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分类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17篇

时间:2022-11-18 19:35:07 来源:网友投稿

分区分类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17篇分区分类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  加快发展农机化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湖县农业机械化调研报告  蒋寿宏  【期刊名称】《农业开发与装备》  【年(卷),期】2012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区分类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17篇,供大家参考。

分区分类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17篇

篇一:分区分类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

  加快发展农机化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湖县农业机械化调研报告

  蒋寿宏

  【期刊名称】《农业开发与装备》

  【年(卷),期】2012(000)005

  【总页数】3页(P30-32)

  【作

  者】蒋寿宏

  【作者单位】建湖县农机推广站

  【正文语种】中

  文

  一、现状

  1.农业概况

  建湖县总面积1155平方公里,农业人口58.02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10.24万人。全县拥有常用耕地面积101.4万亩,内陆水域面积42.75万亩,其中水产养殖面积18.56万亩,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2012年省政府表彰为

  “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

  2011年,全县农业总产值按当年价为71亿元。全县已基本建成设施蔬菜、花卉苗木、水产水生作物三个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带,已建成富有特色、初具规模的十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012年建湖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江苏省重点渔业生产基地。

  2.农机化发展现状

  1)农机概况。近年来,建湖县农机工作紧紧围绕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目标,坚持粮食生产机械化和设施农业机械化同步发展,不断加快农机装备结构调优,不断提升农机化水平,全县农业机械化进程明显加快。2011年、被省农机局的表彰为先进单位、2011年被市政府表彰为农机化工作先进集体、2012年被省财政厅、省农委、省农机局评为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秸秆还田)先进单位、九龙现代农业产业园被省农机局授予“省级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

  2)装备结构逐步优化。2011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42.62万千瓦。各类拖拉机保有量达5060台,大中型拖拉机发展较快,保有量为2154台,且以50千瓦以上的机型为主。高性能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达1306台,高性能水稻插秧机保有量达1920台,秸秆还田机保有量917台。新增200立方米食用菌机械化生产低温保鲜库92座,果蔬喷滴灌设施面积5000亩、高效渔业底层微孔增氧面积10000亩。

  3)作业水平稳步提高。全县机耕面积158.8万亩,主要以水稻、三麦为主,机械化播种面积为105.76万亩。其中,水稻机械化种植面积为48.75万亩,机械化插秧面积30.18万亩,全县机械化收获面积为144万亩。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2%,其中粮油生产机械化水平达80%。

  2010~2011年建湖被列为“省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推进县”,2012年升格为示范县。全县实行全面禁烧,2012年夏季完成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面积46.5万亩,还田率达72.7%。全县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创新发展,率先在全市引进新式高效秸秆还田机械--水田驱动耙,采取“收割机+旋耕机+水田驱动耙”三机联动的模式,完善了适合本地实际的还田技术路线,成效明显,位居全市第一。

  4)合作组织快速发展。全县已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56个,其中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有42个,2011年新增13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五星级”1个、“四

  星级”3个,“三星级”5个。享受市级规范化建设专项补助10万元、省级农机服务体系机库建设资金80万元。合作社社员已达3443人,具有固定资产10453.47万元。拥有农机具3115台套。2011年完成作业面积91.6万亩,服务收入达7168.31万元,纯收入达2043万元,服务本地农户95853户。2011年底,合作社承担的农机作业比重占40%。

  5)安全生产、培训服务到位。2011年获得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县称号,创建“平安农机”示范镇2个、示范村7个。平安农机通入网数3240人,优加油卡发放613张,跨区作业证发放375份。农机培训3100人次,职业技能鉴定发证352人。

  6)购机补贴导向总用明显。2011年,使用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资金1088万元,补贴875户农民(组织)购买农机具2472台(套),购机补贴资金拉动我县农机销售3500万元,带动农民投入2412万元。县级财政投入资金180万元,用于新增的秸秆还田机具和插秧机等补贴。

  7)跨区作业收入增加。2011年夏季派出联合收割机355台,跨区收割三麦38.76万亩,120台插秧机跨区机插,机插面积近2万亩,实现跨区作业收入1577.8万元,秋季派出945台联合收割机,跨区收割水稻148.85万亩,收入7356.9万元。全年跨区作业收入达9350万元,为纯农业人口人均增收913元。

  二、推进措施

  1.提升战略高度发展农机化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全县制定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到2017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步实现农业机械化,把农机化发展提升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并制定2011~2013年三年发展规划,确定2013年基本实现粮食全程生产机械化。

  2.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推进农机化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连续出台农业现代化发展激励扶持意见等文件,在中央和省级农机购置补贴年补贴1000多万元之外,县级财政每年拿出千万元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机化。其中,对农户采用机械化插秧,每亩补助30元,实施秸秆机械化还田的,每亩补助25元;购买大拖配套秸秆还田机每台套补助6000元、购买插秧机乘坐式每台补助5000元、步进式补助2000元等。在秸秆机械化还田单项上,2010~2012年三年引进省秸秆机械化还田项目资金920万元,县配套1319万元。

  3.引导合作社规范发展促进农机化

  农机部门认真组织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工作,大力培育发展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明显、效益良好的农机示范合作社。大力培植正清、永益、蓝田、梓航等先进典型,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以效益为中心,积极培育、扶持和发展以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为主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实行订单作业服务,壮大合作社的发展规模。

  4.政策拉动同步发展设施农机化

  针对设施农业生产特点,重点抓好大宗连片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的设施渔业生产基地机械化,推广底层微孔增氧技术,推广设施蔬菜喷滴灌及机植保技术和设施花卉的温湿度控制技术等。

  三、存在问题

  1.农业装备水平不高,综合机械化水平较低

  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2011年,全省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4%。其中,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高效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超过40%。建湖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2%。其中,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高效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超过38%。建湖的加快发展农机化的任务和差距还

  比较大。

  2.粮食生产机械化和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均衡

  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均衡,结构性矛盾突出。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和先进适用型机械少;粮食生产机械多,设施农业装备、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少;动力机械多,配套作业机械少;经济作物中,果蔬加工机械、畜禽养殖机械、食用菌机械装备水平较低。设施农业的机械装备水平和规模不高,呈现粮食生产机械化和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失衡局面。

  3.农机和农艺融合程度不高

  农机和农艺融合的呼声大落实少。前几年,曾经出现在高效农业、现代农业项目上只有农技部门的组织和实施管理,没有农机部门的协同配合等怪现象,农机和农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4.农机合作社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

  一是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目前,在全县农机作业服务中,小规模单一化服务的合作社较多,且部分农机具老化,难以按照农机化作业标准完成服务,这就造成了作业质量参差不齐,农业的标准化生产难以实现。

  二是作业服务领域有限。目前全县农机作业服务领域仍局限在粮食作业的生产上,缺乏向其他农作物生产的扩展。根据抽样调查,90%的比例为稻麦生产的机耕、机插、机收等生产环节的服务,缺少向产后加工环节的延伸,而且大多数农机合作社只能开展单项作业服务。

  三是运营管理水平还不高。由于农机社会化作业服务队伍中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真正懂经营、有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因此,导致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组织管理水平不高。

