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的主要内容19篇

时间:2022-11-19 16:50:06 来源:网友投稿

实践论的主要内容19篇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读《实践论》有感七篇  【篇一】  我们一些知识水平很高的同志,立志改造世界,或者说进行社会实践,或者说按照严密的理论推导指导工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践论的主要内容19篇,供大家参考。

实践论的主要内容19篇

篇一: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读《实践论》有感七篇

  【篇一】

  我们一些知识水平很高的同志,立志改造世界,或者说进行社会实践,或者说按照严密的理论推导指导工作,却往往出现跟预期效果大相径庭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呢?那些唯心论者我们就不说了。很多同志是坚定的唯物者,用了非常科学的方法进行工作,可是还是不成功。为什么呢?这是我非常迷惑的地方,相信不少同志也有同感。

  通读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和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的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关于上述观点,我想对于唯物论者来说不难理解。可是在这个理论指导下的工作,并不是件件成功。我们观察周围的人,周围的事儿就知道了。

  结合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单位组织羽毛球比赛,我觉得自己有一些基础就报名了。同时报名的也有我的一名好友。他没什么基础,虽然个儿高腿长,但总也打不过我。为了备战,我们都开始进行训练。为了有更好的训练效果,我报名参加了一个培训班,老师是国青队退役的队员。我一周去上两次课,老师的各种讲解都理解得挺好,课上也认真训练。我这个好友呢,对我这个方法一点儿都不感兴趣,说没啥用。三个月后参加比赛,结果我小组没出线,他晋级四强,成为我们那届全河羽毛球赛的最大黑马。后来我向他请教秘诀,他说,也没啥秘诀,就是天天打。

  回来之后我就深刻反思。我用科学方法指导实践为什么反而落后于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国青队教练的知识不可能有什么大的错误,反倒是我好友的理论常常被球友们纠正。可是实际情况是他练习效果最好,我的反而很差,进步很慢。对比毛泽东《实践论》的结论,“从感性认识和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的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后来发现,其实前面都没有错,就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时候出问题了。不是出错了,而是没有改造成功。就是“知道了”,也“做了”,但“没有做到”。说简单些,就是知道做不到。

  我想很多的同志也在实践理论的最后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不是大家没有掌握正确的理论,也不是没有运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而是在落实理论的最后一步——改造客观世界这个环节没有实现。

  《实践论》这篇文章最后的小注1有一段出自《列宁全集》里面的话,很好地诠释了上面的例子。“实践高于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通读这篇文章之后,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科学的指导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不辞辛苦地去实践。因此,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的道路上,让我们一起大胆地去实践吧!

  【篇二】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过去的高考课本里,我们学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现在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识你还记得多少。如果现在让我们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来的分数呢?所以实践是重要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实践论》论文的语言不仅直白生动,还准确。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毛泽东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些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简洁精确的例子把要说的问题一语道破,这也算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了吧!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实践,不论是怎样的工作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

  实践也是要求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同的时期和地点则要求我们进行不同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当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例,用那些实例说服人们,我们也知道,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地点,进行不同的实践.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篇三】

  最近,按照省厅和警令部“三读”活动的安排和要求,我认真阅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深受启发,总有一种清新之气如春风般扑面而来的感觉,除了因一些旧事远去的生疏感外,并不觉得烦难。

  《实践论》是辩证唯物认识论。我认为,不懂得哲学的人,是无法深刻理解事物的,没有哲学思维功底做铺垫,也是无法进行事物抽象思维的,因此,认真学习哲学十分必要。一九三七年毛泽东之所以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问题,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认识论的主要特征。

  二是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轻视实践,造成中国革命的严重损失,用实践的思想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具有现实针对性。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公安工作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每一个民警的要求,同时也是新时期公安工作发展的需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不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真理又是相对与绝对的辩证统一,所以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真理。公安工作,不能把马克思当作教条,不能用理论去切割事实,而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验证、修改、补充、完善工作机制,以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根据这一基本原理,在公安工作中必须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毛泽东指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而主观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主观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因此,对工作对象的认识,就不能满足于经验层次,而要经过思考、实践,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求得理性认识,总结规律性。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正是在长期、细致的实践中,达到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状态。

  只有在公安工作中大胆实践,才是我们对于公安工作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少数民警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篇四】

  阿·安·普罗安特曾说过:梦想一旦被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我们也曾老生常谈一般地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真正能够为成功付诸努力和实践的人可谓是凤毛麟角。知与行,可谓是摆在成功者、失败者面前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挑战亦需要莫大的勇气,往往是形成退十步者在退百步者面前为傲的丑剧,岂不可笑。

  在《实践论》中同样对此作出了解释: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为了让以上观点更加可靠,定义天才可以用到另一个解释,即百分之一的天赋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总结和反思,因为这世上本没有“常胜”的概念,但能够无论是在失败,还是成功之后,都会总结和反思的人,一向会受到“成功”的青睐,获得成功的几率也比一般人大很多,可谓是付出总会有收获。

  列宁曾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这就强调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也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中国古语有云;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领进门是第一步,在这之后还有九十九步要走。同样,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才,在师傅的余荫下更不会成才,只有在进门之后继续开始自我修行,走不同的路,经历不断的打磨、不断的验证,浪里挑沙,坚持到最后的那个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一文中,对于人的理论认识如何从实践中产生,又如何服务于实践有着生动地阐述。认知这一过程,对我们当下的青年如何在新时期发挥作用同样有着不小的警示和提醒。

  在文中,认识的发展过程是这样被阐述的。最开始是认识的感性阶段,即感觉和印象的阶段,经过人们在实践中对感觉和印象的反复和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这一阶段认知过程已经初步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并且事物的全体、内部联系以及在数量和性质上都有了不小的差别。循此继进,通过运用判断和推理等认知方法,就产生出合乎论理的结论,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也就到了更为重要的阶段,即理性认识的阶段。总的来说,认知的过程就是社会的人在生产和阶级斗争中,经历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认知的产生离不开实践,但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实践。真如文中阐述的那样:“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只有在技术发达的现代可以实现,但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是“可以到现场,就决不到会场”的人,是明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人。这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并亲力亲行,做到了知与行的结合。文中同样这样阐述到:“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我们青年,作为为新时代里的“新秀才”,认识世界的方式决不能是从“徘徊于实践中的人”那里获得一些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是要在新时期敢为践行的先锋,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去努力,去拼搏,按照党的要求,把自己锻造成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一代新青年毛主席曾这样告诫我们: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在开拓中国特色社会革命中,在此去圆梦的过程中,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需要刻苦锤炼新本领,用新时代的标尺审视自己,在新征程的熔炉中锻造自己,并争取早日具备与时代发展大势相适应的眼光思维、格局视野、能力素质、胸怀气度、意志品格。实践出真知,社会是干出来的,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扛起新时代重任,更应该干字当头、一干到底。我们应该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紧紧盯住宏伟蓝图,持之以恒地苦干、实干、科学干、创新干,在新时代的宽广沃土上辛勤耕耘、奋勇开拓、建功立业。

  【篇五】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

  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篇六】

  1937年七月,那是一个需要每一位中国人永远记得的日子,那一年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在党内出现教条和经验,误导党和军队的革命决策和严重危害了革命的发展的背景下,毛主席为纠正当时党和军队的错误指导思想,为了突出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实践的重要意义,而写出的伟大著作——《实践论》。

  《实践论》中,以马克思辨证唯物为基础,联系我国当时的具体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文中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就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该著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其中阶级斗争给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来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在文中,毛主席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他认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它强调指出,人的认识过程反复经过这两次飞跃,对于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但是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没有实践就不能探索真知。对于我们这一代的青年来说,在实现中国梦的路上我们还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这不仅需要我们学习优秀经验,更需要我们自己去实践,去探索。

  美好的人生价值目标要靠社会实践才能化为现实。同样,中国梦的实现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在当今中国,最重要的社会实践,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践。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作为大学生,基层一线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是磨练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是实展才华开阔创业的广阔天地。只有深入到基层中去,深入大群众中去,才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只要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共奋进,就能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创造无悔的青春。

  理想之花灿烂,理想之果甘美,要想使理想开花结果,必须用辛勤的汗水来浇灌。“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不断磨砺,才能逐渐提高我们的能力。中国梦,每一位国人的梦。我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梦想成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我们的复兴。中国梦,你我的梦,中国梦,只有实践才能实现的梦!

  【篇七】

  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看来,行路与读书的关系极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百闻不如一见,身临其境的感觉与只读纸上的东西就是不一样,凤凰卫视专门有一栏目就叫《走读大中华》,很有深度,很受启发和感动。近期,我也走读了一回延安,重读《实践论》、《改造我们的学习》等名篇,再次感受了毛泽东当年在延安窄小的窑洞里写下那些鸿篇巨制的魅力。

  又一次夕阳西下之时立于延安宝塔之下,那延河畔的金柳确也像夕阳中的新娘,但延河水已成一条细得可怜的玉带,早无当年“延河滚滚翻波浪”的景象,更谈不上波光中金柳的艳影了!河床上机声隆隆,半空中漂浮着些黄尘,恐怕又是在搞什么建筑吧。水是山的眼睛,更是一个城市的眼睛。没有水,一个城市会失去多少灵性!那沿河两岸负势竟上、争高直指的一座座大楼,似乎快与宝塔看齐了,难怪几乎所有来延安旅游的人都说宝塔怎么这样矮小呢,书中不是说宝塔巍巍吗?要知道,人的视觉也容易受到“欺骗”,在延安城全是窑洞和平房的年代,立于延河畔,仰望宝塔,确有巍巍之感,即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到延安,我的感觉仍是这样。况且,塔不在高,有“神”则灵呢。

  这座始建于唐朝年间的古塔默默地站立了千余年,见证着我脚下这座山城的历史沧桑。而真正使此塔闻名于世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在此生活、工作和战斗过的十年时光。通过《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等外国人所采写的报道,使此塔成为世人心目中的圣塔,使延安成为当时比西安更加有名的城市,几乎要超出“虎踞龙盘”的南京和山环水绕的重庆。当年延安革命生活的清风正气和蓬勃向上,就连当时敌视中国共产党的美国赴延安军事考察团也不得不在悲叹声中承认:这里是中国的希望。“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即使解放后离开延安多年的人们还在深情地怀念着延安,他们留恋的是当时虽然艰苦但令人奋发向上的生活。吴伯萧的《菜园小记》就是当时红色延安的田园诗;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就是那国难当头的时代最强音;死比泰山还重的张思德就是当时普通一兵的代表之一,毛泽东为他所致的悼词《为人民服务》被收入中学课本,至今传诵不衰;具有坚忍不拔骆驼精神的、建国后不久即离世的任弼时同志就是当年我党高级领导干部的代表之一,叶剑英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他是杰出的共产者,是我们党最好的党员,是我们的模范”。这一评价被书写成大字挂在延安枣园的窑洞里供人们瞻仰。他们就是无私奉献的延安精神的创造者。

  真正使此塔闻名于世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延安窑洞里完全成熟了的毛泽东思想——这一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无疑是最主要的贡献者。除他那雄视千古的诗词读起来至今使人震撼不已外,那些讲话和政论文章如今读起来也使人如坐春风。其中,古诗词歌赋信手拈来,成语、典故、俚语引用得恰到好处。如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他用一副对联给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作了画像:“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在《反对党八股》中,对空话连篇、言之无物、长而乏味的文章说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在《实践论》中他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来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这比那些干巴巴的只有几条筋的文章读起来令人舒服得多了,容易领会得多了。而他所做的党的七大闭幕词

  题目就叫《愚公移山》,用《列子

  汤问》中的故事形象地表达了我们党要搬走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帝国和封建的坚强决心。在《论反对日本帝国的策略》的演讲中他用激情澎湃的语言总结了长征的伟大意义,象他的诗《七律

  长征》一样,气势磅礴:“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毛泽东是语言大师,是真正的国学大师,他不仅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获取生动活泼的语言,并且手不释卷,遍览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典籍,汲取丰富的营养。现由中央档案馆整理的毛泽东利用工作之余、凭记忆书写的古诗词的一部分《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就达117首,其中包括白居易长达600余言的《琵琶行》。而四千多万字的二十四史,他一生不知读了多少回,光批注也能编成几部大书。他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说:“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艺术的民族保守性比较强一些,甚至可以保持几千年”。现在那些所谓的或自封的国学大师们对此感到的恐怕不只是汗颜吧?

  西下的夕阳似乎给古塔披上了一道金色的佛光,周围的凤凰山、清凉山和万花山在佛光中显现出一种“数峰无语立斜阳”的壮美意境。苍山如海,那山尖就是海中的小岛吧。“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作为人的毛泽东不可能活一万岁,但是其诗文必定万古长青!

篇二: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实践论》读后感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

  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形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

  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明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明客观事物的真理。

  另外,还要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能够

  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鼻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一酸眼泪流下来”。

  实践要注意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过去的高考课本里,我们学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现在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识你还记得多少。如果现在让我们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来的分数呢?所以实践是重要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实践论》论文的语言不仅直白生动,还准确。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毛泽东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些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

  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简洁精确的例子把要说的问题一语道破,这也算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了吧!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实践,不论是怎样的工作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

  实践也是要求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同的时期和地点则要求我们进行不同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当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例,用那些实例说服人们,我们也知道,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地点,进行不同的实践.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

  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关于正确、深刻的认识来源问题。《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说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

  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

  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

  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关于正确、深刻的认识来源问题。《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说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

  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堂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便找来读了一下,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颇深。我觉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下面我想就此阐述一下个人观点。

  〈一〉《实践论》的世界观意义

  这篇文章的重大理论意义,不仅在于它革新了我们的世界观,更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子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

  重要的是《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我们学习了关于数据库的理论,为什么还要做实验呢?就是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

  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

  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理论,才可以推广应用。

  但是,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时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已经发生变化。在不断地检验中,理论也就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比如力学的相对性原理,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中它可以找到足够的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出现了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矛盾,于是产生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性原理又一次被证明是正确的。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论在世界观上的重要性。而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所以,实践论还有其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二〉《实践论》的方法论意义

  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方法论意义就在于两点,既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下面我想就此再举一例,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全国人民一道,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但在当时,许多事情无先例可循(实践已经证明,苏联的经济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并且它自身也存在重大缺陷),一切的实践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还处于摸索阶段。就像李光耀指出的,这难免犯一些错误,比如1958年的人民公社和大跃进运动。并且由于政治路线的偏差,导致了反右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等浩劫,从而使本已困难的经济雪上加霜。这是一个极大的损失。众所周知,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就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经济腾飞的。

  而1980年代邓

  小平理论的提出,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振兴。为什么呢?因为邓

  小

  平理论不是空想的结果,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经历了先试验后推广这一认识过程的正确的理论,是经历了实践和时间检验的思想的结晶。有目共睹,邓

  小平理论不仅解决了中国经济中的一些沉疴痼疾,使国民生产总值突飞猛进,更重要的,使它将中国带入了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并为中国经济指明了永恒的发展方向。

  但是,如毛泽东所述,邓

  小平仍不能预见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后的一些具体问题,不能预见到在当代日趋复杂的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具体争端,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遇到的种种具体问题。同时,在经济开始复苏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显得更加迫切。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江

  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应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更将“三个代表”写进了党章,从而更好的指导了我们的实践。

  我个人认为,“三个代表”思想中最本质的内涵在于与时俱进。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我们就要不断的经历一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中,认识才能不断深化,理论才能日趋完善。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

  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篇三: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实践论》

  提出的背景

  毛泽东

  1937年

  7月在延安写的

  《实践论》则

  “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上对马

  克思主

  义的实践

  观所作

  的最

  系统

  、深入

  的

  阐

  述”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实践理论

  的新

  发展,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

  基础,科学总结了毛泽东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

  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

  的具体实践的相结合。《实践论》批判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发展,加强了中国共产党

  的思想教育。

  从第一次国内革命

  战争

  以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坚持一切从实

  际出

  发的共产党人就和主观

  主义,特别

  是教条

  主义

  展开

  了长期

  的斗争

  。到

  1937年

  2月,全国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

  已初步形成。不过,虽然

  中国共产

  党党

  内对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进行了批判,但是这一时期并未来

  得及从政治上、理论上、思想上对它们进行系统的清算。而

  《实践论》

  就

  “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

  义,特别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

  的。毛泽东写了

  《实践论》开始从哲学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揭露

  和批判主观主义,阐述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

  《实践论》

  的主要

  内容

  《实践论》

  是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能动的革命

  的反

  映论

  的重要著作

  。它在认识论

  上,既反对唯心主义,又批判了机械

  唯物主义的错误

  。贯穿全书的基本

  思想是理论必须和实践相统一,这种统一又是以不断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为基础

  的辩证

  的统一,通过这

  种统

  一不断解决

  主观

  和客观

  的矛盾

  。用毛泽东

  同志

  自己的话来

  说,就叫做

  主观

  和客观

  、认识

  和实践

  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一《实践论》)以唯物主义为前提,论述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

