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8篇

时间:2022-11-05 18:50:11 来源:网友投稿

日本文化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8篇日本文化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摘要:农村建设是任何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日本文化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8篇,供大家参考。

日本文化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8篇

篇一:日本文化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摘要:农村建设是任何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平台。在“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下,我国的农村经历了经济上的快速发展;但是在文化建设方面,才刚刚起步。日本在经历了三次的农村建设之后,成效显著。如何借鉴、吸取日本的建设经验,对我国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日本农村文化;新农村建设;一村一品;三农20__年2月2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一号文件中,继续锁定“三农”问题。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三农”问题在我国“重中之重”的地位更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

  

  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进入21世纪以来,更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

  2日本的新农村建设2.1日本新农村建设的历程2.1.1日本的新农村建设有三次大的建设活动,其中比较著名的是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保证农民的收入增加,从而达到建设新农村的目的。

  2.2日本新农村建设的经验2.2.1农村基础建设的完善。日本政府对各地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都高度重视,结合日本实际的地理环境条件,兴建了许多农村水利设施,注重改善农村内部和村与村之间的交通状况。在这方面花大力气,终于在1990年底基本实现了全国各地的公路建设,称为“路路通”建设。2.2.2“一村一品”带动了文化建设。日本农村各地特色产业的兴起并发展,是日本农村建设的最大成就。在“一村一品”的运动中,日本农村开发了本地最具特色的产品及文化产业项目,同时也发展成了“1.5次产业”,促进了日本农村的发展。例如,汤布院町,借助温泉文化,依靠原有的温泉资源,成功地打造出了世界一流的温泉观光地;又如在打造了“富仓荞麦面”的同时,也发展了当地的民宿产业。2.2.3提高农民素质。日本在各村建立了专门服务于当地农业的同步研究体系并加以深入研究,同时加强对农民种植等方面的扶持,加强对农民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科技水平。3日本经验对我国农村文化和农村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启示

  

  3.1坚持政府主导作用,发挥政府指导功能在多年的经济建设中,事实表明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就是其中之一,而农村建设中需要投入的许多方面,如教育培训、社会福利、卫生环保等社会问题、供水供电等公共基础设施等,都属于公共产品的类别。政府有义务和责任投入相应的资金和支持。3.2加强农民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民主动性目前,我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很低,这与国际发展的大趋势不相符合,也与农民的需求背道而驰。加入世贸组织后,面对国际市场的严酷竞争,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陷于停滞状态,农民们也迫切希望能够开展联合与合作。在他们自愿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建立新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现“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是目前所需。3.3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民的教育引导政府和村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民的素质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只有提高农民的农业技术能力,才能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才能培养农村的职业技术人才,逐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3.4发展区域特色,打造特色文化产业要发掘地区特色,打造区域文化特点。“一村一品”运动的先进代表——日本大分县的汤布院町,人口尽管不足1万,

  

  但是每年却有380多万人次的游客前来旅游。除温泉之外,在资源上几乎一无所有的由布院(人口约1.16万人),却以旅游为主导产业进行开发,打造出一流的旅游业。

  3.5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不仅要打造出服务于经济的地区特色,同时对当地的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要重视,让当地群众的生活从富裕和生活乐趣角度都得到满足。

  4结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农村在前阶段已经实现了经济上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发展使农民收入增加,但文化建设不可忽视。在借鉴日本经验的基础上,使农村文化建设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增强农村发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推动农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同时,保护和发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也会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篇二:日本文化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日本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作者:薛园园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03期

  提要本文介绍了日本产业政策的历史演变、特点,并详细分析了其历史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本文认为日本产业政策对我国宏观调控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日本产业政策的历史演变和特点

  产业政策是日本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产业政策,是指“影响该国的产业结构的所有政策”。日本产业政策二战后就开始出现,并随着日本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幻体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战后复兴时期(1946年~1960年)。二战后,日本经济体系受到严重打击,面临恢复生产、重建经济秩序、恢复物价稳定等任务,同时与世界的经济联系也有待恢复。这一时期产业政策应用得最为广泛,并为以后各期的产业政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产业政策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主要体现为产业立国,希望通过重要产业的复兴来推进整体经济增长和重新启动工业化过程,重点支持了钢铁和煤炭两个基础产业的发展。产业政策体现为“倾斜生产方式”。

  在第二阶段,开始采取“产业合理化”政策,希望通过引进技术、降低成本来促进工业的发展。日本的产业政策开始以法规的面貌出现,重点支持了钢铁、煤炭、海运、电力、石化、合成纤维等行业。

  这一时期,日本经济的主要特征是资本缺乏,缺乏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对外国原材料及技术严重缺乏。

  (二)高速增长时期(1961年~1970年)。岸信内阁的《新长期经济计划》(1956年~1962年)第一次提出以“产业结构高级化”为一项基本政策。而池田内阁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1年~1970年)继续该政策,并提出实施重化学工业的具体计划,并开始采用筱原两基准原则来筛选重点发展的产业,同时以包括政府、民间企业与学者的产业结构审议会成为承担产业结构制定的主要机构。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在这一时期,日本企业面临着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出现了反对市场过度竞争,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的讨论。虽然同时也采用其他的政策手段,但产业组织政策的推行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特征。

  (三)产业结构调整时期(1971年~1980年)。经过高速增长阶段,日本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迅速提升,并在六十年代中期之后出现持续性贸易顺差。这一时期在内部的主要问题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大量的工业污染、消费垃圾、城市的过度拥挤、社会福利和公共设施的欠缺等。外部的主要问题是两次石油危机对高耗能的工业如炼铝、石化等行业产生严重影响,而日本汽车机械等产品的出口猛增也使日本和美国、欧盟之间的贸易摩擦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在此情况下,日本调整了其产业政策的方向,主要体现在:首先,发展节约能源和高加工度化的产业,加强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其次,产业结构将由资本密集的重化工业转向知识密集程度高的加工装配业,鼓励技术引进和研究。第三,对在石油危机之后处于衰退的产业,则采取了成立萧条卡特尔、缩小生产规模、停产转产、鼓励海外转移等措施。第四,在应对贸易摩擦方面,日本在压力下逐步降低关税和简化关税手续,减少进口商品配额和限制,经济的开放程度不断增加。

  (四)国际化进展时期(1985年~1999年)。这一时期提出了“创造性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政策。九十年代之后在实现“地球时代人的价值”的信念指导下,倡导“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政策。日本“以科学领先、技术救国”的方针,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知识密集产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由单一增长为目标,转向以“生活大国”为目标,经济增长方式由出口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

  (五)经济全球化时期(2000年至今)。在“国际社会共同推进世界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信念指导下,推行“宏观结构调整、微观经济改革、产业结构政策”的三位一体的经济结构改革。在产业结构中注重技术革新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特别是实现全体国民的生产富裕化,在考虑产业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同时,确保能源需求供给与环境等方面的协调性。产业技术政策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经过前述几个时期,日本的产业政策已逐渐由战略性的产业政策向补充性的产业政策转移,政策目标由积极赶超转变为弥补市场失灵,政策手段上也由行政调控而逐渐转变为信息指导,通过发布产业结构展望的方式来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

  二、日本产业政策的历史经验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一)制定和实施合理的产业政策是实现经济迅速、健康发展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有效手段。纵观20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的发展史,可以发现战后几十年是日本产业发展最快、产业结构变动最大的时期。究其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其中,日本政府合理制定并实施产业政策无疑是日本产业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迅速趋向高级化的重要推动力。因为有合理的产业政策,一方面能够弥补“市场失败”的缺陷,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能够有效解决后发性国家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不利”,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培育起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企业,对处于不利竞争地位的产业给予适当的保护,传递了产业企业所需要的重要信息,完善了产业基础设施,保证了资金供应,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政策只有与相关的经济政策合理组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产业政策必须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相互协调发展。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是在和其他经济政策的相互作用中发挥出来的,因而它的前提条件是必须保持经济政策体系的完整性和发挥作用方向的一致性。这就是说,虽然产业政策在整个政策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它并不能凌驾于其他各项政策之上。因为产业政策的目标相对集中于经济效率的提高之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比各项政策总目标窄,甚至有时会和其他经济政策发生冲突。其次,围绕产业政策的配套政策措施必须合理组合。一般说来,当一个政策目标仅用一种政策手段就可以解决时,问题就比较简单,而现实的情况却是一个政策目标往往要运用好几种手段才能实现。所以,在选择政策手段时,必须建立起有利于目标实现的最有效的政策手段并加以有效组合。

  

篇三:日本文化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动漫文化热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启示

  摘要:信息全球化的大环境之下,跨国文化传播带动着社会价值的碰撞与融合。我国文化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反观与我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其文化产业发展异军突起,尤其是动漫产业的发展成绩更是令世界瞩目。文章在研究日本动漫产业产生的社会背景、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落后的原因,从政策支持、模式创新、自身品质、法律保障等方面探讨日本动漫文化全球热现象对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探寻强化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可行之径。

  关键词:日本动漫文化热;文化软实力;文化危机;中国文化

  一、中国动漫产业现状

  中国动漫产业兴起,一是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政治性需求,美日动漫文化的大规模输出刺激了民族动画的发展。二是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商业性推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应世界经济结构转变完成了文化体制改革,民族动画事业正式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门类得以发展。

