民间文化传承发展。

  五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202x年全县财政投入400余万元,支持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全县11个乡镇文化站全部达标,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97个,已达标108个,基本实现了村村有文化广场目标,解决了群众娱乐场所问题。开展脱贫攻坚、扫黑除恶等不同主题的文艺活动100余场次。

  (五)乡村善治有新举措一是党的建设全面夯实。在抓党建工作中,始终坚持以抓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为引领,提升党组织战斗力。坚持以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为抓手,全面补齐基层党建工作短板,确保全县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提升,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开展奠定良好的组织保障。今年是村两委换届选举年,我县以村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围绕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配齐了村两委班子。目前全县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已全面完成。二是平安建设得到强化。202x年全县开展平安村创建活动,共评选出平安村63个,对平安村进行表彰奖励,并对平安村70周岁以上老人按照每月10元发放补贴,奖励资金已陆续发放到人。我县城关镇嘉苑社区被市平安文明和谐社区创建指挥部命名为平安文明和

  精品文章

  谐五星级社区,成为全市首批五星级社区。三是提升中心综合治理手段。进一步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

  制,强化四方对接,注重三调联动,多手段衔接融合,打造出大综治、大信访的工作格局。围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实现三级网格化管理,打通综治最后一米。通过换届选举,全县共选举综治主任219名,中网格长1296名,小网格长6628名。同时全县11个乡镇综治中心建设规范,每乡配备综治专干3人以上,配备专职巡防队员15人以上,实现治安巡逻与视频监控常态化;各村综治中心配备了巡逻装备,建设了村级监控平台,实现了重点路段、场所的全覆盖。全县社会治理有效,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六)脱贫攻坚有新成效202x年我县紧紧围绕六个贫困村退出,1300名贫困对象整体脱贫的年度目标任务,按照传统产业化、主导产业带动、特色产业优势的发展思路,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重要抓手,通过实施到户增收、金融扶贫、农业产业化、百企万户项目,实现全县贫困户四轮叠加全覆盖,为贫困户增收提供扎实保障。202x年全县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48个,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亿元,带动贫困户3207户,户均年增6000元。通过打好脱贫攻坚战,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全面提升贫困群众幸福感。二、存在问题(一)整体规划缺乏。一是缺乏统筹安排。房屋建设与村庄公共设施的建设没有形成有机的衔接、和谐的统一,生活空间、生产空间、

  精品文章

  生态空间杂乱无章,无法满足当代农民现代化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二是缺乏科学合理设计。乡村建设无规划,想建哪就建哪,甚至毁坏耕地用以建房,新建的房屋横七竖八,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三是带有远见前瞻性的规划少。房屋的建筑形式缺少规范,高矮大小不一,外观五花八门,颜色各不相同,导致只见新房不见村。有的把原来很有民族特色、地方风格的老房子拆毁了,导致原本十分美丽、富有个性的传统村落逐渐消失。

  (二)部门合力欠缺。一是产业支撑不够。发展乡村振兴县乡村各级的产业支撑很关键。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乡村振兴是五位一体的全面振兴,而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产业好比是乡村发展的牛鼻子,抓住它,乡村振兴就大有希望。二是考核机制不健全。各级各部门尚未建立推进乡村振兴的考核激励和通报机制,乡村振兴工作在全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中占比不高,影响了基层干部投身乡村振兴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很多农民在听说乡村振兴时,普遍认为乡村振兴就是政府的事,政府来投资,有利益我们就参与,没有与我切身的利益就高高挂起。当作为主体的农民不再积极投入,再好的政策落地也只能是政策。

  (三)主导产业不明。一是缺乏主导性产业。缺乏产业支撑的乡村振兴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获嘉县无论是从花卉之乡、建筑之乡、乒乓之乡还是中国同盟文化发源地、宁氏祖根地名胜古迹等方面,都没有很好的挖掘属于获嘉县的支柱性产业。二是缺乏突出的富有特色的主导产业。获嘉县的饸饹条、手工老粗布、黑豆、大白菜等土特产

  精品文章

  没有很好的开发,只是在很小一片范围内小有名气,不具有突出的特点和风味,所以还有待开发。

  (四)人才流失严重。一是缺乏有学识、懂技术、会经营的青年骨干人才。农村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普遍缺乏,受过较高教育、年富力强的农村精英人才大多流出就业,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文化素质低、年龄偏大的劳动力,使得乡村发展缺少活力和后劲。二是农村缺乏吸引力。人力资源空心化的实质是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缺乏吸引力,同时,国家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服务上欠账太多,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不够,客观上也加剧了农村人力资源日趋匮乏,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瓶颈。

  三、几点建议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应形成组合拳,以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为基础,实施分类指导,精准施策,重点加强基层组织、产业、人员三个关键性建设。(一)科学先行,做好顶层设计。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规划队伍,县里要有规划局、设规划展览馆;乡里依托村镇建设中心设规划展览室;村里要有规划专管员,挂村庄规划图。乡村规划向群众公开,展示未来几年乡村要建成什么样子,既增加群众认知也接受群众监督。(二)政策先行,确保人才不流失。从经验丰富的专业规划人才中招募乡村规划师,为乡镇发展定位、整体布局等提建议,代表乡镇

  精品文章

  政府组织编制乡村规划。通过有关乡村振兴的政策实施,因地制宜的、有针对性的,加大乡村振兴人才选拔培养力度,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好地示范带动小农户发展。同时,进一步落实好国务院关于支持下乡返乡创业创新的政策,引导支持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施展才华、大显身手。

  (三)模范先行,提升示范带头作用。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建强农村党支部,形成市县乡三级齐抓共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局面;注重从乡村致富能手、返乡创业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培养选拔党组织书记,培育双强支部书记,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奔小康。

  (四)融合先行,促进产业链之间有效结合。实施乡村产业兴旺既要基于第一产业又不能囿于第一产业,而应着眼于优化一产,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旅结合、农网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强化一产对二产、三产的支撑力度,提升二产、三产对一产的反哺力度。通过一二三产业的相融相通和乘数效应,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拉长农业产业链,拓宽农业产业幅,提升农业价值链,完善农业利益链,促进农业接二连三、跨二进三,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内容仅供参考

  

  

篇八:以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

  乡村振兴研究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要求及实

  施路径思考

  作者:张洁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5期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将其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方略。乡村振兴战略五大总体要求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要求”分别对应“产业、生态、文化、组织和人才”等多方面的振兴,是紧密衔接、缺一不可的整体布局和实施路径。鉴于此,深刻分析乡村振兴五大总体要求的内在意蕴及联系,这对于理解作为国家宏观顶层设计的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表明,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要求为:产业兴旺是基础、生态宜居是条件、乡风文明是灵魂、治理有效是保障、生活富裕是目标。落实五大要求,践行实施路径,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新时代中国乡村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乡村振兴;五大要求;实施路径;衔接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099(2020)05-0061-12

  Abstract:Thereportofthe19thNationalCongress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putforwardforthefirsttimetheimportantdecisionofimplementingthestrategyofRuralRevitalizationasthebasicstrategyofimplementingthenewdevelopmentconceptandbuildingamoderneconomicsysteminthenewera.ThefivegeneralrequirementsofRuralRevitalizationStrategyare“industrialprosperity,ecologicallivability,ruralcivilization,effectivegovernanceandrichlife”.The“fiverequirements”respectivelycorrespondtotherevitalizationof“industry,ecology,culture,organizationandtalents”.Theyarecloselyconnectedandindispensabletooveralllayoutandimplementationpath.Inviewofthis,itisofgreatpracticalsignificancetodeeplyanalyzetheinternalimplicationandconnectionofthefivegeneralrequirementsofruralrevitalization,whichisofgreatpracticalsignificanceforunderstandingtheRuralRevitalizationStrategyasanationalmacrotop-leveldesign.StudieshaveshowsthatthefivemajorrequirementsofRuralRevitalizationStrategyare:industrialprosperityisthefoundation,ecologicallivabilityisthecondition,ruralcivilizationisthesoul,effectivegovernanceistheguaranteeandlivingwell-offisthegoal.ItisaninevitablechoiceforChina'sruralmodernizationintheneweratoimplementthefiverequirements,practicetheimplementationpathandpromotetheRuralRevitalization.

