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代表性的媒体融合概念(8篇)

时间:2022-11-20 15:45:11 来源:网友投稿

国内外代表性的媒体融合概念(8篇)国内外代表性的媒体融合概念  概念的源流  融合一词是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核心。  国外源流  媒介融合0(Media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内外代表性的媒体融合概念(8篇),供大家参考。

国内外代表性的媒体融合概念(8篇)

篇一:国内外代表性的媒体融合概念

  概念的源流

  融合一词是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核心。

  国外源流

  媒介融合0(Media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DeSofaPool)提出"1983年他在其5自由的科技6(八"TechnologiesofFreedom)一书中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0(theconvergenceofmodes)"他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径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随着媒介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媒介融合呈现出诸多全新的特质"媒介融合的核心思想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电视!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0.近几年,不断有西方学者尝试对/融合新闻0或/融合媒介0做出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利伯格传播学院教授LarryPryor认为,/融合新闻发生在新闻编辑部中,新闻从业人员一起工作,为多种媒体的平台生产多样化的新闻产品,并以互动性的内容服务大众,通常是以一周七日!每日24小时的周期运行"0.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将/融合媒介0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0"-2003年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李奇#高登(RichGordon)便根据不同传播语境下Convergence所表达的含义归纳了美国当时存在的五种/媒介融合0的类型:1!所有权融合(ownershipC"nvergenee);2!策略性融合(Ta"tiCalc"nvergenee)3!结构性融合(StructuralConvergenee);4!信息采集融合(Information一gatheringconvergenee);5!新闻表达融合(St"rytellingorpresentationeonvergenee)"

  同一年,美国的另一位学者戴默(Lor1Delno)和其他几位在美国鲍尔州立大学(BanStateuniversity)任教的学者在融合连续统一体:媒介新闻编辑部合作研究的一种模式中也提出融合连续统一体。这个新概念"他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媒介当时的实际情况界定了“融合新闻”的几种模式以及每一种模式的具体含义:1.交互推广(Cross一Promoti"n),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相互利用对方推广自己的内容,如电视介绍报纸的内容"2.克隆(cloning),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不加改动地刊播对方的内容"3.合竞(copetition),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如一家报社的记者编辑在某电视台的节目中对新闻进行解释和评论,某一媒介为自己的合作伙伴提供部分新闻内容等"4.内容分享(Contentsharing),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定期相互交换线索和新闻信息,并在一些报道领域中进行合作,如选举报道!调查性报道等,彼此分享信息资源,甚至共同设计报道方案,但各媒介的新闻产品仍然是由各自的采编人员独立制作的"5.融合(Convergence),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在新闻采集与新闻播发两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他们的共同目标是利用不同媒介的优势最有效地报道新闻"多个媒介的记者编辑组成一个共同的报道小组,策划新闻报道并完成采编制作,并且决定哪一部分内容最适合在哪个媒介上播发"2美国南佛罗尼达大学大众传播学院助理教授KennethG.Killebrew在2004年出版的专著5管理媒介融合:记者合作的路径,以及2005年美国出版的一本论文集5媒介组织与融合:媒介融合先驱案例研究6(油dz."分脚刀jzatz.助5and

  命刀v巴曹即Ce:casestudz.esof旋dz.aCOnVel曹enc"Pz.oDeerS),-都是在媒介组织研究层面上获得的成果"西方学者还研究了/融合新闻0在媒介集团中的流程管理"/在多媒体的或融合的新闻编辑部中,制片人和分配总编辑的角色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他们现在要考虑的已经不仅仅是在电视新闻中报道什么与如何报道,他们必须决定如何最好地同时在报纸!广播电视和在线平台上完成新闻报道"0.西方学者关于/融合新闻0研究的一个更有意义的观点是:新闻编辑部在融合媒介的时代将由传统的新闻传播管理转向/知识管理0"StephenQuinn的5融

  合新闻:多媒体报道基础6用了整个第七章来谈这个问题,标题就是/智慧的新闻编辑部:知识管理与融合0"他认为随着新闻来源和信息渠道的剧增,在多种媒体融合的新闻编辑部中,记者!编辑的主要职能已经不是采集新闻,而是对浩如烟海的新闻和信息进行筛选和重新组合,使这些杂乱的信息呈现出相互联系和深刻意义,并使其转化为知识"新闻从业者的工作也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知识生产与管理的工作".

  2006年4月,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副院长BrianBrooks教授在中国人民大

  学的前沿学术讲座中,也专门指出/媒介融合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据有关学者考究,融合一词来源于拉丁语

  convergere,原意是

  “走到一起(comingtogether)”。该词最早于

  1713年出现在英国的著名自哲学家威廉·德汉(WilliamDerham)

  的《物理神学》

  (Physico-Theology)一书中,意指

  “光线的聚合和发散(convergenceanddivergenceoftherays)”。进入

  19世纪后期以来,convergence开始大量出现于科普小说以及生物学、气象学、地质学、数学、人类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和领域。而且,在不同领域中,convergence渐渐形成了一个大致相同的定义———用于描述事物日益汇集且不断趋于相似的过程。

  20世纪

  60年代的麦克卢汉

  (McLuhan)。在麦克卢汉

  “媒介即信息”的视野里,没有一种媒介能够独立存在。“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媒介。文字的内容是言语,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内容,印刷又是电报的内容一样”。这种媒介观事实上便已包含媒介融合思想的基因。但据观察,媒介融合的实际运作其实早在此之前便已有之。

  20世纪

  20年代,美国论坛报业公司就在其旗下的《芝加哥论坛报》

  (ChicagoTribune)和

  WGN广播电台之台进行了一些融合实验。在

  20世纪

  40年代中期,《芝加哥论坛报》、《纽约时报》、《迈阿密先驱报》等美国报纸也曾以无线电广播的方式,向数以万计的家庭传真机发送报纸。而电视普及以后,报纸的图文内容经由一种信息传视系统也得以在经过改装的电视机的屏幕上观看。

  20世纪

  50年代,一些报社就拥有自己的电视台,并且共享一些信息资源;而美国的合众国际社(UnitedPressInternational)也已开始要求文字记者提供新闻数据的影音文件、录音档,以利广电媒体使用。不过,convergence一词真正进入传播研究领域,已是

  20世纪

  70年代中叶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获得发展之后的事。在报纸和广播电视的合作与融合日益推进的同时,欧美国家的电信和网络商们也联合起来开发出了数字转换(digitalswitch)、增值网络服务(VAN,valueaddednetworkservices)等新的产品和服务,而电信和广播电视商们的融合也随着铜芯同轴电缆(coppercoaxialcable)技术的成熟而日渐明显。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未来学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

  (NicolasNegroponte)在麻省理工学院媒介实验室(MediaLab)的筹建演讲上,率先提出了

  “‘广播电视业’、‘计算机业’和

  ‘印刷出版业’将在数字化浪潮下呈现交叠重合的发展趋势”的观点,并用

  “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机、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尼葛洛庞帝

  “传播与资讯通讯科技终将汇聚合一”的思想可以说是媒介融合思想的真正萌芽;但媒介融合真正作为一个学理概念,则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伊契尔·索勒·浦尔(IthielDeSolaPool)首先提出。

  在

  1983年出版的《自由的科技》(TechnologiesofFreedom)一书中,浦尔首次提出了

  “形态融合(convergenceofmodes)”的概念,认为数字技术的发展导致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电信业的边界慢慢消失,各种媒体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当时,随着互联网、数字压缩等技术的发展,以及西方国家媒体商业化、市场化和规制放松的推进,媒介间的融聚、汇流已日渐得以显现和证实。一方面,传统媒体的“触网”进程不断加快,其中报纸在经过用

  电话线或者电缆传送电子版报纸以及利用

  BBS系统推出在线版等探索和实验之后,终于在

  1987年成功将报纸内容送上了互联网;另一方面,媒体产业为了争取最大多数的受众,也从

  1980年代中期开始纷纷组建跨媒体集团,从而使得内容更容易在不同的媒介平台之间传播。在这种背景下,媒介融合被认为是电信、媒体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力,并日渐成为一个在学界和业界都备受关注的焦点议题。如,根据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李奇·高登(RichGordon)的说法,1994年

  《纽约时报》

  就在一篇有关

  《圣何塞信使报》

  网络版的报道中,使用了“一次媒介融合(AMediaConvergence)”的小标题。该文认为所有的报纸负责人都相信,技术变革正带来所有媒体的融合。到

  2000年初,当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宣布合并时,融合一词就已经非常普遍地与“电子内容的传送”联系在一起了。

  国内发展

  二十一世纪初期,国内就有一些学者从单个或者多个媒介融合的实例(比如网络与电视!报纸与电视!手机与报纸等)出发,进行了媒介融合的思考,但是没有明确提出这一概念"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是根据自己出访美国的经历,较早在中国内地提出并推介西方/融合媒介0理论和实践的学者"蔡雯指出,/融合媒介0与/融合新闻0是目前传媒业全球性发展的前沿课题"传统大众媒介的数字化生存和普通公众对新闻传播的/分享0成为新闻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

  香港树仁学院新闻传播系宋昭勋针对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进行了溯源及内涵分析"文章分析了新闻传播学中Conyergence一词的不同涵义,汉语翻译,最后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21世纪的记者应该认清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努力加强跨媒体传播技巧训练,成为具备以多种形式进行写作和传播能力的融合记者(eonvergeneej"urnalist)"0.

  2006年,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咎廷全在5传媒产业的产业融合及组织创新趋势6一文中,就媒介现有的四大产业一一电信!互联网!多种类出版和广播电视的融合,提出传媒产业融合基本上要经历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三个阶段"并指出,技术革新开发出了替代性或关联性的技术,上述四大产业各自拥有的分立的信息传输平台逐渐走向统一,信息接收终端也在形式与功能上实现了统一,并且各个产业的信息传输机制逐渐都能够实现双向和单向并存的信息传输,在大容量信息内容需求的推动下,带宽的要求都逐渐由低向高转变,从而各产业的技术!业务和市场范围出现了多方位的渗透!融合与交叉,产业间企业由原来无竞争走向竞争,并在竞争中谋求各种各样的合作,以期在新的市场!新的业务领域占有一席之地"3也有学者认为,融合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合

  是为了更好的/分0"通过融合达到更高层次的多样化,这才是媒介融合的终极目标".