  中国动漫产业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是1926到1978年,万氏兄弟的《大闹画室》、《铁扇公主》拉开了中国动漫产业的帷幕,推动中国动漫产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众多优秀民族化作品接连出现,如木偶片《神笔》、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彩色动画《乌鸦为什么是黑的》等。随后因受文革影响,发展陷入低谷。1979年到2005年,中国动漫产业进入复兴的第二阶段,期间诞生了《哪吒闹海》、《黑猫警长》等动画作品,深受大众喜爱。随后是2005年至今,国产动漫在国家政策的重视和扶持下,进入了全新的发展转变阶段,从《喜羊羊与灰太狼》等一批动画片开始,到《大圣归来》等声誉颇高的动漫电影,动漫产业链日益完善,动漫产业发展具备了有利的条件和形势。

  例如,在动漫书刊领域,加速结构调整,向网络平台迁移;在电视动画领域,改革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基础逐步形成,有从量到质的趋势;在动画电影领域,

  动画电影已成功跻身主流电影类型;网络动画领域,发展势头强劲,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纵观当下中国动漫产业全局,具有以下四方面优势:形象的设计和应用上有技术优势;专业人才素质过硬;结构逐渐完善;基础市场预热基本完成。当然也存在有动漫产业长期与市场运作脱节、传统营销模式影响其生命力、分工要求同现实条件矛盾等不足。

  从宏观来讲,该产业有政府和资本市场的支持、新媒体提供发展空间、社会认同度增加等机遇。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产业发展大泡沫、持续受国外动漫产业冲击、低端授权和盗版泛滥也在威胁着该产业。

  外界对于中国动漫产业的评价,功过参半。精良的制作效果,优秀的画面、人物,引人注目。加以“再民族化”的推动,历史典故的加入更叫人共情。例如《大圣归来》、《白蛇:缘起》等,都对相关神话、传说进行了新的创造,讲述一个同原来神话、传说或其中角色相关的新的故事;该类电影对中国古建筑和古代用具的复刻创新,也提升了国漫的“民族味儿”。然而,中国动漫发展仍在初期,制作水平有待提高;情节曲折、题材较为单一,团队故事情节设计能力稍显不足;中国动漫受众较小,虽已面向全年龄转型,但距离“全民动漫”还很遥远;中国动漫发展缓慢,行业内问题频出:想象力匮乏,抄袭成风;经费限制,粗制滥造。

  二、日本动漫文化热

  日本动漫文化热是指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传播热潮。于中国而言,经济、社会、文化等或多或少都受其影响。

  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背景始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二战后,动漫是安抚民众情绪、推动文化产业复兴的优良媒介。政府的支持和民众的呼声,加上同期日本印刷业的发展的推广,共同组成了日本动漫产业高速蓬勃发展的契机。日本动漫的发展过程可分为萌芽期、探索期、成熟期和细化期。日本动漫产业链的发展根基确立于日本印刷业的发展。产业成熟期期间,动漫发展路线逐步多样化,呈现

  出丰富多彩的发展局面。随后至今,日本动漫产业进入对内的细化期、对外的渗透期,日本动漫也对世界范围内的受众进行了定向调整,更便于传播和被接受。

  日本动漫产业在发展兴盛的初期便积极对外进行了传播和输出,边传播边发展的模式让日本动漫产业在取得创新性、世界性进步的同时,得到了一定的国际市场。运营模式上的优势和敢于突破创新的精神,让日本动漫产业得以繁华至今。通过对日本动漫发展历史的归纳总结,可看出其对外发展成因有以下三点。首先,离不开日本政府对此类软文化对外发展的积极扶持。日本政府将之作为重要的文化输出武器,积极宣扬日本文化和日本精神。其次,日本对传播机遇和对象的把控十分到位。例如,《七龙珠》中的人物原型便取自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的孙悟空,提升了中国人民对日本动漫的接受程度和好感度。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日本对于动漫传播过程中所渗透的文化元素筛选得当。日本文化内核即为日本文化服务,以巧妙多变的形式宣扬了日本传统文化。

  谈及日本动漫文化热对中国动漫产业的影响,不得不提《铁臂阿童木》的引进,开启了日本动漫在中国的传播之旅。改革开放后日本动漫产业正式进入中国。到今天,以哔哩哔哩等网站为桥梁,日本动漫在中国更广泛地传播,产生了更广泛更深刻的影响。当然,文化的输出是一把双刃剑。日本动漫文化的输入无疑为中国动漫产业带来了灵感,“国漫兴起”的风潮,离不开日本动漫产业热所带来文化竞争的促进作用。然而,中国于学习日本动漫产业成功经验的过程中,容易丢失中国原本拥有的文化基底。年轻一代的思想方式和思维素质受到日本影响易导致价值观“异化”,不慎则会导致文化发展失衡。

  三、日本动漫热对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启示

  首先,政府部门应增强文化强国战略意识,落实产业发展政策,完善人才培养政策。将文化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并打造完整的、灵活的、具有包容性的产业链,同时注重培养高素质的艺术创作者。在文化生产端,要把握一个关键词——市场竞争。文化产品要面向群众,贴近市场需求,实现精细化和精准化,并经历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不断提升自我品质。在营销端,可借鉴日本“皮卡丘奇迹”的成功经验,发挥产业链带动产业集群的作用,同时注重打造立体的

  媒体传播渠道和“文化+”的推广路径。产品的自身品质是产业发展的根本所在。日本动漫对产品质量与创新的高度重视和严格要求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在打造文化产品时要注重时代艺术价值、思想文化内涵、民众内心诉求以及制作技术,以“工匠精神”打造流传经典。

  其次,建立精细化的文化管理部门、严格的文化作品分级制度、高效统一的文化产业服务管理体制,构建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拥有配套、完善的法律体系也是日本动漫产业发展的重要外因,建立与文化产业相关、与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是文化发展的必要保障。在法律建设过程中尤其要考虑立法层次问题、可操作性,以及最大化的提高法律法规所涵盖的范围。

  在宏观上坚定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做好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在微观中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发展的制度规范,充分发挥优势,增加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同渠道将会带来范围更广、数量更多的受众群体。政府应在宣传推广、机构设立、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支持,促进传播方式和渠道多样化。构建形成成熟的产业联动机制及衍生产业链。比如在动画、漫画、游戏、轻小说这四个领域,以IP为核心,互相改编、发展和促进。因地制宜进行个性化对外输出,即传播路径“在地化”。

  在内容、形式、载体、传播途径等方面进行升级。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文化感染力与共情性,从以下几方面“以小见大”地塑造国家形象。利用受众的读图与沟通,以图像符号突破语言差异。多媒介跨平台的传播,强化受众的感官包围。替换脸谱化形象内涵,构筑新的网络文化符号体系。使得中国文化更容易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接受。整合多样化的文化传播内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要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表层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高度融合。围绕目标实现和机制构建的要求,制订相关法规,规范传播与交流合作主体行为。建立覆盖文学艺术、信息传媒等内容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大力推动版权贸易常态化。

  参考文献

  [1]吴喜.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v.59;No.291(06):133-138.

  [2]曹海林,任贵州.日本动漫文化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与启示[J].东疆学刊,2016,33(003):14-19.

  [3]王钦.日本动漫文化热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J].人民论坛,2015.

  [4]索格飞.新媒体时代如何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J].人民论坛,2018,000(020):122-124.

  [5]阳雨秋.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转型方向与实现路径[J].理论导刊,2020(9).

  

  

篇四:日本文化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的产业政策

  讲到日本就不得不讲到日本的产业政策,日本被认为是发展型国家的原型日本的发展被认为是政府主导的发展,政府试图影响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密切的政商关系。并且石油危机以来政府干预和控制的想法在产业政策决策者那里在减弱,对价格机制的看法更加的积极。

  一.日本产业政策的形成原因

  1.日本传统与市场体制

  (1)古代日本社会

  645年日本发生“大化改新”仿照中国唐朝的制度,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世袭氏姓贵族制度被废除,高度中央集权的奴隶主王权统治即古代天皇制得以确立。12世纪末迄16世纪末400年间,日本社会处于封建制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其特点是幕府政治的建立和发展,天皇的朝廷和武家政权并存以及朝廷实力不断削弱

  (2)武士道精神

  武士是日本以武艺为专业的社会阶层,日本封建社会平安时代中期以后统治阶级的忠实仆从,以主从关系为纽带的武士团为加强战斗力,以忠节武勇,孝行廉耻,无欲等要求无事,使之绝对服从主军,重言诺。

  (3)近代日本社会

  1968年倒幕维新派发动政变,推翻了德川幕府,成立明治天皇为首的维新政府,这就是日本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重大历史转折点。明治政府在戊辰战争(1868-1869)中取胜后,在富国强兵,文明开化,何止产兴业三大口号下,实行一系列改革,意图彻底废除幕番封建割据体制,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同时提倡向西方国家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带来的半殖民地危机,以把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近代资产阶级国家。19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发生了反对专制统治争取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的自由民权运动。在群众斗争的压力下,明治政权向君主立宪政体演变。1885年废除太政官制,实行内阁制,1889年颁布明治宪法(下一年实施)1890年开设国会,日本是的君主立宪体质-近代天皇制从此确立。近代天皇制实质上是地主资产阶级专政,属于资产阶级政权的范畴。