  Keywords:ruralrevitalization;fiverequirements;implementationpath;cohesionmechanism

  一、引言

  黨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方略。乡村振兴战略可以细化为五大总体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这20字的总要求意蕴深刻,值得仔细分析、推敲、研究。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多方面的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乡村振兴五大总体要求20个字的深层含义做出梳理、分析和阐释,这将有利于深刻理解乡村振兴的国家宏观顶层设计的总体要求,有助于将乡村基层社会的经验研究和国家政策宏观顶层设计理论进行有效衔接,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乡村振兴总体要求意义分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这需要建立在深入理解乡村振兴五大要求的基础上规划实施,系统科学的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总体要求,并仔细研读、分析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厘清每五分之一总体要求的内在意义。

  (一)产业兴旺:产业振兴是基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和基础。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1]。《意见》对“产业兴旺”的总体任务和目标做出分解,指出“乡村产业振兴”的具体内容是“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以及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1]。“产业兴旺”有三层内蕴:基础地位、“三产融合”与小农户发展。

  1.产业兴旺是物质基础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五大要求的物质基础,发展现代乡村,就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采用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水平。乡村振兴的“兴”首先是达到“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物质基础,然后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才能随之加快推进。

  2.“三產融合”是实施策略

  “产业”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即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要求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何达到“三产”融合则是“乡村产业兴旺”具体的实施手段和策略选择。《意见》指出“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1]。朱启臻认为“产业兴旺”的三产

  融合就是超越了单一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坚持“大产业”系统思维的基础上以深化产业链的方式促进乡村的全面繁荣[2]。贺雪峰认为让农村“产业兴旺”的基本思路就是“延长产业链,使得农业向加工业延伸,通过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来提供更多农业就业及获利机会”[3];孔祥智认为产业发展就是要以农业为中心拓展多种产业,产业作为乡村重要的经济基础,必须得到极高的重视[4]。因此,“产业兴旺”是产业融合的结果,产业融合是产业兴旺的路径。

  可见,产业兴旺的关键机制在于“拓展产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因而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农民通过农业劳动生产将生产原料转化为农产品进入市场,通过贸易交换,实现“产业兴旺”。乡村农产品的延伸产业包含乡村工业和乡村手工业,手工业产品如非遗苗绣、非遗蜡染工艺品、非遗陶器、手工鸟笼工艺品、古法手工造纸工艺品等进入市场可为乡民拓展市场渠道,促进乡民脱贫、增收、盈利。因此,产业兴旺的“三产”融合机制必然与市场不可分离,走出产品的市场销路才能走出乡村产业化道路,这是一种“融合发展型”市场运行的衔接机制,是农业生产、加工及农业以外的“延伸产品”的市场行为,这是环环相扣、衔接有序的“产业链”。乡村产业可以以农业为中心大力发展工业、手工业、工商业、制造业和旅游业……乡村可以“多面开花,多元产业”同步经营,一二三产业之间互为支撑、互相带动、互为羽翼,可以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举办农家乐、农业采摘园、发展茶旅融合、体验旅游……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乡村“产业兴旺”,促进乡民增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为例,卡拉村是“中国鸟笼第一乡”,卡拉鸟笼编织工艺在2009年9月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卡拉村发展多元手工业但又不局限于鸟笼手工业生产这一单一产业模式,村庄有手工业和旅游业两大支柱产业,卡拉村大力发展多元产业,以鸟笼编织带动旅游业发展,以旅游业产业带动农业种植采摘业,近年来又拓宽发展新业态产业,建立吊瓜基地、蓝莓基地,广泛种植蔬菜、大棚西瓜、鼓励林下养鸡、农家乐经营、开办农家旅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族文化等产业,多元发展模式不仅吸引游客到卡拉村体验制作鸟笼,也能品尝苗寨特色农家乐餐饮——斗鸡肉,还能体验田间捉鱼、蓝莓采摘,形成多元产业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互为支撑,相互带动,在多元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下,卡拉村2016年底率先实现小康,成为全县第一个小康村。卡拉村从原来的“被嫌弃的地方”“卡拉”苗语也叫“噶咧”(galia),意思是“被人嫌弃的地方”“落后的地方”,当地人认为“卡拉”就是落后的、贫困的地方,是依靠救济才能维持生活的地方。变成了一个生态美、生活富、生产兴的“富裕村”。对于农业和工业这两种产业的区别的理解,费孝通认为,在乡村基层社会里面,手工业不过是农业生产的补充和延续,工业和农业没有严格的界限,是一个生产活动的两个阶段,表现为“农业依靠土地的生产力提供植物原料,工业把原料制成可以消费的物品”[5]。“产业融合”能以农带工,以工促农,以农业带动手工业,以手工业带动旅游业,以旅游业反哺农业,以农业、手工业、旅游业带动服务业和制造业,其最终目的是使一切劳动产品、服务、资源走向“市场”,使其转化为经济盈利,促进农民增收。

  3.促进“小农户”发展是衔接途径

  “产业兴旺”是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小农户”要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现代农业发展方式有机衔接起来,促进“小农户”的产业发展。在我国,“农户”一般指中国乡村农

  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一般是以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为主的农民家庭,以家庭为单位,是最小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单位[6]。“小农户”是指小规模农户(small-scalefarmer),往往土地生产规模较小、种植农作物单一,农业劳动力主要是自给自足的家庭成员,他们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小农户”还体现在农户生产规模小和经济收入少,他们往往拥有一小片土地(土地规模小于10亩),是从事农业耕作的农民,当务农无法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之时,他们会选择不同的生计方式获得收益、补贴家用,比如手工业和小商品经营,或者辗转村外,进城务工,这部分群体也属于小农户。产业兴旺的主体就是“小农户”。朱启臻认为产业兴旺的基本主体职能是农户,因为农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高度的责任感、自觉性和灵活性,而且家庭范围内的经营能够降低成本,减少风险并获得高效益,他们是适合农业生产的有效组织形式[2]。

  农户可以是“纯农户”,也可以是“兼业农户”,兼业农户一般是从事农业,也从事农业以外的非农业经营的农户[7]。小农户可以兼业农业、工业和手工业,兼业农户是“半工半农”户或是半生产半经营户。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兼业农户日益增多,他们身兼多职,身份经常转换,他们不仅在乡村务农,也往返于城乡二元结构之间进行非农经营,是“半生产半经营”户。此外,“产业兴旺”就是要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衔接”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并接”和“并置”,也是“三农”的现代化衔接,这种衔接离不开三种力量——国家、市场和社会[4]。推进“小农户”“小农户”包括“兼业农户”包括村民、单纯务农户、半工半农户、手工业作坊户、自主或半自主经营户。把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衔接必然离不开国家的外嵌政策力量、市场化渠道的拓展以及农村内生环境的共同作用,只有将“国家、市场和社会”三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乡村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资源优势,实现“产业兴旺”。