  四是由于农村地快小且分散,劳动力老化,惜工惜本懒种田,大量出现直播稻、寄种麦、秸秆焚烧等落后的生产方式导致农机使用率下降,阻碍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的

  发展。

  四、发展建议

  1.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针对建湖既是粮食生产大县又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省高效渔业示范区,应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针,加快农机化发展的步伐。对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内的万亩优质粮基地、万顷良田和千亿斤粮食增产项目等区域,率先实现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特别是打破水稻机插的瓶颈,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逐步实现水稻收获后烘干、精米加工等机械化。对于万亩高效渔业基地,大力发展底层微孔增氧和表层机械化增氧相结合的技术,全面提升水产品规格和品质。对于设施农业园区,积极引进机械化微灌、自动化温控、机械化低温保鲜设备。

  2.依靠科技创新,推广先进适用的技术,持续快速发展农机化

  要引进先进适用农机生产技术,发展农业急需的新机具、新技术。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进一步创新完善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路线,严把作业标准和作业质量。积极引进秸秆打包流水线,增加秸秆回收利用的效益。在高产增效创建方面,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集成水稻机插秧轻简稻作技术。在设施农业机械化生产方面,积极引进食用菌低温保鲜库库内机械化生产技术、高效渔业立体增氧配套自动化水质监控技术、设施蔬菜自动化微灌技术等。设施农业示范区建设,要在绿色农产品基地推广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上,加强设施农业的育苗、耕作、播种、温控、病虫防治等生产环节的机械装备建设。

  3.以农机合作社为载体,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体制长期不变的情况下,解决小农户与大机械这一矛盾的一种有效的办法就是走“农机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型”的道路,即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机械化生产主力军的作用。积极推行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一站式服务的模式,让农户交付必要的机收、机耕、机插作业费用,不直接参与到具体的生产环节,依靠

  农机购置补贴、农业现代化发展激励扶持等资金支持,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补贴农机生产增加的作业成本,既能壮大农机合作社的发展规模和服务水平,又能快速提高农机化服务水平,解决当前比较迫切的直播稻、寄种麦和秸秆焚烧等棘手的问题。

  4.促进农机和农艺的有效融合,加快发展农机化

  农机农艺融合,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农机农艺有机融合,不仅关系到关键环节机械化的突破,关系到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应用,也影响农机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实现农机农艺的融合,对促进农业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结论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事关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事关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依靠科技创新,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不断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加快发展农机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建湖2017年率先在苏北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积极的贡献。●

篇二:分区分类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现代报告都市农业蓬勃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随着社会逐步地进步,公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调查报告具有社会性语言陈述性的特点。相信许多人也许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下面是收集整理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根据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要求,近期专题对我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思路和工作重点等问题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在合肥4个城区中,包河区农村区域最大、农村人口最多,目前全区仍有100多平方公里的农村区域和逾10万农民,是全市城区农村面积和农业人口大区。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为统揽,加快加快推进农村经济融入老城区经济,农村形态转化为城市形态,社会各界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农村交通设施公共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区域嵌入,“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快速推进,农牧生产区域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基础格局。二是生态休闲并对旅游业稳步发展。成功举办春色滨湖旅游节、大圩葡萄节和龙虾美食等节庆活动,在全省创响旅游农业品牌。全面开展绿化大会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日趋较佳。大圩镇先后荣获“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安徽省首批农家乐示范点”、“安徽省生态建设示范点”、“安徽省环境优美屯”等称号。三是新农村市政建设全省领先。“徽派风格、现代水乡、生态果园、都市农庄”的新农村建设彰显特色,沈福、磨滩、董城等10个村被评为省、市示范点,大圩镇荣获“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试点乡镇”称号。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专项行动,实

  施文明乡村建设四年规划,村容村貌显着减缓。四是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加快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形成葡萄、蔬菜、瓜果、苗木、花卉、龙虾等九大优势产业。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全区主要农产品均被认定为国家蔬菜或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坚持以项目开发推动结构调整,大圩土地整理、牛角大圩农业产业农业综合开发等重点项目加快实施。但对照滨湖大城市建设的高标准、高要求,我区都市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差距存在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农业发展正处于由城郊型农业向城郊型农业的转型期,而非这种方式上存在着粗放农业与精致农业共存的现状,区域上反差着点线基地现代农业与区域传统农业存在的矛盾;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程度较低、基础设施薄弱、水环境污染等难题,难以适应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农民市民化转型进程相对缓慢与城市化进程快速的矛盾日显突出。

  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构建与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相适应的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和新型城乡关系,是当前那段及今后一段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下一步重点实施6大工程:

  一是实施生态建设工程。

  适应滨湖大城市建设对生产性的高标准要求,把都市作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生态板块,加快建设以湖区文化为特色的生态服务高地,努力把包河建设有望成为中国最美的湖区。继续深入开展“绿化大会战”,大力实施“五个一”工程,彰显包河区“滨水生态、绿色氧吧、城市花园”的特色与亮点。加强区域内水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入巢湖河流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加大治污力度,强化重点污染企业治理,做到达标排放;推进十五里河、塘西河、巢湖沿岸的人工湿地和生物净化设施建设,逐步在集中居住点推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种植业,强力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狠抓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争创国家、省级农业标准化国际品牌,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引导城乡广大群众牢固努力创造生态文明牢固观

  念,培育保护生态环境的为保护生活方式和消费型模式,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

  二是实施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县域向南部农村区域延伸,加快农村电网、供水管网、信息网络、商业网点建设,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加强农村公路与城市道路对接,加快推进村庄内部主次干道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城市交通,形成结构合理、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以大圩土地整理科研项目、牛角大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万亩大圩达标工程、大小张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抓手,推进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供排水、防洪防涝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继续实施农村人饮集中精力安全工程,加快实现全镇自来水,彻底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三是实施村寨整治工程。

  全面启动文明乡村建设四年发展规划,深入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实施“六清理三绿化”活动,切实改变中会远郊腹地农村、城郊结合部和城中村“脏乱差”面貌,力争通过2年时间的努力,全区所有行政村都建成文明乡村,实现“沟渠净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路灯亮化、墙面美化、卫生洁化”的目标,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的工作机制得到有效完善,形成环境整洁、秩序井然、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的村居新面貌。

  四是实施农业园区工程。加快扎实推进农业生产园区化,大幅提高不断提高农村产业发展的集聚度,逐步形成集群化、特色化、生态化文化产业的农村产业发展新格局。在产业发展上,加快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以发展设施畜牧业为重点,推进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等农业主导产业睡莲集聚国际化,同时加快畜牧与二、三产业的融合,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比较效益。在发展方式上,以引导农民流转土地为突破口,大力开展畜牧招商引资,加快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发展重点上,重点抓好东大圩、牛角大圩、马圩以及大张圩等4个圩区功能开发,根据各个圩区的科技产业特色,东大圩着力打造“滨湖后花园”和“中国最美的湖区都市田园”;牛角大圩结合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绿色设施园艺种植业和高端服务业;马圩以绿色港湾公园建设龙头股为龙头,建设集人居、度假、游憩于一体的生态水岸公园。义城镇大张圩以万亩速生林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林种林养房地产业,着力氧吧建设市民休闲度假的无污染氧吧。

