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办法5篇

时间:2022-11-07 12:05:07 来源:网友投稿

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办法5篇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办法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  为深入学习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办法5篇,供大家参考。

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办法5篇

篇一: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办法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

  为深入学习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程教学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引领示范所有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筑育人大格局,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关于推进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有关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建设目标(一)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教育思想,在教学顶层设计中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课程教学首要目标,在知识传授中注重强调价值引领,善于挖掘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融入教学各环节。(二)打造特色强化每位教师立德树人意识,潜心研究,努力探索,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专业,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和课程教学情况等,撰写思政育人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案例库,编写具有课程特色的教学参考资料。(三)示范推广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要撰写体现“课程思政”改革思路的课程教学大纲、教案等教学文件,明确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产生预期学习成果达成度测评证据,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教学改

  1/5

  革经验。二、立项与申报(一)课程立项范围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应为纳入我校人才培养方案且设置学分

  的本科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通识课等独立设置的本科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等,各学院至少1门,由学院遴选上报。

  (二)申报条件申报课程须在同类课程中具有鲜明的特色及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具备以下条件:1.教学理念先进,强化立德树人目标,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知识、能力、价值塑造有效融合到每门课程当中,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2.课程团队成员结构合理,主讲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及良好的师德师风,且具有强烈的教学改革意识,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3.课程目标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及思政育人目的。4.使用合理、合法、合规的教材,确保教材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和科学性符合要求。未按要求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课程不可申报。(三)立项程序1.学校按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规划,安排布置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工作,公布年度建设计划。2.各学院按照教务处通知组织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申报工作,对申报课程进行初评,经所在单位评审后报教务处。3.教务处组织专家对推荐的课程进行评审,评审结果报学校课程思政指导委员会评议,确定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并予以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报校长办公会批准公布。三、建设与管理

  2/5

  (一)学校对立项建设的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每门课程给予2万元建设经费支持,项目经费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分两批拨付,通过期中检查及验收立项建设后各划拨50%经费。

  (二)立项课程建设要求1.建设优秀课程团队,课程教学团队不少于3人(含课程负责人),团队成员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团队项目负责人应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独立完整承担1门及以上本科生课程教学任务,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积累或教学研究与改革经验。2.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认真讲授每一堂课,遵守党和国家政策,弘扬核心价值观,根据课程教学要求和严谨认真的研究,传授知识和提出意见。3.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案例教学,加强师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组织学生以讨论、演讲等形式参与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和勇敢的表达。4.优化教学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建立课程网站,拍摄不少于8个课程教学视频,实现线上、线下、课前、课内、课后的全过程教育。5.创新人才培养效果评价。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和课程教学情况等,撰写思政育人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案例库,选编3个包含设计方案与实施成果的思政育人典型教学案例,编写具有课程特色的教学参考资料。6.因课制宜,开展全过程考核、非标准答案考试等改革,科学提高学生学习强度和学业挑战度。鼓励教师积极探索运用混合式教学、基于团队的教学方法与基于问题或项目的教学方法等教育教学方法,全面推行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的课堂教学改革,增强师生深度对话、交流和共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敢于善于表达,培养学生科学思辨能力。小班研讨的内容要从课程知识层面上升到专业知识层面、社会经济层面,甚至上升到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层面。

  3/5

  (三)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采用先立项建设应用、后评价认定的方式,建设期为2年。建设期满后由学校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认定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四)期中检查1.根据建设要求,重新修订完善的新的课程教学大纲一份。2.根据新的课程教学大纲,制作的能够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教案(课件)一套。3.紧扣“课程思政”主题,较为详细的5项典型教学案例设计表以及教学案例随记。4.每个项目准备5节“课程思政”示范课,学校组织专家随堂听课。5.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设计进度,关于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思政元素融入现状、改进措施以及育人成效,学校将对参与课程学习学生展开调研。(五)考核验收1.各课程组对课程教学、思政育人目标达成情况、课程建设过程、课程建设成效、建设经费的使用情况等进行总结,形成自评报告。建设成效中应包括:课程教学大纲及考试大纲修订情况,“课程思政”教学整体设计、课件或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教案)介绍,课程思政育人典型教学案例介绍等内容。2.支撑材料装订在自评报告之后。3.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设计进度,关于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思政元素融入现状、改进措施以及育人成效,学校将对参与课程学习学生展开调研。4.各课程负责人以PPT形式进行汇报,汇报时间为7分钟,要求课题组成员全部参加。(六)各教学单位应加强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的指导、支持和督促。在课程建设期间,应定期组织自评和督促检查,对课程建设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并进行整改,确保建设质量。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应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最新成