  郑瑜在5媒介融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观6中指出,媒介融合是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观"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新媒体不可能/速胜0,传统媒体也不可能像某些学者精算的那样/速亡0"但有一个事实又不容争辩:如果离开网络和数字服务,报纸将没有未来"报纸的未来必须建立三个平台:数字平台!网络平台!移动平台"这就需要实现媒介融合"作者认为,媒介融合首先是传播技术的融合"即两种或多种技术融合后形成新传播技术"对报纸而言,便是纸质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资源与受众资源上的深度开发与互动,重塑传统报纸的业务形态,实现报业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

  匡文波!王丹黎在5新媒介融合:从零和走向共赢6中提出媒介融合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媒体之间的整合与并购,力图在传媒业中以规模出效益"二是不同媒体之间的交融与互动,主要指在不同媒体自荐,传播方式和内容的相互借用,以促进共同发展"

  每一种传统媒体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些核心技术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数字技术的出现,将所有的传播技术都迅速融合成一种普通的计算机可读的数字形式"传统印刷媒体的编辑!排版和印刷技术基本上实现了计

  算机处理;电视媒体将制作好的视频放到互联网上进行再次传播;出版社将图书放到网上书店,使出版和流通领域得到了充分利用;数字电视把计算机处理器引入每个家庭,反过来,家用计算机也可以收看电视节目"总之,各种媒体都在数字技术的平台上,把其各自独立的技术融为一体"可以说,数字时代的技术为媒体技术注入了催生剂,实现了媒体技术的融合,为其他方式的媒体融合提供了可能"

  以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合并为例,两者的合并不仅仅是产权制度上的合并,同时兼容并纳了不同的技术"以杂志起家的时代公司抓住新兴的摄影技术,在杂志上大量采用图片报道,成为图片新闻的先驱和出版业大亨"到70年代后期,时代集团已经拥有全美第二大有线电视系统,有线电视己经成为时代集团最大且发展最快的部门,其产业利润几乎占到总盈余的一半"时代公司和华纳公司合并后,公司继续根据技术发展,大力发展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业务"在兼并了有线电视新闻网后,公司的卫星覆盖面积扩大到可以覆盖200多个国家的9000万用户"时代华纳总裁Levin认为,未来有线电视和电话通信业务以及电脑技术的合并不可扭转"因此,时代华纳公司不单纯追求公司规模,而是将兼并的落脚点放在技术上,从而出现了2000年初世界第一大传媒集团与全球最大的互联网接入服务商美国在线的合并案"两者结合后,时代华纳走在了影视技术和网络技术发

  展的前列,成为全球范围内真正的媒体/巨无霸0"-

  背景

  技术背景、消费者背景和产业背景共同促进或制约着媒介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1、决定什么是可能的——媒介融合的技术背景

  无论是数字摄像机、非线编辑、数字压缩、数字分配矩阵、节目复用、数字微波、数字调制解调技术,还是数字机顶盒、数字视频存储器、数字视频/音频接收器,都广泛地运用于媒介内容制作、播出分配、传输及接收等各个核心环节。技术力量改变着媒介的现有特征。以广播为例,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广播正由模拟转为数字,由单向传输为交互传播,由区域业务转为全国乃至全球业务。传统的单一属性(如平面媒体、音频媒体、视频媒体等)的媒介终端向视听多媒体终端进化;以往只有单一服务的网络(如电话网和有线电视网)可以不同程度地承担其他网络的职责;一直局限于特定业务的媒介组织也开始在政策的允许范围内尝试着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能不能”的问

  题被技术一个个肃清,在这种状态下,消费者的想象力可以无限延伸,媒介产业组织的发展空间及市场机会也相应增长。

  2、决定什么是需要的——媒介融合的消费者背景

  是音频还是视频?是新闻还是综艺?是游戏还是商务?是点播还是广播?……媒介消费者的需求一直在变化,并且由单一转化为多元,由迎合转化为选择。

  一国的经济状况对消费者影响重大。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需要关注两个系数:一个是通过食品支出总额和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之比体现消费者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另一个是基于对分配平等程度的判断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7.7%,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这一数字说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已接近富裕。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我国的基尼系数却年年增高——1990年为0.343,1995年为0.389,2000年为0.417,2004年为0.458,已远大于0.3-0.4之间的相对合理范畴,这表明我国居民的贫富差距过大。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可用于食物之外的消费相应增加;贫富差距扩大,则引发社会阶层的碎片。

  具体到传媒领域,一方面,收入、文化及适应力的差异使消费者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不再趋同。黄升民教授认为社会阶层的碎片“使原有的社会阶层经由社会观念达到集体行动的逻辑发生了某种断裂,社会观念的利益化和个性化倾向明显”,传媒的“大众时代”正过渡为“分众时代”。

  另一方面,消费者的角色由受众变成用户。在受众时代,媒介消费基本免费,媒介传播只是单向的点对面方式,并且媒介传播的内容较少,媒介经营重视收视率、收听率或覆盖率。到了用户时代,媒介消费者则按需缴费,通过媒介平台与运营商、内容商以及其它组织,消费者充分互动,实现点对点的传播。当然,这些需要海量的内容作支持,媒介的经营开始重视用户的争夺及对用户价值的深度挖掘。

  3、决定什么是允许的——媒介融合的产业背景

  媒介融合涉及广播、电视、电影产业、信息通信产业、电子制造产业、出版产业等多个产业,各个产业的规模、组织、市场结构及组织的市场行为都在不同的层面促进或制约着媒介融合的范围和程度。目前对媒介融合影响最大的分别是广播电视产业和电信产业。这两个产业控制着庞大的信息内容、传输网络及受众和用户,媒介融合“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特性需要在业务、网络等领域冲破上述产业间的壁垒。针对媒介融合的趋势,各国为了市场的有效竞争及产业的更加繁荣,纷纷制定、出台或修改广播及电信法规和政策。

  美国首先于1996年颁布《电信法》,放宽了对广播电台、电视台所有制的限定,并打破对媒介种类的限制和隔绝,允许电话公司参与有线电视市场的节目竞争。接着欧盟于1997年发布《迈向信息社会之路》,规定不同的网络平台都能一同传送电话信息、电视信息和电脑信息和数据,认为网络融合不仅是不同技术的融合,而且是不同业务(包括各种电信、电视、广播和电脑图像及文本数据业务,以及交互型多媒体业务)的融合,这种融合可以让用户通过地面广播网、卫星网、电缆网和宽带电话线(如ADSL)享用各种

  宽带数字业务。2003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英国通信法》,设立了由先前的电信管制局、独立电视委员会、广播管制局、BSC广播标准委员会和无线通信管制局5家合并而成的通信管制局OFCOM,管制方式从分裂变为统一,改变了广播电视行业单向进入电信行业的传统格局。2004年4月,韩国国会通过了新修订的《广播法》,允许进行卫星数字多媒体广播,电信公司韩国SK电讯通过开展卫星DMB业务进入广播领域。

  在我国,虽然75号文件明文禁止广电和电信的互相渗透,但媒介融合的潮流不可阻挡,在IP电视、手机电视等业务上,不少企业已经在不抵触政策的前提下,做了一些试验和探索。利于媒介融合的政策有待出台,因为这些政策在保证技术顺畅过渡,为革新创造机会,设定正确的协作标准,有效引导市场走向,以及通过影响市场结构使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对媒介融合起着关键作用。

  内涵

  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将媒介融合界定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这一联盟是指纸质媒介、广播媒介、电视媒介和网络媒介等共同形成之盟。

  与AndrewNachison有所不同,美国西北大学李奇#高登教授对/媒介融合0的类型进行了探讨、划分,经常被学者们提起的是其/五种融合0说:(1)所有权融合。大型传媒集团拥有不同类型的媒介,实现不同类型媒介之间新闻资源与内容共享。(2)策略性融合。指所有权不同的媒介之间合作共享。(3)结构性融合。这种融合同新闻采集与分配方式有关,如美国5奥兰多哨兵报6雇用一个团队制作多媒体的新闻产品,能够在不同类型媒介平台上进行传播。(4)信息采集融合。当今的信息采集技术与传播技术完全能够保证新闻从业者以多媒体融合的新闻技能完成新闻信息采集。(5)新闻表达融合。主要指记者和编辑综合运用多媒体的、与公众互动的工具与技能完成对新闻事实的表达。

  媒介融合的概念应该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概念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等等;而广义的媒介融合.则范围广阔,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

  素的融合。广义的媒介聚合.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的过程,狭义的-媒介聚合.则是发展的最高阶段

  在我国现有国情条件下,媒介融合的内涵主要包括:物质即工具层面的融合、操作即业务(包括新闻业务和经营业务)层面的融合、理念即意识层面的融合,有赖于制度(规制)创新提供保障。

  一是物质层面的融合。即工具层面的融合。媒介作为传播信息和观念的工具,得益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其功能相交融、被打通,/你0中有/我0、/我0中有/你0。报纸网络版、电子报自不必说,网络电视、网络广播也是如此。/电视可以在网络上同步视频直播,也可以在播出后随时点播收看;传统广播也与互联网结合,出现了网络广播。网络广播有两种形态:一是广播节目的在线直播和点播;二是专门的网络电台0。?你说它是电视吧,然而它又不是通常所见的电视,而是和网络联姻、受众可以随时掌握收看的主动权和对线性传播的特点有所突破的电视;你说它是广播吧,然而它又不是原先意义上的广播,而是借助于网络可以把声音传得更远的广播。物质(工具)层面的融合,这是媒介融合的基础,也是媒介融合中的一项相当重要的实质性内容。

  二是操作层面的融合。即业务(包括传播业务和经营业务)层面的融合。这种融合,基于前一种融合,或者说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前一种融合决定的。没有物质(工具)层面上的融合,就不会有对工具加以操作的新闻业务层面上的融合,也就不会有利用工具进行赢利运作的媒介经营层面上的融合。媒介融合要求新闻从业者,掌握为不同媒介做报道所必须掌握的、与以往为单一媒介和特定媒体供稿时有所不同的操作技能,能撰稿、能摄影、能摄像、能编辑(根据不同媒介的要求而胜任愉快地进行编辑),通文字、通声频、通视频、通网络。几乎是无所不能,而不是只具备其中的一样技能。这是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从业者与先前的新闻从业者呈现出很大不同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与新闻实践的需要相对接的新闻教育,就不能不考虑来自新闻业界的很高的呼声。媒介融合还要求:媒体在进行经营时,要在机构设置、资本运营、具体操作等方面,按媒介融合的要求而有所整合、进行联

  动,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各自独立运营。

  三是理念层面的融合。即意识层面的融合。在被现在的人们称为传统媒体的时代,不同的媒介之间疆界分明、互不交融,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实行媒介融合。

  与此相对应,人们对媒介及媒介之间关系的理解相对比较刻板,体现出思维空间封闭和狭窄的特点。这是与当时的时代特点相一致的,也是与媒介形态的实际情况是相吻合的。在今天,在媒介融合实践先行的情况下,业界人士和学界人士对此实践从观念层面作出了积极回应,从而形成了对其基本面的如下共识:(1)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新媒体技术和其他诸多因素共同发挥了作用,媒介之间确实出现了融合的趋势;(2)这一趋势,对于媒介形态确实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或改变了原有的媒介形态,或催生了新的媒介形态;(3)在此情势下,确实需要媒体负责人、新闻从业者作出多方面的调整和努力,以与此相适应;(4)同任何事物都有客观规律一样,媒介融合也有其规律,确实需要从规律性方面对媒介融合进行探讨、认识和把握。以上有关媒介融合的理念,体现出两种融合:中国原有媒介发展理论观点中依然具有生命力的部分与新的媒介发展理论观点的融合,中国媒介理论观点与西方媒介理论观点的融合。关于媒介融合的同样体现了融合特征的正确理念,是在媒介融合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又反过来推动着媒介融合实践的健康发展。

  媒介融合的内涵与外延

  并将其概括为四个层面,即

  媒介技术的融合、媒介业务的融合、媒介所有权的融合以及媒介政府规制的融合。

  1.

