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存在质量风险农业企业应该如何对应(12篇)

时间:2022-11-21 08:20:08 来源:网友投稿

农业存在质量风险农业企业应该如何对应(12篇)农业存在质量风险农业企业应该如何对应  --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及解决途径  摘要:  农产品是人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必须营养食品,农产品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人们身体健康和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存在质量风险农业企业应该如何对应(12篇),供大家参考。

农业存在质量风险农业企业应该如何对应(12篇)

篇一:农业存在质量风险农业企业应该如何对应

  --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及解决途径

  摘要:

  农产品是人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必须营养食品,农产品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人们身体健康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度增长和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对农产品安全性质量进行全程质量控制,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开拓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成为各国贸易关注的焦点。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农产品质量符合保障人体的健康、安全的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是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突出问题。当前,必须抓紧引进、制定和完善农业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建立和健全市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同时要加强监督,规范市场秩序,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及辅助材料的监测、许可和认证,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重点和难点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标准化集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于一体,具有科技推广和科学管理的双重属性。农业标准化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简化、统一、协调、选优原理,把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化为标准,在农业生产和管理中加以实施应用,能够实现对农业生产从农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到产品的全过程控制,从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提高农业产业的素质和水平,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三统一”。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要积极应对WTO挑战,率先执行国家制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和完善企业标准,有条件的要积极推行国际标准,并主动把执行质量标准及相应的技术和农艺要求引入农户,带动农户和基地的标准化生产,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通过制定地方标准,创造一大批优质农产品和名牌产品,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建立都市农业融资及投资体系。

  一、加大信贷、财政支持力度

  都市农业是一种集中高投入、综合高产出的产业,投资大,周期长,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是不够的。这就迫使政府必须对都市农业的发展进行有力的金融支持。一是加强信贷机构对农业的支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扶持农业信贷政策的经验,制定相应的农业信贷特殊优惠政策,完善农村小额信贷发放范围,调动农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增加农业信贷的积极性。二是要重点支持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环节,支持优势产业,发展优良客户,打破产业、行业和所有制限制,选择一批信誉好,效益高的龙头企41业,给予重点培育扶持。三是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计划,上项目,争项目,积极争取国家、行业和科技等方面资金。同时,政府也要加快对支农资金管理机制的创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产生良好的效益。

  --

  --二、建立多元投资体制

  要建立多元投资体制,一是要依靠农民自身力量,采取股份合作制的方式来组建各类生产合作社、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资金共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产权清晰、利益相关的经营体制。二是要注重动员社会力量,让社会资产、外来资金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充当资本运营的主体。三是村集体以土地使用权作价人股,参与外来企业经营或小城镇建设,从中获取收益。

  三、强化招商引资

  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是资金不足,技术管理落后。要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办法是招商引资。因此,要创新的观念和方法,在招商引资上要有所作为。一是在招商引资上要加大对国对外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相关信息的搜集力度和信息共享,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二是要创新招商引资理念。要以利招商,确保来西安投资经商的产业化企业能获得丰厚利益。要以情招商,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使外地投资企业在西安有如至家归的感觉。要以信招商,对所做的承诺严格兑现,决不反悔。要以效招商,要提高办事效率,对招商引资来的企业简化审批程序,建立行政公示制和时限制,通过优质服务帮助外来投资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要依法招商,通过加强执法监督和实行挂牌保护,切实保障外来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并强化监督、规范收费、减少检查、严管罚款、杜绝摊派,坚决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的“四乱”行为。

  要切实解决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各级各部门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解决认识不够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有些地方由于认识不够到位,忽视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具体表现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从农产品的生产环节上看,安全隐患较为突出,不合理使用农药、兽药、化肥、激素等农业投入品。从加工、经营企业者来看,一些企业和经营者唯利是图,视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置消费者的人身安危于不顾,不当使用大量防腐剂、保鲜剂、添加剂等药物,加剧了农产品的有毒有害性。特别是在流通销售环节中,不法企业和商贩在产品上再做手脚,肆无忌惮地推销有毒有害及过期变质食品。从消费者来看,部分消费者对无公害、绿色食用农产品认知度还不高,对无公害、绿色食用农产品相对较高的价格难以接受。“放心菜”优质不优价,势必影响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推广。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农业发展的生命线。去年的禽流感,给很多家禽养殖企业直接或间接造成了巨大损失,我县双佳农牧公司因此在短短几个月里--

  --经济损失达到500多万元。同样在去年,我县的柑桔因“甲胺磷风波”在哈尔滨身价大跌,导致石门柑桔在整个东北市场销售疲软,尽管最终证实此事纯属个人捏造,但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挽回。这些事实告诉我们,质量安全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事关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大事,需要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并付出努力。

  提高全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当前重要的是加强宣传教育。各职能部门应加强配合,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经营者加强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教育,让他们明白哪些是违法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从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遵守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同时要对广大消费者加强农产品安全宣传教育,使他们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对于上市农产品检测结果,除了及时在市场醒目处公布外,可定期汇总,在新闻媒体上公布,这样不但可以震慑不法经营者,也能使消费者明白哪些东西可放心购买,哪些东西要谨慎购买。

  二、处理好堵与疏的关系,解决方法单一问题

  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很多地方采取了“堵”的方法,如制订出台禁用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公告,严格检验检测实行市场准入制等等。这种方法存在两大弊端:一是在当前农业执法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以罚代管、以案养案”问题;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资经营放开,新产品层出不穷,在既得利益的驱动下,存在“堵不死”的问题。因此,必须在“堵”的同时,注重疏导。

  据《农民日报》报道,今年中原大地夏收期间,已见不到大片大片焚烧秸秆的现象,政府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禁烧监控。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秸秆可以卖钱。麦收季节有不少农业龙头企业专门收购、加工麦秸,麦农因此而额外多了一笔收入,自然不会焚烧了。这就是堵与疏的两种绝然不同的两种效果。

  所以说,我们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要从重堵轻疏中摆脱出来,在禁用有毒有害农业投入品时,也要相应地开发一些实用的绿色、无害农业投入品,群众认可后,就不会去使用禁用农业投入品了。就石门而言,现在是全国柑桔、蔬菜标准化示范区,是全国优势农产品出口绿茶优势区域,已获得全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整体认证。要增加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份额,就要在“疏”字上多下功夫。可以考虑把几十万亩的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秸秆有效利用起来,改良土壤或生产饲料;可考虑把九峰实业、双佳农牧的生猪、家禽粪便利用好,解决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基地的肥料问题,扩大有机肥料的施用量,最终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

  --

  --三、处理好供与求的关系,解决机制不顺问题

  近些年来,农产品供求关系已由长期短缺转变为低水平总量平衡和相对过剩,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由基本解决温饱转变为追求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多样性小康消费,逐步由数量满足型向质量效益型方向发展。农产品在满足自给需求以外进入商品交换中,粗级低质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产品销售不畅,低价位运行,适应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而适销对路的安全、无污染的无公害优质农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求和赢得市场青睐。因此我们先后实施了“无公害行动”,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活动,客观地说,它们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一旦放松,就有垮下来的危险。这其中的关键是现在还没有形成绿色农业投入品供给机制,而没有绿色农业投入品是难以生产出绿色农产品的。所以说,农产品质量安全需要建立一种长效的绿色农业投入品供给机制,怎样建立?我认为就是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努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利用它们采取“公司

  基地

  农户”、“公司

  协会

  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在生产资料上包供、生产技术上包教、生产产品上包销的紧密型经济联合体,最终以优质农资换得优质农产品。我县的双佳农牧、九峰实业、北山牧业、烟草公司、金湘源等企业都与我县农户建立了这样的合作方式,形成了基地发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可喜局面。特别是双佳农牧成立了双佳禽业合作社,不断完善“公司

  农户”的经营机制,成功推出了“六包两协助”的经营模式(六包即:公司包供应鸡苗、饲料、药物、养殖设备、包提供技术服务、包保价收回产品,两协助即:协助养殖户选址建场、协助搞好防疫),联营养鸡大户达到1600多户。公司目前已建有规模养殖基地10个,其中夹山三板生态养殖基地建有标准化鸡舍38栋,养殖面积2万多平方米。这种经营模式,解决了传统的“公司

  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稳定的问题;解决了农业结构调整中农民缺少资金、技术、信息的问题;解决了农业标准化过程中全程质量控制难的问题;解决了家庭联产承包制条件下,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问题;解决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实现了“企业和基地一体化、农民工人化”。所以今后我们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到农村建立产业化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农业,改变过去农民一家一户各自经营的局面。一旦某种农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可根据其品牌和产地进行彻底检查;而企业、协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一定会严格自律。

  四、处理好主与次的关系,解决监管乏力问题

  目前,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还不够完善。从条条关系看,食用农产品安全职能分解在农业、粮贸、卫生、工商、质监、药监、商检等七个部门,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综合协调机构。由于缺乏协调,执法监督部门之间配合不够密切,使违法者有机可乘。从条块关系看,对食用农产品安全工作的“属--

  --地管理”责任和“执法主体”责任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导致地区与部门之间尚未做到上下联动、密切配合。由于多头管理和缺乏协调机制,职权不清,管理效率不高,管理难以完全到位,给假冒伪劣农产品横行留下空档。在全国农业环境这个大系统内各个单元间的差异很大,所以在资源综合开发和保护上存在很大程度的不同,不同的产地环境农产品的质量也就有所不同,因此应按照区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建立适合本区域的质量标准体系,并指导农民按其规定标准进行农业生产,产出品由本区域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部门测定其质量是否符合地方标准,这就形成了管理上的自然属性,这是其一。其二就是一个县对中央和省市而言,它是最基层单位,要接受和完成上级一系列的对农产品的产地检测、农产品品质的检测,是最前沿的阵地,它的工作力度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把关问题。如果没有设备齐全的检测设备、没有严格的监督制度,就有可能使不合格的农产品流入市场。目前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280个国家级、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各省也在现有检验检测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了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同时开展了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各地区也建立了标准化基地、无公害生产基地。即使如此农药残留现象还是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是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基础薄弱,且数量少,检测技术落后,监督约束机制不全。使许多认证后的品牌出现名不副实的现象,引发公共健康危机和突发性中毒事件接连发生,将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要做到从源头抓起,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面监管,就必须建立健全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所以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可从立法上明确各职能部门承担的监管职责,使各部门各司其职。如对农产品的监管,农业部门负责初级产品生产监管;技术质量监督部门负责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工商部门负责农产品市场环节监管;卫生部门负责餐饮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等,按一个部门监管一个环节的方式进行理顺,彻底改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的不利局面,营造规范、有序、安全的食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环境,建立完善的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的体系,形成政府主抓、部门共管、群众参与、社会监督的管理格局,确保食用农产品安全。

  --

篇二:农业存在质量风险农业企业应该如何对应

  农业企业经营风险与对策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农业科技的需

  求强烈,但是,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却存在诸多问题,满足不了当前农村

  发展的需要和农民的多样性科技需求。

  自然风险

  在计划经济体制或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农业产业经营最主要的风险

  是自然风险。在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过程中,自然风险作为一种客观现象依然存

  在。例如台风、洪水、干旱、地面下降、严寒、酷暑、病虫害、疫情、外来生物

  入侵等等,都会给农业的发展带来损失,有的损失还可能是毁灭性的。自然风险

  有许多是不可知的,也无法避免。有些是可以预报的,可以通过人的力量来预防,通过增强抗灾减灾措施来减少损失。

  当然,也有些自然风险的形成,还可能是人

  为的原因。例如地面下降、外来生物入侵等。

  市场风险

  在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过程中,市场风险已凸显为农业发展的主要风险。当

  前农业的市场风险,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主要表现为价格波动。价格波动而形

  成的市场风险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伴生物。只要是市场经济,就必然存在价格风险。

  农产品的价格波动与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特征相关联。农产品生产周期长而销售

  周期短。产品生产与销售之间,在时间上的不对称与分割,必然会产生农产品供

  求关系和市场价格的周期性波动。由此而产生价格风险,也就成为了农业市场风

  险的主要表现形式。二是主要发生在流通领域。由于农产品大多是鲜活商品,比

  较容易腐蚀,其流通过程必须迅速而安全。故农产品销售需要采取保鲜、特殊运

  输等措施,才能保证其顺利地进入消费。农产品的流通与工业产品的流通相比,更具专用性和即时性。这些都有可能降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引发市场风险。

  三是防范风险具有艰巨性。当前我市的农业仍以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为主体,这就

  使得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十分分散,市场信息更加零星。这种局面所带来的信息

  不完全与不对称,就有可能导致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从而引发市场风险。小规

  模的家庭经营,降低了市场效率,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加处于不利的地位,很难避免市场风险。四是预测风险具有不确定性。这是农产品生产消费的特殊性