  4/5

  果,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中,每学期开展或参加课程思政相关学习研讨至少2次。

  (七)学校对认定的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实施动态管理,对课程实际应用、教学效果和共享等进行跟踪监测。建设和改革成果在课程网站上集中展示和分享,且定期更新资源和数据,每年至少更新1次以上。对于未持续更新完善、出现严重质量问题、课程团队成员出现师德师风等问题的课程,予以撤销。

  (八)对于被认定为省级、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根据学校年度绩效目标考核等文件规定,年终给予相关教学单位和课程团队一定的绩效奖励。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原有关规定与本办法相悖的,以本办法为准。

  5/5

  

  

篇二: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办法

  复旦大学开展中国系列选修课程从选题入手发挥学校办学优势既紧扣时代发展又回应学生关切既具备深厚学术积淀又有效激发学生求知需求在师资上聚集业内领军型顶尖师资团队开展专题式教学在方法上注重开拓创新融合了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等教学方式巧妙地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于多样化课堂教学之中在引人入胜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教育目标

  【课程思政①】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引领,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其他各学科协同一致、合力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使学校各方力量、各种资源、各类课程都能发挥育人功能,实现“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和研究全过程,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促使各专业的教育教学,都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实践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途径。目前高校在“课程思政”的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形成了代表性的课程,但在整体设计、路径与载体、效果评价、保障机制等方面的规范建设和制度支撑相对薄弱,导致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教师教学效果良莠不齐,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和获得感不均。本文通过分析“课程思政”面临的关键问题,介绍成功经验和做法,探寻课程建设的基本规律和解决路径,对于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具有现实意义。“课程思政”面临的关键问题“课程思政”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就是“无源之水”,缺少了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是“无本之木”,忽视了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问题。1.管理理念:完善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在领导机制方面,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对思政课的管理理念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要素。高校领导要立足学校在本省的办学定

  位和办学特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为引领,上讲台,讲大课,传大势,让马克思主义在专业学科中“发声”、教材中“现形”、论坛上“亮剑”。在教学管理方面,高校对于课程培养方案、教材选定、政治标准等关键教学环节的管理是建设好“课程思政”的重要手段。教学主体方面,高校马克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要发挥应有的协同引领作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建设管理办法,实现“课程思政”教育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2.改革措施: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高校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在学科建设方面,高校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理论研究,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学理支撑。在教学载体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人文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之间的教学与科研双向融合和共建机制需要不断创新,尤其针对人文社科类的专业教师,要在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方面开展日常教学训练和教学思考,使其能够精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回应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的现实需求。3.教学方法:提升专业化队伍和教学能力教师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决定性要素。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急需培养高水平的思政教师队伍。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待发力。在教学能力方面,要针对专业课教师开展富有针对性、示范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形成常态化的集体备课制度、

  教学激励制度,并将教材话语转变为教学话语,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教学方法上,不同专业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不够完善,部分高校教师在讲授政治学、法学、新闻学、经济学等专业课程时忽视了要增强学生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对于教师如何在专业课中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还需必要的教学督导。4.体制机制:构建多学科的教学合作和激励制度在教学中形成有效互补的合作机制,构建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多学科间的合作机制是“课程思政”常态化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教学平台建设上,其他专业和高校职能部门对“课程思政”缺少主动融合意识,制约了工作合力的真正形成,需要形成针对思政课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的信息沟通渠道、教学交流机制和智库共享资源。在教学团队建设上,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建立共建、共享、共惠的教学平台,联合高校教务处、团委、学工部等职能部门开展多领域、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迅速形成“课程思政”改革的内生动力。“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实践经验为解决上述问题,突破思政教育的瓶颈,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近年来,我国各高校在“课程思政”核心理念的指引下,积极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在“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明确主体责任,发挥引领协同作用建立教学团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要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明确“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做好课程的整体规划。上海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部门协同配合、以行政渠道为主组织落实”的思路,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

