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如何具体落实到课程教学?6篇

时间:2022-11-14 13:00:10 来源:网友投稿

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如何具体落实到课程教学?6篇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如何具体落实到课程教学?  核心素养如何“落地”小学数学课堂教  学  摘要:新课程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小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形成学科意识、实现能力综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如何具体落实到课程教学?6篇,供大家参考。

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如何具体落实到课程教学?6篇

篇一: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如何具体落实到课程教学?

  核心素养如何“落地”小学数学课堂教

  学

  摘要:新课程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小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形成学科意识、实现能力综合发展,在“理”、“实”结合中学以致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将教学重点放在核心素养培养上。力求在深入理解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以核心素养培养为方向,探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具体对策。这样才能够确保小学数学课堂“与时俱进”,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小学数学课堂。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对策

  核心素养的提出,打破了原有的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重点。它将教育教学聚焦在了“人”身上,关注“人”综合能力的发展。突出数学学科工具性的同时突出人文性、科学性,与传统教学截然不同。为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小学数学课堂,在发挥小学数学学科教育功能的同时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深入领悟核心素养内涵,立足核心素养,探析教学方向。

  1.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具体内涵分析

  核心素养这一词并不陌生,是近年来教育行业中的“热词”。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对核心素养做出了明确界定。强调核心素养是学生能够具备是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将其具体到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其具体为如下几个内容:

  图1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具体内涵组成

  具体分析不难发现,其核心素养反映的是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从能力、情感、思想等方面,对数学学科的整体理解和把握。

  1.核心素养“落地”小学数学课堂具体对策

  在深入把握核心素养具体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让核心素养“落地”小学数学教学课堂。

  1.更新理念,提升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数学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关系着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形成。作为教育教学的“执行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从自身层面充分认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要更新自身教学理念,跳出原有教育教学模式束缚。

  一方面,教师必须做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积极响应国家的教育政策,深度剖析核心素养,审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做改革的教育先锋者。要乘风破浪,在认知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落实核心素养,从核心素养出发优化数学教学全过程,落实教学改革;

  此外,教师必须积极参与多元化的培训工作。要在参与培训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丰富自身教育教学认知,以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同时为核心素养落地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做好充分的准备。

  1.科学设计,优化教学,关注学生能力提升

  教师不易采用原有的教学模式,应当注重“科学设计”,关注学生能力发展。可以采用现代教育下备受推崇的多种新式教法,譬如小组合作、情景模拟等。要确保教法与教学内容之间能够达到“统一”关系,即“1+1>2”的效果。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教法的独特作用,利用新式教法,激活小学数学课堂,实现学生能力培养。

  如在学习“植树问题”时,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知识,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推理能力、判断能力等,教师可以把握该知识“可探究性”的特点,采用小组合作,让学生们在合作中探究不同情境的植树问题里两个关键量(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这样能够将数学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也能够促使学生从多视角对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探究;

  无论采用何种教法,数学教师都必须贯彻落实“分层理念”,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性,从分层角度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素养发展。分层强调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已有水平进行划分A、B、C三个层次,按照不同的层次,设定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活动,进而满足每个阶段学生学习需要,促进学生提升。

  1.多元练习,延伸拓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题目变化多样,题型丰富多彩。有效的数学练习,能够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同样也能够让学生形成“数感”,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师应当改变原有的数学题目练习形式,即“题海战术式”。要精选题目,多元练习。目的是通过数学题目练习,打开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多元思考、多元理解、多元感知中,实现有效学习,进而以数学练习促能力发展。

  当然,练习题目的不同,对学生数学能力锻炼的侧重点也不同。教师可以根据数学思想,选择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数形结合型的题目,作为学生数学练习的重点题目。学生在解答该类题目时能够“潜移默化”的形成数学思想,数学核心素养自然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比如,在教学了百分数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计划修一条长120千米的公路,前5天修了这条马路的20%,照这样的速度,修完这条公路需要多少天?