  决定的。经济转型要求进一步开放农产品市场,而我们的农业产业结构又比较单

  一,产品多样化程度低,很难消化由国际国内市场波动而引发的市场风险。

  尤其

  是加入wto后,农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也就更大了。

  面对庞大而复杂的国际国内市

  场,要对农业的市场风险进行有效的预测,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制度风险

  制度风险就是制度(或政策)在变革(或实施)过程中,由于其结果的不可

  预见性,使制度(或政策)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可能性。上个世纪

  8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出现的几次波动,实际上就是因制度变革出现问题而形

  成的风险。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基本制度不完善。在改革开放的过

  程中,农业的基本制度,例如土地的经营制度、流转制度,农民的财产制度、户

  籍制度、就业制度、养老制度,农业的经营制度、投资制度、保险制度等等的创

  新与变革,都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许多潜在的制度冲突必然地要被激发出来,从而影响各种市场主体的行为,产生制度风险。二是经营制度不配套。特别是原

  有的土地经营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先后被打破,而新的与市场经济体系相适的农

  业经营制度新体系尚在建立之中,新体制的各个方面还不配套。由此也就产生了

  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大量圈占粮田、农民没有种田的积极性、农用生产资料价格高

  涨、各方面搭车乱收费等等的现象。

  这些现象的大量发生,制约了市场功能的正

  常发挥,导致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进而也就引发了农业经济的过渡性波动。

  三是市场体系不健全。我国的农业市场运行机制正在建立之中。

  目前的运行机制

  还很不健全,主要是农业市场主体的缺位,造就了农产品流通机制、农产品价格

  机制、市场信息传播及反馈机制等等的不健全不完善。

  这些不仅造就了市场风险,也从多个方面制约了制度变革,进而引发了制度风险。市场风险与制度风险的相

  互交织,对农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已成为转型时期农业风险的一大特点。

  四

  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已是众所周知的共识。但是农业结构

  的战略性调整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和制度选择,无疑也要付

  出成本的,要承担实施新制度和新结构的风险。这种制度和结构的实施是否可行,关键还是要看结构调整带来的收益和付出成本的大小。

  技术风险

  技术进步是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大大拓宽了传统农业生

  产的范畴,进一步降低了农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使得农业的竞争,从资源禀赋

  优势的竞争变成了技术优势的竞争。

  但是农业的技术进步,带来的不仅是收益和

  效率,还有隐藏的风险。农业技术风险是指推进农业技术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

  发生背离的可能性。产生这种可能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传递形式具有公开

  性。农业生产一般都是露天作业,具有很强的公开性,生产技术的保密性很差。

  绝大多数的农业技术属于经验型,比较容易被人模仿。无度的技术模仿,有可能

  会使产品供给增加,导致价格下降,使实际收益小于预期收益。这样的技术传递

  越广,带来的技术风险就越大。二是传递渠道具有不畅性。在技术市场及农业技

  术推广组织不完善的情况下,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大多只能以信息传递的方式进

  行。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而产生的信息错误,由于传递过程中信息失真而产

  生的信息错误,由于道德败坏行为传递错误信息等等,从而也就很难免引发技术

  风险。三是传递受体具有差异性。当前的农业技术,多以知识形态而存在。即便

  是实物形态,如作物品种或牲畜品种等等,也很难直观地辨别其优劣。这就要求

  农业技术传递的接受者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目前,我市的农民以中老年为主,科技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因而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因为接受技术传递者的素质不

  高,难以掌握技术要领,造成部分农民失败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四是传递环

  境具有制约性。农业技术的推广对外界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有较为严格的选择性。例如,自然条件发生变化而不能满足其技术要求,则技术

  的优势不仅不能显现,还可能适得其反,遭受到巨大损失,其收益可能与预期的相去甚远。社会经济环境对技术风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市场需求上。一项技术

  的推广是否成功,最终取决于市场的需求。市场需求决定产品的价格和市场规模。

  当市场需求发生逆转时,最先进的技术也可能实现不了效益。总的来说,在农业

  现代化和市场化的过程中,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表现出了前所未

  有的重要,而农业的技术风险也随之呈上升趋势。

  信贷风险

  在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的过程中,必要的信贷支持十分重要。特别是随着农

  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规模的扩大,新项目的开发,新技术的运用,农业借贷资金的规模也会随之而不断扩大,从而带来的信贷风险也会相应地扩

  大。产生这种可能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预期成本很难准确预测。在市

  场经济的条件

  下,即使是最为稳定的货币价格也随时变动。在农业的信贷活动中,人们对借贷资金未来利率的变动或借贷货币汇率的变动,是很难准确地进行预测

  的。无法准确把握借贷资金的成本,信贷风险发生也就不可避免了。二是预期收

  益很难准确确定。在农业项目的投资中,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准确的情况,应该

  是时有发生的。因而对投资项目未来的收益率状况,也就很难确定。这都有是造

  成农业信贷风险的基本原因。事实上,农业信贷因客观上存在很多未知因素而充

  满着风险,借贷资金规模越大,其风险也会随之扩大。需要指出的是,在农业现

  代化和市场化过程中,上述各种风险常常是重迭在一起的,使得农业的经营风险

  显现出更加复杂的局面,更加难以防范。二、防范农业经营风险的对策建议在农

  业现代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防范农业风险无疑是一项非常重要非常艰巨的工

  作。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需要做大量的艰

  巨和创造性的工作。1、充分认识防范农业经营风险的极端重要性。防范农业经

  营风险的重要性,是由农业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确定的。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民生活富裕的保证,是国家安定的根本。在中国现

  代化的进程中,农业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而事实上农业又是非常容易

  出问题的,它的现代化市场化进程中充满着经营风险。由于农业产业的特殊性,依靠农村和农民自身的力量,又很难防范农业的经营风险。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我

  们过去的教训说明,有效防范农业风险,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必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各级政府负有重大责任,应该发挥主要的作用。

  为此,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经营风险的防范工作,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尽快地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经营风险防范新机制,有效地控制农业经营风

  险的发生,并尽可能地把经营风险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2、增加财政对农业

  的投入,增强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防范农业的自然风险,可根据自然风险不同

  的状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例如,加强城乡和农田的各种水利基本建设,增强

  农业防洪抗旱的能力。加强对台风、暴雨、干旱、严寒、酷暑等灾害性气候的预

  报工作,以做好防灾抗灾的准备,控制与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加强对病虫

  害、疫情、外来生物入侵的检验检查和检测工作,努力把这类自然风险控制在萌

  芽状态。米取最严厉的措施,切实保护农业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以控制与减

  少农业经营的自然风险。分类别制定各种自然风险一旦发生后的抗险预案,以尽

  快控制灾情,减少损失,最大限度地维护广大农民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在抗御农

  业自然风险方面,依靠农村和农民自身的力量,显然还不够,有些方面不会起到

  很大的作用。在这方面各级政府应义不容辞地发挥作用,通过行政和财政的有力

  支持,为农业的现代化市场化构筑起一道牢固的抗御自然风险的防线。

  3、提高

  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按照种养加结合、工农一体化的要求,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产业基地

  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市场化的必由之路,也是防止与抵御农

  业市场风险的有效措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连接了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产业

  联系,改变了农产品的实物形态与销售方式,有利于防止和分散农产品的市场风

  险。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和农产品专业基地的形成,能有效地把现行体

  制下分散零星的农户和农业聚集起来,从而架起了千百万个小型农业经营户与国

  际国内大市场联系的桥梁与网络,也就能有效地化解可能发生的市场风险。

  4、完善农业发展机制,减少发生制度风险的可能。目前农业所面临的政策风险,从

  本质上讲是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工作还没有到位而诱发的。

  其主要的问题是农民的市场主体、财产主体的地位没有确立,更没有得到法律的认定。农

  村原有集体经济组织的已完全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民与集体土地

  的关系,与集体资产的关系,与宅基地的关系等等,有的法律规定不够清晰,有

  的有规定但很难操作,在实践中在许多地方事实上都没有很好地落实。这方面的制度不明确,不能早日从法律层面解决,农业的经营制度、市场制度和产业结构

  的合理化、完善化,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因而必须加快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改革

  的步伐,促进农业经营制度、市场机制和产业结构的完善,最终建立起合理高效

  的农业发展新机制。5、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放大科技进步的正面效应。形

  成科技风险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基本的方面还在于缺乏有效的农技推广体

  系和农民素质不高这两条。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技推广体系,以利于构架科研单位

  与农民与农业的直通桥梁,可以有效地解决诱发技术风险的瓶颈因素。

  加强农科

  推广网络的建设,可以从现有的农业的行政管理机关和农业科研院所的改革入

  手,以网罗有关科技人员,搭建推广网络。农业技术推广,要直接面向农业生产

  经营,解农业发展之难,解农民增收之难。农技推广网络应主要由政府财政供养,免费或基本免费为农民与农业服务。

  提高农民的素质,是防止与减少技术风险的根本途径。要象培训城市工人一样,高度重视农民的技术培训。千方百计创造条

  件,充分地利用农村的教育资源,多渠道多形式地搞好农民的技术培训,全面地

  提高农民的素质。6、建立农业信贷新机制,减少信贷风险的危害。在农业和金

  融都在走向国际化市场化的条件下,农业发展遭信贷风险是不可避免的。

  在这种

  情况下,要减少农业的信贷风险,就必须加快探索建立农业信贷的新机制。

  这种

  新机制至少应包括,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使

  之尽快恢复农民所有、农民所管、农业所用的机制。建立农业发展基金或信贷风

  险基金,援助因信贷风险而造成发展困难的农业项目。

  进一步鼓励与促进工商企

  业、外资企业投资农业,形成农工结合、农商结合、内外结合的农业投资新机制。

  进一步鼓励与支持农民与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农业产业

  链,获取更大的农业外的利润,千方百计提高农业产出的平均利润率。

篇三:农业存在质量风险农业企业应该如何对应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措施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发生机理

  (一)信息不对称。1.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处于信息强势地位的一方为获取最大化的经济利益会隐藏信息或者有意向市场提供虚假信息,往往表现为在交易完成之后,消费者或者信息的弱势方才能获取真实的信息。2.农产品生产供应链较长,参与主体多元,质量安全信息复杂,信息披露不足,加之相关利益主体故意隐瞒真实信息,加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1)生产者与农业投入品经销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农业生产的基础性投入品是关乎农产品质量和收益的前提,生产人员和经销商之间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如种子选择优质性,农户除了从经销商的推销言辞中了解之外,须经过漫长的生长周期才能得到验证。(2)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者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消费者则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目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利益的博弈。当消费者获知某一农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问题时,很可能会选择停止消费该类农产品,这一简单选择行为不但打击了问题产品,而且也会导致那些安全优质的同类农产品的生产者受到牵连。(3)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经营者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外观色泽的过度关注和要求,往往会在加工、包装、储存、运输过程滥用添加物对其表面进行违规处理,消费者对相关添加剂知识比较缺乏,导致经营者在信息中处于优势地位,给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带来巨大风险。(4)生产者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农产品质量认证申请过程中,生产方一般会严格地按认证标准进行生产,当获得认证批准之后,通常会降低标准生产,导致政府与生产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二)利益不平衡。我国农产品生产与销售具有很大的分散性特征,例如甘肃省的农产品市场便是十分经典的分散生产与分散销售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有限性,必然使农产品产业链上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发生利益的博弈与争夺,导致质量安全问题的产生。1.生产者。分散农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三者合一的农产品生产构成了甘肃极具代表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重要因素。农产品生产的这一阶段,生产者是以理性经济人的身份存在,其主要追求的必然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生产方可能会在生产时大量施肥或是农药,导致食用农产品中的各种残留物超标,同时这也对消费方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危害。2.销售者。通常情况下,农产品会历经收购、运输、批发以及零售等多个环节才能进入到市场销售。甘肃省多数地区所销售的蔬菜、水果以及畜禽等农产品,其交易主体主要

  /3是农产品批发商,或是农户把农产品直接运送到农贸市场销售。销售者为了最大化地增加销售利益,会采取在收购过程中压低收购价格,减少销售成本,同时为了降低贮运损耗和保持农产品新鲜度,会使用一些添加剂、防腐剂等危险化学药品,增加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3.消费者。近年来随着质量问题的突出,消费者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逐渐提升,一旦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消费者是直接受害方。在农业生产链条内的各个环节中,任何一方利益主体的利益,都来自于消费者。在无法获取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情况下,消费者往往以压低价格来减少消费损失,这样便会导致真正的优质高价农产品得不到认可,最终影响优质农产品生产者的利益。4.政府监管者。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内政府的角色体现了两面性的特点,不仅要对生产方、销售方以及消费方进行保障,同时也要对生产与销售方进行监督。对生产者来说,政府是保护其利益的主体,同时也是为农业健康发展提供支持并保护农产品安全的重要环节。