  作机制,所有高校都成立了“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所有高校党委书记均亲自担任组长,并设立专门办公室推进落实。武汉大学成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学校教务处、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积极配合学工、研工和学校德育中心,有效发挥行政职能,将“课程思政”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予以推进,校、院两级分管思政和教学工作的条线紧密结合,学校各部门整合资源,为“课程思政”工作的实施、研究和创新提供技术支撑。2.把脉学生需求,找准学术突破口创新教学载体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协同、科研协同,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创新的同频共振。武汉大学面向大学新生的专业基础课“测绘学概论”是一门讲授测绘专业技术的专业知识课,教师由宁津生等多名测绘学界的知名教授和两院院士构成,课堂上每人主讲一个章节,每周一次课,教授们生动演绎的爱国思政课,用无形的价值观教育与有形的专业知识深度融合,使“院士课”成为思政教育的鲜活载体,让一代代大学新生入脑入心。复旦大学开展“中国系列”选修课程,从选题入手,发挥学校办学优势,既紧扣时代发展又回应学生关切,既具备深厚学术积淀又有效激发学生求知需求,在师资上聚集业内领军型顶尖师资团队,开展专题式教学,在方法上注重开拓创新,融合了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等教学方式,巧妙地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于多样化课堂教学之中,在引人入胜、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教育目标。上海中医药大学“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医学生的基础课,通过30分钟的“解剖第一课”诠释遗体捐献的意义,增加了对遗体捐献者感恩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

  医学责任意识的审视,因而也被学生称为“人生大课”。3.完善评价标准,建立教学效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努力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思政课的牵引和带动作用,引导教师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等主题开展课题研究。建立对课堂效果“双评估”的体系标准,增强对课堂育人效果的评价比重。广东省高校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模式中,将学生的思政课成绩和学习表现纳入学生入党推优的考核标准,进行教学效果师生双向打分制度,除了课堂满意度之外,还要考察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以及学生思想意识过程中的知识内化和价值认同。湖北省高校加强教师思想教育和管理服务,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细则,严格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师评聘考核机制。南方医科大学在职称评聘、教师资格认定等工作中完善了学校职称评聘制度和标准,实行岗位动态管理。复旦大学以高校教师教学激励计划为抓手,落实育人价值导向,针对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任课教师的育德实效开展绩效评价,据此作为是否继续给予支持及支持额度的重要依据,为促进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提供了重要途径。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学校的专业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扭转专业课程重教学、轻育人的情况。4.打通专业壁垒,优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教学资源实现“课程思政”教学与育人功能的统一,其关键在于领导的意识、教学激励制度、协同作战的工作机制。上海中医药大学充分利用三学期制的优势,每年设置10周的实践环节开展“服务性学习”,当学生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服

  务社区、服务病患时,自然而然地提升了使命感和责任感,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华中农业大学在学生培养方面,引导学生深入农村、服务农民,献身农业。广西中医药大学每年组织青年专家博士带领学生到农村最艰苦的地方进行义诊,让青年志愿者深入基层、深入社区、深入工地,引导师生在思想政治觉悟方面内化于行。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30所高校已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统筹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各高校普遍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首要标准,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武汉大学提供50万元经费资助了5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项目,集结60多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推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在线课程,为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供示范。“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思考从“课程思政”改革实践的经验出发,可以看到,建立“课程思政”长效运行机制和协同创新机制,并及时总结经验使之深化、优化、固化下来,是确保“课程思政”取得实效的关键。今后一段时期,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应重点在强化价值引领、推动理论建设、促进机制体制创新、形成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持续推进,真正构建“大思政”的新格局。1.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引领,借助多学科方法共谋划在高校的“课程思政”改革中,一是要明确学校党委在改革中的主体责任。高校党委在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进行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时,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二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遇到的或与教学相关的理论问题作为科研重点,及时加以研究解决,并把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教学内容,实现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育教学