  学生们的思考角度不同,班上竟然出现了5种不同的解答方法。

  解法1:120÷(120×20%÷5)-5

  解法2:(120-120×20%)÷(120×20%÷5)

  解法3:1÷(20%÷5)-5

  解法4:(1-20%)÷(20%÷5)

  解法5:5÷20%-5

  不同的解法,展现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分析和思考的方向是不同。我带领学生分析每一种解题方法,并探析最优解法。“一题多解”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起着积极作用。

  1.信息技术,有效应用,建构数学第二课堂

  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应当学会“延伸拓展”,不要将课堂教学完全局限在课堂40分钟。开辟数学教学的新天地,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数学教师开辟建立第二数学课堂提供了有利契机。教师可以巧妙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数学云课堂”,将数学资料、数学练习、数学讨论等多个模块开设在云课堂之中。让学生能够课下根据移动客户端登录的方式进行平台登录,自主学习。

  当然,“云课堂”为教师和学生沟通交流提供了契机。教师可以充分把握“云课堂”的交互互动功能,在线下为学生答疑解惑,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并对学生的线上学习做及时监控。这样能够延伸拓展数学教学,同样也能够让学生在“云课堂”空间中主动学习、参与交流,进而实现能力发展。

  1.多元评价,针对指导,落实因材施教理念

  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将核心素养作为开展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冲破原有的“分值化”模式评价标准,从全面的角度审视学生的能力发展。

  这与新课程强调的“改变过分注重分值评价”的教学模式理念相契合,能够从全过程动态的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且这样的教学评价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能够让学生对自我的数学学习产生清晰而又明确的认知。这有助于学生不断的改变自我、扬长避短,也弱化了学生在原有分值评价下产生的自卑情绪,更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教师可以针对多元评价过程中获取的评价信息,发挥自身的教学介入作用,与学生沟通交流,落实针对指导与针对点拨。这样能够将因材施教真正贯彻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也能够重获数学学习信心,体验数学学习成功感。

  结束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作为数学教学“中心线”。要确保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都与“中心线”紧紧相连。这样才能够确保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小学数学课堂,学生才能够在“深度学习”中感知数学魅力、实现能力发展,进而走入数学世界,实现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林梅.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散文选刊:中旬刊,2020(02):62-62.

  [2]主毅.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学科的实施建议[J].赢未来,2017(25):131-131.

  [3]李俠.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途径[J].文学少年,2020(01):127-127.

  [4]赵俊平.探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J].文学少年,2019(08):265265.

  

  

篇二: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如何具体落实到课程教学?

  如何把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中

  核心素养必须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去落实。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缺一不可。在某种水准上说,当前创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来实现课程建设提出的目标更为重要。核心素养的落实假设仅仅局限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们编个相关于核心素养内容的教材,让孩子去记去背,去对付考试,核心素养不可能落实,所以落实核心素养必须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证。

  1.层次化教学,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学习就是自我建构,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接收新信息,学习新知识,用新的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水平体系,道德体系。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差异,假设面对所有的学习者,用同样的方式提供同样的知识和信息,就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自我建构的需要。分层次教学的实质就是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这是一切从学生出发的具体表达,是对学生的最大尊重,也是实现有效教学和高效学习的最基本策略。我们千万不能把分层次教学理解成办尖子班,在实践上更不能用拔尖的教师去教拔尖的学生,而是用同样的教师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各个方面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给予不同的教学服务。学习的最基本规律就是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回归到整体。对一个事物先有一个整体上的构架结构理解,再理解事物各个具体的部

  分,然后再找到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形成对事物的完整理解。也就是说,学习者的学习和认知是先见森林再见树木的路径实现的,而不是先见树木后见森林的路径实现的。