  媒介技术融合(ConvergenceinMediaTechnology)以数字化、网络化技术为支撑的技术融合是“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所有内涵中最为本质的一点,是媒介融合的依据,它可细分为三方面:

  其一,信息源融合。这是指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任何媒介类型的任何内容及表现形态均可转换为符号化的“0”、“1”来进行存储和传输,这意味着作为信息源的符码是相对一致的。这为媒介边界的模糊甚至消解提供了可能,为不同媒体的信息内容在同一网络平台上的传输与分发奠定了技术基础。

  其二,传输渠道融合。它指的是基于网络化技术的普遍运用,以往不同媒介类型、不同形态信息内容的传输信道由单一性、差异化走向互动联合,从而形成具有共通性、兼容性的多媒体网络传输平台,对媒介内容进行集成和分销。从目前来看,信息传输渠道主要有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电信网三种,而且三网融合也在逐步推进,进而形成多媒体、多渠道融合传输的模式。

  其三,接收终端融合。这是指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推动下,媒介消费者所使用的信息接收终端设备,即信宿,呈现出多种功能融于一体的特征,并“以一种开放的终端平台将信息和服务传递给使用者”。具体的终端类型,如数字电视一体机、互联网电视机、个人电脑、手持多媒体终端等。

  2.媒介业务融合(ConvergenceofMediaBusiness)随着媒介技术的革新与融合,各类传播媒介在行为、目标等业务实践层面的交叉愈加频繁,这使得媒介业务也逐步走向融合。具体而言,媒介业务融合可细分为以下四方面:

  其一,业务形态融合。承载着媒介信息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为多媒体形态,从而使信息内容的叙事形式实现融合。

  其二,业务技能融合。业务形态的融合要求传媒从业者所掌握的技能也趋于多方位甚至全方位发展。学者奎恩(StephenQuinn)就曾针对媒介融合对记者业务实践的影响问题进行过深入的剖析,并指出“媒介融合对于媒介组织的内部运作尤其是对记者间的合作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可见,职业技能的融合是传媒从业者在媒介融合时代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其三,业务战术融合。除业务形态与从业者业务技能的融合外,战术上的融合同样是媒介业务融合的重要内容。根据李奇·高登的阐释,所谓战术融合,通常指不同所有制下的报纸、广播、影视、互联网等媒体之间在具体内容和营销管理等领域的通力合作,如在业务经营方面的联合营销战术等。

  其四,业务战略融合。与业务战术融合不同,战略融合通常是不同的媒介机构在更高层次、更长远意义上的发展战略层面的互动与联合。它并不要求参与战略融合的各机构都处于相同体制下,也不要求以媒介所有权的合并为前提。

  3.媒介所有权融合(ConvergenceofOwnership)业务的融合,尤其是媒介机构在战略、战术层面的通力合作,往往会对其在所有权层面的融合起到进一步的催化作用。

  顾名思义,媒介所有权融合,即指不同媒介在融合、兼并过程中实现的所有权的集中,并在此基础上组建相对较大型的传媒集团,从而充分整合媒介资源,降低媒介运营成本,增强信息传播效益,打造媒介整体与核心竞争力,以此来应对国内外媒介市场的激烈竞争。所有权

  的融合,是媒介行为主体的融合,是媒介融合的内从广义上讲,媒介所有权的融合,既包括传媒领域内部各媒介机构之间的所有权融合,也包括传媒机构通过跨行业、跨领域发展,与其他领域内的相关机构所形成的所有权融合,如传媒业与电子产业、电信业等领域的所有权融合。这一理解,恰与美国学者雪莉·贝尔吉(ShirleyBiagi)对“融合”这一概念的理解相

  契合,她认为“融合是指由于技术的进步,出版、传播、消费者电子和计算机产业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的现象。”

  4.媒介政府规制融合(ConvergenceofMediaRegulation)媒介政府规制融合在媒介融合的进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媒介融合的重要外部环境之一。积极的、面向媒介融合的政府规制会有助于媒介融合的顺利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媒介融合的发展。媒介政府规制融合包

  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首先是规制法律融合。这是媒介融合时代政府规制的根本依据。融合媒介的大量涌现,必然需要有新的融合性法律法规与之相匹配,以使其行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其次是规制机构融合。面向融合的规制需要融合的规制机构。英国将原来的电信规制局(OFTEL)、独立电视委员会(ITC)、广播管制局(RA)、广播标准委员会(BSC)和无线通信管制局(RCA)等5家规制机构合并成一家新的规制机构——通信办公室(OFCOM),即是为了满足面向融合的规制需要。

  第三是规制行为融合。有了面向融合的规制法律和规制机构,面向融合的规制行为就顺理成章了,这将改变过去多头规制的混乱和冲突,大大加快媒介融合的发展。

  融合连续统一体

  戴默等几位在美国鲍尔州立大学任教的学者向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学教育学会提交了一篇论文,题为:《融合连续统一体:媒介新闻编辑部合作研究的一种模式》,提出了“融合连续统一体”这个新概念。他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媒介当时的实际情况界定了“融合新闻”的几种模式以及每一种模式的具体含义:

  交互推广

  (Cross-promotion)

  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相互利用对方推广自己的内容,如电视介绍报纸的内容。

  克隆

  (Cloning)

  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不加改动地刊播对方的内容。

  合竞

  (Coopetition)

  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如一家报社的记者编辑在某电视台的节目中对新闻进行解释和评论,某一媒介为自己的合作伙伴提供部分新闻内容等。作者认为合作的媒介之间依然存在着相互戒备,在电视上露面的报纸记者不会愿意透露那些构成报纸独家新闻报道的关键信息。

  内容分享

  (Contentsharing),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定期相互交换线索和新闻信息,并在一些报道领域中进行合作,如选举报道、调查性报道等,彼此分享信息资源,甚至共同设计报道方案,但各媒介的新闻产品仍然是由各自的采编人员独立制作的。

  融合

  (Conv-ergence),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在新闻采集与新闻播发两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他们的共同目标是利用不同媒介的优势最有效地报道新闻。多个媒介的记者编辑组成一个共同的报道小组,策划新闻报道并完成采编制作,并且决定哪一部分内容最适合在哪个媒介上播发。

篇二:国内外代表性的媒体融合概念

  媒介融合概论

  “媒介融合〞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概念,在新技术的开展下,“媒介融合〞的洪流无法阻挡,已经成为一种无所不在、影响巨大的现象。本文对“媒介融合〞的概念进展简单的梳理的根底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在一些学者分类的根底上,将“媒介融合〞分成组织融合、资本融合、传播手段融合和媒介形态融合四个阶段。

  “媒介融合〞(Media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

  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

  在西方新闻学界,在“媒介融合〞这个概念上,经常用Journalism代替Media,其实两者的意思差异并不大,因为在西方,Journalism是指整个“新闻业〞,因此“媒介融合〞和“新闻业融合〞是可以互换的两个概念。要理解“媒介融合〞这个概念,界定其指向围,我们首先看看其英文单词Convergence,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有两个意思:

  第一,线条、运动物体会于一点,向一点会合、聚集;

  第二,两种事物相似或者一样〔用于比喻义〕。

  /12媒介融合的分类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结合实践,我们可以把“媒介融合〞进展分类。早在2003年,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戈登便归纳了美国当时存在的五种“媒介融合〞〔“新闻业融合〞〕的类型:

  一是所有权融合〔Ownershipconvergence〕,大型的传媒集团拥有不同类型的媒介,因此能够实施这些媒介之间的容相互推销和资源共享,如美国佛罗尼达坦帕市的媒介综合集团〔theMediaGeneralcompany〕,美国俄亥俄州的新闻电讯集团〔DispatchMediaGroup〕,都是将各自在同一地区所拥有的报纸、播送电台、电视台和进展了融合。

  二是策略性融合〔Tacticalconvergence〕,指所有权不同的媒介之间在容上共享,如分属不同媒介集团的报社与电视台之间进展合作,相互推介容与共享一些新闻资源。

  三是结构性融合〔Structuralconvergence〕,这种融合与新闻采集与分配方式有关,如美国《奥兰多哨兵报》决定雇用一个团队做多媒体的新闻产品,使报纸新闻能够加工打包后出售给电视台。在这种合作模式中,报纸的编辑记者可能作为专家到合作方电视台去做节日,对新闻进展深入报道与解释。

  四是信息采集融合〔Information-gatheringconvergence〕,这主要指新闻报道层面上一局部新闻从业者需要以多媒体融合的新闻技能完成新闻信息采集。前文中谈的“超级记者〞的工作便属此类。

  /12五是新闻表达融合〔Storytellingorpresentationconvergence〕,这主要指记者和编辑需要综合运用多媒体的、与公众互动的工具与技能完成对新闻事实的表达。

  尽管是美国确实存在的一些现象,但正如蔡雯教授所说,这种划分的标准并不一致,前三种是“媒介组织行为〞的划分,后两种那么是以从业人员的角度进展划分。

  另外,戴默等几位在美国鲍尔州立大学任教的学者向美国新闻与群众传播学教育学会提交了一篇论文,题为:《融合连续统一体:媒介新闻编辑部合作研究的一种模式》,提出了“融合连续统一体〞这个新概念。他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媒介当时的实际情况界定了“融合新闻〞的几种模式以与每一种模式的具体含义:

  1.交互推广〔Cross-promotion〕,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相互利用对方推广自己的容,如电视介绍报纸的容。

  2.克隆〔Cloning〕,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不加改动地刊播对方的容。

  3.合竞〔Coopetition〕,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如一家报社的记者编辑在某电视台的节目中对新闻进展解释和评论,某一媒介为自己的合作伙伴提供局部新闻容等。作者认为合作的媒介之间依然存在着相互戒备,在电视上露面的报纸记者不会愿意透露那些构成报纸独家新闻报道的关键信息。

  4.容分享〔Contentsharing〕,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定期相互交换线索和新闻信息,并在一些报道领域中进展合作,如选举报道、3/12调查性报道等,彼此分享信息资源,甚至共同设计报道方案,但各媒介的新闻产品仍然是由各自的采编人员独立制作的。

  5.融合〔Conv-ergence〕,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在新闻采集与新闻播发两个方面进展全方位的合作,他们的共同目标是利用不同媒介的优势最有效地报道新闻。多个媒介的记者编辑组成一个共同的报道小组,策划新闻报道并完成采编制作,并且决定哪一局部容最适合在哪个媒介上播发。

  其实,“媒介融合〞的分类方法并不是固定的,关键是看其分类的标准。按照刚刚下的定义:广义的“媒介融合〞包括一切媒介与其有关要素的结合、会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媒介融合是一个不断开展的过程,因此应该按照媒介融合的开展过程进展分类。

  媒介融合的开展

  最初的“媒介融合〞是组织的融合,这种结合往往是依靠外部的力量〔如行政力量〕使媒体结合成一个共同体,如中国的许多报业集团都属于这种类别,结合以后这类集团往往只是名义上的,只是一种十分松散的组合,往往还是处于各自为占的状态,没有形成有机分工的态势;