  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三是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示范和辐射作用,借助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专业理论和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大问题,构建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和对话平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问题,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成果,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创新大格局。2.解决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一是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地位,让思政课上出“学术味”。思政课的教学中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背景,切实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科学问题,也要解决“为谁主张”“为谁服务”的价值追问。在课堂教学中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把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让思政课走进学科前沿,更有学术味,更有穿透力。课堂中教师要以问题为导向,要用活的案例、活的方法,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现实困惑,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二是突出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使专业课上出“思政味”。高校应立足实际情况,发挥专业课程本身的特色,提炼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转化成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而生动的载体。学校要在专业课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到教学要求,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阶梯式成长特征,以及学生遇到社会问题的复杂度,系统设计德育递进教学路径,并固化于教学大纲中,推进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全覆盖。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注意“入深入细、落小落全、做好做实”,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和话语传播的有效性,避

  免附加式、标签式的生硬说教,要深入分析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特征、成长规律和价值取向,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悉心点亮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专注度,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价值共鸣。3.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学术评价体系是学者开展教学和科研的“指挥棒”。高校要改革用自然科学的标准衡量评价哲学社会科学,以西方的学术评价体系来评价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现有评价机制。要转变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体系,侧重教学的过程评估,要将评价体系的重心落在“立德树人”的总任务上,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标准,完善教师职称聘任的评价体系,要将文章数、项目量、批示级、人才衔等科研考核指标,转向以教学质量为重心,学生成长发展为标尺的评价指标体系,形成教书育人与实践育人相统一,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对于教师为学生做心理咨询、参与学生竞赛辅导、积极投身教学竞赛等育人实践成果纳入到教学评价考核体系中给予应有的认可,鼓舞广大高校教师将工作的精力和热情投身于教学全过程。同时,严格“课程思政”教师的选聘以及教学培训制度,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突出综合素养课程的育人价值。制订专业课程育人教学规范和评价标准,编制课程教学指南,推广试点经验,努力彰显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4.创新合作机制,拓展教学资源,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一是打造教学实践平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与生活相结合,把教学实践打造成为德育融合的重要阵地。通过协同创新中心、智库团队等科研合作机制,推动原先以学院、学科、课题组为主的科研模式,向跨学科、跨专业、校内协同创新的模式转变。

  二是关注师资发展。通过“学习、对话、实践与反思”的培训模式,从素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视角,将育人要求和价值观教育内容融入专业教师的话语体系,强化专业课教师作为学生专业能力和价值观引领者的影响力。三是加强协同育人。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统领,整合其他哲学社会学科和学校宣传部、教务处、学工处、团委等职能部门,探索“课程思政”一体化管理路径,将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辅导员及社会资源打造成“育人共同体”,实现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职能互补、优势叠加,做到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

  

  

篇三: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办法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

  按照《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理论课改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及上级相关部门工作安排,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理论课改创新,进一步推进我市学校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加强对我市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思政课建设的分类指导,推动学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工作原则(一)坚持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把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摆在教育突出位置。(二)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创新理论同步推进,全面推动新时代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把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全过程。(三)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创新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四)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五)坚持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二、工作目标

  (一)实现课程目标一体化。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立足于思政课的属性,对学校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以了解学习、理解把握新时代特色思想为课程主线,在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棒人。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重在提升学生的素养,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二)实现课程设置一体化。根据学生成长规律,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构建一体化思政课课程体系,重点推进新时代特色思想融入课程,实现整体设计、逐步深化。按照有关规定的思政课必修课和选择性必修课开设要求,开齐开足课程,确保学时学分。聚焦红色系列课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累计不少于32课时。(三)实现课程内容一体化。在各学段现有课程内容基础上,重点强化新时代特色思想进课程进教材,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推进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安全观教育、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等方面内容的全面融入,实现学段纵向衔接、逐层递进,学科、课程协同联动。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职业道德教育。进一