  系,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揭露了旧唯物主义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

  的局

  限性,批判

  了教条主义在认识来源

  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倾

  向。

  《实践论》从我国革命的客观要求出发,理论结合实际地论述了实

  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系统

  的论述了实践是认

  识的来源,是认

  识

  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阐述

  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思

  想。(二)《实践论》以社会实践为基础,通过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矛

  盾运动的考

  察,全

  面阐述

  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1.《实践论》以社会实践为基础,论证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从

  理

  /8

  性认识

  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两个

  飞跃。2.《实践论》

  从认识

  和实践

  的矛盾运动过程,论述了实践作为检验

  认识的真理性标准

  的意义。毛泽东指

  出,从

  理性认识到

  实践这一

  飞跃,一

  方面是改造世界

  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的过程,是

  整个认识

  过程的继续。3.《实践论》

  论述了一个正确

  的认识,由于

  主观方

  和客观

  的原因,往往需要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指出了认识的无

  限性。(三《实践论》)揭露了

  “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要求做到

  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

  、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

  识论和辩证

  法,进

  一步从思想

  理论

  上清算

  了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主要

  目的正是

  为了克服党

  内严

  重的主观

  主义,特别是王明的

  “左倾”

  教条主义错误思想而写的。

  《实践论》

  的现实意义

  1978年

  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

  的文章,开始

  了中国社会上关于真理标准

  的大讨论。这场讨论

  冲破

  了个

  人崇拜和

  “两个

  凡是

  ”的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

  思想路线。《实践论》’中的实践观在受到了长期

  的教

  条式的理解后,终

  于又以它的本真面

  目回到了人间,又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如今,我国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使人们认识到必须坚持

  《实践论》

  所体现的实践精神,必须坚持主观和客观

  、理论和实践

  、知和行

  的具体

  的历史的统一

  。特别是现在,党和

  国家为了更好地适应我

  国经济社会发

  展的要求,提

  出了建设以人

  为本

  的和谐社会。由于它是首次提

  出,没有

  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因此,坚持

  《实践论》就显得更为重要。只有按

  照

  《实践论》

  的要求,才能从建

  设

  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实践

  中总

  结、检

  验

  、发展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才能在马克思

  主义理论

  的指导

  下更

  好

  地进行当前

  的和谐社会建设

  。因此必须真正在实践

  中坚持

  《实践论》

  中的实践观,才能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要坚持

  《实践

  论》,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

  “切实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和谐社会建设有

  关情况和工作

  的调查研究,“加

  强对维护社会

  稳定工作

  的调查

  研究,深

  入认识和分

  析公

  共

  安全

  、社

  会

  治安

  等方

  面情

  况

  的

  发展

  变

  化和

  发展

  趋

  势’’。第二,必须坚持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做到利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

  想

  、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利用我

  国历史上关于社会建

  设

  的理论来指导构建

  和谐社会的各

  /8

  项工作

  。做到这一点,一方面是坚持

  了

  《实践论》,另一方面也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工作更有成效。

  第三,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谐社会是否符合最

  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

  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

  国力,只有在实践中检验才能得到证明。只有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才

  能证

  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真理性。

  第四,坚持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不断探索构建和谐社会

  的途径。在构建和谐社会

  的起步阶段,人们想要掌握它发展规律

  的,把

  握其历史变迁的本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坚持在实践中把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当前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成了目前工作中的重

  中之重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解决当前

  全球化进程

  中的新

  问题,并

  在解决问题

  的过程

  中丰富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理论,探索出

  建构和谐社会

  的有效途径。《实践论》、《矛盾论》的

  历史地位、科学价值和当代意义

  一、“两论”是中国革命经验的哲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哲学基础。

  《实践论》和《矛盾论》都是以扫清党内教条主义为主要目标,对中国民主革命经验进行系统的

  哲学总结,对广大干部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辩证法的教育。《实践论》的主题是认识与

  实践的统一,《矛盾论》的主题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这“两个统一”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

  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为反对党内主观主义特

  别是教条主义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实践论》深刻揭示了“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指出:我

  们反对革命队伍中的顽固派,他们的思想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前进,在历史上表现为右倾

  机会主义;我们也反对“左”倾空谈主义,他们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有些把幻想看

  作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实来做,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

  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在行动上表现为冒险主义,一句话,“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

  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不能不坚决反对这些错误思想”。m鳓《矛盾论》深刻揭示了“左”右倾错

  误的形而上学实质,指出,他们不懂得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的辩证

  /8

  法,拒绝

  对于具体事物做任何艰苦的研究工作。把一般真理看成是凭空出现的东西,是为人们所不能捉摸

  的纯粹抽象的公式:他们也不了解应当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而只是千篇一律地用一

  种自以为不可改变的公式到处硬套,这就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或者将本来做得好的事情弄得很

  坏。因此,“两论”的精神实质是对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作充分的

  哲学论证,对否认这种“结合”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作深刻的哲学批判,对如何实现这种“结

  合”在方法论上给予系统总结。它们的问世,标志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系统形成,从而为实现马克思

  主义的中国化奠定了重要的哲学基础。

  二、“两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重大发展,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主要

  标志。

  《实践论》作为一篇认识论的著作,不是简单复述认识论的一般原理,而是根据马克思列宁主

  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需要。抓住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要害和教条主义者在认识问题上

  的致命弱点,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精神,集中阐明了认识与实践之具体历

  史统一的科学原理.引导我们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去取得对于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在中国革命

  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检验我们对于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是否正确。

  三、“两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要重视学习哲学,坚定不移地贯彻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毛泽东的“两论”作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无论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都

  是我们手中锐利的思想武器。邓小平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最初二十年的经验教训时指出:“中国

  搞社会主义走了相当曲折的道路。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

  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

  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

  ——论《实践论》《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一、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

  《实践论》《矛盾论》(简称“两论”),是中国革命经

  验的哲学总结,马克

  /8

  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哲学基础。

  (一)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认识论基础

  从哲学层面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个最基本的关

  系问题,一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二是共性和个性的

  关系问题。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科学地回答了第一个问

  题。首先他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

  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认识的最终目的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实

  践第一的观点。这一基本观点,实质上蕴含着马克思主义

  必须中国化的内在逻辑,即既然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

  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那么,中国共产党人运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的实际情况,并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规律,根据实践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和

  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了。

  其实,和其他科学理论一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也

  源于实践,它深深植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沃土中。

  它的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产物,反

  映了实践的呼声。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共

  产党人坚持实践第一观点,在实践中探索真理,发展真理

  的过程。由此可见,实践第一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重要哲学根据。

  《实践论》还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系统论述了认识

  和实践的关系。从静态角度,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结论是

  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1。“

  从动态角度,毛泽东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运动过程,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

  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

  认识而能动地指导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

  的程度。”u_i296。297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看来,马克思主义

  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就是认识和实践、理论和实际的辩证统一,有机结合。

  因此,毛泽东关于认识和实践之辩证关系原理的这些精辟

  论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认识论方面作了哲学论证,提供了哲学根据。

  (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原理,是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辩证法基础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及其过程始终都存

  在矛盾,这是矛盾的普遍性。然而,每一事物及其过程的

  矛盾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在毛泽东看来,每一

  个事物的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普遍

  /8

  性,而且包含了矛盾

  的特殊性。矛盾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矛盾特殊性

  又受矛盾普遍性制约。他还特别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这

  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

  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31913”毛泽东的

  这一重要思想,不但是对列宁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

  的实质与核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

  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的阐述,为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哲学根据。因为,这一原理告诉我们,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

  理,这是把握矛盾普遍性的体现。如果离开马克思主义的

  普遍原理而谈“中国化”,势必背离马克思主义而走向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二是要了解中国的特性,分析中国

  与别国不同的特点,这是把握矛盾特殊性的体现。毛泽东

  指出,人们认识事物必须注意它们的共同点、共性,“但

  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

  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J”8后来,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更加鲜明地向全党发出注重“中国的特性”的号

  召,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

  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

  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

  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

  问题。”-z芦”这就明确地提出了“中国化”的根本依据是

  “中国的特性”,亦即矛盾的特殊性。《矛盾论》详尽阐述

  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辩证法基础。我们只有善于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

  性相统一的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

  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此,澳大

  利亚学者尼克·奈特正确地指出了这一点。他说:“在毛泽

  东看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

  规律同中国社会的特殊‘规律’相结合。??只有将马克

  思主义的共性和个性统一起来,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

  个完整的体系,并创造出一种真正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而又不背离作为历史和社会学说的马克思主义的普遍

  原理。”?

  二、清除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障碍

  “两论”从哲学高度深刻批判了主观主义,特别是教

  条主义,清除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障碍。

  (一)运用唯物辩证法,剖析主观主义的形而上学

  错

  /8

  误

  毛泽东指出,形而上学与辩证法根本对立,它是一种

  用孤立、静止、片面、无矛盾的观点去看世界的宇宙观和

  方法论。主观主义正是这种观点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体

  现。“两论”深刻地批判了主观主义在观察、处理问题上

  的形而上学错误。

  (二)坚持能动反映论.揭示主观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首先,毛泽东认为,主观主义的产生和存在的认识根

  源,在于认识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倾向,即在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上,违背了认识论的唯物主义路线。他

  们或者是将理论、认识看成是脱离了实践的绝对的东西,或者是将经验、感觉夸大为不需要理论的绝对的东西,都

  使理论成为脱离实践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空洞抽

  象的公式和教条。正如毛泽东所说:主观主义不管表现为

  教条主义还是经验主义,是“左”倾冒进还是右倾保守,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

  的”。

  三、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范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在中国生根开花,无论其内容还是

  形式都必须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中国特色的理

  论形态。“两论”建构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概

  括了中国化的唯物辩证法理论,从思想内容到表达形式,获得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因而创新

  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成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

  学形成的主要标志。

  主要学术探讨

  试论《实践论》对当代知识青年的几点启示

  一、再认识

  二、能力

  三、四、学习《实践论》为当代知识青年就业、择业

  指明航向

  学习《实践论》使当代知识青年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人学习《实践论》提高当代知识青年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学习《实践论》是当代知识青年对马克思主

  义认识论的生观、价值观

  浅谈《实践论》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意义

  摘

  要

  《实践论》发表距今已有

  77年的历史。77年来,中国共产党所取

  /8

篇四: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实践论读书笔记_实践论读书心得笔记(2)实践论读书笔记篇4《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过去的高考课本里,我们学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现在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识你还记得多少。如果现在让我们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来的分数呢?所以实践是重要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实践论》论文的语言不仅直白生动,还准确。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毛泽东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

  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些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简洁精确的例子把要说的问题一语道破,这也算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了吧!“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实践,不论是怎样的工作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要求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同的时期和地点则要求我们进行不同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当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例,用那些实例说服人们,我们也知道,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地点,进行不同的实践。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实践论读书笔记篇5怀着一种冲动我重新读了毛主席《实践论》这篇文章。

  这种冲动来自于我自身的危机意识,我发现无论我读多少书,我避免不了浅薄。这种浅薄的危机感,使得我对自身进行审视。而这种审视的落脚点,便是知与行的问题,也是《实践论》的副标题所揭示的。

  毛主席的文章,有时候有种老生常谈的感觉。这种老生常谈的另一层意味是,说多了也无用。直到许多大牛将自己的成功归之于毛泽东思想。据说,习曾被其父亲习仲勋要求背诵毛选大部分文章。在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我发现,老生常谈的是他的句子,焕发精神魅力的是他的精神。

  人是社会性的。人所从事的最基本的实践形式是生产劳动,而与此相连接的是人与人皆有生产活动所结成的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等社会关系。三大实践活动,生产活动,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从哲学的角度,将人类所有的活动囊括进来,不能再有更多的内容。

  人的认识都要经历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伴随着这个过程,也就是从片面到全面,由潜入深的过程。这一点很简单,当我们加入一个班级的时候,我们总为不能及时记清所有人的姓名而苦恼,随着认识的深入,我们慢慢的了解到确认他们是谁。我们往往有认识片面的时候,那么这些片面的认识来自于哪里呢?第一是剥削阶级的偏见,或者说宣传舆论观念的灌输所造成的一些假认识;第二是生产规模狭小,用现在的语言讲就是格局视野的狭小。学校的大学生为什么书呆子,或许就是这两个因素共同造成的吧。

  我们的认识如何是真的呢?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严肃的问题。或许

  你会说,这是书里说的,或者这是某某老师说的。或者我就是非常确认,虽然我也说不上什么理由。那么实践论告诉我们,人们只有达到了思想中的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我们需要做到使自己的思想合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简单的说,就是要实事求是。但我们所遇到最大的陷阱是,客观太强大,自己的思想(主观)太自卑,从而造成固囿于自己的见解之中。通常的情况可能是,因为心懒,即使再三栽跟头,也不愿从自己所遭受的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而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实践是认识的驱动和落脚点,但认识却经常选择离弃实践,这是一大弊病。书生的落脚点一如既往的书,或者说认识。从书中来到书中去,实践只是生活中的吃喝拉撒。书生的毛病是意识的淤积,堆砌着无数的东西,却不能甄别不知何用,三大实践却常常是三脚猫的功夫。淤积是种病,中医上说的。

  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没有这种实践。认识脱离不了实践,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进行着。因而,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以见其不自量而已。知与行的分离,人生缺少多少味道。然而,世上真有脱离实践,只关注书本的蠢人。向往着圣贤之事,而不敢为圣贤之事。知道个大同世界,但不敢创造个大同世界。满足于书本上的好似有趣的事情,在实践中往往对认识之于指导实践取取消的态度。就好像,总是向往着书中美好的爱情,却不敢对心仰的女孩道一声你好。

  然而,还是需要认真的对待知识的问题。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到时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知识被书生束之高阁,但不意味知识的不重要性。知识的问题非常关键,认识的作用仍然依然重要,知识的传承与发展,有赖于以诚实与谦逊的态度认真对待前人的认识以及当下的实践的活动。

  知识包括两个方面,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而一切真知都是从直

  接经验发源的。时常谈熟知非真知。这告诉我们,一切熟知要转换为真知,必须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应用。没有生活实践的知,好似海市蜃楼,不过是大海或沙漠中的一闪,你只是望望,却永远不能住在里面好好体会他的滋味;或者每个假期都可以来度度假。古谚有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读书不实践,枉费了对虎穴的苦苦寻觅。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

  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完全的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通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造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这告诉我们的是做学问的方法。可能这也是对潘维老师《忆先师陈翰苼》一文中陈老所教方法最好的概括呵!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知道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他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同样,看重读书应该也是这个道理。需要说明的,这种理论的来源有两个,其一是生产实践的总结,其二是理论体系的历史继承。后一种就是读书可以给予我们。这与自己的一个问题息息相关,就是为什么书卖了那么多但很少读,或者说,读书为什么越来越没趣了。原因,我想就是失去了实践维度,好似干活是没有男女搭配。

  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这另外思考一个问题,老祖宗的书在何种意义上是至伟不破的。为什么我们需要不断的产生新思想新方法。同时,又说,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变会变成务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导,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最后,主席教导我们,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随着实践水平的上升,理论素养也必须跟得上,在这个过程中,方法论的意义不断提升,即注意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实践,认识,再实践,在认识……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这就是全部的实践论。

  实践论读书笔记篇6

  此次阅读学习,我主要拜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读后获益良多,也有自己的一些感想。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运用了马克思哲学的观点,有力地批判了当时党内严重错误的教条主义。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名为《实践论》。