  现实中的教学往往是碎片化的教学方式,让学习者学习很多碎片化的知识,反复实行一些碎片化的训练,也就是强化知识点的学习,而不是让学生先把握事物的整体构架,再实行部分学习和研究,这样学生很难建立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可能形成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材实行系统的整合,采取单元式教学方式,实现知识的横向联系,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3.主题化教学,实现知识的纵向联系学习者掌握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还不够,还要找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整体化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掌握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那么如何掌握知识点之间的纵向联系呢,这个联系在哪里?这就需要有一个整体的大知识观,由这个大的知识观产生的大的教学观,就是主题式教学方式,以实现知识的纵向联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自身的逻辑规律,持续挖掘和整合教材,按照一系列的主题实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方式往往都是在期末或者高考复习中使用,平时总是打牢双基。一些有经验的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往往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就要实行一次主题式或者是专题式教学,让学生理解到知识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内在关系,让知识形成大的模块,从见树木到见森林,再从见小森林见到大

  森林。4.问题化教学,实现知识的横纵联系学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通过解决问题持续深化学习,在持续发

  现新问题中间解决问题,又在解决新问题中发现新问题。通过解决外部世界问题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通过解决问题实现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问题化学习既能表达知识系统化,又是一个在探索外边世界中自己个人精神家园建立的过程。

  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要靠问题化学习。我们从讲授中心的课堂转变为学习中心的课堂,中间有一个桥梁,这个桥梁就是问题化学习。因为问题化学习让我们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线去设计,必须以学生的问题展开,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知识要从碎片化、断点化的知识转变为结构化的知识,而结构化的知识其实就是问题化的学习,把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让学生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找到知识之间的横纵联系。

  5.情景化教学,实现由学习走向生活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学生在学校学过的知识和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学过程缺少真实的情景,仅仅把知识符号化。知识符号是表达知识体系的,这个知识体系假设不同生活建立联系,仅仅把知识符号背熟、认知、复述,去对付考试,就很难让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知识转化为素养的最重要途径就是情景,所以我们要设置大量的情景化的教学过程,让孩子真实的学习能够发生。要通过实验教学,

  学科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一系列真实的情景,让学生的亲自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应用价值和隐含着的文化精神。让学习者的价值观、情感、人生态度建立起来。

  把核心素养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就是把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思想表达在教学中去,真正表达课堂的育人功能。落实核心素养,一方面要遵循知识内在的逻辑规律实行有效学习,真正实现构建知识体系和水平体系。另一方面就是要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把学习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品质和健全人格,让学习者真正形成适合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德和关键水平。

  

  

篇三: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如何具体落实到课程教学?

  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也只有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才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本文以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为例,对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核心素养落实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策略进行具体探讨。

  【关键词】小学科学;核心素养;落实

  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的重要课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的广泛。为了实现对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老师要加强对教材和学生的深层次研究,善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和效果。

  1.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问题

  小学是学生初接触科学课程的关键时期,老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的科学精神及其科学探究能力进行初步培养。新课改中指出老师要加强对学生好奇心的呵护,要对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行培养,以便于他们对生活中有关科学的知识进行有效学习。但就目前小学科学老师的教学而言,很多老师仍围绕教材内容进行单向灌输的教学,既没有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探究学习空间,这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期以往,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探究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都会受到极大程度的影响,这将会影响科学核心素养的落实。

  1.核心素养落实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策略

  小学科学老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要对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做好具体的培养计划,这样才可以在有序的培养中,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于实

  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下面笔者将对核心素养落实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策略进行介绍。

  1.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就需要老师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逐渐对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进行培养。也只有在此种教育背景下,学生才会在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促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科学探究精神。比如在教学《有趣的浮沉现象》内容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方式,为学生呈现在不同烧杯鸡蛋下沉和鸡蛋上浮的视频,学生在观看中会被此神奇的现象所吸引,并产生好奇心,师生共同进入到对此神奇现象背后秘密的探究中。