  第二阶段的“资本融合〞比前一阶段有了很大的进步,因为它是在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使有实力的媒介集团在资本市场上完成对其他媒介或媒介集团进展收购或者两个媒介组织之间通过资本市场进展的合并。

  /12第三阶段是“传播手段融合〞阶段,所谓“传播手段融合〞从小围来说指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媒体;从大围来说指大型的传媒集团不同媒介的传播手段在一个大平台上进展整合,实施这些媒介之间的容相互推销和资源共享,报纸、播送电视、网络全部用一套班子,由“多媒体编辑〞统筹策划,将采回的材料和新闻用于集团旗下的各个媒体。

  “媒介融合〞最高的阶段是媒介形态的融合。新技术的开展日新月异,完全有可能在未来产生一种与今天媒介形态完全不同的新媒介,这种媒介有可能融合了几种甚至全部媒体的优点。

  媒介融合的开展的原因

  随着媒介技术的开展,媒介组织进一步走向联合,“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一个无处不在,影响巨大的现象。

  一方面,随着卫星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以与这些技术在广电、通信领域的全方位渗透与应用,传统媒介的界限渐渐模糊,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媒介终端可实现功能逐步强大。

  另一方面,社会经济与文化潮流的开展与进步引发社会阶层的“碎片化〞,并由此延伸到市场的“碎片化〞和受众的“碎片化〞,群众时代过渡为分众时代,媒介受众由以往的单向阅听人的角色转变为需要为其量身订制娱乐、资讯效劳的用户。媒介与消费者的互动更加充分,传媒产业正以日益丰富的信息娱乐元素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媒介融合的背景

  技术背景、消费者背景和产业背景共同促进或制约着媒介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121、决定什么是可能的——媒介融合的技术背景

  无论是数字摄像机、非线编辑、数字压缩、数字分配矩阵、节目复用、数字微波、数字调制解调技术,还是数字机顶盒、数字视频存储器、数字视频/音频接收器,都广泛地运用于媒介容制作、播出分配、传输与接收等各个核心环节。技术力量改变着媒介的现有特征。以播送为例,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播送正由模拟转为数字,由单向传输为交互传播,由区域业务转为全国乃至全球业务。传统的单一属性〔如平面媒体、音频媒体、视频媒体等〕的媒介终端向视听多媒体终端进化;以往只有单一效劳的网络〔如网和有线电视网〕可以不同程度地承当其他网络的职责;一直局限于特定业务的媒介组织也开场在政策的允许围尝试着拓展自己的业务围。“能不能〞的问题被技术一个个肃清,在这种状态下,消费者的想象力可以无限延伸,媒介产业组织的开展空间与市场时机也相应增长。

  2、决定什么是需要的——媒介融合的消费者背景

  是音频还是视频?是新闻还是综艺?是游戏还是商务?是点播还是播送?……媒介消费者的需求一直在变化,并且由单一转化为多元,由迎合转化为选择。

  一国的经济状况对消费者影响重大。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需要关注两个系数:一个是通过食品支出总额和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之比表达消费者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另一个是基于对分配平等程度的判断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6/12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7.7%,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这一数字说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已接近富裕。然而,不可无视的是,我国的基尼系数却年年增高——1990年为0.343,1995年为0.389,2000年为0.417,2004年为0.458,已远大于0.3-0.4之间的相对合理畴,这说明我国居民的贫富差距过大。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可用于食物之外的消费相应增加;贫富差距扩大,那么引发社会阶层的碎片。

  具体到传媒领域,一方面,收入、文化与适应力的差异使消费者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不再趋同。黄升民教授认为社会阶层的碎片“使原有的社会阶层经由社会观念到达集体行动的逻辑发生了某种断裂,社会观念的利益化和个性化倾向明显〞,传媒的“群众时代〞正过渡为“分众时代〞。

  另一方面,消费者的角色由受众变成用户。在受众时代,媒介消费根本免费,媒介传播只是单向的点对面方式,并且媒介传播的容较少,媒介经营重视收视率、收听率或覆盖率。到了用户时代,媒介消费者那么按需缴费,通过媒介平台与运营商、容商以与其它组织,消费者充分互动,实现点对点的传播。当然,这些需要海量的容作支持,媒介的经营开场重视用户的争夺与对用户价值的深度挖掘。

  3、决定什么是允许的——媒介融合的产业背景

  媒介融合涉与播送、电视、电影产业、信息通信产业、电子制造产业、出版产业等多个产业,各个产业的规模、组织、市场结构与组织的市场行为都在不同的层面促进或制约着媒介融合的围和程度。目/12前对媒介融合影响最大的分别是播送电视产业和电信产业。这两个产业控制着庞大的信息容、传输网络与受众和用户,媒介融合“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特性需要在业务、网络等领域冲破上述产业间的壁垒。针对媒介融合的趋势,各国为了市场的有效竞争与产业的更加繁荣,纷纷制定、出台或修改播送与电信法规和政策。

  美国首先于1996年公布《电信法》,放宽了对播送电台、电视台所有制的限定,并打破对媒介种类的限制和隔绝,允许公司参与有线电视市场的节目竞争。接着欧盟于1997年发布《迈向信息社会之路》,规定不同的网络平台都能一同传送信息、电视信息和电脑信息和数据,认为网络融合不仅是不同技术的融合,而且是不同业务〔包括各种电信、电视、播送和电脑图像与文本数据业务,以与交互型多媒体业务〕的融合,这种融合可以让用户通过地面播送网、卫星网、电缆网和宽带线〔如ADSL〕享用各种宽带数字业务。2003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英国通信法》,设立了由先前的电信管制局、独立电视委员会、播送管制局、BSC播送标准委员会和无线通信管制局5家合并而成的通信管制局OFCOM,管制方式从分裂变为统一,改变了播送电视行业单向进入电信行业的传统格局。2004年4月,国国会通过了新修订的《播送法》,允许进展卫星数字多媒体播送,电信公司国SK电讯通过开展卫星DMB业务进入播送领域。

  在我国,虽然目前75号文件明文禁止广电和电信的互相渗透,但媒介融合的潮流不可阻挡,在IP电视、手机电视等业务上,不少企业已经在不抵触政策的前提下,做了一些试验和探索。利于媒介融/12合的政策有待出台,因为这些政策在保证技术顺畅过渡,为革新创造时机,设定正确的协作标准,有效引导市场走向,以与通过影响市场结构使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对媒介融合起着关键作用。

  媒介融合的思考

  媒介融合的实质是消费者可以用无所不能的终端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获取各自所需要的效劳。

  1.无所不能的终端和无处不在的网络

  新技术使得各媒介终端的功能日趋强大。以电视为例,有了IP机顶盒、数字机顶盒、DVR数字存储器等设备作支持,用户可以轻松的通过遥控器编制个性化的数字节目收视菜单,上网冲浪,收听数字播送,实现电子商务,下载数据,浏览电子杂志,创立家庭相册……同样,手机、电脑与其他DMB〔数字多媒体播送〕设备也凭借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的升级,能够实现多媒体功能。传统媒介的区隔已日渐模糊,传统媒介的名称只成了媒介形态大小、可否移动的标识。每一个媒介终端似乎都“无所不能〞,而这个特征,正是媒介融合最主要的特点。

  同时,终端的“无所不能〞是基于各种传输网络实现的。“无所不能〞要求未来的广电网和电信网绝不止提供一种效劳,无论是广电的地面微波传输网、卫星传输网和有线网,还是电信的移动蜂窝网、双绞线固话网、卫星通信网与计算机互联网,都可被改造或升级,以支持消费者随时随地利用任何网络享受各项数字容效劳。日本学者据此根据美国施乐公司PaloAlto研究中心的MarkWeiser博士提出/12的“Ubiquitouscomputing〞概念衍生出“UbiquitousNetwork〞,即“无处不在的网络〞。

  2、容整合与产业渗透

  〔1〕媒介融合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容缺口

  技术进步使得新媒介种类丰富,并且,传输容量也大幅提高。数字付费电视、IP电视、手机电视、数字助手PDA等都需要大量与各媒体特性相符的音频、视频、图文与数据容。然而,由于数字新媒体开展初期所处的用户短缺的困境与收益分配模式的不明朗,容创作者的积极性较低,投资者的投资也格外慎重。这种情形下,运营商们开展数字新业务的动机首先是“跑马圈地〞,容提供商和效劳提供商纷纷上演“空手套白狼〞。市场需要培育,政府却只在用户层面发力,容平台和效劳平台的建立过于薄弱,传媒产业已有的容资源缺乏整合,数字新媒体市场的容缺口短期难以填补。

  改变容困境的一个战略是将容提升到产业的高度,通过引导或支持相关产业组织的建立并促进产业组织合理的竞争与协作,构建较完善的产业链并保证产业链通路的顺畅,从而使容能够规模化生产,大批量集成,面向大市场销售。为此,我们需将注意力集中到以下三个焦点:

  焦点一:通过保护衔接产业链

  容不可以重复批量生产,容生产需要创造力,而创造力的价值集中表达在上。美国包括播送影视制作在的核心产业1996年就创造了2784亿美元的产值,2001年为5351亿美元,占GDP的5.24%。目前1/12我国容的创造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难以充分发挥,这要求政府在开展容产业时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在树立企业、消费者意识的同时,通过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严格的法律法规和大力的监管打击非法盗版等行为。

  焦点二:容集成商地位关键

  容产业中的容集成商同时面对两大类“碎片〞——信息容的碎片和碎片化的媒介消费者。一方面,无序、海量、繁乱的容素材需要容集成商分类、编辑、压缩、存储;另一方面,容集成商既可以把加工过的容打包销售给不同的媒介运营商,也可以将容数据库直接联连入运营商的效劳接口,通过快速的检索引擎与时满足“碎片〞用户的个性化订制需求。目前,广电系统部的主要电视、播送运营机构具备成为容集成商“先发〞优势:首先,这些机构有着丰富的容运作经历,并且长期充当“把关人〞的角色,能够较好地控制容的导向与质量;其次,这些机构积累了较庞大的音、视频容库,在资金回流既少又慢的市场培育期完全不需要太多的投资。

  焦点三:组织联盟和企业并购、拆分

  容产业的开展需要产业各企业组织来推动。评判产业进步的一个标准是看该产业的核心资源有没有到达最优配置。企业组织的联盟、并购或拆分是有效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容产业,人力、资金、设备、技术、容等资源的有效配置绝不是仅仅通过简单的你并我购或是外表的整合来实现的。联盟是容产业运作初期企业组织调配现有资源的首选策略。具体而言,一者,有实力的播送电台或电视台可11/12以联盟,共同出资设立容集成平台,将分散的容资源整合、存储并分类销售;二者,设备提供商、运营商、容提供商和效劳提供商亦可就某个或某类业务的推广结成联盟,共同设计、开发、宣传,并按议定比例分配利润。并购和拆分是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企业组织追求利润的市场行为,并购可以壮大企业组织的规模,实现资源共享与开展多元业务;拆分那么可甩脱一定的包袱,以优良资产快速介入具有较大增值潜力的数字容业务。