  《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原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主要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文章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入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也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感觉如何而定,而是依据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从这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所阐述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完全统一的,正如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也就是今天被我们常提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实践论》还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正如在过去的十几年学习生涯中,我们学大多数知识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我们当时记得很牢,考试时可以做出绝大部分甚至所有的题目,但是如果没有实践,我们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我们没有和所学的内容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其实回想高考前所学的知识,大多也都忘却。(www.fwsir.com)如果立马再来一次,我想我不能出现在今天的校园了。所以实践是重要的,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掌握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实践也要求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同的时期和地点会要求我们进行不同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例,用那些实例来说服人们,我们也知道,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地点,需要进行不同的实践。这就是我们所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其实机会从来就不是少,只是我们没有做好充足准备,没有在不同状况下进行不同实践的能力。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做好迎接各种挑战的准备,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对于这句话,毛泽东同志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说明认识是错误的,改正之,然后才有机会取得成功。

  成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产生的,实践,改进,再实践……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进一步加强对《实践论》的学习,努力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坚持用崇高理想鼓舞自己,用坚定信念鞭策自己,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

  实践论读书笔记_实践论读书心得笔记

篇五: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实践论》对经验主义进行了批判。正如我们经常说我们可以凭借经验办事。的确如此掌握了事物的内在规律,再加上处理事物的经验我们往往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但有时执着的一味的相信经验,而不会去变通的话,可能会把我们带入歧途,结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甚者还可能犯错误。所以要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

  《实践论》也对教条主义也进行了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我们学习了关于数据库的理论,为什么还要做实验呢?就是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不要把教条的东西神圣化,要敢于质疑,敢于突破教条的束缚,走创新的道路,世间没有永恒的真理。只有这样才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才能推动事物的前进和促进事物的自我完善。

  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上的认识。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

  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理论,才可以推广应用。但是,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时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已经发生变化。在不断地检验中,理论也就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实践论》中深刻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在实际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要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具备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在实际生活中,工作中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要不断的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更好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各方面的创新,才能有所发展。只有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深刻的认识,才能真正意义上发展中国和壮大中国。因此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理论武器,不断的认识和探索以寻求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在实践中发展事物和认识事物。

  《实践论》中指出事物是处在不断发展之中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比如力学的相对性原理,在的经典力学

  中它可以找到足够的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出现了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矛盾,于是产生了的相对论,相对性原理又一次被证明是正确的。我们都知道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的内在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前进。发展是前进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1)实践决定认识。坚持了这一点,就坚持了认识论上的唯物论。包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发展和推移。对事物的认识必然经历一个不知到知,有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有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坚持了这一点看就坚持了认识论上的辩证法。

  (3)实践使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主观能动性的特征。

  (4)人是实践的主体,在社会历史领域,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过程,论述了感*认识和理*认识的辩*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认识上升到理*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

  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它强调指出,人的认识过程反复经过这两次飞跃,对于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但是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篇六: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

  《实践论》

  写作时间:《实践论》写于1937年7月,是毛泽东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所作的演讲。此篇系毛泽东讲课提纲即《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的一部分。1950年经过作者修改润色后正式发表。

  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正值中国革命逐步地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转变的关键时期。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在中国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为了总结革命经验教训,从哲学上分析“左”右倾错误的根源,批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毛泽东在长征到达陕北后,以极大的经历从事哲学研究,撰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本篇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主观主义,故题为《实践论》。

  《实践论》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知和行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为中心,系统阐释和发挥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基本原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著作内容:

  第一,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第一的观点。《实践论》开篇就明确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由于离开人的社会性及其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而不能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在指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要害后,毛泽东从两个方面对实践观作了深入展开。其一,关于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毛泽东指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根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除生产活动以外,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人们社会生活一切领域的实际活动,也都是实践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毛泽东首次把生产活动、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活动规定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其二,关于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系统阐述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第二,深刻地揭示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毛泽东指出,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人们的认识过程经历了两次飞跃。第一次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二次是从理性认识到革命的实践。感性认识是对于事物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认识,这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的认识,这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辩证统一。一方面,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于感性认识。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获得丰富的可靠的感性材料;二是必须经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深层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另一方面,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因为“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而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从此意义上说,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阶段。换言之,认识开始于感性经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和发展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具体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实践论》强调:“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主义飞跃。”这是因为,首先,认识的目的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其次,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的过程是“检验理论和

  发展理论的过程”。因此,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的飞跃,这个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毛泽东正是在此意义上,认为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意义也更重大。

  第三,科学地概括了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人们的认识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即两个能动飞跃,一般说来,如果能达到预期的目的,那么,对于某一具体事物或过程的认识运动来说算是完成了。但是对于事物过程的推移而言,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达到。毛泽东指出:“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永远没有完结。”毛泽东深刻地揭露了党内“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他指出:“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分离为特征的。”他因此强调:“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这是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和党内斗争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重要的认识结论。

  《实践论》用十分简洁明晰的语言,把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概括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一概括是对人类认识过程的科学抽象,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总之,《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和《矛盾论》一起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成熟和体系的形成。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①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②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为无产阶级服务。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③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④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⑤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

  ⑥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

  ⑦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篇七: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学习《实践论》心得体会

  《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实践论》对认识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上出现的社会性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有必要再读《实践论》一文.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学习了《实践论》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一、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

  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党员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二、掌握正确的实践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我认为,掌握实践的方法,主要从实践的特性入手。

  第一,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当地,因此要避免“刻舟求剑”似的错误。

  第二,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因此要避免“守株待兔"似的错误.

  第三,实践具有层次性。在某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第四,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

  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实践的这四个特性共同作用形成了人类实践的局限性。正因如此,掌握正确的实践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正如我所教的学生,他们的性格不同,学习习惯不同,智力不同,所以在进行教学时,都要因人而异慎重选择适合他们的方式方法.

  三、总结正确的实践经验教训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

  在总结的过程中,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为可贵,从教训中学习进一步使人提升;在经常地总结中不断地升华自己的认识,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我的学习、工作、生活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

  远的意义。我还要继续认真学习它,做到知行合一,从而更好地参与实践,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收获成功。

篇八: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word《实践论》导读

  《实践论》是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紧紧抓住实践和认识这一认识过程的根本矛盾,严密结合中国革命的经验,系统阐述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具体分析了认识开展的辩证过程,科学揭示了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揭露了中国共产党内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错误的认识论的根源,丰富和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一、历史背景和写作原因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经历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在这段革命历史进程中,革命道路困难而曲折,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而在诸多经验教训中,最根本的是能否从中国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具体实践经验,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找到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和革命方法,这是关系到中国革命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可是,教条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无视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唯上〞、“唯书〞,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只言片语,动辄搬用“国际指示〞借以吓人。王明就是这种教条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教条主义盛行的同时,党内还存在着经验主义倾向。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曾经使中国革命遭受极大损失。因此,1/13

  word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中国革命正处于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转变,国内外各种矛盾纷繁复杂,斗争锋利曲折的局面,集中精力来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探索中国革命开展的规律,以便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创中国式的革命道路。首先是通过总结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从政治上和军事上批判了“左〞倾路线的错误,系统阐述了中国革命和战争的一系列重某某论原如此问题。接着,又从哲学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特别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经验,从思想路线的高度清算党内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以便提高全党同志和广阔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帮助大家掌握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学会观察、分析和解决各种矛盾的科学方法,从而为迎接和指导抗日战争的伟大斗争,并争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坚实的根底。把这些思考写成《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并于1937年7、8月间为某某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实践论》是其中的一个局部,1950年12月29日在《人民日报》全文发表。

  二、逻辑结构和根本原理

  《实践论》的篇幅并不太长,但条理清晰,内容十分丰富。

  开宗明义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开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这不仅指出解决认识和2/13

  word实践关系问题的重要性,而且指明研究认识和实践关系问题的根本思路。

  首先,系统阐述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人类社会开展史和中国革命实践历程,提出以人类生产活动作为最根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的认识开展的根本来源;随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由低级向高级的开展,人的认识也由低级向高级开展;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判断人的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正确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其次,通过对实践和认识矛盾运动过程的考察,全面论述了认识开展的辩证过程,即在社会实践的根底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回到革命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两次能动的飞跃。

  最后,揭示认识运动的屡次反复和无限开展,科学地概括出人类认识开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开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开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拟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学习《实践论》要掌握的根本原理有:

  3/13

  word(一)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自己的哲学体系,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他们把自己称作“实践的唯物主义者〞,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特征。列宁也曾强调:“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根本的观点。〞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实践的根本观点,并根据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

  对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作出完整的概括。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根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当然,“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在看来,社会实践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如此是三种根本的实践形式。的这个认识,不仅对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给予明确的概括,而且深刻揭示了社会实践最重要的内容,使实践作为哲学根本概念的内涵更加丰富、深刻和具体。

  系统阐述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社会实践是人的认识的根本来源。指出,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4/13

  word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如此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开展的根本来源。其次,社会实践是人的认识开展的根本动力。指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开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开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如此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开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再次,社会实践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强调,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是5/13

  word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因此,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根本的观点。最后,在论述认识过程第二个飞跃的过程中,反复强调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他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当然,在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的同时,并没有否认学习书本和承受间接知识的重要性,问题在于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当下的实践和前人的实践的关系。他强调指出:“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

  (二)认识开展的辩证过程

  列宁运用辩证方法考察人类认识的运动过程,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根底上,对认识开展的辩6/13

  word证过程作了具体而深刻的分析,进展了科学的抽象和概括。他认为,在社会实践的根底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回到革命实践,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两次能动的飞跃。

  以较多的篇幅说明感性认识和理论认识与其辩证统一关系。所谓感性认识是对于事物的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属于感觉和印象的阶段。所谓理性认识是对于事物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认识,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二者在实践的根底上统一起来。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又有待于开展到理性认识。实现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根本条件:一是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于实际,而不是零碎不全或某种错觉;二是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与彼、由表与里的改造制作工夫。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人们逐步认识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也就实现了第一个飞跃。

  特别强调理性认识回到革命实践,即认识过程的第二个能动飞跃的伟大意义。认为,在实践根底上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开展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但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来说,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7/13

  word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的这一飞跃。〞这是因为,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才能够达到指导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并且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开展。说,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所以,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的飞跃,既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开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认为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意义更伟大。

  (三)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认识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如果能够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的结果,那么对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但是,一般说来,要获得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屡次的反复才能达到。说:“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屡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是因为,人们在认识的过程中,常常受到来自许多方面的限制,主要受到客观事物开展过程的客观条件和人的认识能力、知识水平、价值诉求等主观条件的限制;所以要获得一种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屡次反复,在反复中经过成功和失败的比拟,不断总结经验,纠正错误,坚持真理,才能得到。正是在这种屡次反复的认识过程中,人们才能8/13

  word获得对于客观事物真理性的认识。说:“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开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开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开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客观过程的开展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开展,人的认识运动的开展也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开展。一切客观世界的辩证法的运动,都或先或后地能够反映到人的认识中来。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开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开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根据于一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以从事于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

  在全文的结论中用十分简洁明晰的语言,科学地揭示了人类认识开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

  (四)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以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为理论根底,揭露和批判了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指出“唯理论〞和“经验论〞是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教条主义者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认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经验是靠不住的;在革命实践过程中,奉“本本〞为圭臬,导致闭目塞听,不深入实际了解情况,反而把亲身参加革命实践而有着丰富直接经验的同9/13

  word志诬为“狭隘经验论〞。经验主义者认为,认识可以停留在低级的感性认识阶段,认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在革命实践中,表现出满足于自己局部的、片面的经验,不了解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性,否认理性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指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开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如此都是错误的。〞“这种人如果指导革命,就会引导革命走上碰壁的地步。〞因此,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各种错误思想。的这个结论是对中国革命乃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的科学总结,对于指导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当代启示和重要意义

  在《实践论》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今天读来依然感到春风拂面,令人掩卷深思。

  (一)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研究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根底地位,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推动认识开展的动力,是判断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10/13

  word主义是一项伟大的崭新的事业。尤其是在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开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开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开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严密,国际力量比照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开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开展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开展面临着诸多难题和挑战。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深入开展所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是,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开展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许多复杂的事物需要认识,许多重大问题需要解决,许多未曾认识的领域需要开拓。这样一种复杂的局面必然向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一个锋利问题:是从书本或经验出发,还是从实际出发;是坚持“本本〞第一的观点,还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从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进程来看,什么时候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什么时候我们的力量就开展壮大,事业就取得胜利;什么时候坚持从书本出发,坚持“本本〞第一的观点,什么时候我们的力量就遭到削弱,事业就受到损害。这已经成为一个根本规律。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仍然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展规律,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探索人类社会开展规律,大胆吸收和11/13

  word借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概括新观念,创造新理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在实践中汲取营养,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二)遵循唯物辩证的知行统一观,在实践中坚持和开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学风。在《实践论》中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进展了坚决的批判,并深刻揭示其认识论根源。指出:“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开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当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志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始终做到两条:一是必须坚决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允许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二是必须严密结合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开展,发扬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断丰富和开展马克思主义。〞同志提出:“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开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是已被实践证明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如此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12/13

  word有正确的理论根底和指导思想而迷失方向。同时,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开展的科学。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某个具体问题而作出的某些个别结论和具体论断,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经犯过一些错误,甚至遭受严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指导思想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我们党能够纠正错误,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战胜一次次困难和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同具体实践相结合进展理论创新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当代中国社会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根本原如此,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积极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坚持、丰富和开展马克思主义

  13/13

篇九: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实践论》心得体会6篇范文

  《实践论》学习体会

  《实践论》是___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写于一九三七年____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___之所以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问题,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特征;二是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轻视实践,造成中国革命的严重损失,用实践的思想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具有现实针对性。《实践论》对认识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上出现的社会性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有必要再读《实践论》一文。

  ___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通读《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一、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人的勇气与信心与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规律性的了解程度直接相关。这对于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年轻人,我在学习、工作、生活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加深认识,才能增加对各项实践活动的信心。

  在进入市社会福利中心工作之前,我对我国的民政事业,尤其是社会福利事业认识不全,了解不深。通过在一线岗位的实践,使我对民政工作、社会福利工作本身有了新的理解,更好地指导我的工作思路,增强了我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深深爱上了这一份重要而且充满公益意义的工作。

  二、掌握正确的实践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我认为,掌握实践的方法,主要从实践的特性入手。

  第一,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当地,因此要避免“刻舟求剑”似的错误。

  第二,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因此要避免“守株待兔”似的错误。

  第三,实践具有层次性。在某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第四,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实践的这四个特性共同作用形成了人类实践的局限性。正因如此,掌握正确的实践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正如我在福利院照顾那里的老人,他们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而不能自理生活,所以在为他们进行穿衣喂食等最基本的服务时,都要因人而异慎重选择适合他们的方式方法。

  三、总结正确的实践经验教训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

  在总结的过程中,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为可贵,从教训中学习进一步使人提升;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

  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在经常地总结中不断地升华自己的认识,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实践论》是___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我的学习、工作、生活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还要继续认真学习它,做到知行合一,从而更好地参与实践,在各项实践活动中收获成功。

  《实践论》心得体会二:

  ___的《实践论》写于一九三七年____月,当时党内出现了两种妨碍革命发展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为了推动革命的发展,___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这种错误思想,从而著成此书。又因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题名《实践论》。

  《实践论》是___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___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根据我个人的看法,这篇文章主要的结构是这样的:

  一、介绍马克思认识论的基本观点。___在写这篇文章时,他开始向人们说明:人的认识是由实践产生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里简要介绍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并简要的介绍了认识论的主要观点。

  二、进入文章的精华部分,比较详细的分析人的认识如何从实践发生,又如何服务于实践。这里,他认为认识应该是这样的,“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

  对于认识的深入过程,___通过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和对战争的例子,更加透彻的说明了基于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的逐渐深化活动。“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

  这里,___谈到认识的能动作用,即“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三、概括全文,从时代责任讲起,提出当时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任务——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深层次的领悟事情的本质,也就是理论,才能更好的掌控事物。也就是所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离不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

  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战争的认识等,皆是如此。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___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成功,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新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结晶。它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与行的关系问题,用科学的认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作为新世纪青年的我们,应该继承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并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

  《实践论》心得体会三:

  任何事物的诞生均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实践论》也同样如此。这篇文章是___同志在___年___月创作的,当时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这严重妨害着革命的发展。正因如此,___站在中国发展大局的高度,深刻揭露了这种不好现象,对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总体来看,由于___的个人魅力和文学底蕴,这篇文章

  不仅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线,同时还充满了文学气息。通读全文,有这么几个哲学观点对我深受启发:

  第一,“实践是熟悉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简单来说,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熟悉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熟悉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假如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的内在实质,其实就是阐述了熟悉——实践——再熟悉的实践路线。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当然,实践要注重方法。要准确掌握运用实践的方法,我们首先必须认识和了解实践的特性。通过学习和思考,我认识到实践有这样几种特性:一是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实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二是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三是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