  1.产业兴旺是物质基础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五大要求的物质基础,发展现代乡村,就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采用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水平。乡村振兴的“兴”首先是达到“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物质基础,然后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才能随之加快推进。

  2.“三产融合”是实施策略

  “产业”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即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要求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何达到“三产”融合则是“乡村产业兴旺”具体的实施手段和策略选择。《意见》指出“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1]。朱启臻认为“产业兴旺”的三产融合就是超越了单一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坚持“大产业”系统思维的基础上以深化产业链的方式促进乡村的全面繁荣[2]。贺雪峰认为让农村“产业兴旺”的基本思路就是“延长产业链,使得农业向加工业延伸,通过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来提供更多农业就业及获利机会”[3];孔祥智认为产

  业发展就是要以农业为中心拓展多种产业,产业作为乡村重要的经济基础,必须得到极高的重视[4]。因此,“产业兴旺”是产业融合的结果,产业融合是产业兴旺的路径。

  可见,产业兴旺的关键机制在于“拓展产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因而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农民通过农业劳动生产将生产原料转化为农产品进入市场,通过贸易交换,实现“产业兴旺”。乡村农产品的延伸产业包含乡村工业和乡村手工业,手工业产品如非遗苗绣、非遗蜡染工艺品、非遗陶器、手工鸟笼工艺品、古法手工造纸工艺品等进入市场可为乡民拓展市场渠道,促进乡民脱贫、增收、盈利。因此,产业兴旺的“三产”融合机制必然与市场不可分离,走出产品的市场销路才能走出乡村产业化道路,这是一种“融合发展型”市场运行的衔接机制,是农业生产、加工及农业以外的“延伸产品”的市场行为,这是环环相扣、衔接有序的“产业链”。乡村产业可以以农业为中心大力发展工业、手工业、工商业、制造业和旅游业……乡村可以“多面开花,多元产业”同步经营,一二三产业之间互为支撑、互相带动、互为羽翼,可以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举办农家乐、农业采摘园、发展茶旅融合、体验旅游……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乡村“产业兴旺”,促进乡民增收。以贵州省黔東南州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为例,卡拉村是“中国鸟笼第一乡”,卡拉鸟笼编织工艺在2009年9月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卡拉村发展多元手工业但又不局限于鸟笼手工业生产这一单一产业模式,村庄有手工业和旅游业两大支柱产业,卡拉村大力发展多元产业,以鸟笼编织带动旅游业发展,以旅游业产业带动农业种植采摘业,近年来又拓宽发展新业态产业,建立吊瓜基地、蓝莓基地,广泛种植蔬菜、大棚西瓜、鼓励林下养鸡、农家乐经营、开办农家旅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族文化等产业,多元发展模式不仅吸引游客到卡拉村体验制作鸟笼,也能品尝苗寨特色农家乐餐饮——斗鸡肉,还能体验田间捉鱼、蓝莓采摘,形成多元产业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互为支撑,相互带动,在多元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下,卡拉村2016年底率先实现小康,成为全县第一个小康村。卡拉村从原来的“被嫌弃的地方”“卡拉”苗语也叫“噶咧”(galia),意思是“被人嫌弃的地方”“落后的地方”,当地人认为“卡拉”就是落后的、贫困的地方,是依靠救济才能维持生活的地方。变成了一个生态美、生活富、生产兴的“富裕村”。对于农业和工业这两种产业的区别的理解,费孝通认为,在乡村基层社会里面,手工业不过是农业生产的补充和延续,工业和农业没有严格的界限,是一个生产活动的两个阶段,表现为“农业依靠土地的生产力提供植物原料,工业把原料制成可以消费的物品”[5]。“产业融合”能以农带工,以工促农,以农业带动手工业,以手工业带动旅游业,以旅游业反哺农业,以农业、手工业、旅游业带动服务业和制造业,其最终目的是使一切劳动产品、服务、资源走向“市场”,使其转化为经济盈利,促进农民增收。

  3.促进“小农户”发展是衔接途径

  “产业兴旺”是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小农户”要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现代农业发展方式有机衔接起来,促进“小农户”的产业发展。在我国,“农户”一般指中国乡村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一般是以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为主的农民家庭,以家庭为单位,是最小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单位[6]。“小农户”是指小规模农户(small-scalefarmer),往往土地生产规模较小、种植农作物单一,农业劳动力主要是自给自足的家庭成

  员,他们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小农户”还体现在农户生产规模小和经济收入少,他们往往拥有一小片土地(土地规模小于10亩),是从事农业耕作的农民,当务农无法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之时,他们会选择不同的生计方式获得收益、补贴家用,比如手工业和小商品经营,或者辗转村外,进城务工,这部分群体也属于小农户。产业兴旺的主体就是“小农户”。朱启臻认为产业兴旺的基本主体职能是农户,因为农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高度的责任感、自觉性和灵活性,而且家庭范围内的经营能够降低成本,减少风险并获得高效益,他们是适合农业生产的有效组织形式[2]。

  农户可以是“纯农户”,也可以是“兼业农户”,兼业农户一般是从事农业,也从事农业以外的非农业经营的农户[7]。小农户可以兼业农业、工业和手工业,兼业农户是“半工半农”户或是半生产半经营户。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兼业农户日益增多,他们身兼多职,身份经常转换,他们不仅在乡村务农,也往返于城乡二元结构之间进行非农经营,是“半生产半经营”户。此外,“产业兴旺”就是要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衔接”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并接”和“并置”,也是“三农”的现代化衔接,这种衔接离不开三种力量——国家、市场和社会[4]。推进“小农户”“小农户”包括“兼业农户”包括村民、单纯务农户、半工半农户、手工业作坊户、自主或半自主经营户。把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衔接必然离不开国家的外嵌政策力量、市场化渠道的拓展以及农村内生环境的共同作用,只有将“国家、市场和社会”三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乡村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资源优势,实现“产业兴旺”。

  1.产业兴旺是物质基础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五大要求的物质基础,发展现代乡村,就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采用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水平。乡村振兴的“兴”首先是达到“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物质基础,然后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才能随之加快推进。

  2.“三产融合”是实施策略

  “产业”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即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要求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何达到“三产”融合则是“乡村产业兴旺”具体的实施手段和策略选择。《意见》指出“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1]。朱启臻认为“產业兴旺”的三产融合就是超越了单一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坚持“大产业”系统思维的基础上以深化产业链的方式促进乡村的全面繁荣[2]。贺雪峰认为让农村“产业兴旺”的基本思路就是“延长产业链,使得农业向加工业延伸,通过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来提供更多农业就业及获利机会”[3];孔祥智认为产业发展就是要以农业为中心拓展多种产业,产业作为乡村重要的经济基础,必须得到极高的重视[4]。因此,“产业兴旺”是产业融合的结果,产业融合是产业兴旺的路径。