  1.借助课外实践活动,提供学生自主探索机会

  小学科学教学中对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探究十分重要,老师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些课外实践活动,提供其充分的自主探索机会,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进行培养。就目前的小学科学教学而言,老师过于看重课内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课外实践教学,这将会影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效果。因此,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对课外实践活动精心设计。比如在教学《我从哪里来》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母亲孕育生命的不易,老师可以在周末的时候,开展护蛋行动和负重体验等游戏,对于护蛋行动,可以要求学生带一颗生蛋一整天,并要确保所带生蛋不受到任何的伤害;对于负重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要不捆绑4斤左右的沙袋,持续时间为一个小时,让学生对孕妇的生活进行体验。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学生能对生命有一定的认识,会感受到生命的来之不易,让其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并更加感恩自己的父母。再如老师可以设计《调查生活中的伪科学》的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实践活动,老师可以鼓励学生采取阅读材料、网上查阅、实地考察等

  多种形式,从而对生活中的伪科学进行全面的了解,并能够根据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对这些伪科学现象进行正确的解释。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对伪科学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进行了解,并会养成生活中识别科技真伪的习惯,树立正确的科学学习观,端正科学学习态度。

  1.通过不同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将核心素养落实到小学科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十分重要,这就要求老师从不同途径入手。首先,老师要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这是学生创新思维产生的源泉。比如在教学《四季星空》内容时,老师可以利用新媒体工具,给学生营造逼真的学习环境,这样能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学习中,积极想象,促使其想象能力的发展。其次,老师要灵活选择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持续发散状态,让学生保持创新的动力。比如在教学《滑轮》内容时,老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个模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生活中存在的动定滑轮的应用和原理进行寻找和分析,并对记录单进行填写,之后进行组间展示和交流,让学生在发散思维中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总结】

  综上所述,将核心素养落实到小学科学教学中,符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也符合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因此,老师要运用多样性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让其保持探究和思考学习的热情,在亲身体验和经历中,促使其核心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郑立东.核心素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培养探究[J].文理导航(下旬).2019(03).

  [2]林云娥.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态度养成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02).

  

  

篇四: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如何具体落实到课程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落实核心素养的途径

  作者:何建芳来源:《广西教育·A版义务教育》2018年第10期

  江苏省江阴市新桥中心小学何建芳

  【摘要】本文论述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途径,提出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学会智慧性学习,运用全面评价手段促进学生“情智”和谐发展,科学合理地发展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审美情趣。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心理调节智慧性学习评价手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0A-0030-02

  “核心素养”是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术语。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作为社会化的人应该具备的基础性品质;二是作为个性化的人适应不同情境的关键性能力。前者是“根”,是内隐的,决定着一个人的方向;后者是外显的,影响着一个人的状态。

  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结合核心素养的界定及语文课程标准,笔者认为,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及思维品质与审美情趣的发展水平。重点包括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文化理解与价值观判断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工作呢?

  一、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教师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动机。教师可以重点从学习情感、意志、兴趣、动机等方面,促成小学生的学习动因由外压式变为内驱式,具备“应学”的动力和“能学”的可能性。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上小学生只有先注意到某一学习内容,才可能进一步记忆和思考。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发展学生的注意力。①课始调整,让学生静下心来。如,预备铃响后迅速入座,深呼吸三次,静候上课。(前堂课后放置好本堂课所需的学习用品)②让学生明确课堂学习任务。如,教师向学生明确整堂课、某个教学环节的学习目的、任务。学生有了清晰的了解,就会提高自觉性,增强责任感,集中注意力。③训练学生克服内外干扰。如,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手脑并用、劳逸结合,克服用脑疲劳;克服外部干扰,教育学生尽量避开影响注意力的外界刺激,如课上收起与上课无关的物品。④训练学生学会聆听,边听边想。要做到“耳聪”,必须听得进、记得住,教师可以让学生复述教师的话或同学的发言。⑤训练学生学会自我提问。为求答案,要积极思考;出现“走神儿”时,要会“自我暗示”;学习临近结束,保持紧张状态,决不虎头蛇尾。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倾听是重要的学习素养,是学生摄取知识的有效保证。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发展学生的倾听能力。①听后复述,提高倾听的完整性。如:“刚才同学说什么,你能再说一遍吗?”或