  〔2〕媒介融合需要面对的第二个问题是产业渗透

  终端、网络的融合是媒介融合的一种趋势。产业组织间的联盟、并购、拆分是由利润催生的市场行为。通常,产业间的渗透由产业组织的战略需求激发,组织的市场行为慢慢形成新的市场结构,产业政策亦由原先的排斥变为试行,直至大围的开放与支持。目前,最能表达产业间渗透的媒介业务是手机电视。

  12/12

篇三:国内外代表性的媒体融合概念

  媒介融合的三种形式

  ◎能

  燃

  【摘要】本文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将媒介融合进行划分,在纵向上分为互动、整合和大融合三个递进的层次,横向上分为传播内容、传播组织(传播者)和传播渠道。每一层次融合的主体是不一样的,在互动层次融合的主体是传播内容,在整合层次融合的主体是传播组织,在大融合层次融合的主体是传播渠道。由此,媒介融合的三种形式为:传播内容的互动、传播组织的整合和传播渠道的融合。

  “媒介融合”(MetliaConvergence)最早的概念来自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lthielDeSolaPool)的“传播形态融合”(theconverenceofmodes)论。他认为,数码电子的出现导致了原来各种不同传播形态之间产生聚合,“其本意是指各种传播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u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闭

  媒介融合实质上是要打破各种媒介之间的边界,以实现功能上的整合。各种媒介由于自身的偏向,有着自身所专注的领域。不同的媒介在技术上、传播方式、内容生产、媒介所有权、媒介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上都存很大的差异。缩小各种媒介之间的这些差异是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不同的层次采用不同的方式。

  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李奇·高登归纳了美国存在的五种媒介融合的类型“一是所有权融合,二是策略性融合,三是结构性融合,四是信息采集融合,五是新闻表达融合。”董年初在《媒介融合与政府监管》一文中认为,媒体融合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技术融合、网络融合、业务融合和终端融合。”匡文波和王丹黎在《新媒介融合:从零走向共赢》一文中认为,媒介融合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媒体之间的整合与并购,力图在传媒业中以规模出效益:二是不同媒体之间的交融与互动,主要是指在不同媒体之间,传播方式和内容的相互借用。以促共同发展。”

  许颖认为,媒介融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媒介互动,即媒介战术性融合。第二个层次是媒介整合,即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第三个层次是媒介大融合,即不同的媒介形态集中到一个多媒体数字平台上,各类型媒介通过新介质真正实现汇聚和融合。”

  笔者认为,对于媒介融合形式的考察,不仅要考虑纵向的融合层次,也考虑横向的传播过程。考察传播过程就是要研究不同层次的融合发生在传播过程的哪个要素上。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D.拉斯韦尔提出了描述传播行为的五W问题,即“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传播过程涉及到的主要要素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接收者。其中,在媒介融合研究中,接受者是媒介融合影响的对象。接收者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已经是个融合体,泛指整个受众群,因而不属于媒介融合中融合的对象。传播者有时也可以抽象为一个信息发送者的整体,但在大众传播时代,传播者也可以是具体的传播组织,且各个传播组织是彼此独立的。因此,媒介融合主要发生在传播者(即传播组织)、传媒内容和传播渠道三个要素上。结合许颖提出的三个层次,笔者认为媒介融合的形式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传播内容的互动

  1.内容互动的方式

  在传播内容互动的形式中,不同的传播组织和传播渠道之间是独立的,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交叉的关系。因此,传播内容的互动是发生在不同传播组织和传播渠道之间的。如果将传播组织和传播渠道总体上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那么传播内容的互动就可以分成三类:

  (l)传统媒体之间的传播内容互动。这类互动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同类媒体之间的互动,即同一形态的媒介之间的互动。比如在各类报纸之间和不同电视台之间的互动。二是不同类型的媒体之间的互动,比如报纸与电视之间的互动或报纸与广播之间的互动。

  (2)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传播内容互动。新媒体尤其是没有新闻采访权的门户类网站,内容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媒体,需要对传统媒体新闻的大量刊登和编辑整合。而新媒体的发展,尤其是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使得新媒体成为传统媒体新闻线索的重要来源。同时,视频网站的网友上传的视频也成为电视媒体传播的内容。另一方面,传统媒体通过创办自己的网站,而将自身的内容网络化,这也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动的一种重要方式。以此种方式,传统媒体扩大了受众的接触面。

  (3)新媒体之间的传播内容互动。这类互动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同类型的媒介之间的互动。主要表现为各类网站之间的互相转帖,以及互为信息来源。二是不同类型媒介之间的互动,这主要表现为互联网媒体与手机媒体之间的互动。各大门户网站的手机版成为手机信息内容重要组成部分。

  2.内容互动的融合

  融合新闻是媒介融合大背景下新闻传播方式必然变革的表现,其实质是融合之后的分众传播。融合是指新闻收集和加工的团队协作,分众传播是指按照不同媒介的特性实现新闻多样化的传播。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利伯格传播学院教授LarryPror认为,“融合新闻发生在新闻编辑部中,新闻从业人员一起工作,为多种媒体的平台生产多样化的新闻产品,并以互动性的内容服务大众,通常以一周七日、每日24小时周期运行。”

  在美国鲍尔州立大学LoriDemo等学者总结的美国融合新闻的模式中的第五种模式就是“融合”,即“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在新闻采集与新闻播发两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他们的共同目标是利用不同媒介的优势最有效地报道新闻,多个媒介的记者编辑组成一个共同的报道小组,策划新闻报道并完成采编制作,并且决定哪一部分内容最适合在哪个媒介上播发。”融合新闻就是要在新闻的采集、制作和报道环节上实行跨媒介的合作,充分发挥各种媒介的优势,追求协同效应。

  (1)新闻采集的跨媒体分工与协作。

  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的新闻采集方式产生了冲击。首先,新媒体以数字技术来存储信息,刊播新闻的网页可以无限多,在新闻需求上不会受到版面或时间的限制。这就需要大量的新闻来填充网页。其次,在新媒体时代,人人可以发布信息,人人都可以成为消息的来源,博客、微博和网络论坛成为消息的集散地。在网络上可以获得那些传统新闻来源所不能提供的重大消息。面对消息的海洋,仅靠单个媒介组织所聘用的记者和通讯员是不能胜任的。这就需要跨媒介间分工和协作,而分工在于发挥各个媒介在某一类型新闻上采集优势,做到专业化;协作在于互通新闻线索和共同对新闻进行多方位的深度挖掘。

  (2)新闻编辑的跨媒体分工与协作。

  融合新闻就是力图将一个完整的新闻以多角度、多层次和多种方式连续性地呈现给受众。融合新闻在新闻编辑制作环节,就是要按照各种媒介不同的特性,来分配刊播的内容和刊播的形式。比如利用电视的即时性来迅速报道突发事件,随后通过报纸来进行深度跟踪报道,同时可以在互联网设立专题报道。

  (3)新闻传播的跨媒体分工与协作。

  融合新闻在刊播环节就是要力图新闻传播在时空上的最大覆盖率。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时空偏向,并吸引不同的受众。在各种媒体分立的情况下,为了获得更多受众群,新闻传播面向一些主要人群,或集中在一个黄金时段,忽视了其他边缘人群和边缘时段,造成时空上的空白和新闻的重复化。在融合新闻的条件下,各媒介充分发挥自身的时空优势,选取适合自

  身的传播时间段和接收人群做针对性的传播,而不必集聚在某一特定人群和某一特定时间段。

  二、传播组织的整合

  1.运行机制的融合

  从大众传播媒介兴起之后,社会的信息传播就主要由专业的机构来操作。不同形态的媒介有各自的传播组织,同形态的媒介也有不同的传播组织。这些传播组织是相互独立的利益组织,它们在所有权、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传播组织的整合就要将这些彼此独立的组织关联起来,以最大效率地利用社会资源。

  传播组织的整合,首先表现为媒体所有权的合并。市场化之后的媒介机构是市场中的一个利益组织,参与到信息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过程中,具有自己的有形和无形资产,是拥有所有权的法人代表。媒体所有权是通过市场的运作实现不同媒介机构之间的并购,实现所有权的转移。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世纪兼并”是这一形式代表。国内的中国移动收购凤凰卫视股权和分众传媒合并聚众传媒也是这一形式的经典案例。

  其次表现为运行机制的融合,即打破各种媒介之间各自为政的状况,以及在信息采集、加工和发布上的封闭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开放、整合和共享。在不同媒介独立对信息采集、加工和发布的情况下,容易造成信息的同质化,同时也造成传播上重复化。通过运行机制的整合,在信息采集上实现新闻线索共享,在信息加工上根据媒介的符号特性制作相应的形式,在信息发布上根据传播的时空偏向和受众群有针对性地选择时间段和空间区域进行传播。其“核心就在于同一集团旗下的各个媒介平台围绕共同的目标统一调配、整合新闻资源。”这样既满足受众个性化的需求,又能节约媒介资源。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坦帕新闻中心就是传播组织整合的典型代表。该中心由《坦帕论坛报》、坦帕电视8频道和www:rBO.com新闻网组成。这三者之间实行资源共享,对新闻的报道进行相互协调。例如对于突发事件有电视先行报道,随后由报纸进行详细的报道。

  2.集团化的发展取向

  朱春阳在《现代传媒集团成长理论与策略》一书中提出传媒集团成长的三种基本模式:“一是创造不同,以竞争为主导的传媒集团成长基本模式;二是战略联盟,以合作为主导的传媒集团成长方式;三是扩展图存,以规模为主导的传媒集团成长基本模式。”根据波特的竞争战略,采取竞争方式来发展传媒集团有三种策略:成本领先策略、差异化策略和目标聚集策略。战略联盟的传媒集团方式主要有合资方式、共同开发与研究、特许经营和相互持股等方

  式。以规模扩张来发展传媒集团的方式则包括密集型成长战略、多元化成长战略和一体化成长战略。其中密集型成长战略包括市场渗透战略、市场开发战略和产品开发战略三种:多元化成长战略包括相关多元化战略和非相关多元化战略两种:而一体化战略则包括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两种。至于选择何种成长模式则需要从传媒集团的边界、市场竞争状况、传媒集团的定位以及传媒集团的组织状况来定。

  总之,传媒产业集团化是媒介融合不可跨越的一个阶段,它连接媒介融合最初和最终的两个层次,只有促使传媒产业集团化的正常发展,才能推动媒介融合的纵深层次发展。

  三、传播渠道的融合

  各种不同媒介之间的差异很大程度在于物质特性的差异,而物质特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传播渠道上。传播渠道包括传播者信息发送器、受众的接受终端装置以及信息传输的方式。媒介渠道的大融合就是发送器、终端装置和传输方式的大融合,其实质就是要打造一个容纳各种传播形态的数字媒体平台。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原有各种符号形式的信息都成为两种简单的脉冲信号“0”和“1”,文字、图像、声音、视频都可以通过编码技术转化为数字形式,这就打破了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新媒介之间的信息传输边界,使信息的生产和发布可以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进行。传播渠道的大融合还需要终端装置的融合。电子媒介兴起后,终端装置变得多样化,包括电话、收音机和电视等,再加上新媒介所需要的电脑和手机。终端装置对于传播渠道的融合成为关键。国内正在实行的“三网融合”就是这方面的代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融合,就需要相应的终端装置融合。比如,电视需要融合电脑的特性,既能接收和存储数字化信息,又能实现交互性。因此,在传播渠道融合的阶段,各种传播形态实现的汇流,被吸纳到一个数字媒体平台中去。