  可见,产业兴旺的关键机制在于“拓展产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因而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农民通过农业劳动生产将生产原料转化为农产品进入市场,通过贸易交换,实现“产业兴旺”。乡村农产品的延伸产业包含乡村工业和乡村手工业,手工业产品如非遗苗绣、非遗蜡染工艺品、非遗陶器、手工鸟笼工艺品、古法手工造纸工艺品等进入市场可为乡民拓展市场渠道,促进乡民脱贫、增收、盈利。因此,产业兴旺的“三产”融合机制必然与市场不可分离,走出产品的市场销路才能走出乡村产业化道路,这是一种“融合发展型”市场运行的衔接机制,是农业生产、加工及农业以外的“延伸产品”的市场行为,这是环环相扣、衔接有序的“产业链”。乡村产业可以以农业为中心大力发展工业、手工业、工商业、制造业和旅游业……乡村可以“多面开花,多元产业”同步经营,一二三产业之间互为支撑、互相带动、互为羽翼,可以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举办农家乐、农业采摘园、发展茶旅融合、体验旅游……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乡村“产业兴旺”,促进乡民增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为例,卡拉村是“中国鸟笼第一乡”,卡拉鸟笼编织工艺在2009年9月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卡拉村发展多元手工业但又不局限于鸟笼手工业生产这一单一产业模式,村庄有手工业和旅游业两大支柱产业,卡拉村大力发展多元产业,以鸟笼编织带动旅游业发展,以旅游业产业带动农业种植采摘业,近年来又拓宽发展新业态产业,建立吊瓜基地、蓝莓基地,广泛种植蔬菜、大棚西瓜、鼓励林下养鸡、农家乐经营、开办农家旅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族文化等产业,多元发展模式不仅吸引游客到卡拉村体验制作鸟笼,也能品尝苗寨特色农家乐餐饮——斗鸡肉,还能体验田间捉鱼、蓝莓采摘,形成多元产业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互为支撑,相互带动,在多元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下,卡拉村2016年底率先实现小康,成为全县第一个小康村。卡拉村从原来的“被嫌弃的地方”“卡拉”苗语也叫“噶咧”(galia),意思是“被人嫌弃的地方”“落后的地方”,当地人认为“卡拉”就是落后的、贫困的地方,是依靠救济才能维持生活的地方。变成了一个生态美、生活富、生产兴的“富裕村”。对于农业和工业这两种产业的区别的理解,费孝通认为,在乡村基层社会里面,手工业不过是农业生产的补充和延续,工业和农业没有严格的界限,是一个生产活动的两个阶段,表现为“农业依靠土地的生产力提供植物原料,工业把原料制成可以消费的物品”[5]。“产业融合”能以农带工,以工促农,以农业带动手工业,以手工业带动旅游业,以旅游业反哺农业,以农业、手工业、旅游业带动服务业和制造业,其最终目的是使一切劳动产品、服务、资源走向“市场”,使其转化为经济盈利,促进农民增收。

  3.促进“小农户”发展是衔接途径

  “产业兴旺”是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小农户”要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现代农业发展方式有机衔接起来,促进“小农户”的产业发展。在我国,“农户”一般指中国乡村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一般是以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为主的农民家庭,以家庭为单位,是最小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单位[6]。“小农户”是指小规模农户(small-scalefarmer),往往土地生产规模较小、种植农作物单一,农业劳动力主要是自给自足的家庭成员,他们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小农户”还体现在农户生产规模小和经济收入少,他们往往拥有一小片土地(土地规模小于10亩),是从事农业耕作的农民,当务农无法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之时,他们会选择不同的生计方式获得收益、补贴家用,比如手工业

  和小商品经营,或者辗转村外,进城务工,这部分群体也属于小农户。产业兴旺的主体就是“小农户”。朱启臻认为产业兴旺的基本主体职能是农户,因为农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高度的责任感、自觉性和灵活性,而且家庭范围内的经营能够降低成本,减少风险并获得高效益,他们是适合农业生产的有效组织形式[2]。

  农户可以是“纯农户”,也可以是“兼业农户”,兼业农户一般是从事农业,也从事农业以外的非农业经营的农户[7]。小农户可以兼业农业、工业和手工业,兼业农户是“半工半农”户或是半生产半经营户。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兼业农户日益增多,他们身兼多职,身份经常转换,他们不仅在乡村务农,也往返于城乡二元结构之间进行非农经营,是“半生产半经营”户。此外,“产业兴旺”就是要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衔接”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并接”和“并置”,也是“三农”的现代化衔接,这种衔接离不开三种力量——国家、市场和社会[4]。推进“小农户”“小农户”包括“兼业农户”包括村民、单纯务农户、半工半农户、手工业作坊户、自主或半自主经营户。把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衔接必然离不开国家的外嵌政策力量、市场化渠道的拓展以及农村内生环境的共同作用,只有将“国家、市场和社会”三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乡村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资源优势,实现“产业兴旺”。

  1.产业兴旺是物质基础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五大要求的物质基础,发展现代乡村,就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采用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水平。乡村振兴的“兴”首先是达到“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物质基础,然后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才能随之加快推进。

  2.“三产融合”是实施策略

  “产业”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即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要求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何达到“三产”融合则是“乡村产业兴旺”具体的实施手段和策略选择。《意见》指出“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1]。朱启臻认为“产业兴旺”的三产融合就是超越了单一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坚持“大产业”系统思维的基础上以深化产业链的方式促进乡村的全面繁荣[2]。贺雪峰认为让农村“产业兴旺”的基本思路就是“延长产业链,使得农业向加工业延伸,通过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来提供更多农业就业及获利机会”[3];孔祥智认为产业发展就是要以农业为中心拓展多种产业,产业作为乡村重要的经济基础,必须得到极高的重视[4]。因此,“产业兴旺”是产业融合的结果,产业融合是产业兴旺的路径。

  可见,产业兴旺的关键机制在于“拓展产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因而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农民通过农业劳动生产将生产原料转化为农产品进入市场,通过贸易交换,实现“产业兴旺”。乡村农产品的延伸产业包含乡村工业和乡村手工业,手工业产品如非遗苗绣、

  非遗蜡染工艺品、非遗陶器、手工鸟笼工艺品、古法手工造纸工艺品等进入市场可为乡民拓展市场渠道,促进乡民脱贫、增收、盈利。因此,产业兴旺的“三产”融合机制必然与市场不可分离,走出产品的市场销路才能走出乡村产业化道路,这是一种“融合发展型”市场运行的衔接机制,是农业生产、加工及农业以外的“延伸产品”的市场行为,这是环环相扣、衔接有序的“产业链”。乡村产业可以以农业为中心大力发展工业、手工业、工商业、制造业和旅游业……乡村可以“多面开花,多元产业”同步经营,一二三产业之间互为支撑、互相带动、互为羽翼,可以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举办农家乐、农业采摘园、发展茶旅融合、体验旅游……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乡村“产业兴旺”,促进乡民增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为例,卡拉村是“中国鸟笼第一乡”,卡拉鸟笼编织工艺在2009年9月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卡拉村发展多元手工业但又不局限于鸟笼手工业生产这一单一产业模式,村庄有手工业和旅游业两大支柱产业,卡拉村大力发展多元产业,以鸟笼编织带动旅游业发展,以旅游业产业带动农业种植采摘业,近年来又拓宽发展新业态产业,建立吊瓜基地、蓝莓基地,广泛种植蔬菜、大棚西瓜、鼓励林下养鸡、农家乐经营、开办农家旅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族文化等产业,多元发展模式不仅吸引游客到卡拉村体验制作鸟笼,也能品尝苗寨特色农家乐餐饮——斗鸡肉,还能体验田间捉鱼、蓝莓采摘,形成多元产业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互为支撑,相互带动,在多元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下,卡拉村2016年底率先实现小康,成为全县第一个小康村。卡拉村从原来的“被嫌弃的地方”“卡拉”苗语也叫“噶咧”(galia),意思是“被人嫌棄的地方”“落后的地方”,当地人认为“卡拉”就是落后的、贫困的地方,是依靠救济才能维持生活的地方。变成了一个生态美、生活富、生产兴的“富裕村”。对于农业和工业这两种产业的区别的理解,费孝通认为,在乡村基层社会里面,手工业不过是农业生产的补充和延续,工业和农业没有严格的界限,是一个生产活动的两个阶段,表现为“农业依靠土地的生产力提供植物原料,工业把原料制成可以消费的物品”[5]。“产业融合”能以农带工,以工促农,以农业带动手工业,以手工业带动旅游业,以旅游业反哺农业,以农业、手工业、旅游业带动服务业和制造业,其最终目的是使一切劳动产品、服务、资源走向“市场”,使其转化为经济盈利,促进农民增收。