  层次和全部层次。四是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正是因为实践具有这些特性,其共同作用,便会对人类实践产生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并形成一种隐蔽性或者说是局限性。因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熟悉,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熟悉,同样是不充分的。概括起来说,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实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实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实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实客观事物的真理。当然,这个过程中,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两大禁忌产生的土壤很是肥沃,我们必须谨慎预防。这篇文章,从本质上深刻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不良倾向,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第三,实践要注重总结。

  总结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熟悉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熟悉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要弄清情况,又要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

  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熟悉、总结、再实践、再熟悉、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对于像我一样的工商干部来说,我们的具体工作,可以说,其本质上其实也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一个熟悉的过程。

篇十: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实践论》读后感

  篇一:《实践论》读后感--全集攻略

  选自《毛泽东选集》知行统一

  向前发展

  ——读《实践论》有感

  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有一部分同志长期坚持教条主义,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的只言片语;另有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据守于片面,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这两类错误思想曾经在一九三一到一九三四年间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了纠正错误思想,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三七年七月通过《实践论》一文,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出发,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这种正确思想的确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实践论指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只是将认识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而实际上人的社会实践,不仅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属于社会实践,因此要正确地把握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才能正确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语一样,为什么我们汉语学的那么快,因为我们天天都在用汉语进行交流,而出了上英语课之外,我们很少尝试用英语去进行交流,毕竟实践出真知,因此我们的英语提升的很慢。另外,人们在实践中经常会失败,现在我们许多人经历了很小的挫折后,就会一蹶不振,我们经常会听说某人因为公司破产而跳楼自杀。或许古人说的好“吃一堑,长一智”,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有人做到这一点,一道数学题我们往往是一错再错,现实中我们犯下的错误不止一遍,这使我们的道路越来越坎坷。善于是成功的基础。及时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和得失成败,是保持强劲动力的有效途径。成功的人士不是不走弯路与错路,而是少走弯路与错路,特别是在走弯路与错路后懂得及时回头,纠正错误,以利再战。所以我们在经过失败之后,应该从失败取得教训,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并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我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这就是“失败者成功之母”。而毛主席在文中又提到了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⑺。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

  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我们应该不断去探索,不断去总结,然后再去实践。我们不应该对现有的认识感到满足,因为我们每个人不都是天才,不可能一次就深刻的理解。

  《实践论》是毛主席一篇杰出的、具有创造性贡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既丰富和发展了《反对本本主义》关于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基本思想,又是对《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哲学升华。深刻地阐明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中的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为中国哲学发展史增添了极其光辉的一页。为我们党确立了科学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为延安整风作了理论准备,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如果没有毛主席的这篇实践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依然会在党内生存下去,依然阻挡着我们继续前进。因此,可以说毛主席的这篇文章解救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我觉的这篇文章不止影响着当时的人们,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虽然有些东西看不懂,但是正如毛主席所说,我们应该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如此循环重复下去,不论我们做什么事,我想我们都会获得最终的成功

  。

篇十一: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实践论》心得体会6篇

  《实践论》心得体会一:

  《实践论》学习体会

  《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毛泽东之所以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问题,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特征;二是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轻视实践,造成中国革命的严重损失,用实践的思想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具有现实针对性。《实践论》对认识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上出现的社会性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有必要再读《实践论》一文。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

  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通读《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一、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人的勇气与信心与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规律性的了解程度直接相关。这对于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年轻人,我在学习、工作、生活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加深认识,才能增加对各项实践活动的信心。

  在进入市社会福利中心工作之前,我对我国的民政事业,尤其是社会福利事业认识不全,了解不深。通过在一线岗位的实践,使我对民政工作、社会福利工作本身有了新的理解,更好地指导我的工作思路,增强了我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深深爱上了这一份重要而且充满公益意义的工作。

  二、掌握正确的实践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我认为,掌握实践的方法,主要从实践的特性入手。

  第一,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当地,因此要避免刻舟求剑似的错误。

  第二,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因此要避免守株待兔似的错误。

  第三,实践具有层次性。在某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第四,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

  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实践的这四个特性共同作用形成了人类实践的局限性。正因如此,掌握正确的实践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正如我在福利院照顾那里的老人,他们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而不能自理生活,所以在为他们进行穿衣喂食等最基本的服务时,都要因人而异慎重选择适合他们的方式方法。

  三、总结正确的实践经验教训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

  在总结的过程中,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为可贵,从教训中学习进一步使人提升;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在经常地总结中不断地升华自己的认识,使零碎的变成

  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我的学习、工作、生活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还要继续认真学习它,做到知行合一,从而更好地参与实践,在各项实践活动中收获成功。

  《实践论》心得体会二:

  毛泽东的《实践论》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当时党内出现了两种妨碍革命发展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为了推动革命的发展,毛泽东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这种错误思想,从而著成此书。又因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题名《实践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

  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根据我个人的看法,这篇文章主要的结构是这样的:

  一、介绍马克思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毛泽东在写这篇文章时,他开始向人们说明:人的认识是由实践产生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里简要介绍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并简要的介绍了认识论的主要观点。

  二、进入文章的精华部分,比较详细的分析人的认识如何从实践发生,又如何服务于实践。这里,他认为认识应该是这样的,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

  对于认识的深入过程,毛泽东通过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和对战争的例子,更加透彻的说明了基于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的逐渐深化活动。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

  这里,毛泽东谈到认识的能动作用,即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三、概括全文,从时代责任讲起,提出当时的无产阶级及

  其政党的任务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深层次的领悟事情的本质,也就是理论,才能更好的掌控事物。也就是所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离不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战争的认识等,皆是如此。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成功,正所谓吃一堑长一

  智,失败乃成功之母,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新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结晶。它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与行的关系问题,用科学的认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作为新世纪青年的我们,应该继承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并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

  《实践论》心得体会三:

  任何事物的诞生均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实践论》也同样如此。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7月创作的,当时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这严重妨害着革命的发展。正因如此,毛泽东站在中国发展大局的高度,深刻揭露了这种不好现象,对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总体来看,由于毛泽东的个人魅力和文学底蕴,这篇文章不仅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线,同时还充满了文学气息。通读全文,有这么几个哲学观点对我深受启发:

  第一,实践是熟悉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简单来说,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马克思主义者认

  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熟悉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熟悉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假如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的内在实质,其实就是阐述了熟悉实践再熟悉的实践路线。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当然,实践要注重方法。要准确掌握运用实践的方法,我们首先必须认识和了解实践的特性。通过学习和思考,我认识到实践有这样几种特性:一是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实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二是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三是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四是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

  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正是因为实践具有这些特性,其共同作用,便会对人类实践产生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并形成一种隐蔽性或者说是局限性。因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熟悉,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熟悉,同样是不充分的。概括起来说,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实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实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实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实客观事物的真理。当然,这个过程中,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两大禁忌产生的土壤很是肥沃,我们必须谨慎预防。这篇文章,从本质上深刻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不良倾向,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第三,实践要注重总结。

  总结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熟悉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熟悉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要弄清情况,又要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熟悉、总结、再实践、再熟悉、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对于像我一样的工商干部来说,我们的具体工作,可以说,其本质上其实也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一个熟悉的过程。我们的工作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与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具体的工作中去探索去总结,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用经验再去熟悉,真正实现实践和熟悉的二者统一。所以,只有正确对待实践与熟悉过程中的辨证关系,才能科学地推动我们的工作协调发展。

  点击下一页还有更多精彩的读实践论心得体会范文

  读实践论心得体会范文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直属团委组织公司团员举办读书

  活动,推荐《实践论》与《矛盾论》两本书,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对于青年朋友提高思想认识有重要作用。《实践论》是毛泽东在1937年7月写就的,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内存在着两种错误的思想,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都是片面的强调其中一个方面,错误的思想使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为了揭露两种思想的危害性,特别是教条主义,毛泽东以重要的《实践论》做出了正确的思想批判,最终指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可以说,如果没有毛泽东的《实践论》,中国革命要走很多弯路,甚至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部著作《实践论》不论是在中国革命时期指引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还是在当下为社会各个方面提供思想指导,都是极其正确和重要的。《实践论》是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对认识的深化运动的深刻理解,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它包括人们通过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的生产活动等)获得一定的认识,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又推动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最终通过实践才能对人们的认识的真理性进行判断。通过对两者相互关系的分析,强调了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正确地对待某一问题。

  《实践论》对于人们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在各种社会活动中,要正确对待某一事物、某一问题,就必须按照《实践论》的方法,不

  断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人们实际的工作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发现问题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可能产生的原因,然后就应该再回到现场根据初步原因再推理后果,分析能够产生哪种结果,论证之前得出的原因。如果不符合情况,就应该继续分析,直到找出真正的原因,最后才能依据原因解决问题。而如果只是得到一个原因就去解决问题,不去实践中论证,那可能得出错误的原因,根据错误的原因去解决问题,非但不能得到解决,反而会产生新的问题。所以,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应该根据《实践论》中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从实践中不断验证认识的真理性。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人的思想觉悟,才能不断提高人的工作能力。

  通过学习《实践论》,能够深刻认识到认识与实践的重要关系,而且更要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工作生活中践行,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从而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让我们年轻朋友都能学习到《实践论》的精髓,真正的在实践中来完善自己吧。

  读实践论心得体会范文2:

  我所看过的为数不多的毛泽东的作品中《实践论》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大概是因为我觉得这是与我们的日常生

  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篇吧。

  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联系我国的具体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在读完《实践论》以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而这将指导我在以后的生活中的行为。

  毛泽东在文中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尽管就我们个人而言,我想我们距那些能够变革现实的斗争还是比较遥远的我们更多的是要去辨别某种或者某些人或者事物的本质,对于我们来说的意义,以及我们该怎么去对待,但是这段话告诉我们如果想要获得对某种或者某些事物的正确的认识就必须得自己去亲身接触,亲自经历,这样才有可能了解到他们的本质,才能够获得最接近事实的认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听到人们谈论某某人、某某产品据说怎么样怎么样的,有时甚至已经与最初发表评论的人的说法完全相反了,可是却没有人想到要去验证,只是人云亦云,而这有时甚至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就拿我们交友

  来说吧,不可能有哪个人能够取得所有人的好感,喜欢他的人会对他评价很高,不喜欢他的人就对他没有什么好感,有时甚至会出言诋毁,如果你只是通过某个人的评价就构成了他在你心目中的形象,或许你运气很好的交到了一个合你胃口的好朋友,或许,你就交到了一个品格很差劲儿的损友。人们常说要知道一个人怎么样就看他周围的朋友,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但是反映出了朋友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之深刻。因此,也许由于你的错误认知而交的这个损友就会影响到你的一生。所以,我觉得我们要了解一个人你必须去与他接触,在与他的交往中积累自己的认知,最后对其作出一个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从而决定他在你心目中的定位。对于其他事物也是一样的,只有自己亲自去尝试,去体验,才能够得到最准确的认识。当然了,这并不是说我们得以自己的主观思想为准,忽视其他人的一切想法,只是提醒我们别人说的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我们必须得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检验,从而得到事实的真相。

  我们在实践中得到了理论的认知,我们还得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才能够发挥它的指导作用,使其具有现实意义。正如毛泽东所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源于西方,可是西方社会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并未把其运用到制度建设中去,所以对其而言,科学社会主义顶多就是个出色的理论,而没有什么实际意

  义。而对于我们这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来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的指导思想,指导着我们的社会建设,对于我们的社会进步有着无法忽视的重大意义。而我们在运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我们的社会建设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地为其补充着新鲜的??,使其散发着活力。可见,一个理论只有把它运用于实践中去才能够使其不只是一个空架子,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实践论》一文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实践对于得到正确认识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让我意识到了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必要性。就我来说,我总是知道该怎么做才是最好的,却往往只是知道而已,而没有付诸行动,因而没有得到自己理想的结果。今后,我将把自己的想法切实地落实到行动中去,让自己做到最好。

  读实践论心得体会范文3:

  毛泽东同志的这篇实践论主要论述的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这篇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观念和理论,是指导现当代中国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伟大成就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是科学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同志的实践思想是我们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在今天,对于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特别是要求入党的大学生就更应该研读这篇文章,从中学习辩证唯物的看待事物的方法和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这就告诉我们人类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生产活动中得到的,然后再用这些认识来解决人类生活问题。这就是人类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比其他理论先进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毛泽东同志正是学习了马克思的这一基本原则,把中国的实际情况和理论相结合,才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论述到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人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一定要是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要想知道自己的认识或理论是否正确,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就好比如我们做应用题一样,要想知道我们做的是否正确,就必须把我们的结果代到实际问题中去检验。这也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所以,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还论述到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该觉阶段。第二部,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这告诉我们,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实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感性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是认识的深入阶段。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这就教导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从感性的认识经过深入的思考,然后跃进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的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识是从实践开始的,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

  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这就告诉我们,要完全的解决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达到预想的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成为真理,就是在于它们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被后来的革命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实践中所证实,然后又在实践中被丰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首先,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真理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真理。是不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最终的证明。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是真理的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就是我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的心得,也是我所领悟到《实践论》的精华内容。

篇十二: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实践论》读后感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

  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形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

  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明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明客观事物的真理。

  另外,还要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

  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鼻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一酸眼泪流下来”。

  实践要注意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过去的高考课本里,我们学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现在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识你还记得多少。如果现在让我们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来的

  分数呢?所以实践是重要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实践论》论文的语言不仅直白生动,还准确。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知行统一

  向前发展

  ——读《实践论》有感

  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有一部分同志长期坚持教条主义,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的只言片语;另有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据守于片面,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这两类错误思想曾经在一

  九三一到一九三四年间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了纠正错误思想,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三七年七月通过《实践论》一文,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出发,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这种正确思想的确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实践论指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只是将认识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而实际上人的社会实践,不仅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属于社会实践,因此要正确地把握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才能正确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所以实践是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其次,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将实践过程中认识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感性阶段,即对事物感觉和印象产生的阶段,感性认识是事物之间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第二阶段为理性认识阶段,这个阶段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产生了概念,所以它是事物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所以认识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到深的过程,无论认识什么事物,都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够被认识。

  关于认识,《实践论》中还着重指明了两个要点: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通过整合和改造,将感性认识的表面事物

  和外部现象深化到概念和本质的阶段,所以,认识开始于经验。二、认识有待深化,这也是认识论的辩证法。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只注重于感性认识便是犯了“经验论”的错误。所以在我们接受外界事物的同时,不要只是盲目的学习,我们要经过自己的大脑思考判断外界事物的正误,对外来事物选择性吸收,在经验和理性的基础上去认识。

  然而认识的过程并非只有认知这两个阶段。《实践论》把认识进行了更深两层的探讨,第一层是马克思的哲学认为认识不在于去懂得事物的规律性,还要用规律去解释世界以及更能动的去改变世界。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但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接着,第二层探讨说明认识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去完善,纠正,直到认识被所有实践都证实的时候,它就成了真理。然而,无论什么时候,事物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也是向前推动和发展的,所以毛泽东提出真正的革命领导者需要善于随事物发展改变自己的主观认识,适应新情况的变化。如果过于守旧,不会适应事物发展,就会成为顽固的右倾机会主义;反之,过于幻想超前,就会成为“左”翼空谈主义。不管左倾还是右倾,都是把主观和客观相分离,认识和实践相分离。总之又回到了本文的主题,就是要把知和行相统一,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发展真理。

  我们要始终坚持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脱离实践的认识则会导致严重的损失。1958年“

  大跃进”以至后来的“文化大革命,都是违背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没有清楚的意识到社会的

  发展状况和主要矛盾,所以导致在国家建设中出现了严重的障碍,阻碍了乃至倒退了整个国民经济。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党中央又一次拨乱反正,纠正了党内众多错误思想,重新恢复和确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为内容的党的思想路线。

  虽然新中国的成长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如今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随着社会发展,我们的认识也不断推移和发展;共产党以“实事求是“为精髓,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一代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沿着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带领中国人民在实践中发现和发展真理,把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具体的统一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

  鉴于当时的年代,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主要把阶级斗争作为认识和实践结合的范例阐述,但是《实践论》中体现出来的毛泽东思想是我们每个时代都适用的:通过实践发现真理,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个结论在中国革命、建设、乃至改革过程中都起着重大的指引作用,我们通过实践证明了实践的真理,《实践论》也将会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

  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我们的任务是改造客观世界和自己的主观世界,让认识和实践相统一,不断向前推动着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发展!