  者教师说一道题,让学生说说主要讲了哪几点。②听答训练,提高倾听思辨能力。如教师口述判断题或选择题,让学生听后判断或选择。③听记训练,提高倾听接受力。如让学生记录阅读要点,口头布置作业等。④听辩训练,提高倾听敏锐度,学会在听中思考。再开展一些“优秀听众”“金耳朵”之类的评选活动,学生就会逐步养成认真倾听教师讲解、悉心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

  二、引导学生进行智慧性学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促使学生把握和领悟凝聚在知识中的智慧,提高其将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具备“能学”的力量。

  (一)倡导理解性教学

  理解性教学是基于学生对知识、他人和自我关系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建构知识意义、丰富自我世界,实现学生精神成长的教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性处理(理解事物的本质、逻辑、关系、规律及意义等);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事实的表达、逻辑的表达、思想的表达、关系的表达与意义的表达。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教师从船的大小、行船方式、乘船姿势和乘船感觉这四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孔隙窄、矮、短的特点,学生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有的学生结合自身生活证明观点:“我平时看到的孔隙就是一点儿的裂缝,如门上的那条裂缝(教室门刚好有一条缝),我们就可以说门上有孔隙了。”有的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证明观点:“我也认为这个孔隙很小,因为它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而且是‘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由容下的小船很小,我知道了孔隙很小。”有的则结合自己从网上搜集到的资料来证明观点。有的学生在互动中还能主动及时地查阅工具书。

  (二)提倡问题导向教学

  问题导向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以解决问题为驱动力,把学生置于复杂、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围绕具体的学习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隐藏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的师生交往活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促使学生进行阅读思考的直接动力。首先,教师要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环境、个体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以课文知识为媒介,对知识进行问题转化性处理。问题转化性处理是开展问题导向教学的前提。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灵活机动地呈现学习问题,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体现逻辑性,将问题呈现贯穿于整个课堂,成为课堂主线索。如,教学《爱之链》最后一段,教师可以这样来呈现学习问题:“文章为什么以‘爱之链’为题?作者想要说明什么?这样的故事还会以‘爱之链’的形式传递下去吗?以‘乔恩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呈现此类问题,由校内引向校外,由课本引向生活,甚至由语文学科引向其他学科,让学生激活大脑,拓展思路,展开想象,充分享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形成更加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

  

篇五: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如何具体落实到课程教学?

  因此通过诵读开展深度学习不仅仅停留于字词句的理解重点在于文章的神的把握重在意境的感受在此过程中实现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对文字的体验与认识情感的陶冶品格的塑造实现了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提二鼓励学生表达促进学生交流提升语言应用能力语文课程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语言交流应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

  如何让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落地

  【摘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各个学科的学习目标,培养目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重在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促进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共同提升,实现学生综合方面共同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未来社会的有用之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素养之人。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70(2019)12-019501

  一、整体把握语言,感知語言节奏,提升语文

  素养

  在课堂教学时,如何引领学生对整体进行感知,关系到核心素养培养的成败。教师可以从用词与句式以及语气等进行调整,进而对语言节奏进行把握,以此充分感受语言的运用特征。为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指引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反复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产生语感,体验文字美,语言美,从而提升小学生的语言感觉与素养。

  《对韵歌》是一篇韵文,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韵文的音韵和谐,朗朗上口,从中体会到汉语言的音律节奏美,从而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产生学习语文的渴望与激情。文章重点除了生字词的讲解之外,主要在于教师对于课文诵读的引导,让学生反复诵读这首《对韵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体会到韵律,只有体会到了韵律感、美感,文字的意境才能体会出来。因此,通过诵读开展深度学习,不仅仅停留于字词句的理解,重点在于文章的“神”的把握,重在意境的感受,在此过程中,实现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对文字的体验与认识,情感的陶冶,品格的塑造,实现了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提升。