  (一)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导向功能。在诸多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中,涉及到了多方利益主体的经济利益,国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规定了利益平衡格局。在这种预设的利益平衡状态下,各个利益主体自身都占据了一定的份额,并且利益主体之间也有各自的依赖关系。出于利益平衡的要求,则要尽量减少彼此之间的利益冲突,并且维持利益体系的平稳与均衡,以免出现利益失衡的现象。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立法虽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进行了细化和具体化,但仍有不足之处。1.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主体权责不够明确。《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第四条中规定,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中负责农业行政的主管部门,要对自己所在区域中所有农产品进行质量安全检查。并且建立安全监督与管理部门,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工作力度。虽然这种从上到下的监管体制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明晰了监管执法主体,但职责模糊的多头管理不利于权责明确、有效监管的形成。2.产地管理制度中缺乏利益平衡。在加强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禁止生产区的划定、修复和治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等方面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但缺乏补偿机制的建立。如条例第十二条,只规定了禁止生产农产品,却没有规定如何解决生产者(农户)的利益受损问题。建议明确生产补偿制度,以此救济农户因此遭受的损失,维护和平衡农户生产利益。3.生产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强。在条例第十八条至二十三条,分别对管理农业投入品、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以及安全质量检测等方面做出了规定。但存在不足,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

  /3度、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农产品违规生产处罚制度等一系列配套制度,来增加农产品生产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4.监督检查工作缺乏财政投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和日常监测制度。要对农产品生产、初加工、包装、贮运、经营等活动进行现场检查以及依法对违规生产销售行为进行查处等都需要相当的监管成本。但是在监督检查工作中缺乏财政投入,导致执法的主动性降低,执法效果不理想。应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财政投入,为质量安全管理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二)确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级制度。甘肃省农产品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质量状况的影响。当市场供大于求,或市场流通不畅时便会导致大量农产品烂在农户手里,不但不能因此获益,甚至连生产成本都收不回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因此,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掌握市场信息,努力建立科学合理的生产流通机制。在市场经济中,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级决定着生产者收益的高低。质量愈高,销量愈好,收益也愈高。用“利益”促进农产品生产者主动自觉地生产出符合高等级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三)建立信息公开与共享机制,实现质量安全可追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信息采集、分析、共享等环节,是实现信息传递最为关键的机制,该机制能够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以及供给不足的问题进行解决。在产品信息传递时,农产品上会贴有标签,也就是产品的“身份证”,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即生产产地、生产日期与生产过程等。为了尽快实现农产品信息共享,政府部门要以强制性的政策要求农产品生产各个主体在各个环节中对产品的质量状况进行记录,使其能够与消费者的安全需求相符,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质量不佳的问题。

  /3

篇四:农业存在质量风险农业企业应该如何对应

  农业企业经营风险与对策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强烈,但是,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却存在诸多问题,满足不了当前农村发展的需要和农民的多样性科技需求。

  自然风险

  在计划经济体制或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农业产业经营最主要的风险是自然风险。在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过程中,自然风险作为一种客观现象依然存在。例如台风、洪水、干旱、地面下降、严寒、酷暑、病虫害、疫情、外来生物入侵等等,都会给农业的发展带来损失,有的损失还可能是毁灭性的。自然风险有许多是不可知的,也无法避免。有些是可以预报的,可以通过人的力量来预防,通过增强抗灾减灾措施来减少损失.当然,也有些自然风险的形成,还可能是人为的原因。例如地面下降、外来生物入侵等。

  市场风险

  在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过程中,市场风险已凸显为农业发展的主要风险。当前农业的市场风险,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主要表现为价格波动。价格波动而形成的市场风险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伴生物.只要是市场经济,就必然存在价格风险。农产品的价格波动与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特征相关联。农产品生产周期长而销售周期短。产品生产与销售之间,在时间上的不对称与分割,必然会产生农产品供求关系和市场价格的周期性波动。由此而产生价格风险,也就成为了农业市场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二是主要发生在流通领域.由于农产品大多是鲜活商品,比较容易腐蚀,其流通过程必须迅速而安全。故农产品销售需要采取保鲜、特殊运输等措施,才能保证其顺利地进入消费。农产品的流通与工业产品的流通相比,更具专用性和即时性。这些都有可能降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引发市场风险.三是防范风险具有艰巨性.当前我市的农业仍以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为主体,这就使得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十分分散,市场信息更加零星.这种局面所带来的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就有可能导致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从而引发市场风险.小规模的家庭经营,降低了市场效率,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加处于不利的地位,很难避免市场风险。四是预测风险具有不确定性。这是农产品生产消费的特殊性决定的。经济转型要求进一步开放农产品市场,而我们的农业产业结构又比较单一,产品多样化程度低,很难消化由国际国内市场波动而引发的市场风险.尤其是加入wto后,农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也就更大了。面对庞大而复杂的国际国内市场,要对农业的市场风险进行有效的预测,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制度风险

  制度风险就是制度(或政策)在变革(或实施)过程中,由于其结果的不可预见性,使制度(或政策)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可能性。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出现的几次波动,实际上就是因制度变革出现问题而形成的风险。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基本制度不完善。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农业的基本制度,例如土地的经营制度、流转制度,农民的财产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养老制度,农业的经营制度、投资制度、保险制度等等的创新与变革,都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许多潜在的制度冲突必然地要被激发出来,从而影响各种市场主体的行为,产生制度风险。二是经营制度不配套。特别是原有的土地经营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先后被打破,而新的与市场经济体系相适的农业

  经营制度新体系尚在建立之中,新体制的各个方面还不配套.由此也就产生了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大量圈占粮田、农民没有种田的积极性、农用生产资料价格高涨、各方面搭车乱收费等等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大量发生,制约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导致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进而也就引发了农业经济的过渡性波动。三是市场体系不健全。我国的农业市场运行机制正在建立之中。目前的运行机制还很不健全,主要是农业市场主体的缺位,造就了农产品流通机制、农产品价格机制、市场信息传播及反馈机制等等的不健全不完善。这些不仅造就了市场风险,也从多个方面制约了制度变革,进而引发了制度风险。市场风险与制度风险的相互交织,对农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已成为转型时期农业风险的一大特点。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已是众所周知的共识.但是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和制度选择,无疑也要付出成本的,要承担实施新制度和新结构的风险.这种制度和结构的实施是否可行,关键还是要看结构调整带来的收益和付出成本的大小。

  技术风险

  技术进步是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大大拓宽了传统农业生产的范畴,进一步降低了农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使得农业的竞争,从资源禀赋优势的竞争变成了技术优势的竞争。但是农业的技术进步,带来的不仅是收益和效率,还有隐藏的风险。农业技术风险是指推进农业技术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可能性。产生这种可能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传递形式具有公开性。农业生产一般都是露天作业,具有很强的公开性,生产技术的保密性很差.绝大多数的农业技术属于经验型,比较容易被人模仿。无度的技术模仿,有可能会使产品供给增加,导致价格下降,使实际收益小于预期收益。这样的技术传递越广,带来的技术风险就越大。二是传递渠道具有不畅性。在技术市场及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不完善的情况下,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大多只能以信息传递的方式进行。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而产生的信息错误,由于传递过程中信息失真而产生的信息错误,由于道德败坏行为传递错误信息等等,从而也就很难免引发技术风险。三是传递受体具有差异性。当前的农业技术,多以知识形态而存在。即便是实物形态,如作物品种或牲畜品种等等,也很难直观地辨别其优劣。这就要求农业技术传递的接受者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目前,我市的农民以中老年为主,科技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因而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因为接受技术传递者的素质不高,难以掌握技术要领,造成部分农民失败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四是传递环境具有制约性.农业技术的推广对外界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有较为严格的选择性。例如,自然条件发生变化而不能满足其技术要求,则技术的优势不仅不能显现,还可能适得其反,遭受到巨大损失,其收益可能与预期的相去甚远。社会经济环境对技术风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市场需求上.一项技术的推广是否成功,最终取决于市场的需求。市场需求决定产品的价格和市场规模.当市场需求发生逆转时,最先进的技术也可能实现不了效益。总的来说,在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的过程中,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要,而农业的技术风险也随之呈上升趋势.

  信贷风险

  在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的过程中,必要的信贷支持十分重要。特别是随着农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规模的扩大,新项目的开发,新技术的运用,农业借贷资金的规模也会随之而不断扩大,从而带来的信贷风险也会相应地扩大。产生这种可能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预期成本很难准确预测。在市

  场经济的条件下,即使是最为稳定的货币价格也随时变动。在农业的信贷活动中,人们对借贷资金未来利率的变动或借贷货币汇率的变动,是很难准确地进行预测的.无法准确把握借贷资金的成本,信贷风险发生也就不可避免了.二是预期收益很难准确确定。在农业项目的投资中,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准确的情况,应该是时有发生的.因而对投资项目未来的收益率状况,也就很难确定。这都有是造成农业信贷风险的基本原因。事实上,农业信贷因客观上存在很多未知因素而充满着风险,借贷资金规模越大,其风险也会随之扩大。需要指出的是,在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过程中,上述各种风险常常是重迭在一起的,使得农业的经营风险显现出更加复杂的局面,更加难以防范。二、防范农业经营风险的对策建议在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防范农业风险无疑是一项非常重要非常艰巨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需要做大量的艰巨和创造性的工作。

  1、充分认识防范农业经营风险的极端重要性。防范农业经营风险的重要性,是由农业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确定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民生活富裕的保证,是国家安定的根本。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而事实上农业又是非常容易出问题的,它的现代化市场化进程中充满着经营风险.由于农业产业的特殊性,依靠农村和农民自身的力量,又很难防范农业的经营风险。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我们过去的教训说明,有效防范农业风险,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必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各级政府负有重大责任,应该发挥主要的作用.为此,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经营风险的防范工作,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尽快地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经营风险防范新机制,有效地控制农业经营风险的发生,并尽可能地把经营风险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2、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强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防范农业的自然风险,可根据自然风险不同的状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例如,加强城乡和农田的各种水利基本建设,增强农业防洪抗旱的能力。加强对台风、暴雨、干旱、严寒、酷暑等灾害性气候的预报工作,以做好防灾抗灾的准备,控制与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加强对病虫害、疫情、外来生物入侵的检验检查和检测工作,努力把这类自然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采取最严厉的措施,切实保护农业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以控制与减少农业经营的自然风险.分类别制定各种自然风险一旦发生后的抗险预案,以尽快控制灾情,减少损失,最大限度地维护广大农民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抗御农业自然风险方面,依靠农村和农民自身的力量,显然还不够,有些方面不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在这方面各级政府应义不容辞地发挥作用,通过行政和财政的有力支持,为农业的现代化市场化构筑起一道牢固的抗御自然风险的防线。

  3、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按照种养加结合、工农一体化的要求,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产业基地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市场化的必由之路,也是防止与抵御农业市场风险的有效措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连接了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产业联系,改变了农产品的实物形态与销售方式,有利于防止和分散农产品的市场风险。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和农产品专业基地的形成,能有效地把现行体制下分散零星的农户和农业聚集起来,从而架起了千百万个小型农业经营户与国际国内大市场联系的桥梁与网络,也就能有效地化解可能发生的市场风险。

  4、完善农业发展机制,减少发生制度风险的可能。目前农业所面临的政策风险,从本质上讲是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工作还没有到位而诱发的。其主要的问题是农民的市场主体、财产主体的地位没有确立,更没有得到法律的认定。农村原有集体经济组织

  的已完全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与集体土地的关系,与集体资产的关系,与宅基地的关系等等,有的法律规定不够清晰,有的有规定但很难操作,在实践中在许多地方事实上都没有很好地落实。这方面的制度不明确,不能早日从法律层面解决,农业的经营制度、市场制度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完善化,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因而必须加快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改革的步伐,促进农业经营制度、市场机制和产业结构的完善,最终建立起合理高效的农业发展新机制。

  5、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放大科技进步的正面效应。形成科技风险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基本的方面还在于缺乏有效的农技推广体系和农民素质不高这两条.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技推广体系,以利于构架科研单位与农民与农业的直通桥梁,可以有效地解决诱发技术风险的瓶颈因素。加强农科推广网络的建设,可以从现有的农业的行政管理机关和农业科研院所的改革入手,以网罗有关科技人员,搭建推广网络。农业技术推广,要直接面向农业生产经营,解农业发展之难,解农民增收之难.农技推广网络应主要由政府财政供养,免费或基本免费为农民与农业服务。提高农民的素质,是防止与减少技术风险的根本途径.要象培训城市工人一样,高度重视农民的技术培训。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充分地利用农村的教育资源,多渠道多形式地搞好农民的技术培训,全面地提高农民的素质。

  6、建立农业信贷新机制,减少信贷风险的危害。在农业和金融都在走向国际化市场化的条件下,农业发展遭信贷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要减少农业的信贷风险,就必须加快探索建立农业信贷的新机制。这种新机制至少应包括,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使之尽快恢复农民所有、农民所管、农业所用的机制。建立农业发展基金或信贷风险基金,援助因信贷风险而造成发展困难的农业项目。进一步鼓励与促进工商企业、外资企业投资农业,形成农工结合、农商结合、内外结合的农业投资新机制。进一步鼓励与支持农民与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农业产业链,获取更大的农业外的利润,千方百计提高农业产出的平均利润率。