  四、总结

  媒介融合是个渐进的过程,各种形态媒介之间的技术壁垒、经济壁垒、组织壁垒和政策壁垒不能一次完全打破,需要分阶段完成。媒介融合在纵向上分为互动、整合和大融合三个递进的层次,每一层次融合的主体是不一样的。在互动层次融合的主体是传播内容,在整合层次融合的主体是传播组织,在大融合层次融合的主体是传播渠道。从简单的内容互动到复杂的产生一个庞大的数字媒体平台,是一个长期的累进过程,需要各种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

  注

  释:

  [1]孟建、赵元珂:《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国际新闻界》2006年

  第7期

  [2]AndrewNachison,Goodbusi-nes\sorgoodjournalism,Ussonsfiomthebleedingedge,Apresenta-tiontotheWorldEditons7Forum.HongKong,June5,2001[3][7][8]蔡雯:《从“超级记者”到“超级团队”——西方媒体“融合新闻”的实践和理论》,《中国记者》,2007年第1期

  [4]黄楚新主编:《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匡文波、王丹黎:《新媒介融合:从零走向共赢》,《广告大观》.2007年第8期

  [6][9]许颖:《媒介融合的轨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朱春阳著:《现代传媒集团成长理论与策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荆州电视台)

  -全文完-

篇四:国内外代表性的媒体融合概念

  媒介融合概论

  题型:①名词解释(4个)

  ②简答

  ③论述

  ④分析:哪些属于媒介融合,哪些不属于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

  “媒介融合”是指媒介产业在媒体形态、媒介功能、传播手段、资本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方面所进行的聚合和演进。它既指代这些要素相互融合的过程,也指代新闻生产过程的融合,同时也指代新闻产品以文本、声音、图像、视频、数字等形式呈现出来的信息服务方式的融合。

  二、媒介融合的类型以及大致特征(P11-P23)

  ⒈媒介技术融合

  ⒉媒介所有权合并

  ⒊媒介间战术性融合

  ⒋媒介组织结构性融合

  ⒌新闻报道融合

  ⒍新闻从业者的技能融合

  三、【论述】媒介融合理念对新闻传播模式的影响(P24-P28)

  从传播的“5W”来考察,这种影响表现为:

  1.Who---传播者从“术业专攻”到“通才全能”,同时分工细化

  2.What---信息从重复叠加到整合连贯,同时各具特色

  3.Whatchannel---渠道从各自为营到互动整合,同时分组多元

  4.Whom---受众角色从单一线性到多重交叉,同时分众传播

  5.Whateffect---传播效果从一元效果到复合效果,同时分别影响

  四、媒介融合对我国媒介产业的深刻影响

  1.媒介融合将促进媒介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演化

  2.媒介融合将促进媒介法规和相关管理制度的保障

  3.媒介融合将促使媒介产业的盈利模式发生转变

  4.媒介融合将催生新的传媒服务理念

  五、【简答】我国媒介融合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间的联动阶段

  2.传统媒体与网络的“报网互动”阶段

  3.“第五媒体”与其他其他媒体的融合阶段

  4.传统集团尝试融合式工作流程和组织结构的实践阶段

  六、【简答】新闻生产流程再造的各个环节及其新特质

  1.多介质运作: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新特质

  2.用户贡献内容:融媒体时代新闻消费的新特点

  3.跨媒体的信息终端:融媒体时代新闻发布的新特点

  七、微新闻

  所谓微新闻,是指以微博为主要工具和平台,从组织、生产到发布、扩散的人人可参与的新闻活动。从目前看,微新闻的技术优势在于:一是信源广泛,所有微博用户都是消息源。二是时效性强,所有用户都可能是第一或前端信源,随时随地、全天候同步直播新闻,成为不折不扣的“草根记者”。三是扩散快而广,通过“粉丝”机制和用户转发可以形成几何级、病毒式的高速传播。此外,它还具有个性化、互动性强等优势。

  八、跨媒体思维

  所谓跨媒体思维,强调的是记者在采访中能自如地运用多媒体对相关信息进行分层处理的思维特质。它要求记者必须了解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体的传播特点,掌握各种媒体的采访技能;在采访中,能根据新闻信息的不同特点,迅速判断其适宜用何种媒体进行传播,从而能及时采用不同的采访手段进行信息采集,确保新闻信息传播的最佳效果。

  九、全能记者

  所谓全能记者,即了解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多种媒体的性能和传播特质,熟悉各种媒体的采写技能,能够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新闻表现方式进行现场新闻采集和写作(制作)的记者。与现行单一介质媒体的记者比较,全能记者在新闻现场要身兼多职,一人多用。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现场或重大事件发生时,全能记者要能根据现场情况,运用跨媒体思维,准确地判断现场报道需要用何种介质,

  才能最大限度地将信息最迅速、最有效地传播给受众。因此,它对记者的基本素质包括综合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名词解释】IPTV

  IP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一种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集互联网、多媒体、通信等多种技术于一体,向家庭用户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

  十一、当前媒体技术问题&特征P157-151.各媒体的采编系统距离多媒体新闻信息采集与制作还有较大差距

  2.媒体现有数据库还无法承担“媒介融合”环境下用户对信息数据的需求

  3.现有各媒介的信息发布技术仅能适应单媒介,无法适应多媒体发布的需求

  4.现有媒介接收终端还无法做到及时、互动、迅捷

  十二、三网融合的概念

  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在现阶段它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面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面上相互渗透和交叉,应用层面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相互竞争、相互合作,朝着向用户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各项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在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

  十三、云计算、云储存

  云计算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络计算的发展,是通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台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

  计算机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通过云计算技术、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在数秒之内,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以及亿计的信息,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的网络服务

  云储存是在云计算概念上延伸和发展出来的一个新的概念,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络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

  十四、大数据

  大数据,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

  十五、大数据的4个“V”

  大数据的4个“V”,或者说特点有四个层面:第一,数据体量巨大。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第二,数据类型繁多。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都属于此。第三,价值密度低,商业价值高。以视频为例,连续不间断监控过程中可能有用的数据仅仅有一两秒。第四,处理速度快。1秒定律。业界将其归纳为4“V”-----Volume、Variety、Value、Velocity

  十六、媒介融合的组织模式

  从国内现状来看,媒介融合基本上是以传媒集团为主体来进行的,而且一般都是异质型的传媒集团,即由多种类型的媒体所组成。按照集团内部、集团与外界的关系和非集团媒体三种形态,我们可以将目前国内媒介融合的组织模式进行如下划分:

  1.从集团内部来看,具体可以划分为:

  ①“集团领导”的宽泛模式

  ②“部门负责”的集中模式

  ③以栏目、节目或报道为单元的松散模式

  2.从集团与外界的关系来看,可以将其成为“集团-外部”的松散模式。即在某一系列或某一次报道中,根据具体情况,集团与其他外部媒体之间进行合作报道。

  3.从非集团媒体来看,可以将其称为“单一媒体-外部”的松散模式。即某一媒体和其他媒体之间的随机性或区域化合作等

篇五:国内外代表性的媒体融合概念

  “媒体融合”的概念

  “媒体融合”的概念应该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概念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等等;而广义的“媒介融合”则范围广阔,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

  也就是说,“媒体融合”是信息传输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

  由于互联网技术使信息传播成本大大降低,现代化的数字压缩技术使网络传输系统兼容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传统媒体传播手段,超强的加载能力使新旧媒体之间的融合成为未来传媒发展的主要趋势。广电媒体与互联网相互整合的过程,与其说是一种跨媒介的扩张,还不如说是行业联合的试探。横跨广电和电信两种业务的融合繁衍,开始结出媒体融合的果实。

  媒体融合不仅仅是信息采集渠道和传播通道的多元化,重要的是,媒体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多媒体的原始素材,综合整理提炼、加工,通过不同媒介传播的特点,迅捷传达信息,表现事件背后的真实,还原新闻的全貌。从而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深度。

  媒体融合和媒介融合的区别

  媒体和媒介是有区别的:媒介是信息传播所需要的载体、介质或通道。媒体是媒介+内容体系的组合,拥有后端内容架构、生产流程、编读互动等系统支撑。因此,我们需要在掌握多种媒介的处理技术之外,必须要有一个内容体系来支撑处理工艺,最终实现内容和通道的良好结合。

  国内“媒体融合”的现状

  在全球化媒体融合形势的催逼下,大规模的媒体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网络媒体的兴起则直接促成了国内多媒体融合的步伐。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大规模的媒体融合还在起步阶段,媒体之间的融合主要还是报纸与网络之间,广播、电视与网络之间的单向融合,传统媒体大都只在内部妊娠并发育出电子版媒体模块。在这种融合过程中,电视媒体特别注重对自身网络媒介的建设。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从中央电视台到全国省级电视台乃至计划单列市电视台都陆续申请推出自己的网站或网络电子版。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经营,网络电视操作模式已日渐成熟。国内媒体就是在这种不平衡的发展中逐渐融合。

  “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

  “媒体融合”是国际传媒大整合之下的新作业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和互联网站的采编作业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这种新型整合作业模式已逐渐成为国际传媒业的新潮流。在市场需求和全球大潮流的驱动下,媒体间除了融合别无选择。

  “媒体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新旧媒体的不断冲撞整合,网络媒体连续上演着媒体传奇,大有主传统媒体沉浮之势。杰?尼尔森曾在《传统媒体的终结》里预言说:未来五到十年间,大多数现行媒体样式将寿终正寝。它们将被以综合为特征的网络媒体所取代,这一观点显然是带有激进色彩的媒体进化论。

  媒体共存造成信息传播的多渠道和分众化传播现状。报纸的受众分布以城市为中心,广播处在被报纸和电视双重挤压的尴尬境地,电视在农村受欢迎,却渐渐被城市人们遗忘,网络媒体虽然以其在线传播的方式,一开始就显示出了一日千里的态势,但是新闻传播角度的先天缺陷和技术的不够成熟使其在短时间内还很难一统当今的媒体。从目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共存情况看,媒体之间只有实现优势互补,彼此融合,形成打造市场的合力,才能弥补单一媒体自身存在的缺陷。

  市场化运作使媒体融合成为可能。目前,现有的几种传统媒体中,电视媒体的前期投入最大。美国学者布雷德利测算得出:同一个新闻选题,报纸、广播、电视记者的前期采访成本比例大约是1:1.8:3.5,电视采访成本高于报纸三倍还要多,电视采访所需要的高附加成本使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往往是投入高产出也高,绝对性价比不大。前期投入产生的传播价值无法实现最大化。如果同一个集团不同媒体实现互动和整合,发挥协同效应,使媒体资源用途同样化,同样的信息通过不同的形式,包装成适合不同媒体的产品,一物多用,既扩大了市场,以相对节省的成本获取大的收益,产生较大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在具体地域内强化交互媒体的品牌效应。