  前面几篇文章的心得体会总结(可能不全)

  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

  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我们要始终坚持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脱离实践的认识则会导致严重的损失。1958年“

  大跃进”以至后来的“文化大革命,都是违背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没有清楚的意识到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主要矛盾,所以导致在国家建设中出现了严重的障碍,阻碍了乃至倒退了整个国民经济。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党中央又一次拨乱反正,纠正了党内众多错误思想,重新恢复和确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为内容的党的思想路线。

  虽然新中国的成长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如今我们党坚持“解

  放思想“,随着社会发展,我们的认识也不断推移和发展;共产党以“实事求是“为精髓,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一代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沿着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带领中国人民在实践中发现和发展真理,把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具体的统一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

  鉴于当时的年代,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主要把阶级斗争作为认识和实践结合的范例阐述,但是《实践论》中体现出来的毛泽东思想是我们每个时代都适用的:通过实践发现真理,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个结论在中国革命、建设、乃至改革过程中都起着重大的指引作用,我们通过实践证明了实践的真理,《实践论》也将会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

  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我们的任务是改造客观世界和自己的主观世界,让认识和实践相统一,不断向前推动着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发展!

篇十三: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

  《实践论》

  写作时间:《实践论》写于1937年7月,是毛泽东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所作的演讲。此篇系毛泽东讲课提纲即《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的一部分。1950年经过作者修改润色后正式发表。

  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正值中国革命逐步地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转变的关键时期。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在中国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为了总结革命经验教训,从哲学上分析“左”右倾错误的根源,批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毛泽东在长征到达陕北后,以极大的经历从事哲学研究,撰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本篇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主观主义,故题为《实践论》。

  《实践论》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知和行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为中心,系统阐释和发挥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基本原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着作内容:

  第一,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第一的观点。《实践论》开篇就明确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由于离开人的社会性及其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而不能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在指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要害后,毛泽东从两个方面对实践观作了深入展开。其一,关于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毛泽东指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根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除生产活动以外,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人们社会生活一切领域的实际活动,也都是实践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毛泽东首次把生产活动、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活动规定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其二,关于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

  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系统阐述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第二,深刻地揭示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毛泽东指出,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人们的认识过程经历了两次飞跃。第一次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二次是从理性认识到革命的实践。感性认识是对于事物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认识,这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的认识,这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辩证统一。一方面,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于感性认识。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获得丰富的可靠的感性材料;二是必须经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深层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另一方面,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因为“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而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从此意义上说,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阶段。换言之,认识开始于感性经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和发展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具体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实践论》强调:“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主义飞跃。”这是因为,首先,认识的目的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其次,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的过程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因此,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的飞跃,这个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毛泽东正是在此意义上,认为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意义也更重大。

  第三,科学地概括了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人们的认识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即两个能动飞跃,一般说来,如果能达到预期的目的,那么,对于某一

  具体事物或过程的认识运动来说算是完成了。但是对于事物过程的推移而言,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达到。毛泽东指出:“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永远没有完结。”毛泽东深刻地揭露了党内“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他指出:“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分离为特征的。”他因此强调:“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这是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和党内斗争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重要的认识结论。

  《实践论》用十分简洁明晰的语言,把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概括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一概括是对人类认识过程的科学抽象,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总之,《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和《矛盾论》一起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成熟和体系的形成。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①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②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着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为无产阶级服务。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③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④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⑤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

  ⑥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

  ⑦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篇十四: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写作背景:一部不朽著作的背后,往往深藏着一段痛苦的历史。中国历史上许多名作的诞生都印证了这个观点。毛泽东十分赞赏司马迁的话:“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对司马迁的这段话,毛泽东曾经感受极深,广为宣传,是因为如他本人所说:“我自己就有这一方面的经验。他曾受到过错误路线的压制排挤,被贬职靠边站过。抗战初期,他写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就是“发愤之所为作也”。说《实践论》是“发愤之作”,那么“愤”从何来呢?那是因为当时

  随着王明

  “左”倾教条主义路线在党内占统治地位,这些喝过苏联“洋墨水”的人以“马列主义理论家”自诩,鼓吹“山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

  ”,指责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是“狭隘的经验论

  ”、“右倾机会主义”等等,最终导致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造成重大的损失。除此之外,缩小,最后丢个精光,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毛泽东心痛、愤怒,却无能为力。直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改变了中央的错误领导,确立他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才使党和红军有了转机。“左”倾教条主义领导人的鄙视、讥讽,毛泽东没有忘记。

  他到处找马列的书来读。甚至在长征路上,他患病躺在担架上还在读《反杜林论》。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以后,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延安有了相对安全的环境,读书条件显著改善,读书时间相对增多。为了批判王明们的“左”倾教条主义,总结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他自感“我的工具不够”,“因此,到延安就发愤读书”,“作工具的研究,即研究哲学,经济学,列宁主义,而以哲学研究为主”。凡是在延安能找到的马列哲学著作和有关读物,毛泽东都找来读;

  在延安没有的,他写信请在“外面“(即国统区大城市)从事统战工作的同志买来读。李达著的《社会学大纲》在

  1937年

  5月出版后,毛泽东收到作者寄来的书,读了很高兴,认为是一本好书,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教科书,并把它推荐给抗日军政大学。他对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评价也很高,读后还作了3000字的详细摘录,写信对艾说,这“是你的著作中更深刻的书,我读了得益很多”。除此之外,他还读了大量的哲学方面的书籍,这为他写《实践论》和《矛盾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经过认真准备后,1937年

  4月,应抗日军政大学邀请去给学员们讲授哲学,直到卢沟桥事变发生,共讲了

  100多个小时。毛泽东在抗大讲课的稿子,由红军总政治部把提纲整理出来,经他本人同意,油印发给了学员。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最早油印本封面注明的时间是“1937年

  9月印”,《实践论》

  是这个《讲授提纲》

  第二章“辩证唯物论”

  的最后一节。

  主要内容:《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

  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它强调指出,人的认识过程反复经过这两次飞跃,对于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但是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经典名句:1.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2.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3.

  人们经历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与外界规律性,人

  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

  4.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5.

  概念同感觉,不单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

  6.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7.

  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8.

  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

  9.

  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篇十五: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实践论》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实践论》是一篇伟大光辉著作,发表于1937年7月,主要揭示了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在我们中国石化拥抱四大革命、爬坡过坎,建设基业长青的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征途上,作为一位中青年干部,重读这一著作,很有现实意义。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论》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生产实践活动是人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说明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毛泽东指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方面,还是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其绝对性表现在它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没有其他的标准。其相对性表现在随着实践本身的发展,此时此地的被实践检验过的正确认识,在彼时彼地就可能是不正确的,同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实践也是有局限性的。

  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的。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实践中产生的首先是感性认识,即“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他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没有深入到事物的内部,还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随着实践的继续,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人的认识产生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就成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有抽象性和深刻性的特点,是物质变精神的过程,是个别到一般的过程。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理性认识还必须经过由认识到实践,来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

  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3.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三、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的统一

  改造世界的具体任务包括“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社会及阻碍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一切反动势力。读后感·改造主观世界包括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是统一的。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必须改造主观世界,而主观世界的改造也不可能是孤立进行的,而必须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实现的。

  学习《实践论》,使我们能够进一步认识到要坚持和发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学习《实践论》,使我们能够进一步认识到要积极投身于中国石化改革创新建设基业长青的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时代伟业当中,用实际行动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附赠材料:读后感观后感听后感写作技巧

  什么是读/观/听后感

  顾名思义,先来读,再有感受和想法。读后感,就是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

  写成的文章就叫“后感”。(看了某部影片或戏剧后所写的感想,叫“观后感”,听了某场演讲或者播等所写的感想,则叫“听后感”,它们与“读后感”的性质相同。)

  读后感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

  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

  读后感的题目可以命名为《×××读后感》或《读××x有感》,也可以根据自己所感的主题来命题,为点明文章体裁,可以用“×××读后感”或“读××有感”作为副标题。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一种读后感的基本写法:引一议一联一结。

  “引”,适当地引用原文,引出自己的感受来源。可以直接摘抄原文的重点语句,然后写感想;也可以间接叙述原文内容,点出感想是从何处产生的。总之

  要交代清楚“感”的由来。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否则会喧宾夺主。很多同学只有“读”而无“感”,照抄原文,以引述代替感想的写法使

  文章成了对书的内容介绍,本末倒置。

  “议”,针对原文提出自己的感受。写读后感,重点应落在“感”字上。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把自己所有的感受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写一点儿,最后,什么也讲不

  深、讲不透,重点部分像蜻蜒点水

  样一掠而过,这样的读后感会很平淡,不深刻。

  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方面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来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联”,密切联系实际发表感想。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会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相关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

  “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

  二、如何轻松地写出读/观/听后感

  对原文进行简要的概括

  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为开头,然后再写体会,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的作品上来。原文内容往往用三四句话概括为宜,我们可以按照概括记叙文六要素的法来概括原文内容,另外,概括原文

  的主要内容,不仅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篇十六: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实践论》主要内容

  《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它强调指出,人的认识过程反复经过这两次飞跃,对于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但是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篇十七: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范文最新推荐------------------------------------------------------

  《实践论》心得体会6篇

  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本文是《实践论》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

  《实践论》心得体会一:

  《实践论》学习体会

  《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毛泽东之所以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问题,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特征;二是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轻视实践,造成中国革命的严重损失,用实践的思想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具有现实针对性。《实践论》对认识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上出现的社会性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有必要再读《实践论》一文。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

  1/43

  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通读《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一、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人的勇气与信心与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规律性的了解程度直接相关。这对于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年轻人,我在学习、工作、生活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加深认识,才能增加对各项实践活动的信心。

  在进入市社会福利中心工作之前,我对我国的民政事业,尤其是社会福利事业认识不全,了解不深。通过在一线岗位的实践,使我对民政工作、社会福利工作本身有了新的理解,更好地指导我的工作思路,增强了我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深深爱上了这一份重要而且充满公益意义的工作。

  ---------------------------------------------------------------范文最新推荐------------------------------------------------------

  二、掌握正确的实践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我认为,掌握实践的方法,主要从实践的特性入手。

  第一,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当地,因此要避免刻舟求剑似的错误。

  第二,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因此要避免守株待兔似的错误。

  第三,实践具有层次性。在某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第四,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实践的这四个特性共同作用形成了人类实践的局限性。正因如此,掌握正确的实践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正如我在福利院照顾那里的老人,他们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而不能自理生活,所以在为他们进行穿衣喂食等最基本的服务时,都要因人而异慎重选择适合他们的方式方法。

  三、总结正确的实践经验教训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3/43

  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

  在总结的过程中,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为可贵,从教训中学习进一步使人提升;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在经常地总结中不断地升华自己的认识,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我的学习、工作、生活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还要继续认真学习它,做到知行合一,从而更好地参与实践,在各项实践活动中收获成功。

  《实践论》心得体会二:

  毛泽东的《实践论》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当时党内出现了两种妨碍革命发展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为了推动革命的发展,毛泽东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这种错误思想,从而著成此书。又因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题名《实践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

  ---------------------------------------------------------------范文最新推荐------------------------------------------------------

  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根据我个人的看法,这篇文章主要的结构是这样的:

  一、介绍马克思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毛泽东在写这篇文章时,他开始向人们说明:人的认识是由实践产生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里简要介绍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并简要的介绍了认识论的主要观点。

  二、进入文章的精华部分,比较详细的分析人的认识如何从实践发生,又如何服务于实践。这里,他认为认识应该是这样的,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

  对于认识的深入过程,毛泽东通过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和对战争的例子,更加透彻的说明了基于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的逐渐深化活动。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

  这里,毛泽东谈到认识的能动作用,即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三、概括全文,从时代责任讲起,提出当时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

  5/43

  任务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深层次的领悟事情的本质,也就是理论,才能更好的掌控事物。也就是所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离不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战争的认识等,皆是如此。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成功,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新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结晶。它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与行的关系问题,用科学的认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

  ---------------------------------------------------------------范文最新推荐------------------------------------------------------

  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作为新世纪青年的我们,应该继承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并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

  《实践论》心得体会三:

  任何事物的诞生均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实践论》也同样如此。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7月创作的,当时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这严重妨害着革命的发展。正因如此,毛泽东站在中国发展大局的高度,深刻揭露了这种不好现象,对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总体来看,由于毛泽东的个人魅力和文学底蕴,这篇文章不仅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线,同时还充满了文学气息。通读全文,有这么几个哲学观点对我深受启发:

  第一,实践是熟悉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简单来说,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熟悉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熟悉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假如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的内在实质,其实就是

  7/43

  阐述了熟悉实践再熟悉的实践路线。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当然,实践要注重方法。要准确掌握运用实践的方法,我们首先必须认识和了解实践的特性。通过学习和思考,我认识到实践有这样几种特性:一是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实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二是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三是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四是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正是因为实践具有这些特性,其共同作用,便会对人类实践产生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并形成一种隐蔽性或者说是局限性。因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熟悉,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熟悉,同样是不充分的。概括起来说,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实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实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实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

  ---------------------------------------------------------------范文最新推荐------------------------------------------------------

  足够地证实客观事物的真理。当然,这个过程中,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两大禁忌产生的土壤很是肥沃,我们必须谨慎预防。这篇文章,从本质上深刻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不良倾向,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第三,实践要注重总结。

  总结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熟悉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熟悉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要弄清情况,又要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熟悉、总结、再实践、再熟悉、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对于像我一样的工商干部来说,我们的具体工作,可以说,其本质上其实也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一个熟悉的过程。我们的工作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与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具体的工作中去探索去总结,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用经验再去熟悉,真正实现实践和熟悉的二者统一。所以,只有正确对待实践与熟悉过程中的辨证关系,才能科

  9/43

  学地推动我们的工作协调发展。

  点击下一页还有更多精彩的读实践论心得体会范文

  读实践论心得体会范文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直属团委组织公司团员举办读书活动,推荐《实践论》与《矛盾论》两本书,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对于青年朋友提高思想认识有重要作用。《实践论》是毛泽东在1937年7月写就的,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内存在着两种错误的思想,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都是片面的强调其中一个方面,错误的思想使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为了揭露两种思想的危害性,特别是教条主义,毛泽东以重要的《实践论》做出了正确的思想批判,最终指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可以说,如果没有毛泽东的《实践论》,中国革命要走很多弯路,甚至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部著作《实践论》不论是在中国革命时期指引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还是在当下为社会各个方面提供思想指导,都是极其正确和重要的。《实践论》是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对认识的深化运动的深刻理解,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它包括人们通过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的生产活动等)获得一定的认识,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又推动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最终通过实践才能对人们的认识的真理性进行判断。通过对两者相互关系的分析,强调了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正确地对待某一问题。

  《实践论》对于人们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

  ---------------------------------------------------------------范文最新推荐------------------------------------------------------

  题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在各种社会活动中,要正确对待某一事物、某一问题,就必须按照《实践论》的方法,不断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人们实际的工作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发现问题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可能产生的原因,然后就应该再回到现场根据初步原因再推理后果,分析能够产生哪种结果,论证之前得出的原因。如果不符合情况,就应该继续分析,直到找出真正的原因,最后才能依据原因解决问题。而如果只是得到一个原因就去解决问题,不去实践中论证,那可能得出错误的原因,根据错误的原因去解决问题,非但不能得到解决,反而会产生新的问题。所以,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应该根据《实践论》中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从实践中不断验证认识的真理性。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人的思想觉悟,才能不断提高人的工作能力。

  通过学习《实践论》,能够深刻认识到认识与实践的重要关系,而且更要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工作生活中践行,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从而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让我们年轻朋友都能学习到《实践论》的精髓,真正的在实践中来完善自己吧。

  读实践论心得体会范文2:

  我所看过的为数不多的毛泽东的作品中《实践论》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大概是因为我觉得这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篇吧。

  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联系

  11/43

  我国的具体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在读完《实践论》以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而这将指导我在以后的生活中的行为。