篇五:农业存在质量风险农业企业应该如何对应

  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摘

  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已成为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和举世瞩目的热点,笔者结合调查了解的情况,就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因;对策

  在过去50多年的农业发展中,农业的化学投入品的数量急剧增长,而且由于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当前用于农业的农药品种大多数属于有毒有机物,其中有的还是国家已明令禁止和淘汰的,其残留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同时不少农民为争取农副产品早上市,大量使用催生剂和激素、滥施化学剂,使农副产品质量下降,有的还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使得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如前期发生的“三鹿毒奶粉”、“苏丹红”事件和“瘦肉精“事件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1.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

  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1思想认识问题

  由于过去农民长期徘徊在温饱线上,生产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农产品数量而轻视质量,只关注

  “产量至上”,而忽视农产品品质的提升,没有把农产品安全提到应用的高度。同时由于长期管理上的分割,使从事加工的人员缺乏原料常识,从事生产的人员又缺乏加工知识,因此造成许多概念上的混乱,甚至许多粮食、水果、蔬菜、畜产品等都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名称,导致只注重眼前而不顾长远,不了解国内外市场形势,不了解其他国家的法律法规。出现农产品安全问题也就在所难免。

  1.2农业经营管理体制问题

  当前,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是农业经营的主要模式,农产品生产经营分散,生产规模小,随意性大,多数农民倾向于传统种植模式,缺乏生产过程的监控,且安全意识差,自律意识淡薄;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土地流转在一些地区很难操作,难以形成对种植的统一规划、指导,也难以形成由市场规范的收购加工体系,造成农民生产的无序竞争,产品品种杂乱,品质低,难以保证其规格标准及质量安全。加之农产品安全由多个部门管理,政出多门,涉及到利益问题一拥而上。一旦出现了安全问题,则退避三舍,推诿扯皮。导致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种子、农药、化肥、加工、销售等环节较为混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3检测体系和能力问题

  我国虽然也制定了不少农产品和食品标准,但无论是标准的制定还是实施,碰到的最大困难是对标准所规定的技术指标缺乏完善的检查体系和相应的评价分析手段,在这个环节上出现的问题比较多。特别是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环节缺乏相应的检测设备,检验依据的标准数量不足、配套性差,监测工作尚未制度化,质检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农产品检测基本处于真空地带。

  1.4市场准入问题

  农产品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农产品入市没有限制。零售终端也存在的问题,优质农产品与劣质农产品混同经营,价格等同现象普遍,不利于形成优质农产品的竞争力,也不符合价值基本规律。许多零售终端的集市和超市经营的生鲜农产品进货质量无法安全控制,在进货渠道上有不少弊端,大多从批发市场进货,尽管要求较其他销售渠道严格得多,但诸多原因,使有问题的农产品依然会进入市场。

  2.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

  2.1改革理顺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涉及农业、卫生、质检、工商、商业、环保等多个部门。如果不明确分工,很容易导致管理真空。按现行法律规定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承担初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职责,这是农产品生产、加工、运销和进出口贸易一体化趋势的需要。要参照世界各国的通行管理制度,根据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发展的内在需要和有关法律规定,明确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初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检验、质量监督、质量认证、市场准人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产品安全的有效管理。如,安丘市始终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牢牢抓在手上,筑起了源头控制、过程监管和末端检测“三道防线”。一是加强源头控制。制定出台管理办法,对农化投入品实行备案准入和连锁经营。二是严格过程监管。在农资专营店配备专职技术人员,在基地配备植保员,指导农户规范施肥用药。三是强化末端检测。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农产品实行“数字化”全过程标识管理,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全程追溯。

  2.2实行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

  区域化管理是解决农产品安全的关键所在,其核心是“建立一个体系,构筑三道防线”。“一个体系”即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的能够覆盖食物链各环节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构筑三道防线”是指在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基础上,在区域内采取三项具体控制措施:一是对区域内的种植基地或养殖场合理规划布局,并实施备案管理,加强食品原料的源头控制,构筑第一道防线;二是对区域内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派驻检验检疫官或实施农药化肥监管配送制度,加强生产加工过程的安全卫生控制,构筑第二道防线;三是通过残留监控计划的实施以及企业和区域实验室的检测把关,掌握食品安全风险动态信息,及时启动预警机制或采取风险控制措施,构筑第三道防线。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

  2.3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加强执法的力度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涉及到质量标准制定、生产基地建设、农业投入品管理、产品质量检测、产品认证、市场监管、信息服务、人员培训等多个方面,没有完善的法规体系作保证,各项工作很难落到实处。我国目前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应该说比较健全,但涉及到具体的农业化学品投放与管理、农产品安全责任事故、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检测等方面的法规还不完善。因此要抓好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出台,加大执法力度,通过制度化来形成一种长效治理机制。

  2.4建立农业标准化责任制

  加强农产品安全,必须建立相应的责任制。为此,应推行农业标准化责任制,通过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考核指标体系,对农业标准化各个环节进行全面考核。自上而下地成立由领导和有关农业专家组成的领导机构。既负责督促制定农业标准,又督促农业标准实施计划的贯彻落实。建立农产品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把农产品安全工作纳入政绩考核机制。标准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安丘市通过实施国际标准,制定生产标准,加快建设标准化基地,规范企业加工环节,以标准化促进农业现代化。一是要规范生产标准。制订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形成农业标准体系。二是要加快标准化基地建设。发挥企业、合作社的组织协调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三是推行企业标准化生产。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技术研发,加强产品检验检测和质量体系认证,不断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

  2.5加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进一步提升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立法进程,从制度上保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探索建立一个滚动式的、动态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及时更新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并加大对农药、兽药、饲料和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整治力度,严格查处生产、流通、销售和使用等各个环节的违法行为,完善奖惩处罚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出口农产品准入制度,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自检自控体系,建立质量可追溯系统,推广出口农产品良好操作规范,以应对其他国家对我们的农产品的限制。

篇六:农业存在质量风险农业企业应该如何对应

  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赵一茗;袁建华

  【摘

  要】从产品定位、技术、管理、销售和资金等方面,分析了制约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并从企业发展和市场潜力层面上,提出相应对策,如合理定位产品、强化技术力量、提高管理水平、拓宽产品营销渠道和多途径筹措资金.建议政府就财政、金融、保险和税收等方面,加大对农业企业的支持力度,确保农业产业化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期刊名称】《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6(029)002【总页数】4页(P75-78)

  【关键词】农业企业;产业化;问题及对策

  【作

  者】赵一茗;袁建华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泰安271018;山东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泰安27101【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S-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导的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极大地促进了农民致富和农业发展.但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快速步入工业化社会,农业从业人口不断减少以及农业机械化不断普及,传统土地承包模式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国家适时提出了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

  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的农村发展战略[1].多种组织形式的产业化农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如规模化种养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推动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但农业企业发展初期举步维艰,许多企业存在着诸多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1.1企业项目缺乏创新性,产品定位不合理

  项目选择决定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向,方向错了付出再多也是徒劳,产品选择错了企业发展便陷于被动.许多农业企业成立之后,忙于流转土地、资金筹措等企业运作,项目选择没有经过充分考察论证,存在跟风现象,靠专家指点、企业推介、道听途说或仅凭直觉做决定,项目缺乏创新性,有些项目则与企业自身不兼容,或者产品与市场不接轨.有些企业产品品种单一,产品没有特色,缺乏科技含量和竞争力,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2].例如有些企业选择种植大蒜、洋葱、生姜、芫荽等蔬菜,会因为年份间价格波动大而要承受极大的风险,一旦价格跳水便会蒙受较大损失;一些企业通过流转土地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虽然

  种植粮食作物机械化程度高,省工高效,能够获取国家种粮补贴,但2015年以来因玉米和小麦价格走低,很多种粮大户亏损严重;前几年园林绿化产业效益好,有些农业企业通过流转土地种植绿化苗木,但近两年因苗子存量大、结构性过剩以及城市绿化速度的放缓而造成苗子滞销,最终因苗子积压而血本无归.1.2技术力量薄弱,产品质量不高

  农业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但农业企业普遍存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配合不默契,各自为政,责权利不明确[3],公司缺乏骨干技术力量,项目实施过程偏离目标;老经验和新事物不匹配,或者按书本行事,照搬照抄,对新产品的生产技术一知半解,理论上理解不透、技术上把握不准.有的公司临时聘用专、兼职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但因农业产业的从业人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下,对新技术理解不透,掌握不了,贯彻执行不到位,而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不够,功亏一篑,导致产

  品产量下降品质低劣,商品性不高,降低了企业的最终效益.1.3管理队伍水平低,管理不到位

  农业企业规模大小不一,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尤其一线管理者多出自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管理水平有限.农业企业的管理相对于工业却更加复杂,企业的预期收益有较大不确定性,农业企业综合效益受投入大小、技术水平、气候条件、管理能力、产品质量和销售等多种因素影响,任何一个环节管理不当都会影响企业的最终效益,甚至全盘皆输.生产上农业企业的管理没有固定的技术模式,季节、气候、品种、肥水、病虫害等任何因素的微小变动都可能会对生产有重大影响.规模化农业企业在生产上很难做到精细化,很多情况下从耕地、播种、定苗、田间修枝打茬、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不能及时到位,以至于生产的产品产量低、品质差.农业生产用工不易于量化,管理上不好操作,出工不出力现象普遍存在,包工管理又难以保证生产质量,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最终效益,很多企业就是因为管理不到位造成企业连年亏损,甚至使企业最终夭折.1.4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产业化企业的收益低

  目前农业整体产能过剩,农产品销售市场为买方市场,农业企业没有定价主动权,产品价格受市场左右或者由流通环节掌控[4],市场波动大,“姜你军”、“蒜你狠”现象时有发生,农业项目投资风险高.尤其有些农业企业因项目选择不当,产品跟市场不接轨,不能得到消费者认可;或者生产的产品缺少创新性,或品质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或者营销做的不好,有好的产品,不能卖出好价钱,甚至造成产品滞销和积压.总之,产品销售不畅会影响企业最终效益及其发展动力.1.5产业化农业企业融资困难,资金缺乏

  资金缺乏是许多农业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资金缺乏影响着企业的正常运行及扩大再生产.农业产业投资周期较长,资金回收慢,许多农业企业在运作初期对产业前景估计过于乐观,困难考虑太少,对用工、管理费用、销售成本等投入的预算偏低.

  自然灾害给农业产业带来的风险存在不可预测性,旱、涝、病虫暴发的年份,都可能使其经营成本成倍增长,从而导致企业资金捉襟见肘.例如种植业会因气候条件、病虫害等灾害而造成减产,使企业收益大幅度降低而出现资金短缺;养殖业可能会遭遇疫情爆发而对企业带来毁灭性打击.特别是很多农业企业摊子铺的太大,流转土地动辄成千亩,多的上万亩,且基础设施投资过多,固定资本所占比例偏大,资金占压严重;农业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大,银行贷款准入条件高,因此农业企业在融资时得不到“国民待遇”,遇到了“融资难、融资贵”的困难.土地抵押贷款才刚起步,民间借贷成本高,国家扶持资金有限等,使得很多农业企业的正常经营或扩大再生产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甚至不少企业因资金断链而破产或濒临破产.1.6农业保险体系不完善,限制了产业化企业的发展壮大

  当前我国许多产业化农业企业还处于成长初期,抵御风险的能力还很弱.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有限,而由于农业灾害的不可预见性,真正深入到农业的商业保险公司非常少,而农业企业投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也不高,一旦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农业企业便会遭受重大损失,甚至破产.2.1合理选择项目和定位企业产品

  农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靠的是项目特色和产品品种,产品定位应该具备较高科技含量并符合人们的绿色健康生活的消费理念,避免底层次的重复.好的产品是企业生存和保持持久发展的基础,企业创办之初,要充分调研和考察国内外市场需求,目标项目的可行性,根据地理位置、交通和水利设施、自身技术力量等来定位自己的产业,确定1-2个具有高效、环保、绿色、健康的项目为企业的主导产业,作为长期投资,同时选定1-2个短期项目,以短养长,既不能太单一,但也不宜繁杂乱,主张产供销一体化拉长企业链条[5],“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以市场为先导,以科技为保障,示范带动统一管理,保障资源性农产品的安全性,项目建设可根据资金状况和人力资源来分期实施.