  3.促进“小农户”发展是衔接途径

  “产业兴旺”是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小农户”要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现代农业发展方式有机衔接起来,促进“小农户”的产业发展。在我国,“农户”一般指中国乡村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一般是以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为主的农民家庭,以家庭为单位,是最小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单位[6]。“小农户”是指小规模农户(small-scalefarmer),往往土地生产规模较小、种植农作物单一,农业劳动力主要是自给自足的家庭成员,他们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小农户”还体现在农户生产规模小和经济收入少,他们往往拥有一小片土地(土地规模小于10亩),是从事农业耕作的农民,当务农无法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之时,他们会选择不同的生计方式获得收益、补贴家用,比如手工业和小商品经营,或者辗转村外,进城务工,这部分群体也属于小农户。产业兴旺的主体就是“小农户”。朱启臻认为产业兴旺的基本主体职能是农户,因为农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高度的

  责任感、自觉性和灵活性,而且家庭范围内的经营能够降低成本,减少风险并获得高效益,他们是适合农业生产的有效组织形式[2]。

  农户可以是“纯农户”,也可以是“兼业农户”,兼业农户一般是从事农业,也从事农业以外的非农业经营的农户[7]。小农户可以兼业农业、工业和手工业,兼业农户是“半工半农”户或是半生产半经营户。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兼业农户日益增多,他们身兼多职,身份经常转换,他们不仅在乡村务农,也往返于城乡二元结构之间进行非农经营,是“半生产半经营”户。此外,“产业兴旺”就是要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衔接”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并接”和“并置”,也是“三农”的现代化衔接,这种衔接离不开三种力量——国家、市场和社会[4]。推进“小农户”“小农户”包括“兼业农户”包括村民、单纯务农户、半工半农户、手工业作坊户、自主或半自主经营户。把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衔接必然离不开国家的外嵌政策力量、市场化渠道的拓展以及农村内生环境的共同作用,只有将“国家、市场和社会”三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乡村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资源优势,实现“产业兴旺”。

  1.产业兴旺是物质基础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五大要求的物质基础,发展现代乡村,就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采用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水平。乡村振兴的“兴”首先是达到“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物质基础,然后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才能随之加快推进。

  2.“三产融合”是实施策略

  “产业”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即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要求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何达到“三产”融合则是“乡村产业兴旺”具体的实施手段和策略选择。《意见》指出“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1]。朱启臻认为“产业兴旺”的三产融合就是超越了单一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坚持“大产业”系统思维的基础上以深化产业链的方式促进乡村的全面繁荣[2]。贺雪峰认为让农村“产业兴旺”的基本思路就是“延长产业链,使得农业向加工业延伸,通过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来提供更多农业就业及获利机会”[3];孔祥智认为产业发展就是要以农业为中心拓展多种产业,产业作为乡村重要的经济基础,必须得到极高的重视[4]。因此,“产业兴旺”是产业融合的结果,产业融合是产业兴旺的路径。

  可见,产业兴旺的关键机制在于“拓展产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因而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农民通过农业劳动生产将生产原料转化为农产品进入市场,通过贸易交换,实现“产业兴旺”。乡村农产品的延伸产业包含乡村工业和乡村手工业,手工业产品如非遗苗绣、非遗蜡染工艺品、非遗陶器、手工鸟笼工艺品、古法手工造纸工艺品等进入市场可为乡民拓展市场渠道,促进乡民脱贫、增收、盈利。因此,产业兴旺的“三产”融合机制必然与市场不可分

  离,走出产品的市场销路才能走出乡村产业化道路,这是一种“融合发展型”市场运行的衔接机制,是农业生产、加工及农业以外的“延伸产品”的市场行为,这是环环相扣、衔接有序的“产业链”。乡村产业可以以农业为中心大力发展工业、手工业、工商业、制造业和旅游业……乡村可以“多面开花,多元产业”同步经营,一二三产业之间互为支撑、互相带动、互为羽翼,可以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举办农家乐、农业采摘园、发展茶旅融合、体验旅游……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乡村“产业兴旺”,促进乡民增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为例,卡拉村是“中国鸟笼第一乡”,卡拉鸟笼编织工艺在2009年9月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卡拉村发展多元手工业但又不局限于鸟笼手工业生产这一单一产业模式,村庄有手工业和旅游业两大支柱产业,卡拉村大力发展多元产业,以鸟笼编织带动旅游业发展,以旅游业产业帶动农业种植采摘业,近年来又拓宽发展新业态产业,建立吊瓜基地、蓝莓基地,广泛种植蔬菜、大棚西瓜、鼓励林下养鸡、农家乐经营、开办农家旅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族文化等产业,多元发展模式不仅吸引游客到卡拉村体验制作鸟笼,也能品尝苗寨特色农家乐餐饮——斗鸡肉,还能体验田间捉鱼、蓝莓采摘,形成多元产业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互为支撑,相互带动,在多元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下,卡拉村2016年底率先实现小康,成为全县第一个小康村。卡拉村从原来的“被嫌弃的地方”“卡拉”苗语也叫“噶咧”(galia),意思是“被人嫌弃的地方”“落后的地方”,当地人认为“卡拉”就是落后的、贫困的地方,是依靠救济才能维持生活的地方。变成了一个生态美、生活富、生产兴的“富裕村”。对于农业和工业这两种产业的区别的理解,费孝通认为,在乡村基层社会里面,手工业不过是农业生产的补充和延续,工业和农业没有严格的界限,是一个生产活动的两个阶段,表现为“农业依靠土地的生产力提供植物原料,工业把原料制成可以消费的物品”[5]。“产业融合”能以农带工,以工促农,以农业带动手工业,以手工业带动旅游业,以旅游业反哺农业,以农业、手工业、旅游业带动服务业和制造业,其最终目的是使一切劳动产品、服务、资源走向“市场”,使其转化为经济盈利,促进农民增收。

  3.促进“小农户”发展是衔接途径

  “产业兴旺”是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小农户”要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现代农业发展方式有机衔接起来,促进“小农户”的产业发展。在我国,“农户”一般指中国乡村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一般是以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为主的农民家庭,以家庭为单位,是最小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单位[6]。“小农户”是指小规模农户(small-scalefarmer),往往土地生产规模较小、种植农作物单一,农业劳动力主要是自给自足的家庭成员,他们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小农户”还体现在农户生产规模小和经济收入少,他们往往拥有一小片土地(土地规模小于10亩),是从事农业耕作的农民,当务农无法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之时,他们会选择不同的生计方式获得收益、补贴家用,比如手工业和小商品经营,或者辗转村外,进城务工,这部分群体也属于小农户。产业兴旺的主体就是“小农户”。朱启臻认为产业兴旺的基本主体职能是农户,因为农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高度的责任感、自觉性和灵活性,而且家庭范围内的经营能够降低成本,减少风险并获得高效益,他们是适合农业生产的有效组织形式[2]。