  毛泽东在文中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尽管就我们个人而言,我想我们距那些能够变革现实的斗争还是比较遥远的我们更多的是要去辨别某种或者某些人或者事物的本质,对于我们来说的意义,以及我们该怎么去对待,但是这段话告诉我们如果想要获得对某种或者某些事物的正确的认识就必须得自己去亲身接触,亲自经历,这样才有可能了解到他们的本质,才能够获得最接近事实的认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听到人们谈论某某人、某某产品据说怎么样怎么样的,有时甚至已经与最初发表评论的人的说法完全相反了,可是却没有人想到要去验证,只是人云亦云,而这有时甚至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就拿我们交友来说吧,不可能有哪个人能够取得所有人的好感,喜欢他的人会对他评价很高,不喜欢他的人就对他没有什么好感,有时甚至会出言诋毁,如果你只是通过某个人的评价就构成了他在你心目中的形象,或许你运气很好的交到了一个合你胃口的好朋友,或许,你就交到了一个品格很差劲儿的损友。人们常说要知道一个人怎么样就看他周围的朋友,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但是反映出了朋友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之深刻。因此,也许由于你的错误认知

  ---------------------------------------------------------------范文最新推荐------------------------------------------------------

  而交的这个损友就会影响到你的一生。所以,我觉得我们要了解一个人你必须去与他接触,在与他的交往中积累自己的认知,最后对其作出一个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从而决定他在你心目中的定位。对于其他事物也是一样的,只有自己亲自去尝试,去体验,才能够得到最准确的认识。当然了,这并不是说我们得以自己的主观思想为准,忽视其他人的一切想法,只是提醒我们别人说的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我们必须得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检验,从而得到事实的真相。

  我们在实践中得到了理论的认知,我们还得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才能够发挥它的指导作用,使其具有现实意义。正如毛泽东所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源于西方,可是西方社会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并未把其运用到制度建设中去,所以对其而言,科学社会主义顶多就是个出色的理论,而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而对于我们这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来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的指导思想,指导着我们的社会建设,对于我们的社会进步有着无法忽视的重大意义。而我们在运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我们的社会建设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地为其补充着新鲜的??,使其散发着活力。可见,一个理论只有把它运用于实践中去才能够使其不只是一个空架子,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实践论》一文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实践对于得到正确认识的

  13/43

  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让我意识到了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必要性。就我来说,我总是知道该怎么做才是最好的,却往往只是知道而已,而没有付诸行动,因而没有得到自己理想的结果。今后,我将把自己的想法切实地落实到行动中去,让自己做到最好。

  读实践论心得体会范文3:

  毛泽东同志的这篇实践论主要论述的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这篇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观念和理论,是指导现当代中国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伟大成就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是科学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同志的实践思想是我们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在今天,对于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特别是要求入党的大学生就更应该研读这篇文章,从中学习辩证唯物的看待事物的方法和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这就告诉我们人类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生产活动中得到的,然后再用这些认识来解决人类生活问题。这就是人类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比其他理论先进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毛泽东同志正是学

  ---------------------------------------------------------------范文最新推荐------------------------------------------------------

  习了马克思的这一基本原则,把中国的实际情况和理论相结合,才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论述到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人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一定要是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要想知道自己的认识或理论是否正确,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就好比如我们做应用题一样,要想知道我们做的是否正确,就必须把我们的结果代到实际问题中去检验。这也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所以,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还论述到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该觉阶段。第二部,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这告诉我们,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实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感性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是认识的深入阶段。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这就教导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从感性的认识经过深入的思考,然后跃进到理性认识。

  15/43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的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识是从实践开始的,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这就告诉我们,要完全的解决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达到预想的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成为真理,就是在于它们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被后来的革命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实践中所证实,然后又在实践中被丰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首先,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真理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真理。是不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最终的证明。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是真理的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就是我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的心得,也是我所领悟到《实践论》的精华内容。

  ---------------------------------------------------------------范文最新推荐------------------------------------------------------

  多少年来,《城南旧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除了再版无数次的小说版外,1985年,本书在中国大陆搬上银幕,电影城南旧事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金鹰奖章、第十四届贝尔格勒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等多项大奖。现结合自身情况,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本文是读城南旧事心得,欢迎阅读。

  读城南旧事心得??

  今儿我非常高兴,因为我花了两天多的时间,终于把《城南旧事》这本书看完了。而且从中获得了一些道理。让我们共同来分享吧!

  六岁的英子从小就结交了一个朋友,而且这人是个疯子,人们叫她疯女人秀贞,虽然英子的爸爸妈妈不让跟好玩,后来英子还是跟好玩了,而且英子也没受什么伤害。我发现英子很勇敢,而且明白了世界上有看似不是好人却是好人的人。一切都要有一定的证据。

  后来英子发烧了,因为妈妈知道英子和疯子玩了。还以为是因为这事,为这还迁居到了北京帘子胡同,英子在那里又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是小偷,他是为了供他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英子只觉他很善良,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小偷就被发现,他被关进牢里了。这使英子非常难过。我明白了有的小偷是为了让别人活的更好而不得已为之的。

  后来英子的爸爸去世了。英子非常伤心,就把童年的事情依依记了

  17/43

  下来。

  英子仗着自已的记忆把童年的是是非非全部记了来,因为英子有决心,所以你只要下定决心认真做事就会成功。

  读城南旧事心得?二

  《城南旧事》是著名作家林海音留给大家的一部经典之作。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小英子,也就是《城南旧事》里的主人公。她是台湾苗栗人,她五岁随父母从台湾来到北京城南居住。《城南旧事》一书既是她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

  《城南旧事》这本书分成:《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和〈〈爸爸的花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五篇。在第一篇《惠安馆》里,那个常常站在惠安馆门口,梳着大辫子的女子秀贞,是故事里人见人说的疯子。但在英子眼里,秀贞却是她的朋友,她不仅认识了秀贞,还与一名叫妞儿的女孩成为了好朋友。

  第二篇《我们去看海》写的是英子与一个小偷的约定。但始终没有实现。英子在他们家附近碰到了一个小偷,英子和他成了道义上的朋友,英子喜欢听他讲故事。英子对他说要分清海和天,所以他们约定要一起去看海。在英子眼里这个小偷性情和善,但最后他还是被抓了。所以没有实现他们的约定。

  《兰姨娘》讲的是兰姨娘敢于逃出旧家庭,勇于追求爱情。最后与一个革命青年德先叔远走高飞,开始了新生活。

  《驴打滚儿》讲的是英子家的保姆宋妈日夜思念她的儿妇,不知道他们过得怎么样。她把英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以寄托自己的

  ---------------------------------------------------------------范文最新推荐------------------------------------------------------

  思念之情。

  最后一篇写的是小学毕业的英子,告别了童年,开始担负起生活的责任。这篇文章写出了英子失去父亲的悲伤,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通常一本书可以带我们感受快乐、悲伤、失败的痛苦、成功的喜悦。也让我们学到许多知识。就这本书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时代,让我们了解了那个时代发生的事,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所以书籍可以带我们穿越时空,让我们了解以前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开阔我们的视野。

  读城南旧事心得?三

  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夺目光辉;一个好故事可以把人们领回童真的地带;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人的心灵。在现实生活中,就有这么一本书像清水般折射我心中的太阳,你想知道它是谁吗?它就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城南旧事》。

  在书中,我明白了旧的意义,看那古老的服装,老套的发式,古老的方言,老式的跨院,老旧的门匾书中的主人公就是我们天真活泼的小英子,她的童年虽不像现在拥有如此高科技,但是她的童年充满了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在英子记忆的开始,都有过那么几个熟悉的面孔,像惨死在火车下的、惠安馆的疯子秀贞和她失散多年的女儿小桂子,不,妞儿,不,小桂子;如介于好人与坏人之间的不好不坏的厚唇年轻人;像爱笑漂亮的兰姨娘和四眼狗德先叔;还有爱开玩笑的宋妈和她的黄板牙儿丈夫英子之所以能成功地在离别中度过了整个童年和整个小学时代,是因为她不是用眼睛来看这个世界,而是用一颗

  19/43

  心来对待世界,一颗天真的清纯的童心!英子的心像白雪般纯洁,被窝般温暖。终于,爸爸的花落了,英子也告别了童年

  虽然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是那样的无忧无虑,可我是多么的羡慕英子的童年,羡慕她那精彩的日子,羡慕她那快乐的时光。不过,童年总是有始有终的,在英子还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爸爸和童年就离她越来越远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如今美满、幸福的生活,我们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学习,千万别身在福中不知福。如今,眼看童年就要走了,迎来的是充满活力的少年,让我们珍惜童年的最后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会离我们远去,抓住童年最后的时光,留下我们对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读城南旧事心得?四

  我一向对名著不太感兴趣,往往是看了半截便将其冷落在旁。《城南旧事》不同,淡淡的文字,悠悠的叙述将我领进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老北京,在娓娓动人的真挚叙述中抒发了对童年的缅怀和对人间温暖的呼唤,不但写得亲切动人,而且每个故事都能令我思绪起伏,多种交集的感觉同时在心头涌现。

  《城南旧事》中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恰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这部作品由五个篇章组成: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

  ---------------------------------------------------------------范文最新推荐------------------------------------------------------

  儿及爸爸的花儿落了,全文由一个人引起英子,以她孩子般纯洁的眼睛来看在北平生活的点滴,记载着英子七岁到十三岁的成长经历,旁观着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凭着她微妙的记忆,将年幼时围绕她发生的生活旧事记录下来。。

  英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充满疑问的,她从不在自己的世界里上锁,总是任由人们进进出出。所以她和被人们认为是疯子的秀贞结下了友情,三天两头的往惠安馆里钻;她和小偷写下承诺,甚而认真地听着小偷的故事;她爱着自己的奶妈,望着她离去,英子伤心难过。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我们看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虽然很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本书的每一篇到结尾,主角似乎总是离开英子,像惠安馆的疯子秀贞,我们看海去那个小偷,奶妈,最后连她的爸爸也离她而去了,当时她才小学毕业呢!看着无人修剪的花任意雕落,也为本书画上句点。。

  虽然《城南旧事》看后叫人心酸落泪,可是它的每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都洋溢着温馨的亲情和友爱。虽然每个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是离作者而去,可是作者透过正面的描写和反面的烘托,把每个人物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性格表露无遗,即使闭上眼睛,他们的影子还盈盈浮现眼前:井边的小伙伴,椿树胡同的疯女人,藏在草堆里的偷儿,斜着嘴笑的兰姨娘,不理小孩子的德先叔,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加上聪明伶俐的英子,组成了作者的写作世界,在这世界里,21/43

  带着人间温暖的风吹遍了每个角落,吹醒了读者和平的心灵,这是一本散发着芬芳的书,更是一本开卷有益的书,它能使人从中领略到很多人生道理。

  看《城南旧事》,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因为她不刻意表达什幺,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介绍它自己。那样的不紧不慢,温厚淳和,那样的安静祥和,弥久恒馨,那样的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之心。

  点击下一页还有更多精彩的城南旧事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城南旧事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

  《城南旧事》是由五个短篇组成的,用小英子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旧北京20世纪30年代末的几个故事,这几个故事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驴打滚儿》。《驴打滚儿》中的宋妈是一位受封建意识毒害很深的农村妇女形象。她勤劳、朴素、善良,具有中国农村妇女那种对生活十分执着的韧性,她的丈夫好吃懒做,家中一贫如洗,她只得丢下两个孩子,自己外出挣钱来养家糊口。不料,在她走后,丈夫把一个孩子送人,另一个孩子也不慎掉入河中溺死。一位母亲就这样相继失去了两个孩子,她没有反抗,在妇为夫常的封建思想下只有顺从。她好像成了一个生孩子的工具,没有悲怨,没有愤恨。她的悲剧正是当时中国农村妇女说的悲剧。

  想想宋妈,再想想我们,我们现在的生活何其幸福。我们整天坐在

  ---------------------------------------------------------------范文最新推荐------------------------------------------------------

  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还能享受蛋奶工程,享受义务教育,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呢?

  城南旧事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26年前,秀贞认识了一个叫思康的大学生,并谈成了男女朋友。思康也见了秀贞的父母,可是过了不久,思康要回老家把那片白薯地卖了,然后风风光光的来北京娶秀贞。思康走的前一晚对秀贞说:我是个孝子,你也是个孝女,万一我被我妈扣住了咋办、秀贞说那我就随你去。思康走了一直没有音信,六年了思康还没来。这期间秀贞有了孩子。她心里知道不能把这件事告诉父母。可就怀孕八个月肚子大起来的时候瞒不住了,秀贞只好告诉了父母。

  破镜后的重逢本应高高兴兴地谢幕,然而秀贞和小桂子被火车撞死的悲惨遭遇又让人觉得心酸,这消息利刀一般直刺作者心房。可怜妞儿刚逃离魔爪找到亲生母亲却逃不过命运的阻挠,说妞儿是被火车撞死的还不说是被封建社会思想害死的,没有平等的待遇,只有被抛弃是很多孩子的命运。那么这件惨案的罪魁祸手正是封建迷信。

  母亲还是让秀贞把孩子生了下来,取名叫小桂子。可小桂子脖子后头的正中间有一块胎记。被当时封建迷信的人们理解为阎王爷一生气给戳到世上的。因为本来当时的人们认为姑娘没结婚就生孩子是可耻的,再加上小桂子的胎气很造孽所以就包裹包裹扔到埋死人的地方齐化门。被现在妞儿的后爸拣了回去当挣钱工。现在他们一家已经重逢了。

  23/43

  城南旧事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3

  偶然间在一本书上看到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这样一句话:上海是张爱玲的,北京是林海音的。张爱玲与上海的关系不难理解,十里洋场,一城故事;然而提到北京,我更多的想到的却是老舍。《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都反映了老北京的风貌与那个年代普通北京老百姓的生活。于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翻开书架上尘封已久《城南旧事》,去探寻林海音心中的那个老北京,走进那一片斜阳古道,城南落花。

  走进《城南旧事》,便深深地感受到这一个旧字的含义。古城的残片,大树的几根垂落枝条,瓦隆中存留的枯叶,临街老店被涂盖的字号,半扇院门的的插闩,还有屋顶上的花盆以及飘落在皇城墙上的冬雪简简单单的意象,一个一个的片段,像是一扇古旧的铜门,轻叩,推开,便走进了历史,走进了另一种生活。

  城南旧事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4

  总觉着混沌中的童年,没有门前澄澈的小溪,没有月夜篱下的蛙声,没有夏日老槐树的荫蔽,甚至没有呼朋引伴采蝶去,应该是忘却了吧!直到看了《城南旧事》。

  觉着忘却的东西,觉着忘却的那些人那些事,却原来一直潜藏在心的某个角落里,此刻竟像潮水一般慢慢涌来。觉着了无印象的童年,觉着早已消褪殆尽的那些童年玩伴的脸,此刻竟又鲜活起来,仿佛就在眼前。其实每个人记性都一样好,只是芸芸如我们,总是不经意间失落了那把钥匙,无从开启罢了。庆幸有《城南旧事》。

  ---------------------------------------------------------------范文最新推荐------------------------------------------------------

  一个孩子的眼眸,纯净得容不下任何尘埃,给这世界蒙上一层梦幻般的明朗。人世的挣扎与苦痛,在孩子的眼里滤去了浮世悲欢,还原成生命本来的

  模样。疯子也好,贼也好,贫穷也好,富庶也好,在孩子的眼里,丝毫不带有任何人间烙印,她的眼里只有生命本身。孩子的眼神,是非人间的。

  不禁觉得好笑,我们苦苦纠结的有关人本的思考,其实早有答案,因为人人生来就有一副纯净的眼眸,只是我们听任它一天天蒙尘而锈蚀了。悲哀么?有点,亦不尽然。敏感如孩子,我们又何以沉浮在这世上?麻木与世故是成长的代价,少有人能逃离这样的宿命,何况大多数是欣欣然的。

  看《城南旧事》的时候,我一直在惊异:作者和编者何以能葆有这样清澈的眼眸,让年轻如我亦觉出自己的衰老?他们在现实中是否也这般率真,压抑或戴着面具?孩子般率真的人,多是不入世而短寿的,尽管其中的一部分发出过耀眼的光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责任,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能力,而且是其他所有能力的统帅和贺信。对领导者而言,要积极推行责任管理;对员工而言,要有责任精神和落实力。本文是《责任胜于能力》的心得,仅供参考。

  《责任胜于能力》心得一:

  25/43

  近日,单位开展全员读书谈体会找差距活动,我认真阅读了《责任胜于能力》这本书,书中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责任、忠诚、能力为重点,体现了求真务实精神,其深刻的内涵,浅显易懂的道理,特别是其中一系列的案例,阐述了忠诚与责任的深刻内涵、责任与能力