  2.日本文化与企业精神

  日本之所以能在简短的历史时期实现经济腾飞,迅速崛起而成为界第二大经济大国,其主要原因是得益于日本的企业文化。

  (1)日本企业文化的内容

  日本企业文化的主要精神包括团队精神与创新精神。其团队合作精神所凝聚的就是日本的民族精神:在不利于民族生存,发展的外部自然资源环境中,八个人荣辱团体,凭借团体的智慧和力量来赢得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团结,写作,同

  甘共苦,休戚与共,甘愿为团队,民族,国家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勇于奉献和勇于牺牲,就是以民族精神为主导的企业精神。创新精神也源于民族精神。给予生存危机的忧患意识,日本民族形成了特别善于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成功经验,以创新求生存,从而建立了日本的“多元合金文化”这样的创新体现在管理上,将企业主的利益与雇佣学者的利益统一起来,调动生产者的主动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从根本上消除了劳资矛盾。

  (2)支持日本企业文化的民族心理A。渴望成为强者B。务实心理C。“忠”

  “和”心理

  (3)日本企业组织的特点

  (1)实行终身雇佣制度,员工与企业同甘共苦(2)对员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制度(3)非专业化的经历道路,培养使用哪个各种工作环境的多职能人才(4)管理过程既要运用统计报表,数字信息等清洗鲜明的手段,又注重对人的经验和潜能进行细致而积极的启发诱导(5)采取集体研究的决策过程(6)对工作统一负责(7)人们树立考古的整体观念,员工之间平等相待,每个人对照事物均可以作出判断,并能独立工作,自我指挥代替高级指挥。

  3.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

  它以市场为基础,资源配置的决策是由各个企业做出的,政府通过制定社会经济计划与经济政策,又到企业行为,从而对资源配置发挥主导性作用。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是比较强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经济与计划战后历届政府都要制定中长期计划,有经济企划厅指定,一般为5-7年,根据计划通过行业组织各种经济奖惩手段有力的指导企业行为。(2)产业政策。卓有成效的产业政策是其重要特点。它主要包括(1).协调不同产业间关系的产业结构政策(2).是协调各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关系的产业组织政策。(3)财政和货币政策。大藏省负责制定财政政策,并编制国家预算,统一领导,监督国家金融机构,中央银行负责制定和贯彻货币政政策。

  二.产业政策的演变及其特征

  产业政策是日本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产业政策,是指“影响该国的产业结构的所有政策”。日本产业政策二战后就开始出现,并随着日本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幻体现出不同的特征。

  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很快的,50年代末日本经济就恢复到了战前水平,从50年代中期起开始进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时期。60年代末,日本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

  不讲(日本经济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原因也是多方面的:1.是战后美国在日本进行社会改革,并推行非军事化政策。通过改革,进一步废除了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并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为战后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2.是先战后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爆发后,日本接收到了美国几十亿元美元的“特殊订货”,这是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起来。3.是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引进先进科技,促使日本经济腾飞的翅

  膀。)

  (一)产业政策的演变

  1.在经济复兴时期

  从1945年到1955年的经济复兴时期。在此经济复兴阶段,日本政府主要采取了以倾斜生产方式为核心的产业复兴政策。

  二战后,日本经济体系受到严重打击,面临恢复生产、重建经济秩序、恢复物价稳定等任务,同时与世界的经济联系也有待恢复。这一时期产业政策应用得最为广泛,并为以后各期的产业政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这一时期产业政策目标就是促进自主产业的形成,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主要体现为产业立国,希望通过重要产业的复兴来推进整体经济增长和重新启动工业化过程,重点支持了钢铁和煤炭两个基础产业的发展。产业政策体现为“倾斜生产方式”。

  不讲(倾斜生产方式是指社会再生产链,特别是工业在生产链的纵向连续关系中,从最初投入的上游产业向最终产出的下游产业逐步推移,顺序发展的方式。主要通过原材料分配,复兴金融共苦贷款,价格控制,差价补助金,进口物资的分配等当时一些直接控制手段实施的,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色彩。)

  第二阶段,开始采取“产业合理化”政策,倾所谓产业合理化政策实质就是通过设备更新更新和技术改进来促进基础工业成本降低的政策。希望通过引进技术、降低成本来促进工业的发展。日本的产业政策开始以法规的面貌出现,重点支持了钢铁、煤炭、海运、电力、石化、合成纤维等行业。其政策手段以间接控制为主,主要有租税特别措施,财政投资贷款,海运利息补贴,外汇配额等。

  其次,政府对那些产品市场价低于成本的重点企业实行价格优惠补贴,1948年国家用于物价补贴的金额占当年财政支出的24%。价格补贴政策一方面稳定了基础原料价格;另一方面也刺激了企业投资和生产活动。三十物资倾斜政策。政府对有限物资实行严格的统治政策以保证重点产业的需要。

  这一时期,日本经济的主要特征是资本缺乏,缺乏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对外国原材料及技术严重缺乏。

  2.高速增长时期的产业政策

  1955-1973年是高速增长时期,这一时期产业政策的目标就是实现赶超。主要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行了贸易立国战略下的产业保护育成政策。二是迅速提高经济实力。1957年,日本政府在新长期经济计划中第一次提出以“产业结构高级化”为一项基本政策。196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继续该政策,并提出实施重工业化的具体计划。1963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产业结构的长期展望”把发展重化学工业提高产业竞争能力作为实施产业政策的重要目标。通产省的产业结构审议会通过《60年代通商产业构想》第一次提出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统一政策体系。这一时期日本产业政策在政策体系,目标手段和功能上都开始向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方向发展并逐步完善。1.是为适应贸易自由化和资本自由化而建立产业新秩序的政策。2.是调整设备投资政策。3.是在机械化产业中,调整生产领域,确立专业市场体制和实行共同化市场。4.是继续推行产业扶持政策。最终实现了目标,超越英,法,德等国家,越据为

  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在这一时期,日本企业面临着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出现了反对市场过度竞争,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的讨论。虽然同时也采用其他的政策手段,但产业组织政策的推行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特征。1970年日本GDP总值排名日本排在第二位为2068亿美元。

  3.稳定增长时期的产业政策

  1973-1985年是日本稳定增长时期,经过高速增长阶段,日本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迅速提升,并在六十年代中期之后出现持续性贸易顺差。这一时期在内部的主要问题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大量的工业污染、消费垃圾、城市的过度拥挤、社会福利和公共设施的欠缺等。外部的主要问题是两次石油危机对高耗能的工业如炼铝、石化等行业产生严重影响,而日本汽车机械等产品的出口猛增也使日本和美国、欧盟之间的贸易摩擦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为此,日本政府提出要把产业结构由当前重化学工业转换为知识密集型的工业结构,提出了“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政策。1.是以据此实行的行政措施为基本的政策支柱。2.是调整长期萧条产业。3.是调整国际间的贸易摩擦;在应对贸易摩擦方面,日本在压力下逐步降低关税和简化关税手续,减少进口商品配额和限制,经济的开放程度不断增加。4.是提出综合能源对策;确保石油的稳定供应,节能对策以及石油代替能源开发与利用;发展节约能源和高加工度化的产业,加强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5.是资助尖端技术领域的技术开发并扶植有关产业;6.是限制公害和中小企业对策。7.对在石油危机之后处于衰退的产业,则采取了成立萧条卡特尔、缩小生产规模、停产转产、鼓励海外转移等措施。

  4.经济结构调整时期的产业政策

  1985-1990年是日本经济结构调整时期,1985年下半年开始日元持续大幅度升值,日本政府于1986年5月发表了“面向21世纪产业社会长期设想”,提出以对外实现“国际水平分工”和对内实现“知识融合化”作为产业结构的新发展方向。具体措施:1.是刺激国内需求,推进了“内需扩大主导型”战略2.鼓励对外投资3.是充实社会公共投资,提高国民福利水平。

  5.90年代以来的产业政策

  90年代之后日本提出了“创造性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政策。“以科学领先,技术救国”的方针,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制止密集型产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由单一增长为目标,转向以“生活大国”为目标,经济增长方式有出口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政府提出了“新技术立国”和“科学技术立国”的方针,出台了《面向21世纪的日本经济结构改革思路》的报告,指出以制造业为中心开展国际分工不可避免,日本应开发新的产业领域,现有产业应该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放宽规制,促进竞争,改革有关的企业制度。1998年通产省退出了《经济

  结构改革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面对全球经济环境变化的挑战,创造新产业。

  6.经济全球化时期(2000年至今)。

  在“国际社会共同推进世界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信念指导下,推行“宏观结构调整、微观经济改革、产业结构政策”的三位一体的经济结构改革。在产业结构中注重技术革新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特别是实现全体国民的生产富裕化,在考虑产业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同时,确保能源需求供给与环境等方面的协调性。产业技术政策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经过前述几个时期,日本的产业政策已逐渐由战略性的产业政策向补充性的产业政策转移,政策目标由积极赶超转变为弥补市场失灵,政策手段上也由行政调控而逐渐转变为信息指导,通过发布产业结构展望的方式来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

  (二)产业政策演变的特征

  1.一世界市场作为产业政策的制定背景

  作为一个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日本在战后复兴时期的第一阶段就开始认识到世界市场对于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贸易立国的思想在日本往后的产业政策制定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产业的重点产业多是钢铁,石化汽车半导体,电子计算机等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为了保护这些有效产业的发展,日本一方面通过外汇管制,另一方面利用出口低息贷款,免税等措施。