  2.2增强企业技术力量,提高生产效率

  高新产品一定要有配套的种养技术,并且农业上的管理方法要因地制宜,根据季节、气候条件等不断调整,规避生产风险[6].农业企业要尽量依根据自己的技术专长来选择项目,如果自身不具备项目建设相关的技术力量,则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措施来培养自己的技术人员;或聘请相关专家或技术人员来参与项目建设;或者通过企业积极与科研单位合作,作为科研院所的技术推广基地,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7].通过增强技术力量,来提高生产效率,生产高品质产品,增加企业效益.2.3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农业企业一定要加强管理,通过科学管理来增收节支,提高效益.企业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管理队伍,管理人员要了解农业项目基本规律,会管理.管理人员要不怕风吹日晒,深入田间地头,掌握第一手资料,在生产环节要弄准、抓死,要根据季节、气候、栽培品种、病虫害等因素随时调整方案,保证生产健康有序开展;在销售环节要把握市场、做好营销[8],根据自己产品特点和质量来审视度势,适时出手.农业企业也要注意稳定管理队伍,严格企业化管理,管理人员的工资、奖金等收益要跟效益和他们创造的价值挂钩,企业尽量能为职工缴纳养老、医疗保险等[9],解决其后顾之忧,培养管理人员的主人翁意识,能以公司为家,把企业发展作为自己个人的事业来做,有做大做强的动力.2.4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提高企业整体效益

  销售是一个企业的龙头,如何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成了农业企业的头等大事.农业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等合理定位自己的项目和产品,注重产品的特色和科技创新性[10];通过抓好管理和生产,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并保证产品品质,增强产品竞争力;农业企业更要主动做好营销,使好的产品能卖出好的价格,在销售环节要通过网络、新闻媒介等大力宣传产品,不断培育自己的品牌,走品牌特色战略,并通过走农超对接和发展订单农业来规避市场风险.同时政府要管理和规范农产品

  市场,打击垄断和压价行为[11],稳定农产品交易市场.2.5多途径筹资,确保企业良性发展

  农业企业通过自筹、成立合作组织、成立股份制公司和面向社会公开融资等多种方式筹资[12];要合理安排项目和使用资金,项目要长短结合,以短养长,项目应分期建设、滚动发展;在财务管理上要精打细算,增收节支.同时对农业企业的发展政府要继续加大财政、金融、保险和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研究出台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农业产业化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进一步规范担保行为.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办法,不断提高融资担保公司服务农业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继续贯彻农业企业免税政策[13],加大农业扶持资金向产业化企业倾斜力度,放宽商业银行等对农业企业贷款准入条件,延长贷款期限,开展以租赁土地和地上物来抵押贷款等,来确保农业企业正常运行和扩大再生产所需资金.2.6加强农业保险,规避灾害风险

  首先,落实农业项目的政策保险,实现农业产业的基本保障[14].当前,农业遭受的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带来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加快落实农业项目政策保险,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遭遇特大自然灾害时,能通过国家保险获得部分补偿,从而实现农业项目的基本保障.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在宏观上仍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对此,政府部门应尤其注重增强公信力,做到农业政策保险工作的公平、公开、公正,通过提升农户信任度,更好推进农业政策保险落实工作.其次,鼓励商业保险进入农业领域.农业保险具有预防性、减灾性特征,可间接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减产损失,有助于稳定农业生产.特别是农业保险有利于稳定农业企业的收入,进而会影响农业企业的生产决策.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补偿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应鼓励商业保险进入农业领域,使其成为政策性保险的重要补充,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提供更多保障.农业产业化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推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主力军[15].是提高国民经济收入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农业产业化发展初期,在产品定位、技术力量、管理水平、资金筹措、产品销售等多个环节均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农业产业化企业首先要从根本上搞好“內修外练”.“内修”,就是要从农业企业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产品绿色安全生产透明度,遵守规则讲信用,向消费者承诺放心消费,打造特色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外练”,就是要求政府从国情出发,用好政府“有形的手”,加大对规模化农业产业的财政和产品助销的辅助力度,引导和鼓励中小金融机构为农业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制定和完善农业企业保险制度,降低企业风险,确保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

  【相关文献】

  [1]董雪艳.农业生产力系统发展的三大规律与农业投资[J].生产力研究,2002(3):51-53.[2]李勤勇,董洁.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4(2):81-83.[3]朱明.我国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化[J].农业工程学报,2003(10):7-10.[4]蔡海龙.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3,3(11):4-11.[5]王琪,胡雪晴,严宏宇,等.探析农业产业链形成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的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12(24):28-35.[6]袁建华,董雪艳,等.新《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实施情况的问卷调查分析[J].山东经济,2006,6:104-106.[7]张敏,卢向,秦富.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推进农业产业化跨越式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11,(4):4-8.[8]段莉.典型国家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经验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10(4):23-28.[9]李阳.财政支持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10(3):53-54.[10]王厚俊,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与实践[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1]黄连贵,张照新,张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成效及未来发展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2008(31):23-31.[12]黄连贵.深入贯彻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J].农村经营管理,2009(5):1-3.[13]倪斋晖.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J].中国农村经济,1999(6):55-60.[14]胡凤飞,蒋敏敏.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思考[J].安康师专学报,2005(2):43-45.[15]宋洪远.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J].中国发展观察,2015(2):7-10.

篇七:农业存在质量风险农业企业应该如何对应

  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风险隐患、产生原因和解决措施

  刘海敏

  【期刊名称】《现代农业》

  【年(卷),期】2017(000)012【总页数】2页(P61-62)

  【作

  者】刘海敏

  【作者单位】朝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辽宁

  朝阳12200【正文语种】中

  文

  2016年,朝阳县以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契机,在省、市农委监管局的帮助和指导下,补齐短板攻坚,瞄准问题用力,通过一手抓标准化生产,一手抓监管执法,走出了一条“预防为主、产管并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之路。经过一年的努力,创建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安全隐患。

  1.1生产规模小、生产主体分散,监管困难

  朝阳县农业规模化生产水平较低,小规模、分散生产经营主体比例较大,监管困难。朝阳县现有蔬菜种植面积18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7.8万亩,露地蔬菜面积10.2万亩。规模生产经营面积4.32万亩,仅占24%。部分零散生产经营农户由于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自身综合素质相对偏低、利益最大化的驱动、行业潜规则的盲从等原因,不按标准生产,忽视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

  1.2农药、化肥质量问题突出,无法及时判定

  2016年,朝阳县向省农药检定所送检农药样品3批次13个,经检定,不合格农

  药5个,其中4个为农药成分含量不合格,1个标签不合格。在检查中也发现农药有违法添加禁、限农药成分,化肥有含量不足、违法添加农药等问题,特别是烟剂农药违法添加克百威成分的问题尤其突出。由于没有快速检测设备,检查中只能靠查看外包装来签定农药、化肥真伪,无法像玉米种子转基因试纸一样,做到及时判定,致使部分假冒伪略农资流入生产环节,造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

  1.3农药、化肥购买渠道存在漏洞

  近年来,由于电话、物流、快递和电子商务在农村的业务扩展,生产者购买农资的渠道不断增多。很多假冒伪略农资通过电话、网络虚假宣传,低价诱惑,诱骗生产者购买,并通过物流、快递等方式直接销售给生产者,躲避监管。还有一些流动无证照商贩,走村串棚冒充技术人员,指导农户生产,向农户兜售农药、化肥,造成了极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

  1.4农药使用不合理

  2016年,朝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共定量检测蔬菜样品12批次614个,其中不合格样品2个。不合格样品均为农药使用不合理造成。原因一是随意增加配比浓度,二是农药安全间隔期不够。

  1.5村级监管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2016年,朝阳县全面建立了涵盖县乡村的三级监管网络,并重点加强了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队伍建设,全县299个行政村全部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但由于县财政十分困难,无法解决监管员待遇问题,大部分村监管员由村干部兼任,工作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村监管员缺少必要的信息上传设备,信息上传不及时。村级监管员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2.1以预防为主,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

  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是预防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条件。多年来,朝阳县高度重视农业标准化生产工作,特别设施农业的标准化生产。一是

  完善和修订了涵盖全县所有农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二是将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集成转化为通俗易懂、好操作、真管用的实施手册或明白纸,发放到农户手中,悬挂或张贴在生产区域内。三是在设施农业生产中推广膜下滴灌、秸秆反应堆、黄蓝板诱杀、蜜蜂授粉等先进栽培技术和模式,通过这些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土壤肥力和作物的抗病能力,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实现了“化肥、农药零增长”,从生产源头预防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发生。四是指导和监督生产企业制定完善生产管理制度,详细填写生产记录。四是全县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截止2016年末,全县共有27家生产企业通过无公害认证,认证面积130万亩;共有8家企业申报了绿色食品认证,认证面积30.1万亩;“朝阳大枣”“朝阳小米”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2.2推进农村共赢制改革,加快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建设

  2016年,朝阳县积极开展农村共赢制改革试点工作。通过推进农村共赢制改革,一是培育壮大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育强育大农业龙头企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市场制约力,进而增强生产主体的质量意识、法律意识、安全意识。二是促进农业规模集聚化经营。通过加强土地流转,促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农产品区域化集中生产,从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管效率。

  2.3推进农业综合服务超市建设,实行农资连锁经营

  2016年,朝阳县开展了农业综合服务超市建设建设试点工作。超市通过建立评估和会商机制,使信誉好、价格优的农机、农资生产经营和服务企业入驻超市,实行连锁经营,让老百姓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农资产品和良好服务。

  2.4争取财政资金支持,充分发挥村级监管员作用2017年,朝阳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将积极向财政争取资金,解决村级监管员的待遇问题,同时为村级监管员每人配备一台智能手机,与县信息化监管平台联网,实现监管信息实时上报,将农产品

  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农村最基层,使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2.5加强风险监测,鼓励生产主体开展自检和委托检测

  生产基地和合作社检测网点建设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保证,必须尽快推进这项工作,配置必要的检测用房和仪器设施,配备专门的检测人员,开展农产品快速检测工作。2016年,朝阳县已有7家生产企业和合作社建立检测室,下一步我们将通过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帮助全县所有的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建立检测室。

篇八:农业存在质量风险农业企业应该如何对应

  农业企业经营风险与对策

  农业企业经营风险与对策

  农业企业经营风险与对策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强烈,但是,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却存在诸多问题,满足不了当前农村发展的需要和农民的多样性科技需求。

  自然风险

  在计划经济体制或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农业产业经营最主要的风险是自然风险。在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过程中,自然风险作为一种客观现象依然存在。例如台风、洪水、干旱、地面下降、严寒、酷暑、病虫害、疫情、外来生物入侵等等,都会给农业的发展带来损失,有的损失还可能是毁灭性的。自然风险有许多是不可知的,也无法避免。有些是可以预报的,可以通过人的力量来预防,通过增强抗灾减灾措施来减少损失。当然,也有些自然风险的形成,还可能是人为的原因。例如地面下降、外来生物入侵等。

  在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过程中,市场风险已凸显为农业发展的主要风险。当前农业的市场风险,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主要表现为价格波动。价格波动而形成的市场风险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伴生物。只要是市场经济,就必然存在价格风险。农产品的价格波动与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特征相关联。农产品生产周期长而销售周期短。产品生产与销售之间,在时间上的不对称与分割,必然会产生农产品供求关系和市场价格的周期性波动。由此而产生价格风险,也就成为了农业市场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二是主要发生在流通领域。由于农产品大多是鲜活商品,比较容易腐蚀,其流通过程必须迅速而安全。故农产品销售需要采取保鲜、特殊运输等措施,才能保证其顺利地进入消费。农产品的流通与工业产品的流通相比,更具专用性和即时性。这些都有可能降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引发市场风险。三是防范风险具有艰巨性。当前我市的农业仍以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为主体,这就使得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十分分散,市场信息更加零星。这种局面所带来的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就有可能导致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从而引发市场风险。小规模的家庭经营,降低了市场效率,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加处于不利的地位,很难避免市场风险。四是预测风险具有不确定性。这是农产品生产消费的特殊性决定的。经济转型要求进一步开放农产品市场,而我们的农业产业结构又比较单一,产品多样化程度低,很难消化由国际国内市场波动而引发的市场风险。尤其是加入wto后,农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也就更大了。面对庞大而复杂的国际国内市场,要对农业的市场风险进行有效的预测,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制度风险

  制度风险就是制度(或政策)在变革(或实施)过程中,由于其结果的不可预见性,使制度(或政策)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可能性。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出现的几次波动,实际上就是因制度变革出现问题而形成的风险。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基本制度不完善。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农业的基本制度,例如土地的经营制度、流转制度,农民的财产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养老制度,农业的经营制

  度、投资制度、保险制度等等的创新与变革,都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许多潜在的制度冲突必然地要被激发出来,从而影响各种市场主体的行为,产生制度风险。二是经营制度不配套。特别是原有的土地经营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先后被打破,而新的与市场经济体系相适的农