  的辩证关系,以及责任感对培养道德品质、对工作成效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等,使我深受教育。现实生活中不乏有各种各样的人才,可真正能负责人的、能将责任作为义务的人才却寥寥无几。如今的工作中太多的只是借口、抱怨和不满,而这些人的结果往往也是以失败而告终,正如书中所说你对工作的态度决定你对人生的态度;你在工作中的表现决定了你在人生中的表现;你在工作中的成就决定了你在人生中的成就。只有责任与能力并有的人才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责任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如果一个所谓的人才对待自己的工作只有能力而没有任何责任心,那么他的工作再努力其业绩也不会有质的提高,更不会出色。每天也就是枯燥的重复着机械的工作,然而只有将责任放在工作的第一位,运用自己的能力与激情去努力才能产出最高效率,才能释放出自己的巨大潜能,才能使自己的工作充满活力,使工作生动而有趣。责任是一切行动的根源,是工作效率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责任心的工作才能出色,也只有具备责任心的人才能胜任。

  人处在社会的角色不同,所肩负的责任也不同,有家庭的、社会的、工作的等等,但不管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放弃它,扛着它就是扛着生命的信念,由此我联想到了我以前的工作,由于年龄较大一些,而且我也满足于现状,我认为工作是责任,常常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在执

  ---------------------------------------------------------------范文最新推荐------------------------------------------------------

  行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积极性也不是很高。书中说假如你非常热爱工作,你的生活就是天堂;假如你非常讨厌工作,你的生活就是地狱。正是因这句话让我彻底觉醒,我要改变、我必须改变,现在,我彻底改变以前那种消极的态度,以一种全新的富有激情的、具备责任感的精神去投入工作、去体现自己的价值、去实现自我。因为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任的人。

  关键是你是否主动,只要你想做、你愿意做、你就会做的很好。就象书中所说对于一个人来说,拥有热情就如同生命。凭借热情我们可以释放出潜在的巨大能量,发展出一种坚强的个性;凭借热情我们可以把枯燥无味的工作变的生动有趣,使自己充满活力,培养自己对事业的狂热追求;凭借热情,我们可以感染周围的同事,让他们理解你、支持你,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凭借热情,我们可以获得老板的提拔和重用,赢得珍贵的成长和发展机会。

  责任从大的方面来讲是一个人从事工作的基本准则,最起码的敬业精神;从小的方面来说是一个人对工作态度的基本准则。同样一个调查问题,让不同的三个人去做调查结果,由于责任心的不同却有三种不同的结果反馈。关键就是你有没有责任心,我想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聘用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作为公司的一名领导干部,即使他的能力再强也不会录用。就象西点军校要求的那样:没有责任感的军官不是好军官;没有责任感的员工不是优秀员工;没有责任感的公民不是好公民。要想工作出色你就必须加倍努力,要想工作卓著,你就必须富有高度的责任心,否则只是一个空想而已。

  27/43

  热情来源于我们对工做的责任感,其实成败之间的因果关系就在于你是否去做了,你是否用心去做了,你是否负责任的去做了。书中说一个员工能力再强,如果他不愿意付出,他就不能为企业实现价值,而一个全身心愿意为企业付

  出的员工即使能力稍逊一筹,也能够创造出最大的价值来。当企业将一个团队交给你来带领,如果你全身心的投入的去带领,运用你的能力极具责任心的去带领你的团队,去奋斗,去努力那么你所得到不仅仅是整个团队的信任,更是成功的阶梯;而当你漫不经心的,没有责任心的去带领你的团队那么你将失去的不仅仅是失败,甚至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失。责任首先是你对待工作的态度,一位成功大师说过认清自己在做什么,你就已经完成一半的责任,责任不是与身与身俱

  来的,它是一种态度,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一种态度,一种习惯,是尽职尽责的重要表现。在实际工作中的我将立足本岗,脚踏实地、勤奋苦干尽职尽责的做好各项工作,让自己的工作充满激情,富有责任,让自己的表现缔造出色,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实干,去努力,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去实现公司的愿景,从自身去体现公司的价值、实现公司的价值。加强自身品德、素养从而让自己具备做一个企业领导干部的优秀品德,更高素养。

  书中说团队最需要的是成员们的协作和彼此的责任感,只有这样团队的目

  标才能最终实现,团队的成功靠的是成员对团队的责任感,成员的成功靠的是彼此的责任感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关键是你如何的去发挥,如何去调动,如何去以身作则,如何负起你的责任。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能不能领导好一个企业,首先取决于他的责任与能

  ---------------------------------------------------------------范文最新推荐------------------------------------------------------

  力,责任决定工作,决定成果,决定一个企业成败的关键。

  让我们承担起属于自己的甚至更多的责任;为了自己,为了荣誉而努力,对待工作是全力以赴,满腔热情;为责任而工作,就是为自己,为将来而努力,在工作中表现出色直致卓越,全力以赴,最完美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让努力成为一种习惯。努力工作,忠诚于企业,在捍卫企业荣誉的同时,也树立了自己的荣誉,自己就向成功更迈进了一步。

  《责任胜于能力》心得二:

  8月6日我有幸聆听著名培训专家张戴金讲师关于责任胜于能力的精彩讲座,张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得当的教学方式对责任胜于能力的深刻剖析在我心中引起强烈震动和共鸣。在此感谢公司领导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责任以及责任为什么胜于能力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领悟,我相信这对我以后的工作将有莫大的帮助。

  工作既意味着将有责任的产生。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任的人。在日常工作中,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可能会更出色地完成任务,并尽可能完全的发挥自己的特长,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反之,不能承担起责任的人,只能一味推卸自己的责任,给别人带来麻烦的同时,自己的工作也可能举步维艰。长此以往,失去的东西将远远大于当初承担责任付出的代价。从这个意义来讲,虽然我只是公司及其普通的一员,即便每天做的都是一般性的日常工作,也将重新审视,看重自

  29/43

  己的工作,努力做好工作,进而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为公司发展前进贡献绵薄之力。

  责任胜于能力。在现实生活以及工作中,责任经常被忽视,人们总是片面地强调能力的重要性。一个人能力强当然是好事,但是如果他不愿意付出,没有责任心,在工作中就不会创造多少价值。而一个愿意为事业全身心付出、有责任心的人,即使能力稍逊一筹,创造出的价值或许要远远大于前者。当然,责任胜于能力不是对能力的否定,一个只有责任感而无能力的人,是不会有多少作为的。

  勇于承担责任是一种品质的体现,是一种态度,同时责任与忠诚也息息相关。忠诚是一种对所从事职业的敬业精神。富有责任感的人对其事业也一定是忠诚的,能够做到忠于职守,这种人即使身处逆境也会鼓足勇气,面对诱惑也会不为之所动。他会很好的克制自己,执著勇敢,激发潜能,奔向成功并乐在其中。工作中若我们富有责任心,那么忠诚将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也将唤醒我们的责任感、自信心,激发人格的力量。我们会因为要担负的责任而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强,会调动起所有的潜能提升自己的能力,把工作做的更好。

  缺乏责任心与借口并存。承担责任意味着不允许寻找借口。一个有高度责任心的人,是不会找借口的。即使工作遇到困难,他寻找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需要的是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而不是绞尽脑汁的找借口,这样的人往往会成为领域的成功者,其所作为必为他人所敬仰。而一个缺乏责任心的人,考虑更多的是尽力而为,对于完不成任务,因为找到了自以为合情合理的借口,即可向上级交差,放弃

  ---------------------------------------------------------------范文最新推荐------------------------------------------------------

  了追求成功,终将与成功无缘,或者说若想成功必然会走更多曲折的路。

  为自己负责,为他人负责。一个对工作有高度责任感的人,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寻找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当然更值得信任,同时也会因此更能得到他人的信赖,能更好的掌控自己命运。一个对工作负责的人,更是对自己负责的人。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把责任二字放在心中重要位置,当做我做人的准则。我将勇敢地担负起责任,认认真真地做好分内工作,高质量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责任胜于能力》心得三:

  近日工作之余,认真地阅读了《责任胜于能力》这本书。这本书针对职业精神与价值观念进行了系统的讨论,深刻地剖析了在工作中责任胜于能力的行为准则,获得了一些收获。

  在这本书中,对责任做了非常精辟的阐释,责任首先是一种使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伴随着每一个生命的使命。事实上,只有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有可能被赋予更多的使命。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首先会失去社会对他的认可,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甚至失去自身的立命之本。

  工作意味着责任。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任的人。无论做什么工作,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就会出色地完成任务。就会发挥自己的价值;反之,不能承担起自己责任的人,就会懈怠自己的责任,就

  31/43

  可能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给别人带来生命的威胁。从这个意义来看,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机关工作人员,即使每天在做的是日常一般性的工作,都要看重自己的工作,进而增强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一个对自己的工作有高度责任感的人,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寻找更多机会和可能性,更值得信任。同时,也会因此得到更多人的信赖,更多地把握了掌控自己命运的机会和能力。一个对工作负责的人,更是对自己命运负责的人。从这个角度来看,工作是为自己做的。

  责任胜于能力。在现实生活以及工作中,责任经常被忽视,人们总是片面地强调能力。一个人能力强是件好事,但是,如果他不愿意付出,他就不能在工作中创造更多价值。

  而一个愿意为事业全身心付出的工作人员,即使能力稍逊一筹,也能够创造出最大的价值来。当然,责任胜于能力,并不是对能力的否定。一个只有责任感而无能力的人,是无用之人。而责任需要用业绩来证明,业绩是靠能力去创造的。

  责任体现忠诚。忠诚是一种职业的责任感,是一种对职业的忠诚,是对从事职业的敬业精神。一旦养成对事业的忠诚和责任感,我们即使面对逆境,也会鼓足勇气;面对诱惑,也会不为所动。会克服艰难险阻,执著勇敢,发挥潜能,奔向成功并乐在其中。当我们对职业怀感恩之心,对职业的忠诚将变成自觉的行动。对职业的忠诚,也将唤醒我们的责任感、自信心,激发人格的力量。我们会因为要担负的责任而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强,会调动起所有的潜能,发展自己的能力。

  责任不允许寻找借口。借口与责任心有关。一个有高度责任心的人,---------------------------------------------------------------范文最新推荐------------------------------------------------------

  是从来不找借口的。即使工作遇到困难,他努力寻找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是认定了目标后的百折不挠。而一个缺乏责任心的人,考虑更多的是尽力就可心安,而对于完不成任务,因为找到了自以为合情合理的借口,可以向领导交差,就放弃了追求成功的努力。

  学习使我懂得:工作意味着责任,工作呼唤责任,工作需要忠诚,工作要做到更好。

  点击下一页还有更多精彩的责任胜于能力读书心得体会

  责任胜于能力读书心得体会篇一:

  何为责任?简单而言,责任就是一个人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责任就是对工作的完成,就是对职位的坚守,就是对人性的升华;责任意味着付出,意味着奉献。同样的一件工作由于态度不一样,负责程度不一样,所产生的效果也就完全不一样。责任从大道理说,就是最基本的职业精神,从小处来说即一个人做事的基本准则。

  一个人无论能力大小,主要看你对工作、对事情,有没有责任心,敢不敢负责任,如果你的能力再大,很能办事,但由于你骄傲自满,不负责任,很容易办的事情,也会办不好,这就说明,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或者一个不负责任的人,首先失去了社会对自己的基本认可,其次失去了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与尊重,所以讲,这责任是一种俱有至高无上的价值,是人生的一种追求,责任就是对自己所负使命的忠诚和守信,责任就是对自己工作的出色完成。

  33/43

  《孙子兵法》曾经论述过领导者的素质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其中的勇就是有勇气,有魄力,敢做敢当,敢冒风险,勇于负责,勇于承担责任。不仅如此,美国管理学家包莫尔教授提出领导者应具备的10种能力,其中第4种就是勇于负责:对上、下级、客户及整个社会抱有高度责任心。

  可见领导者必须是有责任的人。正如爱默生所说: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

  责任胜于能力!因为工作无小事,责任体现在细节中,负责任就是从细节做起。因此为了这份责任,我们必须吃得起苦,受得起累,脚踏实地,勤奋苦干地抓好每一件小事,在细节中体现责任,在奉献中体现责任。

  既然已从事了某一职业,被安排在一个岗位,就不能仅仅只享受工作带来的益处和快乐,而是必须接受它的全部,即使是屈辱和责骂,那也是这项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工作中不找借口,勇于负责。

  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当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要主动去寻找方法解决,而不是找借口回避责任。要坚信方法总比问题多!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数百次的实验失败都不能磨灭他的信心,当一场大火烧毁了他的全部设备时,他没有被吓到,而是微笑着说:灾难有灾难的价值。我们的错误被全部烧毁了,现在终于可以重新开始了!这种乐观向上的态度,不正是对责任心最好的诠释吗?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地对待每

  ---------------------------------------------------------------范文最新推荐------------------------------------------------------

  一件工作和事情,做一个有责任的人,锐意进取,开拓奋进,获得家庭事业双丰收,迎接崭新的人生。让我们一起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一起感受工作的幸福吧!

  责任胜于能力读书心得体会篇二:

  当下,正值全国上下掀起学习雷锋活动的高潮,国家把诚信建设纳入治国方略,足以说明道德的力量在人类进程中的巨大推动力。花了一整天功夫,一口气把这本《责任胜于能力》的书读完,掩卷之后,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是啊,到底什么是责任?什么是责任感?能力对于责任的承载又是多少?怎样处理好责任与能力的辩证关系?我们个体应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具有什么样的责任感?责任与做人做事又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准则?脑子里忽然就有了许许多多的思想,暂且写一点,也算是没有枉花时间读这本书。

  说起责任,书中说,责任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它伴随着每一个人生命的始终。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会同时扮演着多个不同的角色,而每一种角色又都承担着不同的责任。说到底,从我们记事起,责任便伴随我们左右。孩提时代,父母教我们如何生活起居,如何节约?老师教我们学知识学本领,这时,孩子有责任吗?叫我说,有。因为孩子会从父母和老师眼中慢慢读懂什么叫责任,对于孩子,责任是读书,不打架不偷窃,做一个好孩子;等到稍长大了,孩子便宜懂得了如何为父母分担生活的重负,也会知晓肩上的责任不仅仅来源于父母的辛劳,还来源于整个社会对之影响的潜移默化;等到恋爱、婚姻、35/43

  家庭了,我们会觉得责任更重了,爱人和孩子需要你去呵护,婚姻和家庭需要你去努力的经营;等到父母老了,我们更需要担负起赡养、照顾的责任;往大处说,相对于我们的国家,我们可能会觉得担子更重。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项工作,雷锋同志对待工作象夏天一样热情,正是缘于一种内心的从善和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感,而这种忠诚就是一种责任感的具体体现。今天我们学雷锋,不能单单停留在口头上,也不要总认为雷锋叔叔,三月来,四月走,认为是走过场。其实雷锋精神作为一种时代产物,恰恰是人们精神领域的深层次追求。雷锋同志平常只是做了一点好事,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但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才是植根于我们心灵的通向道德彼岸的航船。为他人做一点小事,也是责任的体现。常言道:勿以善小而不为,说的就是我们不能因为是一件小事而不屑去做,而应该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做起。

  这本书其实是从工作角度展开对责任的论述和辨析的。那么,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怎样具体体现良好的职业精神,展示良好的精神风貌,应具备什么样的责任感呢?责任是永恒的职业精神。如果说智慧和能力像金子一样珍贵,那么勇于负责的精神则更为可贵。我们说,一个民族如果缺少勇于负责的精神,这个民族就没有什么希望;一个单位,一个组织,如果缺少勇于负责的精神,就难以得到发展;到一个人,如果缺乏勇于负责的精神,这个人就会被人轻视。所以说一个人要做好工作,首先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工作中,一个人有责任感,那他即使能力稍差点,工作也会非常出色。因为这个人有责任感,必然

  ---------------------------------------------------------------范文最新推荐------------------------------------------------------

  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某种情况下,可以弥补其能力方面的不足。而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如果缺少责任感,那么,也不会使组织得到最满意的效果。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说,光有责任感也不能圆满组织的愿景,因为,如果光有责任感,而没有与之匹配的知识和能力,同样不能圆满。比如说,我们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人从事高科技产品的研发,除了例外,这个人即使再有责任感,但囿于其能力,同样不会有好的结果。所以说,责任是建立在能力的基础之上的,能力能够承载责任的意义所在之处就是:责任依赖于能力,而能力需要责任。无论一个人多么优秀,他的能力都要通过尽职尽责的工作才能完善地展现。责任体现出一个人责任感的强弱,能力则可以表现为一个人办事的效率。在工作中有责任感有能力才是精英,有能力、无责任感可能会坏大事,而无能力又无责任感的人就可想而知了。有责任感,无论你身处何职业,何岗位,都能集理想、信念、道德、品格于一身。