  五是实施旅游营销工程施工。

  从营销包河的战略剖面,探究深度挖掘区域农业旅游文化资源,打响“春色滨湖旅游节、大圩文化节和龙虾美食文化节”三大节庆旅游品牌。突出城市居民需求,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做文章,进一步完善基础建设旅游景点基础设施,持续提升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注重开发农业休闲娱乐、观光垂钓、采摘体验式等旅游产品,延伸开发一批生态旅游特色鲜明的红色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和礼品,丰富提升小城镇旅游的内涵和品位。突出宣传滨湖、营销包河,通过旅游节庆活动的大力开展,让更多的游客走进滨湖,感受包河日新月异领略的发展变化和强势崛起的发展潜力。

  六是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加快农民素质提升,深化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建筑业、商贸服务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阿尔热莱加佐斯县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让失地农民接受工业人类文明、城市文明的洗礼,转化把农民逐步转化为农业青年人;进一步增强与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的联系互动,直接为农民群众提供信息、技术、营销等服务,提高农业产和营销水平;通过宣传引导、教育培训和培育典型,切实素质提升农家乐相关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旅游接待的层次和水平;培育培育出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协会组织自我发展战略、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服务,延长农业产业的细丝,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组织化程度。

篇三:分区分类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

  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全省农业现代化的调研报告——赴白城市调研组

  佚

  名

  【期刊名称】《吉林农业》

  【年(卷),期】2018(000)002

  【总页数】6页(P32-37)

  【正文语种】中

  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了理解和把握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深入研究谋划推动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按照委党组统一部署,第九调研组利用5天时间,对白城市及相关县(市、区)农业农村工作开展专题调研。从白城市发展情况看,在多年强农、重农、惠农政策支持下,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已迈向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但从对实现乡村振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来看,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地位没有改变。从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来看,农业农村仍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部位和节点,是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短腿和弱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以及农民到2035年与全国一道基本实现现代化,任重道远,必须强化农业农村工作推进力度,提高政策支持水平,探索构建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培育发展农业发展新动能。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总体形势的判断

  这次调研,重点围绕农业现代化、脱贫攻坚2个重点进行。为此,选择了洮南市、洮北区和通榆县,洮南市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14个率先示范县之一,洮北区是9个市(州)城市周边,也是率先任务单位,通榆县是国家扶贫重点县。通过与白城市及相关县市主管领导、部门进行对接座谈,实地走进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基层村镇,总结成绩,分析问题,谋划发展。

  我省农业农村已跨入全面振兴、全面发展的崭新阶段,进步是全局性的,变化是变革性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和制度框架,支持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外部环境更加有力,产业加速融合、机制全面激活、增收新机制正在形成,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突出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是产能提升与结构优化实现统筹发展。近年来,白城依托引嫩入白、大安灌区、河湖连通等重点水利工程,实施了吉林西部土地整理工程。全市新增耕地420万亩,粮食产量突破80亿斤,是2009年的1.64倍。围绕构建合理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实现了“一减三增一突破”。“一减”,籽粒玉米面积减少120万亩。“三增”,粮改饲56万亩、杂粮杂豆及特色经济作物686万亩、水稻增加45万亩,达到281.05万亩,跃升为全省水田第一大市。“一突破”,燕麦突破16.3万亩。畜牧业发展加快,生猪、奶牛、肉牛、肉羊、鹅鸭饲养量居全省首位。启动建设雏鹰400万头生猪、吉西300万只肉羊、飞鹤50万只奶山羊、首农2.5万头奶牛、牧原300万头生猪、阳春羊奶150万只奶山羊等一批畜牧业大项目。种养结合、农牧复合发展模式正在形成。全力推动庭院经济发展,市县两级财政拿出补贴资金17385万元,发展庭院经济户数127398户。全市棚膜发展到13.59万亩,生产规模居全省第2位。今年新建棚膜面积74245亩,新增面积居全省第1位。预计全年可实现产值21亿元。二是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园、发展新业态,积极探索“一产接二连三”的融合发展模式。金塔集团、益海嘉里、雏鹰集团、飞鹤乳业等成为行业领军型企业,全

  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1555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5户。启动实施金塔、中加国际燕麦、雏鹰生猪等产业园区建设。成立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及O2O体验馆,先后培育了洮宝团队等一批农村电商队伍,全是农村淘宝服务站发展到89个,云农场服务站190个。三是绿色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坚持生态立市,把绿色循环可持续为发展方向,着力推进生态、清洁、标准三化建设。连通泡塘60个,恢复水面256万亩。治理草原487万亩,造林680万亩,修复湿地75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440万亩。落实保护性耕作171万亩,被列为全省唯一保护性耕作示范市。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2个、省级示范区20个。获得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78个,基地面积发展到340万亩。四是规模经营发展快速提升。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335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42%。重点支持土地入股、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成型模式,确立洮南市新丰村等32个市级规模经营示范点,探索有效实现形式,开展“千名农村基层干部大培训”活动。五是品牌建设成效显著。着力培育弱碱米、健康豆、精品肉、生态鱼等区域公用品牌,“白城弱碱大米”成为G20峰会、“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指定用米,“白城绿豆”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40%。“通榆草原红牛肉”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六是农村改革逐步深入。土地确权颁证完成实测结果公示908个村,其中862个村完成了确权归户,分别占实测村总数的99.78%、95%。作为全国唯一试点城市,启动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金融服务、产权交易、物权融资、惠农担保等机构相继成立。完成28个国有林场改革任务。七是脱贫攻坚成果丰硕。多渠道推进脱贫攻坚,实现脱贫10.2万人,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0%以上。主推“龙头企业+贫困户”和“合作社+贫困户”两种产业扶贫模式,210户企业、390个合作社直接参与产业扶贫,带动项目1113个,投资3.33亿元,带动11.7万贫困人口户均增收1000元。在全市384个贫困村建设了平均每村500千瓦的村级光伏电站,总投资14亿元,到2017年6月

  30日已经全部并网发电,项目收益对全市所有贫困人口进行持续20年的分红。仅这一个项目,全市贫困人口可户均增收3000元。

  总体来看,白城市按照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要求,以加速构建农牧结合生态经济区为主攻方向,适应生态发展规律,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克服和改变了“种地看天”和只管种不管收的粗放生产格局,初步构建现代农业发展的雏形。

  二、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白城市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对标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还存在很多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具体表现有:

  (一)地方重农、强农的认识和力度,没有体现出重中之重的要求,工作摆位与全省抢抓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补齐“四化”同步发展短板的战略要求不适应。地方政府在工作摆布上,对“三农”工作的聚焦不够,还没有将其作为一级政府的中心工作,在谋划和推动上停留在口号、重视,缺乏深入的研究思考和具体的实际行动,在投入、支持、推动方面,往往让位于工业和城镇建设,难以做到优先发展。突出表现为“三个不够”:一是主动性不够。由于农业工作的先天公益属性、投入大、见效慢,地方政府不同程度地存在等待观望、畏难求稳心理,喊的多,做得少,欠缺“我要干、我想干”的责任担当精神。二是情况掌握不够。多数县(市)本级涉农部门多,农机、农经、园艺、特产等部门单位分兵把口、各自为战、力量分散,缺少整体研究谋划,缺乏系统的发展思路,只对上,不向下,坐在办公室里出政策,思路打法不接地气。三是政策落实不够。跟进学习国家政策不及时,政策理论研究不深不透,往往国家要求怎么干,地方就怎么落,没有把国家政策与本地实际发展需求有机结合,往往事倍功半。

  (二)推进产业发展还未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做事,缺乏效率、效益意识,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结合、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还未破题,产业结构不优化、不协调、不融合等问题仍然突出。一是产业结构不优。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充分,发

  展总量与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不相匹配,农业产业总体质量效益不高。畜牧业、园艺特产业等优势产业发展不足,食粮畜牧业和食草畜牧业没有与种植业资源优势充分结合,造成大量秸秆剩余和原粮南运。农业生产仍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蔬菜、水果、花卉等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产品种植比重相对较低,仍停留在做大规模、数量取胜的发展阶段。没有很好地利用当前国家生猪产业北移的有利契机,实现生猪产业扩充。牧业产值提升较慢,多年来,占我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仍不足50%。园艺特产业在水果、花卉、采摘、蔬菜等方面的发展滞后,行业占有率低。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布局结合不深,“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专业化生产发展不足。市场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作用不明显,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农村经济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提升。二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农产品加工业是加快和带动农业产业步入快车道的重要载体。当前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数停留在初加工阶段大路货居多,缺乏全产业链建设和精深加工技术研发,一家企业独大的现象仍然普遍,产业集群度不够,上下游断条,导致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生产规模小,带动能力弱。白城市现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54家,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35家,80%以上的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不足1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仅为1.5倍,远低于发达国家4倍的水平,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标的3.5倍也差距很大。三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滞后。三次产业衔接脱节,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没有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多数以一、二产或一、三产融合为主。以农事体验、观光采摘为主的休闲农业和以跨区域农产品交易中心、仓储配送、电子商务等为主的农产品流通等新兴业态发展缓慢。四是市场化开发滞后。突出表现为品牌建设,与江苏、浙江、黑龙江相比严重滞后。农产品品牌乱、品牌效应不强,农产品品牌整合力度不够,市场供需优质不优价,导致得到国内市场认可、市场覆盖面广、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名优特”品牌少,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如四平市,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3家,获得省级以上名牌或著名

  (驰名)商标的仅有48个。五是农业标准化生产滞后。标准化生产多数集中蔬菜、水果等园艺特产业,由于过分追求产品产量和分散粗放式经营,缺乏统一的标准化作业指导,导致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比重低,专用玉米、绿色优质水稻等面积相对较小,造成产品标准不一、品质参差不齐。一方面不能实现优质优价;另一方面,不能满足龙头企业对优质原料的需求提高品质。

  (三)应对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建设不足,旱、涝等灾害呈多发频发重发态势,改变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局面还任重道远,加快提升物质技术装备能力刻不容缓。一是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高。当前高标准农田分部门、分项目实施,力量分散、效果不明显,每亩投入1400~1500元左右,这种“撒芝麻盐”的建设,投入明显不足,导致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标准并不高”。农田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抗旱、排涝设施老化,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有限。中西部平原地区农田林网逐年退化,亟待更新改造,防风能力明显下降。目前,白城市高标准农田比重不足30%,有效灌溉面积比重低于60%。1998年~2013年间,有8年遭受严重旱灾,因灾造成粮食产量波动近250万吨。二是农机装备水平不高。农业机械化总量不足、结构不优,植保、机插、收获等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发展滞后,园艺特产方面农机发展水平与主要农作物农机作业水平相差甚远。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服务功能、范围、手段、质量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白城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1%,但全程农机化程度和水平较低,大型农机装备不足,玉米机收、水稻机插仍然是种植业机械化作业的薄弱环节。三是科技创新应用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脱节,新技术推广进展缓慢,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十一五”期间,我省提出的测土配方施肥、农田灭鼠、赤眼蜂防螟三项重大技术依然沿用至今,后续技术研发、调整充实及政策跟进,还是空白。科研开发与实际需要脱节,很多农业科研停留在基础理论研究上,转化为实用新型成果较少。白城市的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率仅为55%。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不高。农业面源污染、农药残留、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水体污染、地下水超采、耕地质量下降导致的资源环境过载,农业可持续发展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和紧迫。

  (四)粗放低效的经营管理,与构建组织化、集约化、社会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要求不适应,农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还需在改革中实现新的整合和激活。一是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水平低。受故土难离思想、农村生活成本低、农民进城不适应以及户籍、医疗、教育、住房等生活保障滞后等因素影响,导致农民流转土地意愿不强,加之促进规模经营的政策还不完善,规模经营还处于低水平。二是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慢。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不规范,缺乏相应的人才和管理制度,成长慢、创新能力较差,相应的培训、政策等支撑其发展的相关服务不足。白城市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很多,已达到15500个,但真正有带动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不足10%。更多的是为争取政策而设立的,而没有实际运营。三是农村实用人才不足。大批农村人口通过就学、务工等方式流入城市,从事农业生产多以妇女、老人为主,其接受新事物能力弱、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市场意识不强,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同时基层工作待遇低、环境差,人员流失严重,基层干部整体素质下滑。白城市相比2003年农业劳动力从业人员减少8万人以上,全职青壮年农业劳动力比重已降至30%。加快培育和发展职业农民已成当务之急。四是支持农业政策体系不完善。城乡统筹发展认识不到位,在财力的安排中往往“重城轻农”。由于我国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建设用地指标严重制约新乡村建设。农村集体土地性质限制了乡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积极性,农民在土地房产权益上无法实现正常的市场价值,导致农民不愿、也无力进城,甚至出现农民工回流的逆城市化趋势。在农村土地等要素不能满足产权属性的制度下,市场逐利性造成各种要素偏好城市,农村吸引城市资本、劳动力、公共物品流动等能力不强,造成只有农民可以进城,城市居民下乡现实困境。

  (五)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过大,务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增长进入瓶颈期,创新农民增收渠道、推进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特别是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还需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一是农民收入与玉米生产关联度高。一方面玉米价格已无上涨空间,补贴比例的黄箱政策“天花板”下行压力增大。农业生产资料、人工成本和物流成本高,成本的“地板”上升,通过提高农产品价格、加大生产补贴办法来增加农民收入已不可持续。二是粮食生产与税源建设不配套。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不高,在新常态下对农业支持和投入将可能萎缩,将对农民收入稳定和增长造成不可低估的影响。三是部分农产品国内价格低位运行,很难实现增产增收。四是工业和城市带动作用下降。在新常态下,非农业能给农民提供的就业机会增长下降,2016年外出农民工数量增长是新世纪以来最慢的一年。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趋势加快,转移就业意愿不强,也不能满足用工需求。