  2.以产业发展规律作为产生选择的依据

  产业政策的本质在于选出特定类型的产业,通过国家的政策干预来实现特定经济发展年战略,而所有手段只是为了服从特定产业发展的需要。日本也较重视对产业发展规律的观察和预期。日本就开始采用筱原三代平的“需求收入弹性”和“比较劳动生产率上升”两基准作为选择重点发展产业的依据。

  3.政府主导,兼顾市场的多方位政策措施

  日本政府通过多种方式来确保其产业政策目标得到实现,首先,每一次产业政策的调整,政府都制定长远的计划及相关法案,以确保其政策目标得以理解和贯彻。

  虽然日本政府在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推行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也相当广泛的征求有关各方的建议,并以使日本企业确立其世界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为其终极目标。

  4.在波动和争议中不断调整

  日本经济战后快速发展的历程使得人们相对忽视了日本产业政策的不利方面,事实上复兴金融公库和各种财政补贴的泛滥导致了战后复兴时期的通货膨胀,战略性贸易政策导致了日美贸易摩擦的加剧。同时产业政策的实施中也曾受到一定的批评和抵制。

  三.日本产业政策的制定,体系及其特点

  (一)日本产业政策的制定

  日本是战后产业结构调整最为迅速和成功的国家之一。日本能够迅速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是与实施强有力的产业政策和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分不开的。

  但是日本的国会在产业政策中几乎没有发挥作用,尽管反对党也会批评政府的经济政策,但对行政部门提出的政策细节并不关注,使得政策无需修改就可以通过。

  产业政策由行政部门主导。政府中负责具体产业的有关局,处,科以及负责协调部门内部和不同部门间的局,处,主导产业政策。

  民间方面:行业协会,起中介作用的属于政府的各个工业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也发挥作用。如日本的钢铁协会,日本汽车制造业协会,日本造船协会等,这些协会的主席有本行业主要企业的董事长轮流担任,是政策有利于本产业或业内主要产商,对于中小企业占优势的行业很难组织起来以集中力量去影响政府,主要靠主管局的帮助。

  财界,一个由公司行政主管组成的团体也对产业政策有影响。金融机构:以上这些角色构成了产业政策的主体。产业政策就是在他们之间讨价还价和施加影响的结果。原局(主管局)制度:对特定产业直接负有监督指导责任的政府机关。每个产业都有各自的主管部门,他们掌握各个产业,对该产业的政策全面负责。通产省就是最大的主管部门。通产省:是负责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机构1970年,其9个局中5个为原局:重工业,轻纺工业,煤矿,化工,公用事业。局以下又分成处和科,分别负责不同产业,所以是原局和科,如重工业局里设有钢铁,工业机械,电子,和电气设备,汽车,飞机等处。除了MITI还有其他的部门,如农林鱼省,厚生省,交通省等,大藏省不仅负责银行,保险,证券,还负责啤酒,清酒,及其他酒精产品。主管局,处为相关产业制定政策,起草法规,并在不同的政府部门进行协调。审议会:一种咨询机构,成员主要来自于民间,包括业内领袖,前官员以及少数学者和记者,审议会是业界利益在政府决策中得到反映,各方利益在委员会提交给政府的建议中,业者相互协调立场,他们的共同利益可以得到反映。自民党在经济政策中的作用上升结果是经济政策中加入更多的政治因素。

  (二)日本产业政策体系

  日本产业政策体现如下特征:立足于世界市场;充分利用产业结构发展规律;政府主导与市场结合的多样化政策手段

  1.产业结构政策。

  追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日本经济政策始终坚持的一个着力点。60年代的目标是产业结构的重化学工业,70年代指向只是集约化80年代探索高度技术集约化,90年代则追求知识创造型结构。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实施,包括4各方面:(1)提出产业结构设想。通产省每隔十年就要提出一个通商产业展望,经济企划厅也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发表经济计划。除了经济及产业整体的长期展望外还有主要产业的长期展望

  (2)培育成长产业。战后初期,曾对钢铁,煤炭,肥料,纤维等产业的振兴采取了积极的对策。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后,日本通过制定法律并配合日本开发银行的低息贷款,先后华大力气对机械工业,石化工业,电子工业等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之后是振兴软件开发等信息产业。(3)停滞产业的收缩。从5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政府先后对煤炭。铝,合成纤维,船舶,化肥,等产业采取了规模收缩和合理化对策,通过课税特例。特定产业,采取了规模收缩和合理化对策,通过课税特例,特定产业信用基金的债务保证以及开发银行的融资等措施促进相关企业的设备处理,事业转移。(4)就业政策。就业与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为配合结构调整,日本政府同时也在劳动者再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就职指导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2.产业组织政策。

  日本的产业组织政策基本上分两个层次展开。(1).是大企业的规模化。(2).是中小企业的组织化。(1)以强化国际竞争力为目的,在资本密集型等产业领域,为实现规模效益;通过强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日本产业组织政策的重点是,推进钢铁石油化学行业的设备大型化,促进汽车纸浆行业的企业集约化。最近,随着日本贸易自由化的及一步推进,持股公司的解禁,合并手续的简化等,日本大企业为了赢得国际竞争,出现了大型合并联合以及向优势领域集中的企业重组浪潮。(2)促进中小企业的组织化。根据日本中小企业基本法,工业矿业从业人员300人以下或资本金1亿日元以下,批发业从业人员100人以下或资本金3000万日元以下,零售,服务业从业人员50人以下或资本金1000万日元以下的企业定为中小企业。鉴于中小企业一般都规模小,资金筹措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交涉能力弱,技术开发力量和信用实力薄弱,且容易陷入相互间的过度竞争特点。日本政府设计了各种各样的的组合制度,鼓励同业者或立场相同者中小企业者结成组合,相互协作,通过提高组织化的程度来解决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同时,有许多扶持措施:1.是金融上的扶持。如中小企业事业团的高度化资金,商工组合中央金库贷款等2.是税制上的扶持。对组合采取减免所得税等优惠措施的同时,在印花税事业税不动产取得税等方面也有减免措施3.是来自于中小企业团体中央会的扶持。在接受国家以及都道府县补助的基础上,中小企业团体中央会对组合实施一系列的补助事业,如中小企业连协组织调查开发支援事业,组合信息网络化事业等。

  3.产业金融政策。

  有效利用金融手段促进经济发展,是日本产业政策的一大特色,日本政府金融机构由日本输出入银行,日本开发银行等两家银行,还有北海盗东北开发公库公营企业金融公库,国民金融公库,中小企业金融公库,环境卫生金融公库,医疗金融公库,住宅金融公库等10个公库。通过这些政府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了低利率资金的政策诱导效果,保障了对新产业培育产业体制完善,生产部门现代化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等领域的战略性资金供应。

  4.产业技术政策。

  在日本,开发研究主要由企业自己进行,而对基础研究和一部分应用研究,由于风险大,单靠民间力量难以取得发展,所以多由政府实施或政府补助,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产业进步,主要有:

  (1)设立工业技术中心等机构,夯实科技振兴基础。日本通产省在全国设立7个全国性的工业研究开发机构,各都道府县则从解决本地区共性技术难题,振兴区域产业和中小企业科技的角度,设立了各自的工业技术中心。其主要业务有:研究开发,技术指导,委托试验,设备对外开放,培育技术人才,提供技术信息等。

  (2)推进研究开发。(3)推进技术交流(4)培养技术人员实施技术指导(5)对所开发的新产品拓展市场提供支援。(6)振兴设计

  5.产业基础政策。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人口结构向少子,高龄社会的转变以及整个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的成熟经济社会的转换,日本政府进一步拓宽了经济发展对策的视野,更加关注产业发展的基础环境建设。当前主要抓以下几项工作:(1)放宽管制,提高竞争性。(2)构筑小政府,竞争型社会。目前日本正在展开一精简机构,裁减人员25%为目标的行政改革,重组中央省厅,收缩对经济的政府干预。同时着力推进投融资体制为主的财政改革,进一步收缩并削减低效指出,重点充实社会资本,提高公共事业效率。改革社会保险体制,建立有利于劳动力流动的养老金制度,并通过有效发挥民间活力,重新划分官民负担比例,切实减轻企业政府负担,改善投资环境,同时,修正最收费职业介绍事业,劳工派遣事业等的规制。(3)改革企业制度。首先是企业税制改革。日本法人所得税明显偏高。日本政府在1998年发布的综合经济对策中提出,在三年内,将法人实际税负下降到40%左右。同时,企业法制方面的改革,正在取得进展,持股公司已经解禁,并试图通过商法等法律的修正,进一步简化合并手续,鼓励企业进行实业重组等。另外还努力促进商业惯例的改善,标准化制度的改革,劳动雇佣制度的完善,企业会计制度的国际化。(4)改善硬基础设施。近年来,政府在公共投资预算的分配上,向光纤网络的建设,研究机构的充实,教育设施的完善倾斜。同时,通过国际标准规格的制定,下一代携带电话等信息通信的标准化,应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努力面向国际化,完善软的基础设施体系。