  农户可以是“纯农户”,也可以是“兼业农户”,兼业农户一般是从事农业,也从事农业以外的非农业经营的农户[7]。小农户可以兼业农业、工业和手工业,兼业农户是“半工半农”户或是半生产半经营户。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兼业农户日益增多,他们身兼多职,身份经常转换,他们不仅在乡村务农,也往返于城乡二元结构之间进行非农经营,是“半生产半经营”户。此外,“产业兴旺”就是要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衔接”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并接”和“并置”,也是“三农”的现代化衔接,这种衔接离不开三种力量——国家、市场和社会[4]。推进“小农户”“小农户”包括“兼业农户”包括村民、单纯务农户、半工半农户、手工业作坊户、自主或半自主经营户。把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衔接必然离不开国家的外嵌政策力量、市场化渠道的拓展以及农村内生环境的共同作用,只有将“国家、市场和社会”三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乡村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资源优势,实现“产业兴旺”。

  1.产业兴旺是物质基础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五大要求的物质基础,发展现代乡村,就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采用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水平。乡村振兴的“兴”首先是达到“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物质基础,然后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才能随之加快推进。

  2.“三产融合”是实施策略

  “产业”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即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要求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何达到“三产”融合则是“乡村产业兴旺”具体的实施手段和策略选择。《意见》指出“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1]。朱启臻认为“产业兴旺”的三产融合就是超越了单一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坚持“大产业”系统思维的基础上以深化产业链的方式促进乡村的全面繁荣[2]。贺雪峰认为让农村“产业兴旺”的基本思路就是“延长产业链,使得农业向加工业延伸,通过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来提供更多农业就业及获利机会”[3];孔祥智认为產业发展就是要以农业为中心拓展多种产业,产业作为乡村重要的经济基础,必须得到极高的重视[4]。因此,“产业兴旺”是产业融合的结果,产业融合是产业兴旺的路径。

  可见,产业兴旺的关键机制在于“拓展产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因而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农民通过农业劳动生产将生产原料转化为农产品进入市场,通过贸易交换,实现“产业兴旺”。乡村农产品的延伸产业包含乡村工业和乡村手工业,手工业产品如非遗苗绣、非遗蜡染工艺品、非遗陶器、手工鸟笼工艺品、古法手工造纸工艺品等进入市场可为乡民拓展市场渠道,促进乡民脱贫、增收、盈利。因此,产业兴旺的“三产”融合机制必然与市场不可分离,走出产品的市场销路才能走出乡村产业化道路,这是一种“融合发展型”市场运行的衔接机制,是农业生产、加工及农业以外的“延伸产品”的市场行为,这是环环相扣、衔接有序的“产业链”。乡村产业可以以农业为中心大力发展工业、手工业、工商业、制造业和旅游业……乡

  村可以“多面开花,多元产业”同步经营,一二三产业之间互为支撑、互相带动、互为羽翼,可以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举办农家乐、农业采摘园、发展茶旅融合、体验旅游……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乡村“产业兴旺”,促进乡民增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为例,卡拉村是“中国鸟笼第一乡”,卡拉鸟笼编织工艺在2009年9月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卡拉村发展多元手工业但又不局限于鸟笼手工业生产这一单一产业模式,村庄有手工业和旅游业两大支柱产业,卡拉村大力发展多元产业,以鸟笼编织带动旅游业发展,以旅游业产业带动农业种植采摘业,近年来又拓宽发展新业态产业,建立吊瓜基地、蓝莓基地,广泛种植蔬菜、大棚西瓜、鼓励林下养鸡、农家乐经营、开办农家旅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族文化等产业,多元发展模式不仅吸引游客到卡拉村体验制作鸟笼,也能品尝苗寨特色农家乐餐饮——斗鸡肉,还能体验田间捉鱼、蓝莓采摘,形成多元产业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互为支撑,相互带动,在多元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下,卡拉村2016年底率先实现小康,成为全县第一个小康村。卡拉村从原来的“被嫌弃的地方”“卡拉”苗语也叫“噶咧”(galia),意思是“被人嫌弃的地方”“落后的地方”,当地人认为“卡拉”就是落后的、贫困的地方,是依靠救济才能维持生活的地方。变成了一个生态美、生活富、生产兴的“富裕村”。对于农业和工业这两种产业的区别的理解,费孝通认为,在乡村基层社会里面,手工业不过是农业生产的补充和延续,工业和农业没有严格的界限,是一个生产活动的两个阶段,表现为“农业依靠土地的生产力提供植物原料,工业把原料制成可以消费的物品”[5]。“产业融合”能以农带工,以工促农,以农业带动手工业,以手工业带动旅游业,以旅游业反哺农业,以农业、手工业、旅游业带动服务业和制造业,其最终目的是使一切劳动产品、服务、资源走向“市场”,使其转化为经济盈利,促进农民增收。

  3.促进“小农户”发展是衔接途径

  “产业兴旺”是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小农户”要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现代农业发展方式有机衔接起来,促进“小农户”的产业发展。在我国,“农户”一般指中国乡村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一般是以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为主的农民家庭,以家庭为单位,是最小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单位[6]。“小农户”是指小规模农户(small-scalefarmer),往往土地生产规模较小、种植农作物单一,农业劳动力主要是自给自足的家庭成员,他们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小农户”还体现在农户生产规模小和经济收入少,他们往往拥有一小片土地(土地规模小于10亩),是从事农业耕作的农民,当务农无法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之时,他们会选择不同的生计方式获得收益、补贴家用,比如手工业和小商品经营,或者辗转村外,进城务工,这部分群体也属于小农户。产业兴旺的主体就是“小农户”。朱启臻认为产业兴旺的基本主体职能是农户,因为农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高度的责任感、自觉性和灵活性,而且家庭范围内的经营能够降低成本,减少风险并获得高效益,他们是适合农业生产的有效组织形式[2]。

  农户可以是“纯农户”,也可以是“兼业农户”,兼业农户一般是从事农业,也从事农业以外的非农业经营的农户[7]。小农户可以兼业农业、工业和手工业,兼业农户是“半工半农”户或是半生产半经营户。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兼业农户日益增多,他们身兼多职,身份

  经常转换,他们不仅在乡村务农,也往返于城乡二元结构之间进行非农经营,是“半生产半经营”户。此外,“产业兴旺”就是要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衔接”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并接”和“并置”,也是“三农”的现代化衔接,这种衔接离不开三种力量——国家、市场和社会[4]。推进“小农户”“小农户”包括“兼业农户”包括村民、单纯务农户、半工半农户、手工业作坊户、自主或半自主经营户。把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衔接必然离不开国家的外嵌政策力量、市场化渠道的拓展以及农村内生环境的共同作用,只有将“国家、市场和社会”三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乡村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资源优势,实现“产业兴旺”。

  1.产业兴旺是物质基础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五大要求的物质基础,发展现代乡村,就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采用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水平。乡村振兴的“兴”首先是达到“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物质基础,然后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才能随之加快推进。

  2.“三产融合”是实施策略

  “产业”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即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要求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何达到“三产”融合则是“乡村产业兴旺”具体的实施手段和策略选择。《意见》指出“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1]。朱启臻认为“产业兴旺”的三产融合就是超越了单一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坚持“大产业”系统思维的基础上以深化产业链的方式促进乡村的全面繁荣[2]。贺雪峰认为让农村“产业兴旺”的基本思路就是“延长产业链,使得农业向加工业延伸,通过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来提供更多农业就业及获利机会”[3];孔祥智认为产业发展就是要以农业为中心拓展多种产业,产业作为乡村重要的经济基础,必须得到极高的重视[4]。因此,“产业兴旺”是产业融合的结果,产业融合是产业兴旺的路径。