  作为一名人社人,我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责任感?在工作中又怎样体现工作能力呢?我们都知道,人社部门承担着社会基础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民生领域的重要部门,责任可谓重大。而且,我们通常接触的都是最低层的普通老百姓。特别是我们从事维权工作的人员,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难以干好这项工作的。有责任感,你就可以做到对每一名劳动者笑脸相迎,也许你的一句暖语,可以使得他人心情开朗,摒弃前嫌;有责任感,你就会在工作中耐心地倾听劳动者的

  37/43

  心声,为他们排忧解难;有责任感,你就可以在调查处理具体案件时,恪尽职守,严于律己,服务到位;有责任感,你就会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崇尚清廉,与人为善。在该书中,有一句话叫: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任的人。如果你有足够的责任意识,你将会变得足够强大,我们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也会因为你的这份责任感而变得非常精彩和荣光。

  我们今天讲诚信也与责任感具有相通之处。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我们国家的诚信机制似乎是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因此,我们说,诚信机制的丧失,需要我们国人好好地反思。我们讲责任感,其实就是在讲诚信。你对工作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正是一个人诚信度的一个反映。做好一项工作,应从诚信开始。有诚信,才有责任。诚信,来之于善良本性的发散,而责任感使诚信更具有耀眼的光芒。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市场上假药、假食品泛滥,就是因为有部分人缺乏诚信,缺乏责任感造成的。所以,要我说,一个诚信的人通常也具有较强的责任感。这就回到我开头说的责任感与做人做事应遵循什么样的准则。

  说到底,责任就是勇于担当。对工作善始善终,尽心尽力,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推卸责任,高效工作的同时,也提升你的能力。读这本书的意义在于我们要领会这些道理。强调责任,并不是说能力是次要的,相反,具有良好责任感的人,他会尽可能地弥补自身知识或某些方面的不足,把工作做到最好。读一本书,就是与一个高尚的人对话,如果说我以上所写还很有些浅显,但我们至少可以从中学到:我们都应该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范文最新推荐------------------------------------------------------

  责任胜于能力读书心得体会篇三:

  近期,我选择了《责任胜于能力》这本书来阅读,这本书主要从八个方面和很多个具体的事例来告诉大家责任的重要性!

  现在的社会并不缺少有能力的人,但每个企业真正需要的则是极有能力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才!就像一位伟人所说人生所有的履历都必须排在勇于负责的精神之后。在责任的内在力量的驱使下,我们常常油然而生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归属感。正是这样,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才会给别人信任感,会吸引更多的人与自己合作。

  责任和我们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有人说假如你非常热爱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天堂;假如你非常讨厌工作,你的生活就是地狱。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中,有大部分的时间和工作是联系在一起的,责任就是对工作的出色完成,责任就是忘我的坚守,责任就是人性的升华,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我们的学生负责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负责!

  当我阅读第一部分责任,对使命的忠诚和信守。这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是我感受颇深,故事介绍的是美国独立企业联盟主席杰克*法里斯曾对人说的自己少年时的一段经历在杰克*法里斯13岁时,他开始在他父母的加油站工作。那个加油站里有3个加油泵,2条修车地沟和1间打蜡房。法里斯想学修车,但他父亲让他在前台接待顾客。当有汽车开进来时,法里斯必须在车子停稳前就站到车门前,然后检查油量、蓄电池、传动带、胶皮管和水箱。法里斯注意到,如果他干得好

  39/43

  的话,顾客大多还会再来。于是,法里斯总是多干一些,帮助顾客擦去车身、挡风玻璃和车灯上的污渍。有段时间,每周都有一位老太太开着她的车来清洗和打蜡,这个车的车内地板凹陷极深,很难打扫。而且,与这位老太太极难打交道,每次当法里斯给她把车准备好时,她都要仔细检查一遍,让法里斯重新打扫,直到清除完每一缕棉绒和灰尘,她才满意。终于,有一次,法里斯实在忍受不了了,他不愿意在伺候她了。法里斯回忆道,他的父亲告诫他说:孩子,记住了,这就是你的工作!不管顾客说什么或做什么,你都要做好你的工作,并以应有的礼貌去对待顾客。父亲的话让法里斯深受震动,法里斯说道:正是在加油站的工作使我学习到了严格的职业道德和应该如何对待顾客,这些东西在我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故事里父亲的话孩子,记住了,这就是你的工作!不管顾客说什么或做什么,你都要做好你的工作,并以应有的礼貌去对待顾客。让我感触很深,作为教师的我,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调皮的学生或者说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我们同样要耐心的用自己的爱心去教育学生,而不是厌恶他们或是其它。就像书上说的,既然已从事了一种职业,选择了一个岗位,就必须接受它的全部,就算是屈辱和责骂,那也是这项工作的一部分,而不是仅仅享受工作给你带来的益处和快乐。就算我们的学生在顽皮,我们同样不能丢弃他们,而是要勇于面对,耐心教育,使之成才。而我们的责任就是教育好我们的学生。面对职业,面对自己的工作岗位,我们应时刻记住:这就是你的工作,不要忘记你的责任,工作呼唤责任,工作意味着责任。

  ---------------------------------------------------------------范文最新推荐------------------------------------------------------

  在第二部分里,介绍了工作中责任胜于能力这个内容。

  人生所有的履历都必须排在勇于负责的精神之后。责任能够让一个人具有最佳的精神状态,精力旺盛的投入工作,并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当要执行任务时,逃避责任的人会对自己或同伴说算了,太困难了,到时老板过问起来,我们就说条件太缺乏。或者说不去做了,到时对老板说人手不够。这样的员工,多么令人失望啊!他们不仅是逃避责任,更是对自己能力的践踏,对自己开拓精神的扼杀。逃避责任的人,也许可以得到暂时不执行任务的清闲,但却失去了重要的成长机会你什么都不做,到哪去学习技能,哪去积累经验呢?的确,富有责任感的员工,富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员工,他们绝不会在没有努力的情况下就事先找好借口,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完成公司交给的任务。条件不具备,他们会创造条件;人手不够,他会知道自己要多做一些,多付出一些经历和时间。他们不管被派向哪里,都不会无功而返,都会在不同的岗位上让能力展现出最大的价值。我们在工作中同样会有很多自我挑战的机会,一些工作并不是什么硬性的规定,这些工作自主性较大,可自己拿主意要不要做,当然,不做可以得到暂时的清闲,但是清闲的同时,自己也等于放弃了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的发挥和展现的机会,或者说,有些工作草草应付等这些行为都是对工作的不负责任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任。

  在我读第六部分拒绝借口,勇于负责。时,责任止于我这个标题深深印入我的脑海。美国总统杜鲁门上任后,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摆了个

  41/43

  牌子,上面写着bookofstophere,翻译成中文是:问题到此为止。意思就是说:让自己负起责任来,不要把问题丢给别人。由此可见,负责任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精神。看到这里想起了我刚上班时的一个现象:因为自己不是师范类学校毕业的,刚上班的那段时间,状况真是不断,尤其是学生管理这方面,老是有问题,结果总是去麻烦班主任老师,但当我再去上课的时候,当他们班主任老师不在的时候,我的课堂仍然出现问题对自己的课堂负责,谁上课谁负责!这就给我们的课堂提出了要求,给我们自己提出了要求,我们的课堂要自己负责,学生出现问题要自己想办法解决。现在想想当时我找班主任老师帮忙就是逃避问题、逃避责任的表现。责任止于我在我们的工作中这句话将会使我受益匪浅。

  在第八章中总述了责任:人生成就的基石。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你所做的努力并不完全是为了老板,你归根结底是为自己而工作。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老板问他是否可以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答应了。但老木匠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了,用料也不那么严格,做出的活也全无往日的水准。总之,他的敬业精神已不复存在。这座歪歪扭扭的房子建好后,老板并没有说什么,只是把钥匙交给了老木匠。这是你的房子。老板说,我送给你的礼物。老木匠一生盖了多少好房子,最后却为自己建了这样一座粗制滥造的房子。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对待自己的工作敷衍了事:我只不过是在位老板打工。这种想法颇具代表性,在他们看来,工作只是一种简单的雇佣关系,做多做少,做好做坏对自己的意义并不大。这种想法其实是大错特错的,---------------------------------------------------------------范文最新推荐------------------------------------------------------

  如果你只把工作当成一种养家糊口的手段,那么你一辈子也只能成为工作的奴隶,只有时刻站在事业的高度对待你目前的工作,并把它当成事业的起点,你才能真正的走上成功之路。

  书中介绍并通过大量的实例告诉我们:责任,对使命的忠诚和信守责任胜于能力承担责任,充分释放人生潜能尽职尽责,让责任成为习惯细节体现责任,责任决定成败拒绝借口,勇于负责责任,创造卓越责任:人生成就的基石一系列的话题,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在工作中责任的重要性。

  最后用托马斯*爱迪生的一段话鞭策自己。责任心将你的身体与心智的能量起起契而不舍得运用在同一个问题上而不厌倦。大多数人都在做事,从早忙到晚,也很努力。但是假如你们将你们的责任感运用在一个确定的方向、一个目标上,你们一定能够成功。

  所有成功者的标志都是他们对自己所说的和所做的一切全部负责。作为教师,我更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对我们的工作负责,对我们的学生负责,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43/43

篇十八: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毛泽东《实践论》的主要内容与理论贡献

  作者:刘凯

  来源:《卷宗》2016年第01期

  摘

  要:《实践论》产生于“九一八”事变、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这样的国内、国际背景之下。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揭露了当时党内存在的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错误。《实践论》对“实践”的含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阐明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还论述了认识产生和发展的总过程、总规律。作为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实践论》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毛泽东;《实践论》;主要内容理论贡献

  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与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顽强斗争过程中,产生了《实践论》等一系列科学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理论成果。在探讨《实践论》的主要内容与理论贡献之前,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下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1《实践论》写作的历史背景

  国际方面,在1929—1933年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德意日等国的法西斯势力趁机上台执政并积极扩军备战。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为避免自己遭受损失,纷纷采取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苏联对长期奉行的战略、策略进行了调整,不再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共产国际也指出“不要机械地把一国的经验搬到别国去,不要用呆板格式和笼统公式去代替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析”[1]。国内方面,“九一八”事变拉开了日本对华战争的序幕,同时也造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十分必要且可能的。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党员和干部,从思想上、理论上彻底清算主观主义的错误,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一)对“实践”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对实践及其与认识关系的论述,但是他们的思想都受到时代、阶级的局限而无法实现质的飞越。同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西方哲学家一样,他们普遍颠倒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将其虚幻化、非物质化处理。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人们对实践的理解终于走出了历史的桎梏,不再局限于精神范围。毫无疑问,马、恩、列等人科学的指出了实践的本质,然而他们关于实践的论述散布于众多著作中,十分零散。和他们相比,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明确、深刻、具体地阐述了什么样的活动才是实践,从此实践以它的本真面目出现在了中国哲学史的长河中。

篇十九: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实践论》心得体会3篇

  《实践论》是毛泽东最出色的哲学著作之一,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根本线索,结合中国详细的社会实践,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深刻地提醒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毛泽东之所以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问题,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根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特征;二是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轻视实践,造成中国革命的严重损失,用实践的思想教育广阔党员和干部,具有现实针对性。《实践论》对认识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立的道路上出现的社会性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有必要再读《实践论》一文。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开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开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通读《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一、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

  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人的勇气与信心与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规律性的了解程度直接相关。这对于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年轻人,我在学习、工作、生活都会面临各种时机与挑战,而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加深认识,才能增加对各项实践活动的信心。

  在进入市社会福利中心工作之前,我对我国的民政事业,尤其是社会福利事业认识不全,了解不深。通过在一线岗位的实践,使我对民政工作、社会福利工作本身有了新的理解,更好地指导我的工作思路,增强了我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深深爱上了这一份重要而且充满公益意义的工作。

  二、掌握正确的实践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我认为,掌握实践的方法,主要从实践的特性入手。

  第一,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当地,因此要防止刻舟求剑似的错误。

  第二,实践具备部分性和偶然性。部分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表达根本的、普遍的规律,因此要防止守株待兔似的错误。

  第三,实践具有层次性。在某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第四,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详细效果。

  实践的这四个特性共同作用形成了人类实践的局限性。正因如此,掌握正确的实践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预防经历主义和教条主义。正如我在福利院照顾那里的老人,他们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而不能自理生活,所以在为他们进展穿衣喂食等最根本的效劳时,都要因人而异慎重选择适合他们的方式方法。

  三、总结正确的实践经历教训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历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

  在总结的过程中,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开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历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历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为可贵,从教训中学习进一步使人提升;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在经常地总结中不断地升华自己的认识,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开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我的学习、工作、生活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还要继续认真学习它,做到知行合一,从而更好地参与实践,在各项实践活动中收获成功。

  毛泽东的《实践论》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当时党内出现了两种阻碍革命开展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历主义。为了推动革命的开展,毛泽东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这种错误思想,从而著成此书。又因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题名《实践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根底上,结合中国详细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提醒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根据我个人的看法,这篇文章主要的构造是这样的:

  一、介绍马克思认识论的根本观点。毛泽东在写这篇文章时,他开始向人们说明:人的认识是由实践产生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里简要介绍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并简要的介绍了认识论的主要观点。

  二、进入文章的精华部分,比较详细的分析人的认识如何从实践发生,又如何效劳于实践。这里,他认为认识应该是这样的,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

  对于认识的深入过程,毛泽东通过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和对战争的例子,更加透彻的说明了基于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的逐渐深化活动。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

  这里,毛泽东谈

  到认识的能动作用,即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三、概括全文,从时代责任讲起,提出当时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任务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深层次的领悟事情的本质,也就是理论,才能更好的掌控事物。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离不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认识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根底。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战争的认识等,皆是如此。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到达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成功,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新开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结晶。它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与行

  的关系问题,用科学的认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根底。作为新世纪青年的我们,应该继承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并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

  任何事物的诞生均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实践论》也同样如此。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7月创作的,当时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历主义,这严重妨害着革命的开展。正因如此,毛泽东站在中国开展大局的高度,深刻揭露了这种不好现象,对推动中国革命的开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总体来看,由于毛泽东的个人魅力和文学底蕴,这篇文章不仅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线,同时还充满了文学气息。通读全文,有这么几个哲学观点对我深受启发:

  第一,实践是熟悉的、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简单来说,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熟悉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到达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熟悉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假设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的内在实质,其实就是阐述了熟悉实践再熟悉的实践路线。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当然,实践要注重方法。要准确掌握运用实践的方法,我们首先必须认识和了解实践的特性。通过学习和思考,我认识到实践有这样几种特性:一是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实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二是具备部分性和偶然性,某种部分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表达根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三是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四是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详细效果。正是因为实践具有这些特性,其共同作用,便会对人类实践产生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并形成一种隐蔽性或者说是局限性。因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部分的详细实践,来完全否认或肯定某种熟悉,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详细实践所得出的详细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认或肯定某种熟悉,同样是不充分的。概括起来说,详细实践只能用以证实详细结论,根本实践只能用以证实根本结论,普遍实践那么可用以证实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部分上升到根本、从根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实客观事物的真理。当然,这个过程中,经历主义和教条主义这两大禁忌产生的土壤很是肥沃,我们必须慎重预防。这篇文章,从本

  质上深刻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经历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不良倾向,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宏大推动作用。

  第三,实践要注重总结。

  总结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熟悉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历中学习,在再熟悉的环节上下功夫。不管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开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要弄清情况,又要理出头绪;把经历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历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开展。从而,形成实践、熟悉、总结、再实践、再熟悉、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对于像我一样的工商干部来说,我们的详细工作,可以说,其本质上其实也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一个熟悉的过程。我们的工作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与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详细的工作中去探索去总结,在实践中总结经历,用经历再去熟悉,真正实现实践和熟悉的二者统一。所以,只有正确对待实践与熟悉过程中的辨证关系,才能科学地推动我们的工作协调开展。

推荐访问: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实践论 主要内容

版权所有:新维文档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新维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新维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50341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