  业经营制度新体系尚在建立之中,新体制的各个方面还不配套。由此也就产生了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大量圈占粮田、农民没有种田的积极性、农用生产资料价格高涨、各方面搭车乱收费等等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大量发生,制约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导致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进而也就引发了农业经济的过渡性波动。三是市场体系不健全。我国的农业市场运行机制正在建立之中。目前的运行机制还很不健全,主要是农业市场主体的缺位,造就了农产品流通机制、农产品价格机制、市场信息传播及反馈机制等等的不健全不完善。这些不仅造就了市场风险,也从多个方面制约了制度变革,进而引发了制度风险。市场风险与制度风险的相互交织,对农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已成为转型时期农业风险的一大特点。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已是众所周知的共识。但是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和制度选择,无疑也要付出成本的,要承担实施新制度和新结构的风险。这种制度和结构的实施是否可行,关键还是要看结构调整带来的收益和付出成本的大小。

  技术进步是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大大拓宽了传统农业生产的范畴,进一步降低了农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使得农业的竞争,从资源禀赋优势的竞争变成了技术优势的竞争。但是农业的技术进步,带来的不仅是收益和效率,还有隐藏的风险。农业技术风险是指推进农业技术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可能性。产生这种可能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传递形式具有公开性。农业生产一般都是露天作业,具有很强的公开性,生产技术的保密性很差。绝大多数的农业技术属于经验型,比较容易被人模仿。无度的技术模仿,有可能会使产品供给增加,导致价格下降,使实际收益小于预期收益。这样的技术传递越广,带来的技术风险就越大。二是传递渠道具有不畅性。在技术市场及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不完善的情况下,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大多只能以信息传递的方式进行。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而产生的信息错误,由于传递过程中信息失真而产生的信息错误,由于道德败坏行为传递错误信息等等,从而也就很难免引发技术风险。三是传递受体具有差异性。当前的农业技术,多以知识形态而存在。即便是实物形态,如作物品种或牲畜品种等等,也很难直观地辨别其优劣。这就要求农业技术传递的接受者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目前,我市的农民以中老年为主,科技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因而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因为接受技术传递者的素质不高,难以掌握技术要领,造成部分农民失败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四是传递环境具有制约性。农业技术的推广对外界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有较为严格的选择性。例如,自然条件发生变化而不能满足其技术要求,则技术的优势不仅不能显现,还可能适得其反,遭受到巨大损失,其收益可能与预期的相去甚远。社会经济环境对技术风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市场需求上。一项技术的推广是否成功,最终取决于市场的需求。市场需求决定产品的价格和市场规模。当市场需求发生逆转时,最先进的技术也可能实现不了效益。总的来说,在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的过程中,农业技

  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要,而农业的技术风险也随之呈上升趋势。

  在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的过程中,必要的信贷支持十分重要。特别是随着农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规模的扩大,新项目的开发,新技术的运用,农业借贷资金的规模也会随之而不断扩大,从而带来的信贷风险也会相应地扩大。产生这种可能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预期成本很难准确预测。在市

  场经济的条件下,即使是最为稳定的货币价格也随时变动。在农业的信贷活动中,人们对借贷资金未来利率的变动或借贷货币汇率的变动,是很难准确地进行预测的。无法准确把握借贷资金的成本,信贷风险发生也就不可避免了。二是预期收益很难准确确定。在农业项目的投资中,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准确的情况,应该是时有发生的。因而对投资项目未来的收益率状况,也就很难确定。这都有是造成农业信贷风险的基本原因。事实上,农业信贷因客观上存在很多未知因素而充满着风险,借贷资金规模越大,其风险也会随之扩大。需要指出的是,在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过程中,上述各种风险常常是重迭在一起的,使得农业的经营风险显现出更加复杂的局面,更加难以防范。二、防范农业经营风险的对策建议在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防范农业风险无疑是一项非常重要非常艰巨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需要做大量的艰巨和创造性的工作。1、充分认识防范农业经营风险的极端重要性。防范农业经营风险的重要性,是由农业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确定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民生活富裕的保证,是国家安定的根本。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而事实上农业又是非常容易出问题的,它的现代化市场化进程中充满着经营风险。由于农业产业的特殊性,依靠农村和农民自身的力量,又很难防范农业的经营风险。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我们过去的教训说明,有效防范农业风险,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必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各级政府负有重大责任,应该发挥主要的作用。为此,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经营风险的防范工作,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尽快地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经营风险防范新机制,有效地控制农业经营风险的发生,并尽可能地把经营风险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2、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强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防范农业的自然风险,可根据自然风险不同的状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例如,加强城乡和农田的各种水利基本建设,增强农业防洪抗旱的能力。加强对台风、暴雨、干旱、严寒、酷暑等灾害性气候的预报工作,以做好防灾抗灾的准备,控制与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加强对病虫害、疫情、外来生物入侵的检验检查和检测工作,努力把这类自然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采取最严厉的措施,切实保护农业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以控制与减少农业经营的自然风险。分类别制定各种自然风险一旦发生后的抗险预案,以尽快控制灾情,减少损失,最大限度地维护广大农民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抗御农业自然风险方面,依靠农村和农民自身的力量,显然还不够,有些方面不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在这方面各级政府应义不容辞地发挥作用,通过行政和财政的有力支持,为农业的现代化市场化构筑起一道牢固的抗御自然风险的防线。3、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按照种养加结合、工农一体化的要求,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产业基地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市场化的必

  由之路,也是防止与抵御农业市场风险的有效措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连接了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产业联系,改变了农产品的实物形态与销售方式,有利于防止和分散农产品的市场风险。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和农产品专业基地的形成,能有效地把现行体制下分散零星的农户和农业聚集起来,从而架起了千百万个小型农业经营户与国际国内大市场联系的桥梁与网络,也就能有效地化解可能发生的市场风险。4、完善农业发展机制,减少发生制度风险的可能。目前农业所面临的政策风险,从本质上讲是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工作还没有到位而诱发的。其主要的问题是农民的市场主体、财产主体的地位没有确立,更没有得到法律的认定。农

  村原有集体经济组织的已完全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与集体土地的关系,与集体资产的关系,与宅基地的关系等等,有的法律规定不够清晰,有的有规定但很难操作,在实践中在许多地方事实上都没有很好地落实。这方面的制度不明确,不能早日从法律层面解决,农业的经营制度、市场制度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完善化,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因而必须加快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改革的步伐,促进农业经营制度、市场机制和产业结构的完善,最终建立起合理高效的农业发展新机制。5、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放大科技进步的正面效应。形成科技风险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基本的方面还在于缺乏有效的农技推广体系和农民素质不高这两条。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技推广体系,以利于构架科研单位与农民与农业的直通桥梁,可以有效地解决诱发技术风险的瓶颈因素。加强农科推广网络的建设,可以从现有的农业的行政管理机关和农业科研院所的改革入手,以网罗有关科技人员,搭建推广网络。农业技术推广,要直接面向农业生产经营,解农业发展之难,解农民增收之难。农技推广网络应主要由政府财政供养,免费或基本免费为农民与农业服务。提高农民的素质,是防止与减少技术风险的根本途径。要象培训城市工人一样,高度重视农民的技术培训。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充分地利用农村的教育资源,多渠道多形式地搞好农民的技术培训,全面地提高农民的素质。6、建立农业信贷新机制,减少信贷风险的危害。在农业和金融都在走向国际化市场化的条件下,农业发展遭信贷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要减少农业的信贷风险,就必须加快探索建立农业信贷的新机制。这种新机制至少应包括,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使之尽快恢复农民所有、农民所管、农业所用的机制。建立农业发展基金或信贷风险基金,援助因信贷风险而造成发展困难的农业项目。进一步鼓励与促进工商企业、外资企业投资农业,形成农工结合、农商结合、内外结合的农业投资新机制。进一步鼓励与支持农民与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农业产业链,获取更大的农业外的利润,千方百计提高农业产出的平均利润率。

篇九:农业存在质量风险农业企业应该如何对应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农业的不断改革,转方式、调结构、不断地对传统农业进行转型升级成了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和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主要采用园区农业和产业园区的方式,来解决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仍旧存在许多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根据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从而为众多的农业研究者和农业工作者提供经验和借鉴,同时,也为我国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全面深化农业改革,不断地构建农业新型经营体系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的重要农业改革举措,经营主体的多样化、经营模式的创新化、经营格局的规模化是农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保障我国农业的持续有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对整个农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于一些新挑战、新问题有待众多的研究者进行探索和解决。

  一、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结构具有不合理性

  在现今,我国的农业发展过程中,众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没有得到有效的培训和规划,总体出现散而乱的格局,加之不同类别之间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关联性小,从而产生的附加值也较低。另外,同一种类之间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内部的发展也不尽完善,导致了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瓶颈[1]。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大多都是以工商个体户的形式出现,规模总体偏小,大多是个体经营或者是家族式经营,而专业养殖大户和大型农场较少。在乡村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不乏也有许多的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但是由于许多的农业

  合作社服务意识不强,质量方面有待提高,而农业企业中大多数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而农业加工、加工品运输售卖企业不足,从而导致农业企业挤压了农场和专业户的发展,纵观所述,当前,我国众多地区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结构具有不合理性。

  (二)土地流转存在制约性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其土地流转的制约性也是限制农业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当前的农村产权流转具有不规范性,其风险防控机制也未得到有效的落实,导致社会温控风险增加,从而增加了农业经营主体的顾虑,影响农业的发展。其次是连片基本农田规模过于庞大,增加了土地流转经营风险,加之,在庞大的基本农田中,没有对生产设施用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导致企业农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出现了用地困难,规划的不合理、比例的不协调也导致了土地流转存在了许多的制约。最后是设施农业用地的审核周期长,过程复杂,手续繁多,加之有部分的农户对土地流转存在疑虑而不愿意流转,导致了企业的连片土地流转存在限制。

  (三)缺乏资金影响推进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在发展的过程中时常遇到资金周转少、找不到合适的渠道进行融资和进行农业贷款,导致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资金,从而影响整个项目的推进。其资金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农业的投资,需要投入的资金是非常大的,包括了土地资源的租赁、农业生产材料的采购、人力资源的聘用、农业生产设备的投入、运输资金成本等资金,其投资大,周期长,有许多要好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取得收益,比较效益低,综上可见,农业经营主体常常会由于资金链短缺而对农业的发展停滞不前。二是金融担保政策落实不到位。有许多地区并没有建立健全联保贷款机制[2],从而对农村的资金扶持也没有得到落实,有的担保形式单一,也阻碍了多项目、多维度发展。三是农业企业抵押担保的资产少,土地承包经营权经过流转后就难以再进行抵押担保,导致担保资金的下放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同时农业的基础设施和设施用地大多都是先投资,以农业附加值获取收益,其本身无法办理产权,导致只能自负盈亏。

  (四)政策落实力度具有欠缺性

  相比其他行业,财政部门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相对较少,一是大多财政资金的总量较少,下放资金的门槛高,导致许多的小微农企业以及个体户无法享受。二是政策的选择性强,有许多的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比如许多的政策中明文规定,要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相同的条件下,可以优先承担实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治等项目,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中,有许多的农业新型经营者很少能够做到其中的政策规定,导致许多的农业经营者不能得到相关的政策扶持,只能进行自主筹资。三是许多政策虽然已经颁布,但是有许多的政策法规在基本没有得到有效的宣传,众多的农业经营者主体没有及时的得到相关的政策信息,不能及时的享受到政策带来的福利。综上所述,我国许多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政策得不到落实而限制发展是一大重要原因。

  (五)人才技术发展制约扩规

  人才技术的制约是影响经营主体扩大规模的又一大重要因素,人才技术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第一大方面是农业经营主体自身的素质和综合素质不高,没有科技创新,大多都是采用原有技术,加之自身经历有限,无法获取到更多地知识和技术,导致缺乏品牌意识,产业的风险程度进一步增加。第二大方面是农业新型经营者对人才的管理不合理,没有建立健全有效的人才管理制度,也没有对技术人才进行再培训、再进修,导致人才知识陈旧,缺乏品牌理念,由此,导致经营主体无法做大做强,甚至由于对人才管理的不恰当,导致农业生产经营逐步走向衰落。第三大方面是技术性农民和工人的缺口大,人员不具有固定性,可能出现年年在培训,年年是新人的局面,加之创新意识不足,科技强农理念落后,导致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得不到满足,最终就导致了农产品附加值低,大多产品以初加工或者原材料为主,产品竞争力不足,原有规模难以维持其发展需要。

  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策略

  (一)突重点,调结构

  1.加大对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的发展

  在当今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占据了大多的市场,因此,在农业经营的发展过程中,要重点发展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对他们的经营主体进行培训,让他们的技术人才进行不断地再学习,将他们作为新型农业经营发展的主力军培养,让数量和质量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质的飞跃。

  2.抓质量,强服务

  由于许多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缺乏质量意识、农业企业缺乏服务意识,导致了农业新型发展受到了制约,由此,在此后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应该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质量为抓手,强化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断地对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知识宣传,让他们进行明白质量是大计,有质量则能稳重前行,强化生产意识,确保质量为先。另外,还需要加大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对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审批力度,对存在问题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清理,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3],并对优质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必须的扶持,让合作社能够得到稳定的发展。