  (六)农村改革发展已进入深水区,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农业、农民还未能享有与工业、城市居民一样的制度安排,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社会治理建设滞后。村镇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历史包袱沉重,不能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国有农林牧场改革滞后,长期政企社企不分,管理经营分散,资源产业缺乏有效整合。城乡二元结构仍然造成制度性差异性,不同程度限制城乡间自由流动。农村黄赌毒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喜事大操大办,大要彩礼,一些地方娶媳妇要在城里购置楼房1套、轿车1台,还需彩礼10~20万元,给很多家庭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甚至造成因婚返贫,家产都给了儿子,老人无房、无地,还背负大量债务。邪教思想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导致部分无所事事的村民,从事封建迷信等活动。

  总的来说,农业农村发展成绩不小,但问题较多,短板、弱项需要深入研究,找准症结,抓住关键和主要矛盾,不断强化投入和工作力度,多做绣花功夫,从历史的维度、战略的角度、全局高度认识和把握农业农村工作地位、作用和发展方向,以

  “咬住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奠定基础和保障。

  三、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发展思路建议

  党的“十九大”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着眼于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全面的战略性安排,也是推进“三农”的根本遵循。结合调研成绩和问题,落实“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提出如下思路建议。

  (一)关于发展思路。概括起来为:坚持一个总要求,推进一个统筹,突出两个支撑,把握一条主线和一个主题,构建一个体系。

  一个总要求:贯彻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现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融合发展。

  一个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两个支撑: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要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战略重点,巩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速推进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现代化,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可持续的规模效益型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一条主线和一个主题:坚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和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主题不动摇。

  一个体系:坚持自治、德治、法治的“三治”方针,建立党领导下的乡村治理体系。

  (二)关于发展目标。到2020年,在长春市和公主岭等9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及市(州)城市周边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2025年,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2035年,建设相对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全面实

  现农业现代化。

  (三)关于主要任务。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重点实施以下工程。

  1.产业兴旺方面,围绕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组织实施12个工程。一是粮食产能巩固与提升工程。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将吉林省打造成更具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绿色大粮仓。到2020年,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达到3800万亩。二是高效农业建设工程。到2020年,特色园艺产业总产值达到2500亿元左右,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畜禽产品加工率达到70%。三是三产融合全产业链打造工程。到2020年,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达500户以上规模,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300万户。高水平建设10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省级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20个,重点打造4条精品线路。四是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工程。到2020年,分别建设全国性产地示范市场1~2个、区域性产地示范市场10~15个和田头示范市场30~40个。海外农业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发展到10万公顷。五是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工程。基本实现广大农民家庭粮食生产机械化,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总动力达到3800万千瓦。六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工程。到2020年,培育20个“三品一标”龙头企业,打造10个“三品一标”安全优质知名农产品品牌,新建1~2个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力争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到97%以上。七是农业科技与人才工程。到2020年,初步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培育有竞争优势的农作物新品种100个以上。八是生态农业建设工程。到2020年,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常态化、制度化运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模式和运行机制基本建立,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九是新型经营主体壮大工程。到2020年,全省农民合作社数量达到70000家以上,50%以上农民

  专业合作社实现规范化管理。十是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工程。构建以经营性为主体,公益性为支撑的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到2020年,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增加值比重达到3.5%。十一是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创新工程。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探索明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委员会的职能关系,有效承担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事务和村民自治事务。十二是农产品品牌建设工程。到2020年,培育大米、杂粮杂豆、人参、鹿茸、食用菌等知名区域公用品牌50个,企业品牌200个、产品品牌500个。

  2.生态宜居方面,组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坚持系统化推进,强化农村规划引领作用。加快推进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互联互通。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现广大农村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

  3.乡风文明方面,组织实施乡风文明创建工程。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注重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定村规民约,广泛、经常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干净人家”“道德模范”等评比表彰活动,引导人们见贤思齐、追求上进。坚持县、镇、村矛盾纠纷定期排查报告制度,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积极发挥镇村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协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组织实施“打黑除恶”“扫黄打非”等专项行动,严密防范、严厉打击邪教活动。

  4.治理有效方面,组织实施乡村社会综合治理工程。创新乡村治理机制。在“自治”上,创新村民议事形式,保障群众知情权和决策权;在“法治”上,培育村民的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引导他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在“德治”上,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村民树立良好道德风尚,争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良好风尚的维护者。

  5.生活富裕方面,组织实施农民收入倍增工程。围绕“保、增、减、降”协同发力,保经营性收入、增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减粮食损耗,降生产经营成本。围绕设施农业、畜牧业、返乡创业等重点产业,挖掘降成本、促规模、扩门路的潜力,落实产业扶贫和帮扶措施。加强跟踪摸底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努力确保农民收入增长势头不逆转,努力实现农民增收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目标。全力推进脱贫攻坚,推行“种养结合”帮扶、“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扶贫、“龙头企业+贫困户”帮扶、“庭院经济”帮扶、“棚膜经济”帮扶、“休闲农业”帮扶等模式,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

篇四:分区分类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依据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要求,近期专题对我区现代都市农业进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思路和工作重点等问题进行调研,现将有关状况报告如下:

  在合肥4个城区中,包河区农村区域最大、农村人口最多,目前全区仍有100多平方公里的农村区域和近10万农夫,是全市城区农村面积和农业人口第一大区。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为统揽,加快推动农村经济融入城市经济,农村形态转化为城市形态,广阔农夫转变为城市居民,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区域延长,“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农村平安饮用水工程快速推动,农业生产区域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基础格局。二是生态休闲旅游业蓬勃进展。胜利举办春色滨湖旅游节、大圩葡萄节和龙虾美食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在全省创响旅游农业品牌。全面开展绿化大会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日趋良好。大圩镇先后荣获“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安徽省首批农家乐示范点”、“安徽省生态建设示范点”、“安徽省环境美丽乡”等称号。三是新农村建设全省领先。“徽派风格、现代水乡、生态果园、都市农庄”的新农村建设彰显特色,沈福、磨滩、董城等10个村被评为省、市示范点,大圩镇荣获“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称号。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专项行动,实施文明乡村建设四年规划,村容村貌显着改善。四是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加快推动农业

  内部结构调整,形成葡萄、蔬菜、瓜果、苗木、花卉、龙虾等六大优势产业。深化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全区主要农产品均被认定为国家或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坚持以项目开发推动结构调整,大圩土地整理、牛角大圩农业综合开发等重点项目加快实施。但对比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高标准、高要求,我区都市农业进展还存在一些差距和缺乏,主要表如今:农业进展正处于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的转型期,方式上存在着粗放农业与精致农业共存的现状,区域上存在着点线基地现代农业与区域传统农业反差的冲突;农村经济进展仍旧存在组织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薄弱、水环境污染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都市农业进展的.需求;农夫市民化转型进程相对缓慢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动的冲突日显突出。

  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构建与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相适应的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和新型城乡关系,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落实到详细工作,下一步重点实施6大工程:

  一是实施生态建设工程。

  适应滨湖大城市建设对环境容量的高标准要求,把都市农业作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生态板块,加快建设以湖区文化为特色的生态服务高地,努力把包河建设成为中国最美的湖区。连续深化开展“绿化大会战”,大力实施“五个一”工程,彰显包河区“滨水生态、绿色氧吧、城市花园”的特色与亮点。加强区域内水环境综合治理,深化推动入巢湖河流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加大治污力度,强化重点污染

  企业治理,做到达标排放;推动十五里河、塘西河、巢湖沿岸的人工湿地和生物净化设施建设,逐步在集中居住点推开。大力进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强力推动农业标准化,狠抓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争创国家、省级农业标准化品牌,增添农业的可持续进展力量。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引导城乡广阔群众坚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培育爱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气氛。

  二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南部农村区域延长,加快农村电网、供水管网、信息网络、商业网点建设,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加强农村大路与城市道路对接,加快推动村庄内部主次干道建设,大力进展农村公共交通,形成结构合理、便利快捷的交通网络。以大圩土地整理项目、牛角大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万亩大圩防洪达标工程、大小张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抓手,推动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供排水、防洪防涝和水生态环境爱护体系。连续实施农村人饮平安工程,加快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彻底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平安问题。

  三是实施村庄整治工程。

  全面启动文明乡村建设四年规划,深化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环境综合整治,连续实施“六清理三绿化”活动,切实转变中远郊腹地农村、城郊结合部和城中村“脏乱差”面貌,力争通过2年时间的努力,全区全部行政村都建成文明乡村,实现“沟渠净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路灯亮化、墙面美化、卫生洁化”的目标,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的工作机制得到有效完善,形

  成环境干净、秩序井然、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的村居新面貌。

  四是实施农业园区工程。加快推动农业生产园区化,不断提高农村产业进展的集聚度,逐步形成集群化、特色化、生态化的农村产业进展新格局。在产业进展上,加快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以进展设施农业为重点,推动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等农业主导产业集聚进展,同时加快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比较效益。在进展方式上,以引导农夫流转土地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在进展重点上,重点抓好东大圩、牛角大圩、马圩以及大张圩等4个圩区功能开发,依据各个圩区的产业特色,东大圩着力打造“滨湖后花园”和“中国最美的湖区都市田园”;牛角大圩结合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进展休闲观光农业、绿色设施园艺种植业和高端服务业;马圩以绿色港湾公园建设为龙头,建设集人居、度假、游憩于一体的生态水岸公园。义城镇大张圩以万亩速生林基地为依托,大力进展林种林养经济,着力建设市民休闲度假的自然

  氧吧。

  五是实施旅游营销工程。

  从营销包河的战略高度,深度挖掘区域农业旅游文化资源,打响“春色滨湖旅游节、大圩葡萄节和龙虾美食文化节”三大节庆旅游品牌。突出城市居民需求,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做文章,进一步完善旅游景点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旅游接待力量和水平,注意开发农业休闲消遣、观光垂钓、采摘体验等旅游产品,延长开发一批特色鲜亮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和礼品,丰富提升乡村旅游的内涵和

  品位。突出宣扬滨湖、营销包河,通过旅游节庆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游客走进滨湖,感受包河日新月异的进展改变和强势崛起的进展潜力。

  六是实施素养提升工程。

  加快农夫素养提升,加强农夫专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建筑业、商贸服务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让失地农夫接受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的洗礼,把农夫逐步转化为农业产业工人;加强与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的联系互动,直接为农夫群众供应信息、技术、营销等服务,提高农业生产和营销水平;通过宣扬引导、教育培训和培育典型,切实提升农家乐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旅游接待的层次和水平;培育扶持农夫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协会组织自我进展、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服务,延长农业产业的链条,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组织化程度。

篇五:分区分类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调研报告

  发展现代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研究现代农业发展问题,将对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推二三产业发展以实现国家现代化发挥重要作用。(弘利教育)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流转缓慢制约规模经营

  现代农业必须实现规模化,规模化就需要开展土地流转。当前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家庭承包经营,导致耕地利用细碎化,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很难实现。以南阳市为例,农用地面积202.7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99.2万公顷,因为人口基数大,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93公顷,土地细碎程度极高。同时,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产权不清晰等现实情况下,视土地为“命根子”的多数农户,对土地流转存在疑虑,甚至部分农户已经进城打工,宁可耕地撂荒也不愿长

  期流转土地。此外,也存在一些土地流转中的纠纷等等。多种因素的叠加,使得当前土地流转不能满足规模化经营的需求。

  (二)产业化水平不高,带动能力弱

  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产业化水平的高低。虽然我国每年都涌现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大而不强的本质没有改变,农业经营仍以中小企业、村、户层次为主,生产规模小、产业链条短,以初级产品销售为主,加工转化率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农业产业化的中介组织也不够发达,龙头企业、基地以及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不牢固,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三)组织化程度不高

  现代农业需要高度的组织化。农业是弱质产业,单个农户小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要扭转这一不利局面,从组织结构上来说,需要多个农户联合起来加入合作组织,在此基础上促进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销售模式、组织管理的现代化,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增加收入。目前,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存在

  组织松散、法律意识不足、风险防控机制弱、资金来源渠道窄、缺乏统一规范等问题,作用还相当有限。

  (四)科技支撑薄弱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目前农业科技支撑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不足30%,文化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农民大都外出打工,留下种地的群众被称为“38-61-99”部队,习惯于传统的种养模式,主动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的意识不强导致一些高新技术成果难以推广运用。二是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是农业科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途径。而当下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普遍存在人员老化、流失,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我国每万名农业人口中农技人员不足10名。三是农业技术推广多侧重基础技术投入、农用具更新,在良种培育和大型机械应用上仍不足,对农民的培训力度也不够。

  (五)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篇六:分区分类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

  关于对我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精)

  越城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调研报告(初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区“三农”建设,根据区人大常委会2022年工作安排,9月26日、10月13日,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伟春率财经工委相关人员对我区农业现代园区建设情况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一行先后到越城区科技创新中心等6家单位,实地察看我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随后召开了相关镇街分管领导和部分农业企业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我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听取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如下:

  一、我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基本情况及成效

  在调研中了解,我区现代农业园区现有面积3.46万亩。其中,耕地2.84万亩、山林0.12万亩、水面0.5万亩,涉及东湖、皋埠27个行政村。2022年全区农业生产总值8.2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47万元。全区现有农业企业87家,其中,省级农业企业23家、市级农业企业24家;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45家,6家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

  近年来,我区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关于“三农”工作的指示,立足城区实际,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基本形成以种子种苗、花卉培植、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特色农业,把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建设现代城

  郊农业的突破口,大胆探索,周密部署,全面推进,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效明显。

  一是领导重视,落实责任。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2022年10月专门组建了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为主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领导小组,设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办公室,并专门落实人员和场地,为加快园区建设,2022年10月出台了《越城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实施意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园区经济带动发展战略,坚持规划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明确园区建设的思想、定

  位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积极争取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资金、政策及项目上的支持。