  可见,产业兴旺的关键机制在于“拓展产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因而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农民通过农业劳动生产将生产原料转化为农产品进入市场,通过贸易交换,实现“产业兴旺”。乡村农产品的延伸产业包含乡村工业和乡村手工业,手工业产品如非遗苗绣、非遗蜡染工艺品、非遗陶器、手工鸟笼工艺品、古法手工造纸工艺品等进入市场可为乡民拓展市场渠道,促进乡民脱贫、增收、盈利。因此,产业兴旺的“三产”融合机制必然与市场不可分离,走出产品的市场销路才能走出乡村产业化道路,这是一种“融合发展型”市场运行的衔接机制,是农业生产、加工及农业以外的“延伸产品”的市场行为,这是环环相扣、衔接有序的“产业链”。乡村产业可以以农业为中心大力发展工业、手工业、工商业、制造业和旅游业……乡村可以“多面开花,多元产业”同步经营,一二三产业之间互为支撑、互相带动、互为羽翼,可以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举办农家乐、农业采摘园、发展茶旅融合、体验旅游……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乡村“产业兴旺”,促进乡民增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为例,卡拉村

  是“中国鸟笼第一乡”,卡拉鸟笼编织工艺在2009年9月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卡拉村发展多元手工业但又不局限于鸟笼手工业生产这一单一产业模式,村庄有手工业和旅游业两大支柱产业,卡拉村大力发展多元产业,以鸟笼编织带动旅游业发展,以旅游业产业带动农业种植采摘业,近年来又拓宽发展新业态产业,建立吊瓜基地、蓝莓基地,广泛种植蔬菜、大棚西瓜、鼓励林下养鸡、农家乐经营、开办农家旅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族文化等产业,多元发展模式不仅吸引游客到卡拉村体验制作鸟笼,也能品尝苗寨特色农家乐餐饮——斗鸡肉,还能体验田间捉鱼、蓝莓采摘,形成多元产业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互为支撑,相互带动,在多元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下,卡拉村2016年底率先实现小康,成为全县第一个小康村。卡拉村从原来的“被嫌弃的地方”“卡拉”苗语也叫“噶咧”(galia),意思是“被人嫌弃的地方”“落后的地方”,当地人认为“卡拉”就是落后的、贫困的地方,是依靠救济才能维持生活的地方。变成了一个生态美、生活富、生产兴的“富裕村”。对于农业和工业这两种产业的区别的理解,费孝通认为,在乡村基层社会里面,手工业不过是农业生产的補充和延续,工业和农业没有严格的界限,是一个生产活动的两个阶段,表现为“农业依靠土地的生产力提供植物原料,工业把原料制成可以消费的物品”[5]。“产业融合”能以农带工,以工促农,以农业带动手工业,以手工业带动旅游业,以旅游业反哺农业,以农业、手工业、旅游业带动服务业和制造业,其最终目的是使一切劳动产品、服务、资源走向“市场”,使其转化为经济盈利,促进农民增收。

  3.促进“小农户”发展是衔接途径

  “产业兴旺”是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小农户”要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现代农业发展方式有机衔接起来,促进“小农户”的产业发展。在我国,“农户”一般指中国乡村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一般是以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为主的农民家庭,以家庭为单位,是最小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单位[6]。“小农户”是指小规模农户(small-scalefarmer),往往土地生产规模较小、种植农作物单一,农业劳动力主要是自给自足的家庭成员,他们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小农户”还体现在农户生产规模小和经济收入少,他们往往拥有一小片土地(土地规模小于10亩),是从事农业耕作的农民,当务农无法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之时,他们会选择不同的生计方式获得收益、补贴家用,比如手工业和小商品经营,或者辗转村外,进城务工,这部分群体也属于小农户。产业兴旺的主体就是“小农户”。朱启臻认为产业兴旺的基本主体职能是农户,因为农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高度的责任感、自觉性和灵活性,而且家庭范围内的经营能够降低成本,减少风险并获得高效益,他们是适合农业生产的有效组织形式[2]。

  农户可以是“纯农户”,也可以是“兼业农户”,兼业农户一般是从事农业,也从事农业以外的非农业经营的农户[7]。小农户可以兼业农业、工业和手工业,兼业农户是“半工半农”户或是半生产半经营户。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兼业农户日益增多,他们身兼多职,身份经常转换,他们不仅在乡村务农,也往返于城乡二元结构之间进行非农经营,是“半生产半经营”户。此外,“产业兴旺”就是要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衔接”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并接”和“并置”,也是“三农”的现代化衔接,这种衔接离不开三种力量——国

  家、市场和社会[4]。推进“小农户”“小农户”包括“兼业农户”包括村民、单纯务农户、半工半农户、手工业作坊户、自主或半自主经营户。把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衔接必然离不开国家的外嵌政策力量、市场化渠道的拓展以及农村内生环境的共同作用,只有将“国家、市场和社会”三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乡村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资源优势,实现“产业兴旺”。

  

  

篇九:以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

  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组织振兴

  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

  摘要: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过程中我国提出了五个振兴,组织振兴则是其中的一部分。组织振兴有助于推进农业农村的稳步建设及发展,提升整体的发展质量,有效实现现代化运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好铺垫和准备。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组织振兴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是在实践运作中却存在许多的矛盾及冲突。当前的基层组织力量还有待夯实,所发挥的引领作用不够理想,还未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无法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及帮助。只有主动反思自身的偏差行为,积极实现乡村振兴工作与组织振兴之间的无缝对接,才能够更好的解决当前乡村发展工作中所存在的各种矛盾。

  关键词:乡村振兴;组织振兴;根本保证

  引言

  中国共产党在十九大中明确强调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目标,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规律明确主要任务。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稳步建设不容忽略,能够为乡村振兴工作注入生机和活力。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各地区需要全面落实乡村治理工作,积极建设农村基层组织,打造优质的领导班子,通过党建来促进乡村振兴,全面落实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

  1.用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的现状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许多乡村地区主动调整自身的经济发展模式,将组织振兴工作作为主要目标,逐步解决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各种冲突,发挥模范引领作用,充分凸显基层党组织的引导作用及价值。但是在对当前组织振兴工作进行分析时

  不难发现,该工作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影响比较片面,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1.基层组织建设不够理想

  基层党组织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构建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大对这些工作的人力支持。骨干队伍能够为组织振兴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帮助,提升乡村振兴工作的质量以及速度,但是当前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不够理想,忽略了人才的有效引进及后续培养。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偏慢,工作环境较为艰苦,人才流动率偏高。为了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确保农村地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稳步运作,该地区首先需要积极建设基层党组织,为基层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组织优质的基层党组织队伍,凸显骨干队伍的重要优势和价值,保障其能够在农村扎根,为农村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建言献策,作出贡献。

  1.缺乏科学完善的管理规范机制

  在借助组织引领乡村振兴工作的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不容忽略,农村改革和经济建设工作比较复杂,难度系数偏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需要构建科学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和体系,在全面管理和宏观统筹的过程中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以及工作范围,充分凸显不同的作用,为农村建设发展工作任务的落实做好铺垫。但是有一部分地区还未构建科学完善的基层组织管理制度,工作制度、队伍建设、奖惩考核机制存在诸多的不足。管理层没有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着眼于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工作的具体变动进行调整,最终导致组织引领的优势无法全面发挥出来,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效落实。