  3.走出去,引进来

  要想农业经营主体得到有效的发展,必须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而“走出去”并不是单纯的农业生产品走出去,而更多地是专业技术人才能够“走出去”,通过“走出去”培训和学习加强对自身产业的调整和优化,从而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要求。另外,还要将技术“引进来”,引进专家进行指导,让传统企业逐步地实现转型升级,由生产型企业转向精深加工企业、营销型企业、服务型企业。

  (二)规范土地流转机制

  规范土地流转机制才能更好地保障土地运用的合理性,也才能有效的解决农业设施的用地问题。首先应该有制度保障,不断地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对农村产权流转的指导,使其能够符合“三公”原则(即:公平、公正、公开)。其次还要进行现有基础农田的规划,控制连片基本农田面积,解决好农业生产设施用地,保障企业农业用地,为农业新型经营的平稳发展保驾护航。最后应该缩短农业设

  施用地的审批时限,精简程序,要让农业经营者少跑腿,能一次办理的业务不跑两次,切实解决农业发展的难题。

  (三)解决融资难题

  1.落实好担保政策

  农业经营主体要发展,就需要足够的资金做支撑,融资难成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难题,因此作为社会发展的相关部门,有必要进一步落实好金融担保政策,加强网络农商银行的扩建,建立健全联保贷款机制,进一步成立扶贫助农组织,让多种类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让农业经营主体进行金融担保的选择变得更多,让他们能够有持续的资金涌入到农业的经营与生产中。

  2.改革农村产权抵押体制

  加大对农村产权抵押体制的改革,让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能够有更多地选择权。积极推进农村三权分离(即: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不断地拓宽农业经营者抵押的财产范围。通过多方面的改革并举,让农业经营主体能够有产权抵押,能够放心大胆地进行农资贷款或者融资,从而促进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落实并加大政策扶持1.增加财政资金扶持力度

  农业的发展,资金的注入是不少的,当然也需要众多的优惠政策加以扶持,而财政资金的扶持是解决农业资金难的有效举措。面对财政资金扶持力度不够的现状,就需要财政部门以及其他部门进行有效的改革和优化,不断地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必要帮助。比如设立好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专项资金,从而避免与其他资金的使用相冲突,从而也能够有效地避免财政资金的滥用和浪费,切实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

  2.做好现有政策的宣传

  由于众多基层工作者的失误,没有将国家颁发的政策进行传达,导致许多的农业新型经营者主体未能享受到优惠的政策扶持。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不断地完善和落实好政策宣传制度,让政策能够及时的传达到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的耳中,另外,对于一些原则性的扶持,还需要制定好精细的方案,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分主次和重点,避免资金的滥用和误用,此外,政府以及其他的主流媒体,要将国家的优惠政策进行多形式的广泛宣传,让农业生产主体能够从多种渠道获取政策详情,要让政策能够真正地做好为民服务,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解决好具体的问题,这样也才能更好地调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永久的活力。

  (五)抓好人才培养,强化科技创新

  1.加大对管理性人才的培训

  只有对管理者加大培训,才能更好地提高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责任意识和品牌意识,也才能对人才进行合理的管理。因此,加大管理性人才的培训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国的农业和财政部门可以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每年进行培训,增强专业大户、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意识,同时确保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能够永葆青春与活力,不断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服务。

  2.激励人才,加强引进

  人才的培养对任何一个主体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我国的农业经营主体需要不断地加大人才的引进和人才的激励,通过多种举措,提高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基于此,每个农业经营主体可以制订好相关的制度,通过优质的条件和保障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亲临指导,以解决农业经营发展中的人才不足问题,同时,还可以鼓励有能力的大学生进入乡村与经营主体共同经营,对能力突出的人才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从而不断地优化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人才结构。

  3.加强技术团队的培训力度

  技术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墨守陈规的。针对技术团队时常短缺的问题,就更有必要加大对技术团队的培训力度,可以采用以老带新,青蓝结对的方式对新人进行指导,针对具有一定基础的技术员,还要不断地安排他们进行进修和外出实践,让他们能够把真正地技术领到家。另外,对于技术团队的培养,还要精准施策,精选对象,精选内容,注重实践,注重技能的提升,这样才能保

  障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有足够的源泉与活力来应对各种风险的冲击,也才能弥补技术团队短缺的不足。

  4.加大对农产品的研发激励

  国家、社会、经营主体要形成有效的合力,共同去营造技术研发光荣的良好氛围。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研发农产品,使其能够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并在创造的过程中,研发出新产品,开发出新技术,探索出新工艺,从而真正地提升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科技含量,也让科技兴农的目标得到真正地实现。

  三、结束语

  我国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众多可喜可贺的成绩,但是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仍旧要不断改善和优化,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扶持力度,规范土地流转,落实金融政策,扩大政策宣传,强化科技创新等多重举措来促进我国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健康稳定发展,也为我国的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更大的新的源泉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李晓琦,王厚俊.农村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5,第43卷(19):390-392.

  [2]钱煜昊,武舜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模式的选择与优化——基于粮食安全和吸纳劳动力视角的经济学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0,第41卷(6):937-945.

  [3]李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西农经,2021,(5):37-38.

篇十:农业存在质量风险农业企业应该如何对应

  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产品的种类也逐渐增多,同时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成了消费者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一旦出现,不仅会对相关生产企业造成严重影响,更会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构成危害,最终阻碍我国农产品行业的发展。因此,为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人们的生活质量,就要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进行着重管理,在高效率的管理制度下,农产品行业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解决对策

  引言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快速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农业现代化进程迅速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富、农村美、农业新成为新时代“三农”的真实写照。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然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食品、农产品的需求已经从数量向质量转变,农产品质量安全日益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点不断增加,监管面不断扩大,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农业发展迅速,在国家提出高产、优质、高效等农业生产的目标下,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有了较大的进步,总体呈现出良好、向上的发展势态。尽管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整体加强,但是部分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常常检测到质量和安全不符合相关规定,引发消费者出现腹泻、中毒现象,对其身体健康造成威胁,这些问题要想得到彻底解决,就要完善和提高相关管理体系、标准化水平、法律法规等方面内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有以下2方面意义。①有利于农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就要提高农产品获取的正确技能水平、规范农产品生产流程、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这样才能更

  好地进行农业经济工作,农业经济工作的完善能够促进农业结构合理化的调整,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②有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强化农业生产标准化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升农产品在行业当中的竞争力,促进农产品行业之间的良性竞争,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十分有必要。

  2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问题

  2.1农产品生产源污染

  农产品生产环境污染加剧,许多地区利用污水灌溉农田。未经处理的污水,既含有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养分,又含有有毒成分。盲目使用污水,不仅会污染土壤,而且还会影响农作物生长和质量,损害人体健康。为谋求更好的经济利益,在生产中滥用农药、催熟剂、染色剂、化肥等产品。人类长期饮用或食用这些残留超标的农产品,导致发生多种疾病,甚至引发基因突变。

  2.2流通环节的安全监督体系缺乏

  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3个阶段都应该建立相对应的质量安全监督体系,确保各个环节的农产品标准化水平,保证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安全。现阶段某些检测标准与农产品生产流程和流通环节不配套,如在农药的使用上,因为农产品的生产条件和要求的不同,所需的农药也不尽相同,相关监督体系不完善就会影响农产品农药残留检验标准,造成农产品生产的混乱。同时,我国一些地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工作责任分配不明确,缺乏整体性的监督体系,卫生部门、检疫部门、市场监督管理局与相关环境保护部门、行政部门等协同工作时,会出现监管工作重复或缺失的现象,这不仅难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还会影响农产品的销售流通工作,甚至还会出现扰民问题。

  3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严格执行市场检验制度

  加强市场检验,严格控制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加强农产品批发、零售过程中的检验。在全国大中型城市农业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迅速开展

  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检测工作,推广快速检测技术,充分发挥基地检测、快速市场检测、抽查等手段优势,严格市场准入制度。

  3.2强化各级单位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重视

  农业是立国之本,因而与农业相关的各项工作同样是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于农业而言,检测农产品质量安全一定要有专业的实验室,在实验室内购置专业的技术设备和高精度仪表,利用这些设备和仪表来检测农产品质量,从而得到高准确性的检测报告。因此,一定要建设完整专业的检测实验室,对实验室内的检测设备要不断进行完善和更新,只有提升了检测设备的技术和质量,才能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降低检测误差,避免检测过程中意外的发生,从而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在此基础上,市以下农产品检测机构的资质问题也应予以重视,着重其资质存在的问题进行认证并及时改善,对于外部条件不足的机构应予以人力物力层面的支持,而对于人才资源匮乏者则应酌情进行人才引入工作,帮助这类机构尽早获得资格认证,并在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监管下使其检测结果具备应有的法律效力。从整体上来说,应当着重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管理工作,多方合作实现对其的有效监督,敦促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整体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3.3加强安全知识宣传形式的多样化

  农产品的市场庞大,全社会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角色的人都应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保证行业秩序和人的身体健康。从生产经销商和生产工人角度来讲,要注重提高相关工作人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技术素养,企业定期获取行业内的先进生产设备和生产高新技术,对生产者定期安排技能培训,使其获取到高效、先进、科学的农产品生产方式,同时还要加强生产者思想上的教育,对其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出现时的影响和提高质量安全带来的效益等相关内容,以此确保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可以在社区、学校等场所进行宣传教育活动,与媒体部门合作开展安全意识推广,利用电视广播、网络平台、报纸期刊等方式拓宽宣传渠道,还可以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解答活动,邀请相关专家走进学校和社区,为消费者们进行全面知识教育,破解有关质量安全问题上的谣言,净化消费风气。

  3.4提高农产品生产规范性

  农产品生产管理手段和方法等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因此,要想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就要从根本出发,加强对农业生产活动的管理工作。加强对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以乡村和农民合作社等作为单位,宣传现代化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创新化肥农药使用方式,鼓励农民使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同时科学控制化肥使用量。其次,监管农业生产活动,保证农业生产者能够根据安全生产要求进行农业活动。制定完善合理的农业生产质量标准体系,科学发展农产品规模化生产组织,以龙头企业为首,对标准化生产体系开展试点工作。加大对标准化生产手段和方式的宣传普及,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结语

  加强国家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需要相关监管人员的努力,还需要广大农户、经销商、消费者等社会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确保每个生产环节的正常工作和安全,有效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增强我国的农产品生产实力,增加农产品效益,从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精准度,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进步和发展,让人们的食品安全得到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彦斌.加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对策分析[J].现代农业研究,2020,26(9):46-47.

  [2]张雪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探讨[J].农家科技(上旬刊),2019,6:267.

  [3]王海泉.加强农产品安全管理提升农产品质量的研究[J].信息周刊,2019(7):1.

篇十一:农业存在质量风险农业企业应该如何对应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途径分析

  作者:谢乐

  施美珍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2019年第1期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农产品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重视。为了更好的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我国相继制定和颁布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逐渐提高了对于农产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更好的进行农产品安全风险管理,成为了相关人员重点研究的问题。因此,要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质量,建立从农场到餐桌全过程的产业链监控体系,继续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关,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具体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完善监测管理制度,合理规划监测层次

  为了更好的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相关部门首先要完善监测管理制度,依照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监测,将监测责任明确划分,并进行合理分工,例如国家级监测单位的监测重点应该为大中型城市,同时强化对于农业投入品的相关监测和预警,而省级监测单位更多的要进行处罚的执行以及对农产品的监督抽查,市县级监察单位由于更加贴近农产品的生产地,因此需要对农产品产地准出情况进行重点监察,更好的对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和生产企业进行管理,从而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大农产品生产环节监管力度,从源头上保证产品安全

  (一)

  把好农产品产地环境关

  要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确保农产品产地的环境符合标准是非常重要的,相关部门应该严格对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污染以及人们生活垃圾的污染进行控制,并且充分对农产品重点生产地区的环境进行监测。从而保证农产品产地环境符合要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方面是对于当地的水资源以及土壤环境进行良好的监测,防止出现污染超标或者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情况,另一方面是需要对于当地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及种植合作社等组织建立相应的田建档案,从而明确质量检测的制度和质量证明制度。另外还可以通过定期像当地农户进行宣传教育,更好的提升农户的安全生产意识,从根本上减少质量问题出现的可能。

  (二)

  加强农业投入品风险监管

  农业投入品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同样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部门需要对农业投入品诸如化肥、作物种子、农药等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对农业投入品的相关信息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记录,并不定期的对其进行质量抽查。在抽查过程中发现存在质量问题的农业投入品时,相关部门应该依照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严厉处罚,从而更好的净化农业投入品的市场。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对于生态农业投入品的宣传和推广,为农产品质量提供更好的保障。