  二、鼓励学生表达,促进学生交流,提升语言应用能力

  语文课程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语言交流应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交流表达能力是每一个学生生存与发展必备的能力,也是每一位学生获得长足发展的基础,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根本,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够促进小学生更好地发展,同时其社会性也能获得提升。

  因此,语文课堂中,势必要加大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的实施,促进学生语文语言素养的提升,达到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树和喜鹊》这篇文章从一棵树与一只鸟的“孤单”,再到许多树与许多鸟的“快乐”,让学生懂得了什么叫“孤单”,什么叫“快乐”。但是让学生从文字上了解“孤单”

  与“快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在此处插入活动,相互交流在我们生活中,我们有了朋友,有了同学,有了老师,一起玩耍,一起游戏,一起享受快乐的日子,内心充满了喜悦,用这些经验作为交流活动的素材,让学生讲一讲,说一说。师生进行交流,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并感激生命中出现的人与物,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从而实现了语言交流表达的锻炼效果,促进学生语言交流素养的提升。

  三、注重文化品位,实现文化传承,提高语文文化的素养语文是一种文字的学习,也是文化的传承。文化是语文的精髓,也是我们民族的根本,在开展语文教学时,要注重文化的渗透,将民族文化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内容中,在教学过程中传承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通过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途径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端午粽》一文不仅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了解端午节与屈原的爱国故事,同时还体验老人渴望亲人团聚的期盼。因此,语文的学习从文本到思想,到情怀,再到民族文化,逐层提升,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包粽子的过程,了解屈原的故事,体验感受老人对家人团聚的渴望的一些视频或者图片进一步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精神,从而在有形的粽子中,屈原的故事中,爱国的情感中获得更深的民族情感、文化。从文字中逐渐地体验,从具体的形象中逐渐感受,循序渐进地让文化深入学生的内心思想,逐渐影响学生的言行与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素养的提升。因此,小学语文课堂要紧紧围绕核心素养而开展教学活动,根据具体的学情,明确学习内容,从学生语言的感知、文本的品味、语言的应用、思维的培养、文化的渗透等几个方面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实。语文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寻找学生感兴趣的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品质化发展。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六: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如何具体落实到课程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1、学习的本质是解决问题“学成于思,思源于疑”。真正有效的学习,是基于学生问题的整体性学习,而

  不是以知识为中心的碎片化学习。整体性学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问题解决策略,先见森林后见树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碎片化学习遵循知识的逻辑顺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学生的学习处于支离破碎和零敲碎打的状态,如同走迷宫,效益低下。

  从知识为中心的碎片化学习转向问题解决的整体性学习,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深度学习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必然选择。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重知轻人的观念,抓住学生的认知障碍点、思维矛盾点、情感体验点和智慧生成点,引导学生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整体性学习,实现问题共振、情感共鸣和智慧共生。“目中有人”是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前提。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2、问题化学习方式

  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之处。同时,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景缺失。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3、教学模式的变革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4、学科和跨学科课程的整合

  落实核心素养,从学校的课程规划角度,要完成两种课程的设计:一是学科课程,二是跨学科课程(即综合性课程)。

  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开发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跨学科课程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时的

  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是以社会生活统合和调动已学的书本知识。它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两种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也各有特点,后者是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导的。两种学习交互在一起,才能够实现让教育和学习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全部社会意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所有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学,需要通过学习者间接经验学习和直接经验学习的交互才能实现。因此,当前学校完善两种课程的设计就极为重要。

  

  

推荐访问: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 如何具体落实到课程教学? 素养 小学生 课程教学

版权所有:新维文档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新维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新维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50341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