  二是科学谋划,强势推进。我区坚持以现代产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2022年5月,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着手调研我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8月份初步形成民越城区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并得到省级有关部门的支持,邀请省农科院专家编制全区农业发展规划,并出台《越城区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规划》。2022年4月通过专家评审,2022年5月列入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通过政府职能部门及农业企业努力,现代农业园区已具雏形。全区初步已基本建成3.08万亩蔬菜、特种水产和稻菜轮作的示范区。目前,农业园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彰显,建立了以城郊农业为发展方向、以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为主导、产业化

  程度较高的现代农业新格局。三是服务到位,培育主体。一是政策扶持;

  二是财政倾斜;自2022年起区级财政每年安排50万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业园区和科创中心建设,农发基金重点向园区倾斜。截止目前,我区财政累计投入农业园区建设资金2亿元。针对我区事权缺失、财力薄弱的实际,政府职能部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据我们了解,近两年来,我区向市级以上部门争取扶农项目资金936万

  三是农技服务。

  亮点:汇报中的五个提高节选。存在问题:

  一、基础设施有待加强。主要问题是设施老旧。

  二、整体规划需要落实。1.对照规划差距较大。2.相关区块安排不科学。

  三、农业主体素质不高。1.规模不大。2.素质不高。3.产品单一。

  四、农技服务相对满后。1.投入不够。2.人力不足。措施:

  一是对上争取支持要用心;财政、政策、项目

  二是对下督促协调要有力。农技推广、专业合作社、质量安全等三是区级财政预算要到位;

  四是企业整体素质要提高。发展生态农业,增强抗风险能力,提升产品质量,加快产品创新。

  农业现代化园区建设,促进了耕地的整治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增加了耕地面积。我市把推进农业园区建设、农田基本建设与保护耕地结合起来,通过对园区土地的开发和整治,平均增加耕地面积7%以上。现代农业生态园区崇步中心区经过开发,增加耕地1500亩。三水区大塘现代农业生态园区经前后三期建设,增加耕地1833亩。

  (2提高了耕地的经济效益。农业园区以“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要求,大力进行整治,有效地提高了耕地使用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租金收入以及产出效益。据有关部门测算,平均每亩增加收益60%以上。高明区崇步中心园区的农田租金,由整治前的平均400元/亩提高到1000元/亩以上,增长了1.5倍。顺德区2007年农用土地投包款达3.7亿元,比整治前增长了1倍以上。该

  区勒流街道南水村耕地发包价格3800元/亩,远高于园区建设前的1600元/亩。

  (3实现了农民增收。由于园区标准化建设带来的耕地的增加以及耕地产出效益的提高,集体经济得到进一步壮大,农村居民的收入总额大幅度增加。一方面通过土地流转和参与园区生产经营,获得较高的土地租金收入,以及入股分红和生产经营收益;另一方面,还可以直接参与园区务工,获得工资收入。据了解,园区务工人员年收入达到1万元—1.5万元。

  3、以生态农业品牌为抓手,打造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我市以扶持和培育生态农业品牌为抓手,充分发挥农业园区的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和打造园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目前我市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28个,绿色食品13个,省名牌农产品11个。高明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达14.2万亩,占全区经济作物及水产养殖面积的70%以上,打造出“合水粉葛”、“合水乳鸽”、“鸿基龙眼”、“鲜一鲜三洲黑鹅”、“土包子蔬菜”、“阳光罗非鱼”等知名绿色无公害农业品牌,在市场上有很高占有率。三水区大塘镇成为我省唯一的蔬菜专业镇,专门注册了“大塘蔬菜”商标,产品远销国内外。

  4、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

  (1筑巢引凤,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依托农业园区的土地、配套设施、人才、交通优势,我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了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入园办场。目前,全市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2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9家。佛山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内首期开发面积700亩、总投资2.8亿元的陈村兰花生物科技园,目前已引入18家企业(其中台资企业15家,逐步打造为全球热带兰花种苗供应中心之一。南海

  区去年引进中南农业科技公司开发南海区西樵镇平沙岛农业休闲生态园,总规划面积1万亩,计划总投资4000万元,现已开发土地1200亩。

  (2创新模式,提高农业园区的经营水平。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在生产、加工、资金、技术、出口和营销方面的优势,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等经营组织形式,向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大大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水平。顺德北滘镇农民创业园区,帮助纯农户、低保户、困难户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资金、技术、市场等困难,大力帮助、引导他们学习先进生产

  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广名优品种,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已引入纯农户、低保户、困难户180多户入园生产经营。

  5、以科技为助动器,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我市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园区的科技含量。一是大力引进和推广农业新品种与新技术。顺德区在积极引入高收益名贵花种的同时,大力推广高产值的名优水产品养殖,大大提高了农业效益。目前已形成了鳗鱼、甲鱼、加州鲈、桂花鱼、生鱼5大主导优质优势品种,其中加州鲈产量占全国的80%,甲鱼产量占全省一半。二是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南海区狮山镇新和村通过采用这一新技术,种植萝卜每亩节省肥料成本75元,合计每亩增产增收750元。三是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品牌农业,推动我市农业向基地化、企业化、产业化、现代化转型升级。南海区以南国桃园周边控制区4350亩土地为切入点,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一个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体,集农业科普、休闲养生、康体娱乐、美食购物于一体,环境优美、品位高雅,参与性、体验性强,具有现代化水准,

  二、在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园区发展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我市农业园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农业园区建设仍然没有摆上议事日程,列为重要的中心工作。在建设过程中仍然碰到体制、政策以及资金、农户素质等障碍,形成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一弱、三低、两高”。

  (一建设农业现代化园区的意识薄弱。

  1、重工轻农思想仍然存在。由于农业经济对GDP的贡献率不高,有一些领导对工业化、城市化的建设相当重视,对农业的建设相对不够重视,没有把农业工作摆上位臵,使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很不平衡,差距不断拉

  大,甚至有的地方第一产业有边缘化的态势,农业现代化园区建设的推进速度缓慢,农业生产相对逐步萎缩。

  2、基层农科推广工作机构不健全。根据粤府…202224号文件精神,要求在乡镇组建综合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机构,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有效服务。但目前我市有的镇(街道没有设立机构,有的有组织机构但没有配备专业人员,导致农业科技服务不到位,好经验、好品种推广不力。

  3、园区建设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不足。一是对农业科技专项资金投入不足。据不完全统计,2003至2007年,我市农业科技项目专项资金共投入5212.26万元,其中国家、省财政投入1425.26万元。而市、区两级财政仅投入1104万元,远远少于国家和省财政投入。由于投入不足,致使全市农业科技发展基础设施差,缺少试验示范、推广的场地和设备。二是农业园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由于农业资金长期投入不足,导致部分农田水利设施、路网、电网等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部分地方存在河涌萎缩、淤积、污染和基崩、塘浅、路难行的现象。以三水区整治农田为

  例,根据有关部门测算,平均每亩农田整治需要投入资金3000元左右,而实际上每年仅获得市下拨的农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200万元,区财政再按1:1配套,共计400万元。