  6.产业集群政策。

  根据欧洲国家的经验和日本产业发展的现实,2001年日本政府推行了新的产业与区域发展政策,即产业集群政策。政府集群政策主要体现于两个政府行动计划:一个是由METI制定和推动的“产业集群计划”;另一个是由日本文部科学省(MEXT)制定和推动的“知识集群计划”。然而与欧洲国家的集群政策相比,由这两个计划所体现的日本集群政策,仍然具有某些自上而下的政策特征。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对其做一概括。

  日本产业集群政策的意图是使日本的工业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使地方经济自主发展,提高创新能力,推动全国各区域利用本区域产业资源,发展新产业和创建新企业。

  不讲(为此,日本集群政策着力于营建企业的网络环境。不仅要增强企业间

  的横向和纵向网络联系,还要形成产业——学术——政府,以及跨产业合作的网络关系,从而促进区域创新,形成产业集群,以及新产业和新企业的创建。日本集群政策的目标是:促进企业创新环境的发展。通过产业、学术、政府、企业环境的“新融合”,促进创新,促进新企业的创建与发展,促进企业合作,促进管理创新支持体系的完善。中央政府的集群政策与地方产业政策合力,以产生协同效应。)

  日本的产业集群政策方案分为组织结构与管理结构两个方面:(1)组织结构:提供财政支持和大规模组织人事支持,形成产业——学术——政府的“看得见的网络”。以这样的网络构成产业集群的核心。区域基层组织和核心产业支持组织通过各种活动,支持和促进这一网络的发展。(2)管理结构:一方面,对企业活动给予支持。向参与产业集群形成活动的特定企业提供支持,尤其是向中小企业、具有战略意义的科技促进、跨产业合作、管理创新、R&D、市场培育、企业及孵化器建立提供财政支持;另一方面,促进与相关组织的合作。促进集群参与者在融资、市场培育、人力资源开发及其它集群活动中,与地方金融机构、商品METI从2001年开始执行“产业集群计划”。不讲(METI(经济产业省)对于产业集群给予了极大的财政支持,仅仅在2005财政年度,就提供了568亿日元用于支持产业集群政策。从这些项目来看,既涉及高技术产业集群,也涉及到传统产业集群,但它们都具有一些共同的要素:(1)跨地区网络;(2)以区域优势为基础的技术;(3)企业创新与孵化。这3个要素被称为其集群战略的“三股螺旋”。“产业集群计划”的基本原则,与日本过去的传统政策原则有所不同,试图更多地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

  (二)日本产业政策的特点

  1.通过支持主导产业带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其产业政策是产业的重点扶植政策,政府是根据每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的需要

  和有关产业的地位及其作用来确定各个时期的重点产业并且通过各种手段加以扶持,以促成整个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主导产业的选择依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定,实质上是把产业结构的变化,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纳入一个系统中,随着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经济结构得到实施的调整,从而使经济得到发展。为了选择和确立主导产业,60年代初成立了“产业结构调查会”,专门研究日本产业结构发展的长期方向,并于1963年提出了关于产业结构的长期构想。

  不讲(该构想建议用“需求的收入弹性标准”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标准”作为选择理想产业结构的标准。所谓的“需求的收入弹性标准”,即以需求的收入弹性大小作为标准,重点开发那些因收入的提高而需求人幅度增长的产品及产业,以促进出口及经济的增长。所谓“劳动生产增长率标准”,即根据动态比较优势的原理,着力培育那些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较高的产品及产业,充分发挥其潜在优势,使之成为出口的支柱。按照这两个标准,日本把机械石油化学,钢铁及有色金属合成纤维汽车和电子等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部门。)2.注重产业政策的系统性,实用性。

  日本产业政策的重要支持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日本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以产业政策为核心,从财政和货币金融领域对国家确定的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与服务,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关系在战后日本高速增长时期体现得尤为明显。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扶持重点产业方面的主要作用:一是直接实现

  资源向重点产业的分配,二是对民间经济活动和市场主导下的资源分配过程产生影响和间接调控。3.体现政府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经历了从战略性产业政策向补充性产业政策的转移过程。产业政策的制定是各方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决策的过程4.产业组织政策把握适度。既注意培育大型企业,又对中小企业采取扶植政策,以保证市场竞争能力。产业政策具有穗定性、连续性和程序化的特点。

  日本一方面为振兴特定产业而采取保护政策是国内企业避免经受同外国企业激烈竞争的压力,另一方面通过产业组织政策,加速企业规模的大型化和集团化,以便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

  四、日本产业政策缺陷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日本产业政策缺陷

  20世纪末,日本产业政策的弊端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1.政府与市场的矛盾逐渐尖锐。首先,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完成追赶发达国家的使命后,社会意识发生很大变化,政府与市场的矛盾逐渐尖锐。并且发展产业和振兴经济的目标与增进社会福利的政策目标发生偏离,具体表现为产业政策过度注重注重产业发展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资本的完善,过度注重产业及企业的扩张而忽视消费者的利益。2.日本产业发展过度依赖政府的经济政策。使企业习惯于在政府的框架下谋求发展,当经济出现不景气或竞争条件发生变化后,仍既希望政府实施产业政策,增加禁止条款,以限制市场竞争。3.缺乏独创性的技术创新成为日本维持经济增长的瓶颈。4.长期专业化人才培养使日本人力资源的积累缺乏多样性。基础科学研究人才严重不足,同时经济增长减速,企业极力控制雇佣新员工,加速了企业内部职员的老龄化。

  (二)日本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结合我国目前经济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可以从日本产业政策的变迁与理论中得到以下启示:

  1.发展中国家在追赶先进国家时,既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又要注重知识密集型产业。

  日本的雁行论可以说是对战后日本实施追赶性产业政策的理论概括,日本比较成功的工业产品都是在美国完成基础研究,再通过技术引进等方式在日本进行应用研究和商品化。

  日本在追赶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既有经验也有教训:日本发挥“后发性优势”从国外大量引进技术,并在消化、吸收和改造之后应用于产业。从日本的经济成长过程来看,其产业政策采取过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政策。

  在发展重化学工业时,采取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政策取代劳动密集型的政策。当重化学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之后,日本又及时根据重化学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与石油危机引起的冲击,提出了产业政策由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换。

  可见,日本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了不同的产业政策。这种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分阶段推进的战略,能够稳打稳扎。这种阶

  段性变化与其产业结构转换的具体进程基本一致。但是阶段性推进的战略,由于“时间差”,容易使后起国在赶超过程中步发达国家的后尘,亦步亦趋。

  但日本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中败北于美国,显露出这种赶超战略的缺陷。世界经济正处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时代,科学技术进步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发展中国家在赶超发达国家过程中,既要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又要注重发展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在产业布局时,如果国情国力不允许大范围内三种密集型产业齐头并进,也可以选择重点部门行业地区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

  2.后起国家在技术引进时要实行产业倾斜政策。

  后起国家在资金、熟练劳动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着差距。因此,在技术引进时,要将自己国家的生产要素现状、市场规模、社会文化环境、吸收创新能力等从总体上进行考虑,要突出重点,多渠道、多形式引进适用的先进技术。

  换言之,要明确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根据本国国情和社会经济条件,全方位地选择适用的关键技术,既不能片面地追求高、精、尖技术的引进,又不能置本国的实际发展水平于不顾。在进口额中成品所占的比例1984年、1985年是30%左右,1992年是50.2%,1993年是2%,1994年达到55.2%。一般来说,后起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资源是非常稀缺的,所以采取倾斜式不平衡发展战略,重点选择先进适用的技术,优先发展某些产业,就能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引诱其他部门的出现和发展,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目标的最佳综合效益。

  3.产业发展战略要产、官、学、研一体化。

  日本经济能够创造奇迹是与这种战略分不开的,为了实现经济增长,日本企业、政府、高校、科技机构紧密结合,通力合作。日本全国400多所大专院校的科研机构和实验室主要从事尖端技术的理论研究。

  日本政府则从全局的角度进行规制与指导,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使得科技开发直接服务于生产建设,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

  我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也应该借鉴这一做法。近几年来,以信息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技术、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给其他产业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这一新技术革命的特点是高度智能化,具有高附加值;它不依赖于稀缺自然资源的无尽消耗。

  因此,新技术革命突出了科学在新产业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这就要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新技术产业中要发挥带头作用,提供新产品的研制方案与科研成果,同时培养更多的创造型人才。然而,大学、科研院所虽然有高智能、高技术人才和科研成果,却无制造、规模生产、销售能力,要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必须产、学、研紧密结合起来,使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形式下建立新的产业,或者共同开发新产品,从而推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4.产业政策上的制定需要结合本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

  日本的产业政策立足于其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因为只有利用全球市场才能充分的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益。作为欠发达国家,如何借鉴日本经验更快的调

  整自身的资源禀赋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

  5.产业政策的实施必须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相适应

  二战后复兴时期的日本金融市场极不完善,政府的财政支持是的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得以供应,而在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全的情况下,产业通过市场融资的成本上升或很难从金融市场融资,这就需要政府通过产业政策中的财政金融手段来为这些行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如高新技术产业。

  6.产业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应避免政府直接干预

  日本政府虽然在产业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也发挥了主导性作用但是仍然受到市场的广泛限制。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政策纠偏的工具。但是受到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政府更加倾向于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运行,所以在产业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将政府适当干预,避免市场过度依赖政府和促进市场发展结合起来促进市场发展结合起来是政策有效实施的关键手段。

  

  