  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建设任务(一)教学教材体系一体化1.加强一体化教材建设。统使用统编的思政课必修课教材,规范思政课选择性必

  修课教材。用好红色文化教材,建立一体化教材建设监测反馈机制,跟踪研判评估教材使用情况。

  2.建设一体化教学资源平台。用好统编思政课教材配套用书和红色文化课程教材教辅用书等教学配套用书。通过一流课程建设、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活动,广泛征集一批优质课例资源,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二)教学形式一体化1.线上课程教学一体化。完善融媒体思政公开课建设机制,围绕同一教学主题,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同备一堂思政课”,组织学生“同上一堂思政课”。2.社会实践一体化。围绕同一实践教学主题,用好大学生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学生研学实践、青少年学生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机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立思政课一体化学生实践基地,结合不同学段特点研发社会实践学习项目,探索实施

  大中小学生联合、“大手牵小手”方式等一体化实践教学项目。

  3.“四史”教育一体化。在思政课中加强“四史”教育,持续深化所有思政课必修课中“四史”学习教育相关内容的有机融入,有条件的要开设以“四史”为重点的思政课程,要积极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用好“四史”读本等读物。围绕同一教育主题,一体化设计形式多样、符合各学段学生特点的知识传授和社会实践系列项目。(三)教学教研一体化1.健全一体化教研机构(组织)建设。完善学校思政课教研机构建设,加强教研机构建设,配齐建强思政课教研员,形成上下联动、通力协作的思政课一体化教研格局。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普遍实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学校领干要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全面提升教研水平。分级建立一体化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形成各学段层层递进、有效贯通、螺旋式上升的工作格局。2.完善一体化协作机制。围绕学段内整体水平提升,持续围绕相邻学段课程纵向衔接,组织思政课教师走进大学课堂教学观摩。围绕跨学段有序衔接,积极参加高校牵头组织的区域性一体化思政课教

  改创新联合体,开展理论学习、教学研讨、学术研究、教学观摩、集体备课等工作。

  3.建立一体化备课机制。围绕教材使用,参与省级、区域性集体备课机制和平台建设,发挥各学段优秀教师带领备课示范作用,分课程、跨课程、跨学段组织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结合教学实践,组织思政课教师交流研讨,共同探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规律,促进不同学段教师在共同备课学习过程中相互融通、整合资源,提高对教学内容的一体化把握能力。4.推出一体化优秀教研成果。设立思政课教师教学研究专项,鼓励教师开展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社会实践等一体化研究,在市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加大对思政课的支持力度。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教学展示、优秀示范课巡讲、教学观摩等活动,举办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论坛,及时推广一体化建设优秀成果、分享一体化建设经验。5.整体推进课程思政和学科德育。深度挖掘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学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和学科德育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和学科德育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高校课程思政和学科德育教学研

  究示范中心。(四)队伍建设一体化1.落实思政课教师队伍配备要求。专职思政课教师应不少于应配思政课教师总数的50%,

  应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落实专职思政课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健全专职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完善兼职思政课教师培训上岗制度,思政课教师至少进行一次不少于5天的集中脱产培训。

  2.加强一体化后备人才培养。在公开招聘教师等工作中,须有一定比例的思政课教师计划。支持一批优秀思政课教师在职攻读思政教育相关硕士学位。3.提升各学段思政课教师水平。围绕各学段内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以学段、年级为基础,围绕统编教材教法、专题教学、实践锻炼教育等方面,一体化规划设计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实现各学段都有一批优秀思政课教师的目标。4.加快一体化专业团队建设。开展“同一主题、四个联合”系列活动(联合举办培训研修、联合开展教学研讨、联合组织教学展示、联合实施实践研学),实行学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结对共建,重点培养一批引领一体化建设的领军团队,孵化一批一体化建设骨