  1.引领作用偏弱

  乡村振兴与组织振兴密切相关,后者能够为前者提供必要的动力支持,实现基层党组织与人民之间的紧密联系及互动。基层先进事例具有明显的带动效应,对乡村的稳步建设及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乡村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离不开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十分关注党与人民之间的鱼水关系,确保群众能够认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为各项措施的落实营造良好的外部空间和社会氛围。但是基层党组织服务乡村的能力不够理想,引导作用偏弱,还未树立良好的改革创新意识,无法确保各类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乡村振兴引领作用备受阻碍,难以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

  1.用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的对策

  1.夯实组织堡垒

  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远的过程,任务比较艰巨,党建工作的优化落实非常关键,只有始终坚持党建的引领作用,明确组织导向,构建科学完善的组织体系,才能够更好的凸显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确保乡村振兴工作能够落到实处。首先,积极改革传统的组织模式,促进组织设置的有效优化升级。了解现实的背景下乡村地区所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坚持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关注当前乡村地区在经济建设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及矛盾,真正实现组织引领、乡村振兴、优化协调的基层组织。以标准化规范文化为原则,全面推进组织建设工作的有效落实,整个操作流程要求比较严格,产业壁垒和地域限制的打破是前提。管理工作人员需要结合组织建设工作的具体要求,了解乡村发展的具体对策,将乡村治理、乡风文明、产业发展相结合,在基层组织的领导下更好的推进乡村地区的繁荣发展壮大,始终围绕组织体系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工作,提升整体的乡村振兴速度,发挥基层组织的引领作用。其次,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确保基层党组织工作能够更具有力量,严格按照组织建设的具体标准促进各项任务的全面落实,完善及优化规章制度。保障基层组织能够对自身的工作职能以及作用有一个系统规范的认知,快速解决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1.

  突出治理能力

  乡村振兴与乡村善治密切相关,在开展各项经济建设工作时基层党组织需要主动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围绕法治德治以及自主治理进一步构建完善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及水平,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乡村自治需要以村民为基础,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加强对村规民约的分析及研究,完善当前的管理条例以及村民自治规章制度。在自治组织的引导下构建科学完善的自我教育管理格局,保障村民能够实现自主规范和自主教育。法治德治的有效结合非常关键,各个地区需要以及优化法律服务工作,积极建设基层司法所,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做好铺垫和准备,逐步营造崇德向善的文化氛围。

  1.建设骨干队伍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骨干队伍的建设势在必行。基层党组织需要落实好人才培养工作服务工作,构建科学完善的人才发展工作机制,让优秀人才能够主动参与其中,充分凸显基层组织的引领作用,解决当前的发展困境,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有效落实。本土人才的培育非常关键,效果较好,基层党组织需要为基层专业人才提供必要的支持,明确人才开发计划,有效孵化优秀的乡村振兴优化人才,全面落实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工作以及职业经营者培训工作,确保骨干队伍能够懂农业、懂农村,具备扎实的技术背景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除此之外,农村地区还需要挖掘农民人才,由致富能手和致富带头人开展相关的组织工作,充分凸显一定的模范带动效应,解决乡村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困惑及矛盾冲突。

  结语

  组织振兴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必要的支持及动力,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各地区需要着眼于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具体要求,充分凸显该组织体系的优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地位,真正实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王政堂.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基于青岛市的实证分析[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21(5):4.

  2.黄明涛,何飞云,罗洁.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以广州市增城区大埔围村为例[J].党政论坛,2020(2):4.

  3.周明.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陕西提升农村基层组织振兴实践[J].西部大开发,2018(8):2.

  作者简介:李晨曦,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单位:中共漯河市委党校

  

  

篇十:以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

  【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路径

  美丽乡村专题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路径前瞻产业研究院二零一八年六月

  农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路径

  准确把握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效率。首先是把握好乡村振兴战略与城市化战略的关系,其次是把握好“二十字”方针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关系,再次是协调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

  一、“五个激活”的驱动路径

  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激活市场、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政策、激活组织。这“五个激活”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换言之,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靠改革来驱动,这是乡村振兴战略最重要的推进路径。

  1.激活市场就是要充分发挥农村市场的活力

  尤其是在实现产业兴旺中的作用。激活市场主要涉及两个层面的改革。一是推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功能的改革。即以完善产权制度

  一

  和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改革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二是推进政府职能转换的改革。即改变政府干预与包办过多,进而替代市场的状况,以实现政府和市场的合理分工。就乡村振兴的诸多建设任务而言,如果没有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单纯靠各级政府主导和投入,乡村振兴所采取的举措充其量只是在短期内可行,长期不一定可持续。

  2.激活主体就是激活农村振兴中的管理主体

  首先,经营主体能否被激活取决于它是否是市场的主体。从这一意义上讲,激活市场是激活主体的前提,市场不活,主体一定不活。其次,激活主体还必须赋权于主体。换言之,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通过产权制度和经营制度的改革,赋予广大农民更多的财产权益和经营权利,使其能在市场竞争中拥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主体权利。

  3.激活因素是激活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基本生产要素

  激活要素实际上是市场能否被激活和要素所有者能否被激活的基础与关键。因此,还是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改革。

  4.本质上,激活政策仍应通过激活政府来实现

  这并不是要求政府无所不能,而是要求政府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有为的政府应该既能在“市场失灵”时替代市场,又能在“市场有效”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也就是说,政府的政策应该既能及时弥补“市场失灵”,又能有效发挥“市场作用”。

  5.激活组织与主题和系统都相关

  2

  组织本身就是主体,不同的组织代表不同的主体;同时,组织也是一种系统。不同的组织代表着不同的组织和制度安排。在农村振兴中,激活组织的重点是通过组织体制的改革创新,促进农民家庭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企业组织、农业产业组织等产业和社会组织的协调发展,激活不同类型的经营主体和经营机制,实现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与经营体制的有机契合。

  二、“五位一体”的协同路径

  推进农村振兴战略需要全社会多主体、多力量、多机制的介入和协调。这种干预和协调结构应该是农民、政府领导、企业引导、科技支持和社会参与的“五位一体”。

  1、“农民主体”就是让广大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而不是旁观者和跟随者

  要使农民成为农村振兴的主力军,必须确立农民在农村的主体地位。首先,完善农村治理体系,赋予农民主体权利和主体责任,强化村民自治意识和功能。第二,作为农村振兴的主体,

  3

  农民难以承担分散农业发展的责任,农民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如促进农民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和农村社区集体组织的完善发展,应该成为农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农民作为农村振兴的主体,必须是“老农民”与“新农民”共存、融合、融合的农民,这是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人力资源变化的趋势。因此,通过深化教育、社会保障、产权等制度改革和完善“新农”政策,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优化农民主体结构,是农民成为农村振兴主体的重要环节。

  2、“政府主导”是指政府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应主要发挥制导和引导的作用

  所谓“指导”,首先是对中央政府实施和推进农村振兴战略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明确农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推进思路、发展目标和阶段任务,确保农村振兴战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第二,各级政府根据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制定推进农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方案、改革方案和工作计划

  所谓“引导”,可以看成是政府制导作用的进一步体现和延伸。只有将政府的制导作用和引导作用有效结合,才能充分体现政府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主导作用。政府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策引导,二是示范引导,三是投入引导。中国政府对

  农业农村发展应该说很重视,将“三农”工作置于各项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每年都发布与“三农”有关的“一号文件”,经常出台支农惠农

  四

  

  

推荐访问:以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 振兴 路径 乡村

版权所有:新维文档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新维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新维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50341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