篇五:日本文化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启示

  简论日本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借鉴

  [内容摘要]二战后日本经济以其惊人的发展速度,引起了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关注。日本企业能在当时迅速的发展,无疑离不开其民族的文化。日本的企业文化是日本企业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相对于日本而言,我国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显得尤为欠缺。或许我们可以从日本企业文化中借鉴其有利的方面,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企业文化。[关键词]企业文化日本企业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借鉴

  二战后几十年里,一批批优秀的企业,以其巨大的规模、雄厚的实力及出色的经营,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造就了日本经济的繁荣。日裔美国学者威廉·大内先生在深入考察日本企业经营管理情况以后,得出了结论:企业文化作为管理学的最新成果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一个显著标志。日本企业在东西方文化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极大推动了公司的发展。这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企业文化”也称“经营文化”、“组织文化”。概括说来,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所追求的固有价值、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信念体系”。企业文化之于每一个企业,是一种个性化,而企业文化之于每个企业内部的职员,则是一种共性化。它是企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和发展目标的总和。

  从根本上来说,日本的现代企业文化源于日本的传统文化,其传统文化是企业文化生长的土壤,企业文化又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一般认为,日本的传统社会及其文化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农耕社会;儒教文化;集团主义;单一民族;注

  ofrualdinkgwtesc,pbyhm

  ofrualdinkgwtesc,pbyhm

  与履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成为日本企业文化发展的一个趋势。日本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突出强调五点:一是切实实现股东和雇员的利益。二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最好的商品和服务。三是在可能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促进所在地区和国家的社会繁荣。四是遵守法律法规,做到及时向社会公布企业信息,保证经营活动的公开透明。五是把企业发展同社会发展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

  (四)、努力做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相统一,培育支撑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文化力量。

  日本企业的发展既奠基在深厚的文化积累之上,植根于厚重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又能适应时代变化,不断发展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很好地继承了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如协调配合的团队意识、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并通过创新,把企业建成命运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二是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注意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基因”,使之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精神财富。

  (五)、大力推进理念变革与结构重组、战略调整相统一,形成了文化与管理相融共进的良性发展。

  日本企业非常重视使企业文化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经营理念的变化,适时变革企业的组织结构。二是当企业的性质、结构发生变化时,及时对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核心价值观进行调整,使企业文化及时实现转型,以适应企业发生的变化。三是企业发展战略发生改变,企业的经营理念也随之进行调整和创新。

  (六)、企业的家族化。日本把家的概念推广为企业和组织,强调企业是一

  ofrualdinkgwtesc,pbyhm

  个大家庭,雇员和管理人员之间是有一种亲属式的团结,在企业的决策方面采用的是禀议制,征求各级管理人员意见,以保证群体的亲和感。

  (七)、重视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企业除了对职工进行技术、业务方面的培训外,还十分重视对员工的精神方面的培养,使员工牢牢地树立集体共荣、献身企业的观念,把企业置于自己行为的最高位置。

  (八)、充分发挥群体的优势,提倡企业内部的竞争是一种为企业出力的竞争,鼓励员工在企业中提出包括技术革新的各种意见和建议,提倡一致对外。

  二、日本企业文化经验对我国现代化企业建设的启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及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企业的组织和机构必然面临变革,中国的企业也正处在这一激烈变革之中。尤其是加入WTO后,国内企业界越来越多地关注企业文化建设的巨大作用。如何结合国内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或许我们可以从日本企业发展的经验中借鉴其中有利的部分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企业文化。概括起来,中国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经营模式,重视培养团队精神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决定了企业劳动者是企业的主人,因而国内企业从客观上说有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具有企业文化扎根生长的土壤。但在实际工作中,我国企业的领导人却忽略了人的作用,疏忽了团队精神的培养,以为只有靠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企业才能走向辉煌。殊不知,这些所谓的管理方法只是搞好企业建设的外壳,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企业的员工。日本企业上世纪获得巨大成功,一方面就体现在他们倡导的家族意识和团队精神。将企业和员工的利益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形成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企

  ofrualdinkgwtesc,pbyhm

  业精神。我国企业应结合实际情况,借鉴日本企业的“以人为本”经营原则,努力做到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员工,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利用感召力让员工尽心尽责地为企业工作,同时,重视培养职工忠于企业的信念,树立团队精神,使员工能和企业荣辱与共、相依相存,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二)、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大力推行创新一个企业能否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既表明了这个企业的文化品位,也是其企业文化建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在现代化改革形势下,为了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用文化提升企业形象,用创新推动企业发展,无疑是行之有效的科学途径。日本企业非常重视人才的开发,把人放在企业组成要素的第一位,人就是财产,培养优秀的人就是增加企业的资产。并且下大力开设培训中心、建立资料馆,努力创造文化氛围,从内部提高员工自身素质、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为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效益与活力。这一成功经验对我国企业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目前,我国企业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充分。企业恶性循环,不讲职业道德,信用水平整体下降;企业内部普遍缺乏人文关怀意识,企业员工队伍的素质不高。为了推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不断前进,一方面大力提高职工内在素质,用严格的管理来规范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还要大力提升职工的技术文化素质,通过专门技术培训、资料补充等手段全面提高其文化修养和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加强职工的生活文化建设,激励员工进行创新,不断探索出新的管理经营模式,从而实现企业的总体创新。(三)、提倡履行社会责任,在和谐社会中营造更和谐的企业氛围。创建和谐的文化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企业文化建设的

  ofrualdinkgwtesc,pbyhm

  目标。日本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贫富差距、社会矛盾都控制在相对平衡的状态,在这一点上,日本企业和日本社会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日本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强化共同意识,积极倡导履行社会责任,为企业发展创造了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这对我国现代化企业的文化建设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新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基本实现工业化。企业的领导者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为实现工业化这一伟大历史使命,积极把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紧密的结合起来,发展自己的同时报效国家。

  另一方面,在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呼声下,企业也应在合理界定社会责任的基础上,积极塑造企业良好社会形象、加强职工心理文化建设、优化企业内外发展环境,来实现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达到企业全面地和谐发展。

  企业文化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及社会文化在经济发展的特殊时期的结合。企业文化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应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根基,同时也应借鉴别国文化,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文化。在中国这个特殊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企业文化。

  ofrualdinkgwtesc,pbyhm

  

  

篇六:日本文化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企业文化特点及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目录一日本企业文化形成原因一自然环境的影响二儒家思想影响二日本企业文化主要特点一日本企业强调社会责任二日本企业培养人才重用人才以人为本三日本企业信奉家族主义四日本企业重视团队合作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处理较好六日本企业注重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的灌输增强员工认同感三日本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一强调社会责任历史使命二加强人才的吸引培训与任用坚持以人为本的思三加强团队建设四加强对企业文化的重视正文摘要

  日本企业文化特点及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日本企业文化特点及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摘要: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民族文化差异、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都会影响各国企业文化的形成。日本企业受东西方文化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极大推动了公司的发展。这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以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为例,分析了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旨在说明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企业文化;日本;团队建设

  企业文化是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民族文化差异,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都会影响企业文化的形成,并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ofrualdinkgwtesc,pbyhm

  日本企业文化将西方科学文化和东方儒家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实用主义的特点,并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日本企业文化形成原因

  (一)自然环境的影响日本是一个狭长的岛国,国土资源匮乏;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以村落为单位的农耕社会里对集体有严重的依赖传统。因此,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要想获得生存,单靠个体的力量是远远不够,必须借助集体的力量。这是日本企业文化中重视集体作用、团队合作的重要原因。(二)儒家思想影响日本很早就接受了儒家思想,受其影响,重视“家”、“忠”、“仁”等概念。“家”是日本文化的基质。日本传统的整体结构是“家”的联合,其顶端是皇室。日本人很讲究“忠”和“孝”。日本人的“忠”与“孝”与中国人的理解不相一致。日本人的基本假设前提是每个男女生来负有“恩情债”。有债就需要报恩,报恩的主要形式是“忠”。日本人的“企业精神”、“集体主义”,很大程度上是建立

  ofrualdinkgwtesc,pbyhm

  在“忠”的价值基础上。

  二、日本企业文化主要特点

  (一)日本企业强调社会责任日本公司往往追求经济效益和报效国家的两重目标。当企业利益与民族利益发展冲突时,注重后者而不是前者,群体价值观念鲜明。这在公司的发展远景和经营理念中都有所体现。Panasonic集团是全球性电子厂商。其核心价值观中有一条是:工业报国精神。其经营理念强调“贯彻产业人的本分,谋求社会生活的改善和提高,以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贡献。”松下将其历史使命定位为通过事业活动提高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发展。同时,注重对生产者创业使命的理解,号召所有雇员必须大量生产丰富的产品来使人们摆脱贫。除此还认为企业是社会的公器。松下电器作为从社会调用人才、物品、金钱来经营事业的企业,通过其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就是它的使命。由此可见,日本企业文化中强调经济利益和报效祖国、社会责任相结合,将个人的历史使命和企业的历史使命定位在

  ofrualdinkgwtesc,pbyhm

  一个高水平上,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潜能。(二)日本企业培养人才、重用人才、以人