  

篇四: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办法

  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政教育内容在每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推出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示范课程开发一批彰显学科专业优势的特色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培育一批富有亲和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建设一批凸显学校品牌特色的示范专业探索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总结一批可推广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

  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细则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提升课程育人实效,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建设目标

  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着力强化全体教师立德树人意识,构建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大格局。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政教育内容,在每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推出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示范课程,开发一批彰显学科专业优势的特色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培育一批富有亲和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建设一批凸显学校品牌特色的示范专业,探索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总结一批可推广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

  二、建设内容

  构建并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4332”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即,落实学校、学院、专业系(教研室)和教师课程思政建设“4个责任主体”,培育建设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示范课程和示范课堂“3个示范”,组织编制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含实践课程)课程思政建设“3个指南”,创建公共课和专业课课程思政“2个资源库”。

  (一)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四个责任主体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校党委副书记和分管教学工作副校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学校课程思政建设领导组,统筹协调、指导、督促、评价全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各教学单位设立由党政负责人、专业系(教研室)负责人、骨干教师等组成的课程思政建设指导小组,负责指导、安排、检查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各专业系(教研室)组建课程思政建设团队,落实落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特色课程、示范课堂、示范专业等建设任务,培养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教师是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主体和直接责任人。

  全体教师应切实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充分挖掘每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总结、提炼并固化课程教学过程中积累、形成的经验、方法、资料和成果,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活动,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价值理念、职业素养等教育;积极参与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示范课堂和示范专业建设。

  (二)培育课程思政建设三个示范主体

  稳步推进专业、课程和课堂建设,积极培育和遴选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示范(特色)课程和示范课堂,充分发挥三个示范主体的引领作用。

  修订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按照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要求,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建设,探索并创新教学管理体制机制。

  优化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特色)课程,按照课程思政建设具体要求,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教学团队和课程资源建设,彰显课程特色,提升教学质量。

  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创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按照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强化思想引领、价值引导,加强教学互动、活跃课堂氛围,提升教学效果。

  (三)编制课程思政建设三个教学指南

  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要求,学校将课程分为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类别,由相关教学单位组织编制课程思政建设指南。各类课程思政建设指南要明确课程思政融入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和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方式及知识点、相关资源、重要案例等主要内容。

  (四)构建两个课程思政资源库

  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公共课和专业课两个课程思政资源库,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丰富的基础资料。其中,公共课课程思政资源库由宣传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创建,设置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国际视野等模块和内容。由各教学单位牵头,创建专业课课程思政资源库,根据学科C业特点,搜集整理政业相关教育教学资源和思政教育元素,设置国家战略、科学精神、学科前沿、大国工匠、领军人物等模块和内容。

  三、考核与激励

  (一)工作考核

  1.将课程思政教学成效纳入课堂教学评价观测点,修

  订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领导听课等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明确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基本要求。

  2.组织对课程教学大纲审核和论证,检查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和相关内容的落实情况,并将审核结果作为示范遴选的重要依据。

  3.将示范专业、示范(特色)课程、示范课堂、教学名师及组织建设等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纳入各教学单位年度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并列入党政主要负责人年终述职内容。

  (二)工作激励

  1.立项资助研究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每年学校质量工程项目设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专项10项以上,并优先推荐为省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2.举办课程思政讲课比赛,激励教师自觉投入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比赛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绩效分配的依据之一。

  3.每年评选10-15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5门课程思政特色课程、2-3个课程思政示范专业、3-5名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0-15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课程思政建设分片联系机制

  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课程思政建设分片联系机制,为其它各教学单位分别选派2名思政课资深教师,作为分片工作联系人,协助各教学单位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合作探究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和方法。

  (二)加强教师培训

  1.学校定期组织对新入职教师、专业教师等进行课程思政专题培训,提升教师育人能力。

  2.学校定期组织召开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会、经验交流会,各教学单位组织召开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先进经验。

  3.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前沿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提高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能力。