  三、把好市场准入关

  另一个重要的农产品质量管理方法就是对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标准进行严格把控。通过对产区内的农产品进行档案化管理,同时对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各个方面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在这个基础上,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对于大型超市以及市场的管控,在其进行销售之前不定期进行农产品质量抽查,并对不合格农产品进行溯源,从而更好的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坚持强化检验检测,着力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对于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同样有着非常大的帮助。通过建立管辖地区的农产品风险监测数据库,可以帮助相关部门更好的进行农产品的风险监测和监督检查等工作。通过对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进行更充分的监测,可以有效的减少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个目标,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各级管理部门共同协调组成监测网络,对农产品重点产地进行全面的检测,及时的发现农产品质量中存在的风险以及问题,从而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更好的保障我国消费者的消费安全。

  五、建立信息服务网络,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通过建立信息服务网络以及信息传递制度,可以更好的为相关信息的传递提供渠道,在这样的情况下,各级管理部门可以保持流畅的沟通和交流,从而确保相关信息可以及时准确的进行传递,帮助管理部门更好的开展工作。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还可以加大对于乡镇监督管理人员的相关培训,明确其监管职责,并建立相应的检测人员培训制度,从而更好的提升对于农产品的检测质量。与此同时,对于农户的知识培训也应该一同进行,更好的对农户进行农业用品的知识宣传,帮助农户提高安全用肥用药的意识,从而减少相关污染,通过推广新技术的方式来更好的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

  为了更好的提升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我国相关管理部门需要更好的对农产品的产地情况、投入品质量以及市场准入标准进行把控,通过进行严格的风险管理,从而更好的减少监管过程中出现失误的情况。通过对风险管理制度以及风险监测、评估、预警方面的专业能力,从而更好的减少我国农产品质量问题,为我国的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的农产品,同时也为我国的农业安全生产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

  (作者单位:710400陕西省周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

篇十二:农业存在质量风险农业企业应该如何对应

 农业企业经营风险与对策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强烈,但是,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却存在诸多问题,满足不了当前农村发展的需要与农民的多样性科技需求。

  自然风险

  在计划经济体制或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农业产业经营最主要的风险是自然风险。在农业现代化与市场化过程中,自然风险作为一种客观现象依然存在。例如台风、洪水、干旱、地面下降、严寒、酷暑、病虫害、疫情、外来生物入侵等等,都会给农业的发展带来损失,有的损失还可能是毁灭性的。自然风险有许多是不可知的,也无法避免。有些是可以预报的,可以通过人的力量来预防,通过增强抗灾减灾措施来减少损失。当然,也有些自然风险的形成,还可能是人为的原因。例如地面下降、外来生物入侵等。

  市场风险

  在农业现代化与市场化过程中,市场风险已凸显为农业发展的主要风险。当前农业的市场风险,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主要表现为价格波动。价格波动而形成的市场风险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伴生物。只要是市场经济,就必然存在价格风险。农产品的价格波动与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特征相关联。农产品生产周期长而销售周期短。产品生产与销售之间,在时间上的不对称与分割,必

  然会产生农产品供求关系与市场价格的周期性波动。由此而产生价格风险,也就成为了农业市场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二是主要发生在流通领域。由于农产品大多是鲜活商品,比较容易腐蚀,其流通过程必须迅速而安全。故农产品销售需要采取保鲜、特殊运输等措施,才能保证其顺利地进入消费。农产品的流通与工业产品的流通相比,更具专用性与即时性。这些都有可能降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引发市场风险。三是防范风险具有艰巨性。当前我市的农业仍以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为主体,这就使得农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十分分散,市场信息更加零星。这种局面所带来的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就有可能导致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从而引发市场风险。小规模的家庭经营,降低了市场效率,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加处于不利的地位,很难避免市场风险。四是预测风险具有不确定性。这是农产品生产消费的特殊性决定的。经济转型要求进一步开放农产品市场,而我们的农业产业结构又比较单一,产品多样化程度低,很难消化由国际国内市场波动而引发的市场风险。尤其是加入wto后,农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也就更大了。面对庞大而复杂的国际国内市场,要对农业的市场风险进行有效的预测,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制度风险

  制度风险就是制度(或政策)在变革(或实施)过程中,由于其结果的不可预见性,使制度(或政策)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可能性。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出现的几次波动,实际上就是因制度变革出现问题而形成的风险。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基本制度不完善。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农业的基本制度,例如土地的经营制度、流转制度,农民的财产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养老制度,农业的经营制度、投资制度、保险制度等等的创新与变革,都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许多潜在的制度冲突必然地要被激发出来,从而影响各种市场主体的行为,产生制度风险。二是经营制度不配套。特别是原有的土地经营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先后被打破,而新的与市场经济体系相适的农业经营制度新体系尚在建立之中,新体制的各个方面还不配套。由此也就产生了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大量圈占粮田、农民没有种田的积极性、农用生产资料价格高涨、各方面搭车乱收费等等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大量发生,制约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导致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进而也就引发了农业经济的过渡性波动。三是市场体系不健全。我国的农业市场运行机制正在建立之中。目前的运行机制还很不健全,主要是农业市场主体的缺位,造就了农产品流通机制、农产品价格机制、市场信息传播及反馈机制等等的不健全不完善。这些不仅造就了市场风险,也从多个方面制约了制度变革,进而引发了制度风险。市场风险与制度风险的相互交织,对农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已成为转型时期农业风险的一大特点。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已是众所周知的共识。但是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种制度创新与制度选择,无疑也要付出成本的,要承担实施新制度与新结构的风险。这种制度与结构的实施是否可行,关键还是要看结构调整带来的收益与付出成本的大小。

  技术风险

  技术进步是农业现代化与市场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大大拓宽了传统农业生产的范畴,进一步降低了农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使得农业的竞争,从资源禀赋优势的竞争变成了技术优势的竞争。但是农业的技术进步,带来的不仅是收益与效率,还有隐藏的风险。农业技术风险是指推进农业技术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可能性。产生这种可能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传递形式具有公开性。农业生产一般都是露天作业,具有很强的公开性,生产技术的保密性很差。绝大多数的农业技术属于经验型,比较容易被人模仿。无度的技术模仿,有可能会使产品供给增加,导致价格下降,使实际收益小于预期收益。这样的技术传递越广,带来的技术风险就越大。二是传递渠道具有不畅性。在技术市场及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不完善的情况下,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大多只能以信息传递的方式进行。由于信息不对称与不完全而产生的信息错误,由于传递过程中信息失真而产生的信息错误,由于道德败坏行为传递错误信息等等,从而也就很难免引发技术风险。三是传递受体具有差异性。当前的农业技术,多以知识形态而存在。即便是实物形态,如作物品种或牲畜品种等等,也很难直观地区分其优劣。这就要求农业技术传递的接受者具有一定的知识与技能。目前,我市的农民以中老年为主,科技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因而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因为接受技术传递者的素质不高,难以掌握技术要领,造成部分农民失败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四是传递环境具有制约性。农业技术的推广对外界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有较为严格的选择性。例如,自然条件发生变化而不能满足其技术要求,则技术的优势不仅不能显现,还可能适得其反,遭受到巨大损失,其收益可能与预期的相去甚远。社会经济环境对技术风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市场需求上。一项技术的推广是否成功,最终取决于市场的需求。市场需求决定产品的价格与市场规模。当市场需求发生逆转时,最先进的技术也可能实现不了效益。总的来说,在农业现代化与市场化的过程中,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要,而农业的技术风险也随之呈上升趋势。

  信贷风险

  在农业现代化与市场化的过程中,必要的信贷支持十分重要。特别是随着农业分工与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规模的扩大,新项目的开发,新技术的运用,农业借贷资金的规模也会随之而不断扩大,从而带来的信贷风险也会相应地扩大。产生这种可能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预期成本很难准确预测。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即使是最为稳定的货币价格也随时变动。在农业的信贷活动中,人们对借贷资金未来利率的变动或借贷货币汇率的变动,是很难准确地进行预测的。无法准确把握借贷资金的成本,信贷风险发生也就不可避免了。二是预期收益很难准确确定。在农业项目的投资中,信息不完全与信息不准确的情况,应该是时有发生的。因而对投资项目未来的收益率状况,也就很难确定。这都有是造成农业信贷风险的基本原因。事实上,农业信贷因客观上存在很多未知因素而充满着风险,借贷资金规模越大,其风险也会随之扩大。需要指出的是,在农业现代化与市场化过程中,上述各种风险常常是重迭在一起的,使得农业的经营风险显现出更加复杂的局面,更加难以防范。二、防范农业经营风险的对策建议在农业现代化与市场化的进程中,防范农业风险无疑是一项非常重要非常艰巨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需要做大量的艰巨与创造性的工作。

  1、充分认识防范农业经营风险的极端重要性。防范农业经营风险的重要性,是由农业在国民经济与人民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确定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民生活富裕的保证,是国家安定的根本。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而事实上农业又是非常容易出问题的,它的现代化市场化进程中充满着经营风险。由于农业产业的特殊性,依靠农村与农民自身的力量,又很难防范农业的经营风险。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我们过去的教训说明,有效防范农业风险,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必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各级政府负有重大责任,应该发挥主要的作用。为此,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经营风险的防范工作,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尽快地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经营风险防范新机制,有效地控制农业经营风险的发生,并尽可能地把经营风险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2、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强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防范农业的自然风险,可根据自然风险不同的状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例如,加强城乡与农田的各种水利基本建设,增强农业防洪抗旱的能力。加强对台风、暴雨、干旱、严寒、酷暑等灾害性气候的预报工作,以做好防灾抗灾的准备,控制与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加强对病虫害、疫情、外来生物入侵的检验检查与检测工作,努力把这类自然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采取最严厉的措施,切实保护农业的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以控制与减少农业经营的自然风险。分类别制定各种自然风险一旦发生后的抗险预案,以尽快控制灾情,减少损失,最大限度地维护广大农民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抗御农业自然风险方面,依靠农村与农民自身的力量,显然还不够,有些方面不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在这方面各级政府应义不容辞地发挥作用,通过行政与财政的有力支持,为农业的现代化市场化构筑起一道牢固的抗御自然风险的防线。

  3、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按照种养加结合、工农一体化的要求,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产业基地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市场化的必由之路,也是防止与抵御农业市场风险的有效措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连接了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产业联系,改变了农产品的实物形态与销售方式,有利于防止与分散农产品的市场风险。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农产品专业基地的形成,能有效地把现行体制下分散零星的农户与农业聚集起来,从而架起了千百万个小型农业经营户与国际国内大市场联系的桥梁与网络,也就能有效地化解可能发生的市场风险。

  4、完善农业发展机制,减少发生制度风险的可能。目前农业所面临的政策风险,从本质上讲是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工作还没有到位而诱发的。其主要的问题是农民的市场主体、财产主体的地位没有确立,更没有得到法律的认定。农村原有集体经济组织的已完全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与集体土地的关系,与集体资产的关系,与宅基地的关系等等,有的法律规定不够清晰,有的有规定但很难操作,在实践中在许多地方事实上都没有很好地落实。这方面的制度不明确,不能早日从法律层面解决,农业的经营制度、市场制度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完善化,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因而必须加快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改革的步伐,促进农业经营制度、市场机制与产业结构的完善,最终建立起合理高效的农业发展新机制。

  5、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放大科技进步的正面效应。形成科技风险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基本的方面还在于缺乏有效的农技推广体系与农民素质不高这两条。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技推广体系,以利于构架科研单位与农民与农业的直通桥梁,可以有效地解决诱发技术风险的瓶颈因素。加强农科推广网络的建设,可以从现有的农业的行政管理机关与农业科研院所的改革入手,以网罗有关科技人员,搭建推广网络。农业技术推广,要直接面向农业生产经营,解农业发展之难,解农民增收之难。农技推广网络应主要由政府财政供养,免费或基本免费为农民与农业服务。提高农民的素质,是防止与减少技术风险的根本途径。要象培训城市工人一样,高度重视农民的技术培训。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充分地利用农村的教育资源,多渠道多形式地搞好农民的技术培训,全面地提高农民的素质。

  6、建立农业信贷新机制,减少信贷风险的危害。在农业与金融都在走向国际化市场化的条件下,农业发展遭信贷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要减少农业的信贷风险,就必须加快探索建立农业信贷的新机制。这种新机制至少应包括,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使之尽快恢复农民所有、农民所管、农业所用的机制。建立农业发展基金或信贷风险基金,援助因信贷风险而造成发展困难的农业项目。进一步鼓励与促进工商企业、外资企业投资农业,形成农工结合、农商结合、内外结合的农业投资新机制。进一步鼓励与支持农民与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农业产业链,获取更大的农业外的利润,千方百计提高农业产出的平均利润率。

推荐访问:农业存在质量风险农业企业应该如何对应 农业 风险 质量

版权所有:新维文档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新维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新维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50341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