  在市场需求和全球大潮流的驱动下,媒体融合是推动媒体事业发展的最好选择。未来主流的传播形态将必定是多媒体融合的传播形态。

  “媒体融合”的人才培养

  “媒体融合”势必成为未来传媒业的主流,培养新一代的“媒体融合”人才便是重中之重了,而高校自然得肩负起培养这种人才的责任。国内的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便与美国的密苏里大学Convergence学院合作,成立了我国高校首家融合媒体实验室(“3月19日,全国首家融合媒体实验室在长江新闻学院揭牌。这成了学院一“怪”:文科学生像工科学生一样走进实验室。媒体融合是指平面、影像、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在数码技术平台上融合到一起,形成多元化互动式的新媒体传播形式,是媒体未来发展趋势。融合媒体实验室是长江新闻学院和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合作项目,揭牌当天,密苏里大学的MikeMcKean教授来到实验室讲解融合媒体运用文字、视频、声音等要素讲新闻故事的全新方法,学院师

  生还现场连线密苏里。融合媒体实验室的成立正是学院培养实践型新闻人才的又一尝试”------摘自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主页“只做不说的目标打造中国‘密苏里’”一文.)。此实验室引进了30台苹果电脑,利用数码平台兼容了图文、音频、视频等不同手段进行传播,主要用于学习与教学科研。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获批开设媒体融合专业(方向),并于2007年秋季开始招生,这是国内高校首次开设媒体融合专业。该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具有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在传承百年名校南京大学的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理念同时,在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上积极创新,提出接轨市场、重视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与国外已先行一步的媒体和高校建立了密切的交流和广泛的合作。学院新传媒系负责人表示,该系将积极调动国内外传媒业界和学界资深人士的资源,实行开放式办学,将聘请国内外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建树的专家担任教师,还将聘请在此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媒体社长、总编辑担任客座教授。已经投入使用的媒体融合实验室,突破了只关注信息处理工艺而忽视内容管理过程的局限。是基于中国传统媒体的发展轨迹思索,结合先进的IT技术平台,以互动和动态化媒体实践为教学基本思路,展现的是一个开放性的媒体融合实验、实践和探索符合中国特色媒体行业转型的新型实验机构。

  据了解,佛山传媒集团已经成立了广东省第二家“数字报”,目前还在第一代“数字报”的免费试行阶段。可见传媒集团正逐步向融合媒体方向靠拢,很多媒体渐渐开始走向多元化,融合媒体符合了当今传媒发展。汕头大学成立这样的融合媒体实验室,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开设媒体融合专业(方向),培养新型的、多元化人才,也顺应了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走在融合媒体的前端。

  “媒体融合”的成功范例

  新加坡报纸和电视是华文媒体中率先实现媒体融合的典型。新加坡作为只有330万定居人口的岛国,主要媒体集团有两个,一是新加坡报业控股有限公司,掌握着四家日报和以此为基础的商业网站;一是新加坡传媒公司,经营着电视台和网站。2000年6月,新加坡政府决定让这两家公司进入对方的业务领域,彼此加强竞争。报业传媒进军电视事业后,开通了华语台“优频道”和英语台“电视通”。经过不到半年的运作,报业股份公司的“优频道”收视率就达到了全国第二位,报业优势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整合。

  “媒体融合”专业介绍

  在教学内容方面,还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密苏里大学以及美国其他一些大学都在积极推进名为“媒体融合”的教学。从2005年开始,密苏里新闻学院就增设了“媒体融合”的本科专业。

  该专业的设置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当今时代,由于各种新媒介涌现及新闻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各类传统媒体的界限正在被纷纷突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由冲突走向融合,已经形成当今媒体格局变动的大趋势。所以,今天的记者在采写编、摄录制作新闻的时候,应具备突破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能同时适应不同媒体(无论是报刊媒体、广电媒体、还是网络媒体)的需要。

  “媒体融合”专业实际是培养“全能记者”之意,使学生能具有适应多种媒体需要的能力,也可称为“媒体融合型新闻教育”。美国各新闻院系在具体做法上还有些差异:有的比较平均用力,各种媒体的实务技能培养都设置了相当份量的课程;有的则先让学生有一个主攻的媒体方向,然后再选修其他媒体课程作为呼应。在研究生教育、乃至博士生教育中,也对“媒体融合”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开设了相应的研究方向和课程。

篇六:国内外代表性的媒体融合概念

  媒介融合的定义

  国外源流

  媒介融合0(Media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DeSofaPool)提出"1983年他在其5自由的科技6(八"TechnologiesofFreedom)一书中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0(theconvergenceofmodes)"他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径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随着媒介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媒介融合呈现出诸多全新的特质"媒介融合的核心思想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电视!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0.近几年,不断有西方学者尝试对/融合新闻0或/融合媒介0做出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利伯格传播学院教授LarryPryor认为,/融合新闻发生在新闻编辑部中,新闻从业人员一起工作,为多种媒体的平台生产多样化的新闻产品,并以互动性的内容服务大众,通常是以一周七日!每日24小时的周期运行"0.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将/融合媒介0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0"-2003年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李奇#高登(RichGordon)便根据不同传播语境下Convergence所表达的含义归纳了美国当时存在的五种/媒介融合0的类型:1!所有权融合(ownershipC"nvergenee);2!策略性融合(Ta"tiCalc"nvergenee)3!结构性融合(StructuralConvergenee);4!信息采集融合(Informationgatheringconvergenee);5!新闻表达融合(St"rytellingorpresentationeonvergenee)"同一年,美国的另一位学者戴默(Lor1Delno)和其他几位在美国鲍尔州立大学(BanStateuniversity)任教的学者在融合连续统一体:媒介新闻编辑部合作研究的一种模式中也提出融合连续统一体。这个新概念"他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媒介当时的实际情况界定了“融合新闻”的几种模式以及每一种模式的具体含义:1.交互推广(Cross一Promoti"n),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相互利用对方推广自己的内容,如电视介绍报纸的内容"2.克隆(cloning),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不加改动地刊播对方的内容"3.合竞(copetition),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如一家报社的记者编辑在某电视台的节目中对新闻进行解释和评论,某一媒介为自己的合作伙伴提供部分新闻内容等"4.内容分享(Contentsharing),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定期相互交换线索和新闻信息,并在一些报道领域中进行合作,如选举报道!调查性报道等,彼此分享信息资源,甚至共同设计报道方案,但各媒介的新闻产品仍然是由各自的采编人员独立制作的"5.融合(Convergence),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在新闻采集与新闻播发两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他们的共同目标是利用不同媒介的优势最有效地报道新闻"多个媒介的记者编辑组成一个共同的报道小组,策划新闻报道并完成采编制作,并且决定哪一部分内容最适合在哪个媒介上播发"2美国南佛罗尼达大学大众传播学院助理教授KennethG.Killebrew在2004年出版的专著5管理媒介融合:记者合作的路径,以及2005年美国出版的一本论文集5媒介组织与融合:媒介融合先驱案例研究6(油dz."分脚刀jzatz.助5and命刀v巴曹即Ce:casestudz.esof旋dz.aCOnVel曹enc"Pz.oDeerS),-都是在媒介组织研究层面上获得的成果"西方学者还研究了/融合新闻0在媒介集团中的流程管理"/在多媒体的或融合的新闻编辑部中,制片人和分配总编辑的角色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他们现在要考虑的已经不仅仅是在电视新闻中报道什么与如何报道,他们必须决定如何最好地同时在报纸!广播电视和在线平台上完成新闻报道"0.西方学者关于/融合新闻0研究的一个更有意义的观点是:新闻编辑部在融合媒介的时代将由传统的新闻传播管理转向/知识管理0"StephenQuinn的5融

  合新闻:多媒体报道基础6用了整个第七章来谈这个问题,标题就是/智慧的新闻编辑部:知识管理与融合0"他认为随着新闻来源和信息渠道的剧增,在多种媒体融合的新闻编辑部中,记者!编辑的主要职能已经不是采集新闻,而是对浩如烟海的新闻和信息进行筛选和重新组合,使这些杂乱的信息呈现出相互联系和深刻意义,并使其转化为知识"新闻从业者的工作也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知识生产与管理的工作".2006年4月,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副院长BrianBrooks教授在中国人民大

  学的前沿学术讲座中,也专门指出/媒介融合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一

  国内发展

  二十一世纪初期,国内就有一些学者从单个或者多个媒介融合的实例(比如网络与电视!报纸与电视!手机与报纸等)出发,进行了媒介融合的思考,但是没有明确提出这一概念"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是根据自己出访美国的经历,较早在中国内地提出并推介西方/融合媒介0理论和实践的学者"蔡雯指出,/融合媒介0与/融合新闻0是目前传媒业全球性发展的前沿课题"传统大众媒介的数字化生存和普通公众对新闻传播的/分享0成为新闻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

  香港树仁学院新闻传播系宋昭勋针对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进行了溯源及内涵分析"文章分析了新闻传播学中Conyergence一词的不同涵义,汉语翻译,最后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21世纪的记者应该认清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努力加强跨媒体传播技巧训练,成为具备以多种形式进行写作和传播能力的融合记者(eonvergeneej"urnalist)"0.2006年,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咎廷全在5传媒产业的产业融合及组织创新趋势6一文中,就媒介现有的四大产业一一电信!互联网!多种类出版和广播电视的融合,提出传媒产业融合基本上要经历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三个阶段"并指出,技术革新开发出了替代性或关联性的技术,上述四大产业各自拥有的分立的信息传输平台逐渐走向统一,信息接收终端也在形式与功能上实现了统一,并且各个产业的信息传输机制逐渐都能够实现双向和单向并存的信息传输,在大容量信息内容需求的推动下,带宽的要求都逐渐由低向高转变,从而各产业的技术!业务和市场范围出现了多方位的渗透!融合与交叉,产业间企业由原来无竞争走向竞争,并在竞争中谋求各种各样的合作,以期在新的市场!新的业务领域占有一席之地"3也有学者认为,融合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合

  是为了更好的/分0"通过融合达到更高层次的多样化,这才是媒介融合的终极目标".郑瑜在5媒介融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观6中指出,媒介融合是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观"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新媒体不可能/速胜0,传统媒体也不可能像某些学者精算的那样/速亡0"但有一个事实又不容争辩:如果离开网络和数字服务,报纸将没有未来"报纸的未来必须建立三个平台:数字平台!网络平台!移动平台"这就需要实现媒介融合"作者认为,媒介融合首先是传播技术的融合"即两种或多种技术融合后形成新传播技术"对报纸而言,便是纸质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资源与受众资源上的深度开发与互动,重塑传统报纸的业务形态,实现报业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

  匡文波!王丹黎在5新媒介融合:从零和走向共赢6中提出媒介融合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媒体之间的整合与并购,力图在传媒业中以规模出效益"二是不同媒体之间的交融与互动,主要指在不同媒体自荐,传播方式和内容的相互借用,以促进共同发展"