  为本松下幸之助将“集中智慧的全员经营”作为

  公司的经营方针。所以,他注重培养人才、集思广益。按照松下的哲学,企业经营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人如同宝石的原矿石一样,经过磨制,一定会成为发光的宝石,要从平凡人身上发觉不平凡的品质。松下幸之助常说:“领导者应当给自己的部下以指导和教诲,这是每个领导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义务,也是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松下不仅是“制造电器用品”的公司,又是“造就人才的公司”。公司内部有完善的培训机制。公司关注员工个人利益,满足员工要求,推行弹性工作制,举行公司聚会等。由此可见,日本企业文化强调人才的作用,注重以人为本,照顾雇员利益。

  (三)日本企业信奉家族主义日本的家文化与中国人明显不同,它注重的是财产“家”文化,而不是血缘“家”文化。因此,日本人家族主义更具有社会意义,推行家族主义的管理方法容易得到企业员工的认同;而员工在

  ofrualdinkgwtesc,pbyhm

  这个“家”中取得自己的地位不是靠血缘关系,而是靠忠心和能力。日本企业的凝聚力亦由此而来。松下强调友好合作的精神、团结一致精神、礼貌谦让精神。公司实行终身雇佣制度。这样可以为公司提供一批经过二三十年锻炼的管理人员,是发扬公司传统的可靠力量。在家的氛围下,员工能有良好和睦的工作环境,能更好的沟通,对公司产生感情上的依赖,从而对公司忠心耿耿,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四)日本企业重视团队合作,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处理较好

  日本企业强调个性发展和个人能力提高,但需以服从集体为前提。封建社会表现为对天皇的忠心不二,现代社会则更多地表现为服从企业利益。总之,群体精神和武士道精神的结合,使日本企业的发展深受其益。松下精神里强调团结一致。日本企业往往比较重视集体的力量,强调团队合作。五)日本企业关注顾客利益,强调服务质量

  松下电器公司也强调努力做到能使顾客得到真正的满意、彻底实现“顾客第一”。松下有一句名言:“客户是我的亲家”,把每天所经营的商

  ofrualdinkgwtesc,pbyhm

  品看做是自己一手拉扯大的女儿。所以,请顾客购买商品,就等于把自己的女儿嫁出去,自己的商店与老主顾的关系是新亲家的关系。宝贝女儿的婆家就是老主顾。由此可见,日本企业格外注重客户的利益,对服务质量要求高。

  (六)日本企业注重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的灌输,增强员工认同感

  松下电器公司非常重视对员工进行精神价值观即松下精神的教育训练。例如要求员工反复诵读和领会松下精神。每天上午8时,松下遍布日本的员工同时诵读松下七条精神,一起唱公司歌。松下还有一个全球有名的“入社”教育。进入松下公司的人都要经过严格的筛选,然后由人事部门掌握开始进行公司的“入社”教育,首先要郑重其事地诵读、背诵松下宗旨、松下精神,学习公司创办人松下幸之助的“语录”,学唱松下公司之歌,参加公司创业史“展览”。这样强调企业文化在于让全体职工时刻牢记公司的目标和使命,时时鞭策自己,从而使松下精神持久的发扬下去。

  三、日本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ofrualdinkgwtesc,pbyhm

  ofrualdinkgwtesc,pbyhm

  进了人才,也没有合理的机制留住人才,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公司应建立配套的合理的培训机制、奖励机制、晋升机制,做到人尽其才。同时,要注意从精神上、物质上培养员工的忠心。具体措施如合理授权;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拉大薪酬差距激励员工;注重员工精神利益;多组织公司聚会、旅游等活动等。

  (三)加强团队建设日本企业往往比较重视集体的力量,强调团队合作。我国公司在这方面做的远远不够。高效的工作团队是巨大的生产力,能有效促进企业发展。因此,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应发挥集体的作用,集思广益。同时,企业要合理授权,注意挖掘个体的潜力,同时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合理搭配人才,打造高效工作团队。(四)加强对企业文化的重视。日本企业非常注重培养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多流于表面,未真正渗入每个员工心中。所以无法形成认同感、归属感,无法用企业精神指导人的行动。企业要想得到长远发展,必须要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并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其渗入到每个员工心

  ofrualdinkgwtesc,pbyhm

  中并指导其行为。参考文献:[1]罗长海.陈小明.企业文化建设个案评析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张德.潘文君.企业文化[M].北京:清华大

  学出版社,2007.[3]华瑶.企业文化与评价[M].长春:吉林人

  民出版社,2007.[4]王东.现代美日企业制度[M].长沙:湖南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李智.日本企业文化对我国企业文化创新

  的几点启示[J].清华同方数据库.

  ofrualdinkgwtesc,pbyhm

  

  

篇七:日本文化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浅析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策略

  作者:徐天宇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31期

  摘要:日本的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文化产业在该国的GDP总量中占有重要的分量,如享誉世界的动画片产业及其衍生的一系列动漫产业,带动了大量劳动力的就业。更重要的是,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接纳和认同,在文化产业外包输出的过程中,也无形中引导他国认同日本国民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观,促使日本的文化软实力得到加强,在世界文化号召力得以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策略

  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此强势,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日本在世界上作为文化强国被认同?为什么日本的卡通普及到整个全球?为什么日本的游戏机风靡世界?为什么日本的茶道、花道受欧美的欢迎?为什么日本的电影频频在国际电影节得奖?为什么日本的图书在中国如此受欢迎?为什么在中国自去年全国书展后形成日本文化热?为什么日本所到之处都有其民间舞蹈和风俗文化?为什么到日本每一个村町都有它独特的庆祝节日活动?

  日本文化产业的现状

  文化产业统称为娱乐观光业,并且已经逐渐成为日本经济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它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电影制作及放映、展览、音乐及戏剧演出等文化艺术业;(2)报纸、杂志与图书出版、电视与广告、网络等信息传播业;(3)体育与健身业;(4)休闲娱乐业;(5)旅游观光业。日本自泡沫经济破灭以来,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而文化产业则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在日本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96年日本政府提出了"文化立国"战略,为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战略保障,同时也确保了日本的"文化大国"地位。

  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发达国家将文化经济提升到战略目标层次上,将文化产业定位为国家战略产业。日本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走在了世界前列。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就确立了文化立国的方略,经过近20年的发展,如今,日本文化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根据《文化软实力蓝皮书(2010)》的调查结果,日本2010年市场规模为12.641万亿日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0%,仅次于美国,而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资源的中国,其文化市场规模则只占3%。以日本的动漫、唱片、电影及报纸为例。日本一直享有"世界动漫王国"之誉,其经典之作享誉世界。近十年来,日本动漫产业平均每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日元,全球播放的动漫节目60%来自于日本,动漫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已成为日本第二大支柱产业。日本作为全球第二大音乐市场,每年创造出近三十亿美元的产值,2006年,日本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唱片产值达到4619亿日元,占全球市场的17%,占亚洲市场85%以上,2010年市场规模则达到了5307亿日元。

  日本对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定位对我国的启示

  1.国家战略上重视和支持。

  日本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首先体现在将其意义定位于立国、强国之高度。这样一来,发展文化产业,就不是一般的产业选择,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关乎全局、关乎长远的战略举措,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这就为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认识基础,促进产业政策的制定在更高的层面形成政府与民间的共识,有利于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和资源投入到文化产业中。日本认为,21世纪是文化力的时代。为了使日本在21世纪成为受到世界喜爱和尊敬的国家,必须借助被称之为文化力的"日本的魅力"提升日本的软实力。在进一步提升文化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力的同时,通过确立强化具有魅力的"日本品牌",不断发展日本的经济力。

  2.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相辅相成。

  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文化力的提升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化产业借助文化力的提升而获得不竭的源泉,从而促进了经济力的发展;反过来,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扩大着文化的影响力,展示着"日本的魅力",促进了文化力的进一步提升。可以说文化产业构成了文化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发展文化产业,对于提升综合国力,无论是从目的的视角看,还是从手段的视角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日本将文化产业定位于立国、强国之重要位置正基于此。

  虽然着眼于提升国民对精神价值的关心,但日本文化产业一开始就具有产业指向性,也就是说具有经济性。这是因为其提出本身不仅如上所述包含了对精神价值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一些具有远见者还在物质产业高速发展的时候,就预见到了文化产业未来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对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思维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意义越来越显现。在先进科技和制造业的支持下,通过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日本在二战后成功地实施了"经济立国"战略,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创造了"日本奇迹"。从"制造"到"文化"的产业升级理念,反映了日本发展文化产业着眼于提升其产业整体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战略思想。

  3.重视文化法律健全,激发文化创新。

  作为"文化立国"战略的延伸与深化,2001年日本出台了全力打造知识产权立国战略,明确提出10年内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识产权国的目标。2003年月日本政府根据《信息技术基本法》成立了"知识产权战略本部",明确将音乐、电影等文化产业与技术、工艺、名牌产品等并列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就致力于发展内容产业。进入21世纪,日本文化产业依托数字化信息技术,完成了从早期文化产业向现代文化产业的转型,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为了配合实施"文化立国"战略,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加快了有关文化产业法律法规的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更加完善。

  同样作为亚洲国家,中日两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有着相似的文化历史背景,同时,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又促使两国呈现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因此在扩大文化消费的历史背景下,了解日本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并在一定的战略高度上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经济,探寻适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产业创新要寻求最佳契合点,打造民族品牌。我国要借鉴日本文化产业发展成功的经验和启示,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制定适宜的发展战略,继续推进深层次改革,建设现代市场体系,完善投融资渠道,结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际,注重科技创新的应用,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深入规划,将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同时加强保护原创版权的立法和执法力度,营造公平正公正的创意生产和经营平台,促进文化发展的大繁荣。