  (三)组织开展集体备课

  根据工作需要,各教学单位每月组织专业课教师同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开展集体备课1次以上,分析、研讨课程思政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总结工作成效得失。

  五、附则

  本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施行,由教务处(招生办)负责解释。

  

  

篇五: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办法

  基础课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XX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精神,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广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承担课程思政工作的主体责任,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有机融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棒人。二、总体目标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总结传承和创新探索“四个统”,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通过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加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建设,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示范课堂、优秀教师、教学团队,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和做法,循序渐进,形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

  设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工作任务(一)建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核心的通识教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根据《XX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文件要求,以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规定的5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为核心,加强思政课程课堂教学,培养思政课程教学名师,把思政课打造成“金课”,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育人作用,以增强学生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话、跟走为统领,以远大理想和特色共同理想教育为核心,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引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理论体系的认知和感悟,从而进一步从认知到认同,入脑、入心,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目的。2、公共基础课程根据不同学科课程的特点,深度挖掘提炼课程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容,科学合理拓展公共基础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内容所涉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性、时代性。3、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结合校史校情,开设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

  素质、法制意识、安全意识、创新创业意识以及有特色的体育、美育等公选课程,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健全人格,在美育教学中陶冶情操。

  (二)推进课程思政内容建设1、课程思政要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2、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根据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梳理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求在课程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1学分课程要求至少确定5处“课程思政”融入点,2学分及以上课程要求至少确定10处“课程思政”融入点。3、完善教案与课件。课程教案与课件要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思政”元素,将其纳入教案与课件,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有机融入课程教学。4、教材建设。教材建设作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重点,把教材建设作为课程思政改的重要抓手。教材首选马工程重点教材。以统编教材为基础,编制课程思政教学参考用书,帮助教师

  丰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三)推动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1、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课程思政要贯穿课堂

  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例、作业论文各环节。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大学生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道德情操等关键目标培养。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增加师生互动交流,在互动交流中言传身教,用教师的高尚师德和精湛学术感染影响学生。

  2、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优化教学方式,积极鼓励教师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内容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3、要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

  4、深化课程考核评价改。思政元素融入课程考核内容,用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开展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情况。

  (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意识与能力,培育教学团队1、扎实开展教师培训,充分运用岗前培训、在岗培训、专题培训、教学比赛、社会实践研修等手段,增强培训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引导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提高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2、充分发挥教研室基层教学组织作用,通过教研讨论、集体备课、老教师传帮带、教案编写、观摩课公开课观摩等手段,讨论分享课程思政建设经验,总结课程开展的成效,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和水平。

  3、鼓励各学科教师与思政课教师或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人员共同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活动。

  4、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精彩课堂”活动以及课程思政建设专题培训;鼓励教师积极申报课程思政教研教改项目,加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组织“课程思政”教学比赛,教案或课件竞赛等一系列竞赛活动。培养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不断增强团队的整体教学能力;发挥典型带动作用,组织2-3次“课程思政”示范观摩听课活动,以提升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五)发挥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示范引领作用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培育项目的管理,明确建设任务。“课程思政”课程要在课程团队建设、教学大纲制定、教案编写与课件制作、教学模式改、课程考核评价改、教学案例库建设等方面形成一整套可供推广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和成果。四、保障措施1.组织领导。成立由基础课部总支书记为组长,副主任为副组长,教研室主任和教学督导为成员的基础课部课程思政工作领

  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基础课部课程思政建设的各项工作,并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咨询和指导;教研室主任为本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开展课程建设、课程思政教学教研活动、督促教师完成落实课程思政建设任务,及时总结经验。教学督导加强检查指导,保证建设质量,重点检查授课过程与效果,把“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加强当面反馈,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形式、效果加以引导和指导。

  2.支持保障。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宣传力度,营造课程思政建设浓厚氛围;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支持力度,引导教师正确践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列入教师考核评价、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指标体系。

  

  

推荐访问: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办法 团队建设 课程 办法

版权所有:新维文档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新维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新维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50341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