  每一种传统媒体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些核心技术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数字技术的出现,将所有的传播技术都迅速融合成一种普通的计算机可读的数字形式"传统印刷媒体的编辑!排版和印刷技术基本上实现了计算机处理;电视媒体将制作好的视频放到互联网上进行再次传播;出版社将图书放到网上书店,使出版和流通领域得到了充分利用;数字电视把计算机处理器引入每个家庭,反过来,家用计算机也可以收看电视节目"总之,各种媒体都在数字技术的平台上,把其各自独立的技术融为一体"可以说,数字时代的技术为媒体技术注入了催生剂,实现了媒体技术的融合,为其他方式的媒体融合提供了可能"

  以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合并为例,两者的合并不仅仅是产权制度上的合并,同时兼容并纳了不同的技术"以杂志起家的时代公司抓住新兴的摄影技术,在杂志上大量采用图片报道,成为图片新闻的先驱和出版业大亨"到70年代后期,时代集团已经拥有全美第二大有线电视系统,有线电视己经成为时代集团最大且发展最快的部门,其产业利润几乎占到总盈余的一半"时代公司和华纳公司合并后,公司继续根据技术发展,大力发展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业务"在兼并了有线电视新闻网后,公司的卫星覆盖面积扩大到可以覆盖200多个国家的9000万用户"时代华纳总裁Levin认为,未来有线电视和电话通信业务以及电脑技术的合并不可扭转"因此,时代华纳公司不单纯追求公司规模,而是将兼并的落脚点放在技术上,从而出现了2000年初世界第一大传媒集团与全球最大的互联网接入服务商美国在线的合并案"两者结合后,时代华纳走在了影视技术和网络技术发

  展的前列,成为全球范围内真正的媒体/巨无霸0"-

  媒体科技融合在科技进步和市场利润驱动双重激励下,媒体形态由单一型向基于融合信息网络!为受众提供前所未有的综合感官体验的媒体形态转变"

  技术支持

  1.宽带无线传输技术:它使得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用任何终端都能方便地接收信息,为下一代媒体科技融合提供技术保障"2.2.高性能芯片:强大的CPU计算能力保证信息编解码处理的高效率"3.存储与搜索引擎技术:它可以支持海量信息的存储与检索"4.新能源!新材料开发:待机时间更长的电池!可折叠触摸屏幕!精密传感器等,它们能大大改进媒体终端服务质量"5.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它们提供丰富的信息传播手段和应用业务"第二,市场利润驱动"一方面,传统媒体集团需要拓展市场,而新媒体又大量涌入市场,两者面临竞争的压力"利用传统的营销技术和传播手段己经无法大规模地拓展利润空间,因此,两者看到了各自的技术优势,融合也就成为可能"基于己有的通信网络!终端条件以及自身资源,设计开发适应融合新老媒体的新型媒体业务,已成为大家共同面对的挑战"另一方面动力来自渠道提供商和通信终端提供者的推动"

篇七:国内外代表性的媒体融合概念

  题型:①名词解释(4个)

  ②简答

  ③论述

  ④分析:哪些属于媒介融合,哪些不属于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

  “媒介融合”是指媒介产业在媒体形态、媒介功能、传播手段、资本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方面所进行的聚合和演进。它既指代这些要素相互融合的过程,也指代新闻生产过程的融合,同时也指代新闻产品以文本、声音、图像、视频、数字等形式呈现出来的信息服务方式的融合。

  二、媒介融合的类型以及大致特征(P11-P23)

  ⒈媒介技术融合

  ⒉媒介所有权合并

  ⒊媒介间战术性融合

  ⒋媒介组织结构性融合

  ⒌新闻报道融合

  ⒍新闻从业者的技能融合

  三、【论述】媒介融合理念对新闻传播模式的影响(P24-P28)

  从传播的“5W”来考察,这种影响表现为:

  传播者从“术业专攻”到“通才全能”,同时分工细化

  信息从重复叠加到整合连贯,同时各具特色

  channel---渠道从各自为营到互动整合,同时分组多元

  受众角色从单一线性到多重交叉,同时分众传播

  effect---传播效果从一元效果到复合效果,同时分别影响

  四、媒介融合对我国媒介产业的深刻影响

  1.媒介融合将促进媒介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演化

  2.媒介融合将促进媒介法规和相关管理制度的保障

  3.媒介融合将促使媒介产业的盈利模式发生转变

  4.媒介融合将催生新的传媒服务理念

  五、【简答】我国媒介融合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间的联动阶段

  2.传统媒体与网络的“报网互动”阶段

  3.“第五媒体”与其他其他媒体的融合阶段

  4.传统集团尝试融合式工作流程和组织结构的实践阶段

  六、【简答】新闻生产流程再造的各个环节及其新特质

  1.多介质运作: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新特质

  2.用户贡献内容:融媒体时代新闻消费的新特点

  3.跨媒体的信息终端:融媒体时代新闻发布的新特点

  七、微新闻

  所谓微新闻,是指以微博为主要工具和平台,从组织、生产到发布、扩散的人人可参与的新闻活动。从目前看,微新闻的技术优势在于:一是信源广泛,所有微博用户都是消息源。二是时效性强,所有用户都可能是第一或前端信源,随时随地、全天候同步直播新闻,成为不折不扣的“草根记者”。三是扩散快而广,通过“粉丝”机制和用户转发可以形成几何级、病毒式的高速传播。此外,它还具有个性化、互动性强等优势。

  八、跨媒体思维

  所谓跨媒体思维,强调的是记者在采访中能自如地运用多媒体对相关信息进行分层处理的思维特质。它要求记者必须了解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体的传播特点,掌握各种媒体的采访技能;在采访中,能根据新闻信息的不同特点,迅速判断其适宜用何种媒体进行传播,从而能及时采用不同的采访手段进行信息采集,确保新闻信息传播的最佳效果。

  九、全能记者

  所谓全能记者,即了解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多种媒体的性能和传播特质,熟悉各种媒体的采写技能,能够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新闻表现方式进行现场新闻采集和写作(制作)的记者。与现行单一介质媒体的记者比较,全能记者在新闻现场要身兼多职,一人多用。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现场或重大事件发生时,全能记者要能根据现场情况,运用跨媒体思维,准确地判断现场报道需要用何种介质,才能最大限度地将信息最迅速、最有效地传播给受众。因此,它对记者的基本素质包括综合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名词解释】IPTV

  IP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一种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集互联网、多媒体、通信等多种技术于一体,向家庭用户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

  十一、当前媒体技术问题&

  特征P157-151.各媒体的采编系统距离多媒体新闻信息采集与制作还有较大差距

  2.媒体现有数据库还无法承担“媒介融合”环境下用户对信息数据的需求

  3.现有各媒介的信息发布技术仅能适应单媒介,无法适应多媒体发布的需求

  4.现有媒介接收终端还无法做到及时、互动、迅捷

  十二、三网融合的概念

  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在现阶段它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面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面上相互渗透和交叉,应用层面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相互竞争、相互合作,朝着向用户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各项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在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

  十三、云计算、云储存

  云计算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络计算的发展,是通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台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计算机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通过云计算技术、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在数秒之内,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以及亿计的信息,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的网络服务

  云储存是在云计算概念上延伸和发展出来的一个新的概念,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络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

  十四、大数据

  大数据,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

  十五、大数据的4个“V”

  大数据的4个“V”,或者说特点有四个层面:第一,数据体量巨大。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第二,数据类型繁多。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都属于此。第三,价值密度低,商业价值高。以视频为例,连续不间断监控过程中可能有用的数据仅仅有一两秒。第四,处理速度快。1秒定律。业界将其归纳为4“V”-----Volume、Variety、Value、Velocity

  十六、媒介融合的组织模式

  从国内现状来看,媒介融合基本上是以传媒集团为主体来进行的,而且一般都是异质型的传媒集团,即由多种类型的媒体所组成。按照集团内部、集团与外界的关系和非集团媒体三种形态,我们可以将目前国内媒介融合的组织模式进行如下

  划分:

  1.从集团内部来看,具体可以划分为:

  ①“集团领导”的宽泛模式

  ②“部门负责”的集中模式

  ③以栏目、节目或报道为单元的松散模式

  2.从集团与外界的关系来看,可以将其成为“集团-外部”的松散模式。即在某一系列或某一次报道中,根据具体情况,集团与其他外部媒体之间进行合作报道。

  3.从非集团媒体来看,可以将其称为“单一媒体-外部”的松散模式。即某一媒体和其他媒体之间的随机性或区域化合作等

篇八:国内外代表性的媒体融合概念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国外“媒介融合”概念及相关问题综述

  作者:郭毅

  于翠玲

  来源:《现代出版》2013年第01期

  摘要:“媒介融合”是从国外引入中国的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因研究视角不同,国外学者也存有争议,有必要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作更多介绍,并在更为开阔的视野中考察传统出版业发展所面对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媒介融合;大媒体;出版业

  “媒介融合”不仅是从国外引入中国的一个概念,而且是中国目前多种媒介发展进程中所要应对的现实问题。因而,有必要进一步参考国外文献,梳理这一概念的内涵,探讨其所涉及的相关问题。由于新媒介是相对传统媒介而言的,新媒介对传统的印刷出版业产生了直接影响,从更开阔的视野来考察出版业的发展境况,也是有意义的。

  一、国外“媒介融合”概念的引入

  在20世纪末计算机信息革命到来之前,不同媒介之间界限明晰,对于媒介技术的研究也被限定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之内。“媒介融合”的提出为媒介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不同媒介技术相互结合,连同工业制度结构、社会文化标准共同塑造着融合媒体。在国外研究文献中,“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一词也被表述为“融合(convergence)”。一般认为,“融合”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依梯尔·索勒·普尔于1983年提出的,其含义为“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普尔在《自由的技术》一书中指出:“一个既定的物理网络能够提供任何类别的媒介设备,反过来,一个曾被限制于一种技术的媒介设备现在能够被传送到任何物理上分散的网络上。”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一些涉及媒介融合基本概念的西方著作被译介到我国,例如,托马斯·鲍德温等合著的《大汇流——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明确指出:之前各自为政的电信、有线电视广播和计算机工业将汇流到一起,产生整合宽带系统(broadband

  communication

  system)。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一书提出:广播和动画业、电脑业、印刷和出版业三个领域将会逐步趋于融合。书中不仅较早地介绍了1978年尼葛洛庞帝的三圆环聚合示意图,而且针对当时学界对媒介融合的几种误解进行指正。凯文·尼曼的《大媒体潮》提出“大媒体”(megamedia)的概念,认为传媒业、电信业、信息业都将统合到一种新的产业之下,即“大媒体业”。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等合著的《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一书第一章“变化中的媒介环境”也探讨了媒介融合及其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从我国目前已出版的有关媒介融合的著作、教材及学术论文的文献引用情况来看,这几本国外新媒体方向的著作虽然不是系统探讨媒介融合的成果,却对我国媒介研究者思考媒介融合相关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也奠定了我国早期媒介融合研究的理论基础。

推荐访问:国内外代表性的媒体融合概念 代表性 融合 国内外

版权所有:新维文档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新维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新维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50341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