  

篇八:日本文化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在遭到严重战争破坏,陷于瘫痪边缘的基础上,迅速恢复和发展,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内,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实现了经济的崛起。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我国是一个很好的启迪,本文主要从产业政策和企业制度这两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日本经济产业政策企业制度启示

  一、引言众所周知,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在一片废墟之上经历了短

  短二三十年的时问就实现了经济腾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制造的产品已经横扫英国摩托产业.超越了汽车大国美国。在钟表、摄像机、光学仪器行业抢夺了钟表王国瑞士的市场。总之,日本在很短时间内就爬上了国际社会金字塔的顶端。很多人一直在思索日本到底是以什么方式或是靠什么手段来实现经济腾飞的。今天,我国正值经济飞速发展期,研究战后日本发展的问题对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诚然,日本经济的腾飞发展与二战后欧美各国对其提供的各种援助是密不可分的,亚洲两场局部战争的爆发也促进了日本战后经济的复苏步伐。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日本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这对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最根本的作用。

  二、超赶型的产业政策(一)日本产业政策的特点以产业政策为中心,运用各种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全力扶植战略产业和

  大企业的发展,使之以强劲的国际竞争能力,实现赶超欧美经济大国的长远战略,这是日本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战后日本产业政策是日本政府通过全力扶植各个时期战略产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享用后发利益,一举实现百年来赶超欧美工业大国战略目标的根本手段。

  在战略产业选择方面,根据动态比较优势的经济学原理,依照比较收入弹性值、比较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就业率三大基准,优先确定扶植钢铁、石油化学、合成纤维、汽车、产业机械、家用电器和电子设备等重化工业。

  sofrualdinkgwtec,pbyhm

  日本产业政策的核心是在充分调动企业竞争活力的基础上,坚持官民协调,“活力活用”为保证战略产业的发展而由政府实行必要的行政干预,因此它是对国民经济实行间接管理的有效手段。以素质优秀的经济官僚为中心,通过各种形式的审议会,坚持官、产、学三结合,在充分交换信息和协调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决策,是日本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重要方式。“政策金融”是贯彻日本产业政策的重要手段,产业政策的核心是把有限的资金和外汇优先分配给战略产业,以求保证发展重点。这项工作主要通过日本开发银行和民间银行进行协调贷款而实施的,这种方式日本称之为“政策金融”。日本的产业政策是国家过渡时期的赶超政策。这种政策既重点突出,又在总体上比较协调,照顾到了各个时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既立足国际观点,又适应国内经济发展的具体条件;既有连续性,又对围民有较强的说服力。(二)对我国的启示1、实现内需和外需并重的经济发展战略

  二战至今50年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80年代以来,日本主要依靠内需来托动经济的快速增长。而我国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进口,目前净出口对GDP贡献率达5l%,对外依存度超过70%。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将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支撑。政府部门应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居民消费的经济政策,积极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同时培育农村的潜在消费市场。2、实行分阶段产业保护政策

  目前对我国来说,政府执行一种开放型的适度保护贸易政策是必要的。我国应充分利用世贸组织协议的相关规定和例外条款,根据产业发展状况拟定时间表,逐步分阶段地开放我国市场。政府的调控职能一是体现在对产业保护的选择范围方面,应重点保护汽车、机电等国家支柱产业以及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电信、金融等幼稚产业;二是体现在对产业保护手段的运用方面,应充分运用WTO对发展中同家实行的例外条款等一系列不违背WTO规则的保护措施;三是体现在对产业保护程度的控制方面,变以往的过度保护为适度保护,给予相关产业以引导和支持,提高其国际竞争力,逐步实行市场的自由化。3、实行产业倾斜政策

  后起国家在资金、熟练劳动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着差距,因

  ofrualdinkgwtesc,pbyhm

  此,在技术引进时,要从总体上对自己国家的生产要素现状、市场规模、社会文化环境、吸收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考虑,突出重点,多渠道、多形式引进适用的先进技术;要明确社会经济发展的日标,根据本国同情和社会经济条件,全方位地选择适用的关键技术。一般来说,后起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资源是非常稀缺的,所以采取倾斜式不平衡的发展战略,重点选择先进适

  用的技术,优先发展某些产业,就能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引诱其他部门的出现和发展。以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目标的最佳综合效益。”4、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产业政策实现

  日本政府在实施产业政策时只是提出设想,保护和扶植幼稚产业,维持产业秩序,完善市场机制。日本主导产业的成长主要是依靠市场机制形成,这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实施产业政策必须与利用市场机制相结合,而且只能是为了弥补市场缺陷。今后为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产业政策实现,国家应加速经济立法,尤其是应尽快制定反垄断法,产业振兴法;打破市场割据,建立健全统一的市场体系。5、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调节作用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有过热迹象,应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切实发挥产业政策的调节作用。对供求失衡的行业应该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来加强调节,对投资过热的行为要促进供给增长与需求增长相互适应。对投资严重过热行业的投资规模一定要严加控制,以保持宏观经济的良好局面。

  三、以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制度(一)、日本企业制度特点

  日本企业高度敬业的团队精神来自其特有的企业制度,即以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制度。

  所谓“年功序列工资制”,亦即根据职工的学历和工龄长短确定其工资水平的做法,工龄越长,工资也越高,职务晋升的可能性也越大。如果学历、能力和贡献不相上下,工龄就是决定职务晋升的重要根据。(这里所说的工龄,均指在同一公司或企业内连续工作的年数,而在不同公司工作的工龄一般不能连续计算。)

  ofrualdinkgwtesc,pbyhm

  终身雇佣制是指从各类学校毕业的求职者,一经企业正式录用直到退休始终在同一企业供职,除非出于劳动者自身的责任,企业主避免解雇员工的雇佣习惯。

  在日本,终身雇佣制度使得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形成长期稳定的关系,导致双方行为的长期化,这也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化了企业的生存条件。这种制度使得人容易与企业相处,企业的发展取决于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开发又需要企业进行长期积累。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对企业人才的蓄积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为在日本所有的企业都实行终身雇佣,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这种企业制度成了日本企业精神的形成根源。在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日本特定文化的背景下,形成了员工对企业的服从和忠诚,员工对企业的服从和忠诚在日本企业的内部又变成了高度的敬业精神和相互配合的团队精神。

  在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中,在这种特定企业制度中形成的以“忠诚”为核心价值的高度敬业的团队精神表现出了很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正是这种日本精神与市场竞争相结合,才使日本的“企业系列制度”、“主银行制度”“终身制”“、年功系列制”等制度,变成了使内部的摩擦内耗降低到最小程度,使整体的团队作用充分发挥的优势。特别是在企业内部,正是这种敬业精神与日本一流工程技术相结合才创造了风靡世界市场的一流的日本产品。(二)、日本式企业制度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启示

  中国和日本在传统文化上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又同属东方的后发展类型国家,加上日本企业管理模式又是建立在东方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在企业管理模式方面可以观察到许多不同程度、不同层面上的共同的或趋同的发展轨迹。笔者认为以终身企业雇佣制度及年功序列制为主要特征的日本企业员工管理模式对我国的企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借鉴作用。

  第一,重视人力资源的灵活运用。日本企业广泛采取继续教育、岗位轮换、情报共享、职工参与管理等制度措施,不断向企业员工输送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让他们参与各种不同工作岗位的实践,不断得到锻炼,使之成为能够高度适应市场变化和企业经营需要的人才。这正是日本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迅速转变经营方向,采取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赢得市场主动权的奥

  ofrualdinkgwtesc,pbyhm

  秘所在。笔者认为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调配方面的灵活运用,提高其市场适应性是我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前提。

  第二,重视经营的民主。在日本企业中广泛实行的提案制度、自主管理制度、劳资协议制度,以及内部工会制度等,旨在提高经营民主化.从而调动了企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企业决策的科学性。笔者认为我国企业也应重视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参与,这是调动企业成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基本方式,也是建立高度的企业向心力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日本企业之所以在战后短短几十年时间内迅速崛起、壮大,在世界市场上取得巨大优势.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日本企业通过实施以人为本的经营民主化管理方式。普遍具有很强的向心力。无论从其稳定的雇佣制度、内部晋升制度、年功升薪制度、内部福利制度等,还是从情报共享制度、经营参与制度等,一切旨在尽力满足企业员工需求.目的在于加强企业的内部向心力。

  第三,重视集体主义与协作精神,日本企业内的各种观念、制度和方法,会发现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保留大量不确定的责任界限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加以灵活确定责任的工作区域,是建立集体观念和强化协作精神的基本条件。终身雇佣制、企业内部福利制度、情报共享制度旨在加强企业劳动市场内部化的措施,都会极大地提高企业凝聚力,促进集体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就业人员合理晋升的内部开放。晋升制度能更好地将组织成员吸引在组织内部。资源均等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为了提高集体观念和增强协作精神,这些是企业成功的根本基础。

  参考文献:陈淮《日本产业政策研究》1991苗志葆《中日产业结构比较研究——对日本经济发展历史经验的借鉴》耿欣《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剖析》期刊论文《考试周刊》2009(41)

  ofrualdinkgwtesc,pbyhm

  

  

推荐访问:日本文化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产业政策 启示 日本文化

版权所有:新维文档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新维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新维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50341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