  (二园区土地集约化程度、农户协作能力和农业科技含量较低。1、园区土地集约化程度低。

  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土地承包体制的不同,造成园区土地集约利用十分困难,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南海、顺德区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比较全面、彻底,高明、三水区则相对滞后,仍维持早期分包到户、千家万户耕作的模式,推进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难度大,成本高。根据《佛山市建设农业现代化园区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农业现代化园区建设规划面积必须连片达到5000亩以上,但由于规划园区内原有土地经营品种和种类不同,土地承包年限长短不一,有些承包未到期的农户不配合或者索要高额补偿,阻碍了土地的集约化生产经营。如三水区一位村民承包了80亩竹园,承包金额为3000元/年,承包期到2022年止,在协商转让承包权时,该

  位村民索求60万元的青苗补偿金额,远远超出竹园的实际价值,使该片土地无法纳入大塘农业园区统一开发建设。

  2、农户协作能力较低。

  现阶段我市部分农业园区还存在着千家万户分散生产,规模小、集约化程度较低、科技推广难、标准统一难、市场信息流通不畅、销地终端市场仍以田头收购为主等问题,导

  3、农业科技含量及现代化程度较低。

  我市农业园区建设现状与现代都市型农业的要求仍有

  差距,农业科技含量和现代化程度偏低。一是农业园区的载体功能和科技龙头作用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比较薄弱,输出的多为初级产品,深加工产品和出口产品少。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多家,多为一线生产型企业,科技型、创造型的龙头企业较少。二是农业园区的现代化程度还不高,虽然采用了一些先进技术,部分实现了现代化,但很多园区仍然是以人工耕作为主,缺乏机械化、自动化设备。三是农业生产者文化技术素质偏低。据统计,我市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和取得农民技术员证书、绿色证书的不足10%,农业粗放经

  营观念仍占主要地位,劳动者的素质不适应农业产业化要求和科技推广应用的需要。

  (三农业生产环境污染程度和生产风险高。1、生产环境污染程度较高。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污水、废气、重金属物质等的排放对大气、内河涌、土地污染比较严重,致使农业生产环境恶化。近年来,发生在我市的农田、鱼塘受污事件屡见不鲜。2006年4月狮山镇华涌村受邻近陶瓷厂排出的粉尘影响,80多亩瓜菜受到污染,农作物叶片干枯,造成减产40—50%,农户收入损失6.5万元。2007年1月和5月,大沥镇沥北抱伦村民小组的250亩蔬菜地,先后两次受附近松岗山南工业区所排污水污染,部分农作物腐烂、坏死,共造成种植户经济损失8万多元。此外,园区内设施被偷盗行为时有发生。三水大塘园区的大塘村片,两个灌溉用的马达被偷,受影响耕地面积达1000亩,造成损失近30万元。三水长岗梅花营片,被偷农网电缆200多米,受影响耕地300亩、鱼塘60亩,造成损失20多万元。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园区发展。

  2、生产风险较高。

  农业存在生长周期较长、经济效益显露较慢、受自然制约较多等不利因素,农业政策性保险机制建设滞后,农业在灾害性事故中,往往因得不到及时补偿而常常翻身无力。

  三、进一步加快我市农业现代化园区建设的建议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农业现代化园区建设,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城郊农业的跨越,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收入,必须“强化一个意识,优化两个环境,提供两个支撑”。

  (一强化农业现代化园区建设意识。要坚持并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做到区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财政安排必须保证农业资金按要求落实到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越城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切实落实到实处,按照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园区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二优化园区建设和生产环境。

  1、优化农业建设环境。一要进一步完善、细化我区农业产业化、园区化规划。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规划

  2、优化农业生产环境。

  要抓好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环保、农业、质监、工商、卫生等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环境保护和农产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切实优化农业生产环境。一要严格控制高污染企业和城镇把未经处理的污染源向农村转移,严肃查处违规排污的企业,认

  真处理好生活、工业垃圾和废水、废气。二要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避免对耕地和水资源造成新的污染,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为农村发展营造一个“绿色”的农业生

  态环境。三要切实抓好农业园区的治安管理,对偷盗园区设施、电缆、给排水设备等行为进行专项严厉打击,确保园区生产设施不受破坏。

  (三要为园区建设提供一系列强有力的支撑。1、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撑。

  (1加大本级财政投入。目前,市本级对纯农业的投入相对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建设投入是微不足道的。建议要认真贯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在2007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业园区建设的资金投入。认真落实粤府…200459号文件关于“我省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比例为各市、县(区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的20%”的要求,切实返还给农业、农业园区建设。各级政府每年财政预算都要安排一定农业科研及农业技术推广的专项资金,

  扶持园区的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以提高农业抵御风险能力,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建议市人大常委会要把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作为审议和监督财政预算的一项重要内容。

  (2政府引导,金融部门支持。为实现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必然要求我们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而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以农业现代化园区为载体。目前,我市农业园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具体运作比较困难,建议政府与金融部门协调,争取金融部门支持,可以用园区“收益抵押”、“租金抵押”等办法解决园区建设资金。

  (3充分用好政策。建议继续利用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政策和国家土地整理政策,争取上级支持,加快我市农业园区建设进程。建议我市在建设农业园区过程中对土地整理新增的土地面积,用“占补平衡”的办法,将收益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加大农业园区招商引资的力度,引进一批有实力、有技术的农业企业集团,加快我市建设农业现代化园区的进程。

  2、提供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支撑

篇七:分区分类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

  2022年农业农村工作情况调研报告范文三篇汇总

  农业农村工作情况调研报告1

  一、农业农村工作发展现状

  我镇现有涉农办事处某个,共某个行政村,农户数某某某某户,农业人口某某某某人,耕地面积某某某某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某某个。近年来,我镇上下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业农村工作始终坚持上级党委、政府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极推广特色产业种植,努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深入实施移民扶贫开发,健全完善民生保障机制,促进农民创业增收,农业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较好增长势头,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1、特色产业稳步发展。以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为主题,引导群众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节水设施农业,形成了以农家乐为主的特色产业。

  2、农业产业标准化体系日渐完善。以基地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培育和发展大场大户,推动区域内主导产业的优化升级,以狮山茶场客家风情园为代表,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生产,带动了周边某某多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直接解决了某某某多人的就业问题。某某年引进茶叶新品种黄金芽等优良品种在某某分场建立高产示范基地,目前基地面积某某某亩。

  3、城乡一体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坚持高起点定位,以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新农村为目标,以项目为抓手,农户参与为主体,社会帮扶为补充,以整组推进为主要形式,以合水分场试

  点村为突破,全面创新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村道路铺筑,农村危旧房改造,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4、生态环境治理持续推进。紧紧围绕实施“生态立镇”发展战略,扎实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狠抓措施落实,组织实施了林业特色产业、重点生态公益林、新农村绿化美化等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全镇林业生态建设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5、扶贫开发工作成效凸显。抢抓省、市全力支持移民扶贫开发项目实施的机遇,动员组织广大移民群众全力开展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呈现出统筹协调推进的良好局面。

  二、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4%,农业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十分匮乏,尽管近几年全镇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农业本身还存在一些障碍性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2、市场因素。现有的农产品销售渠道还不畅,农产品在市场开发上还没有完全走出去,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仍然滞后,优质不优价的问题较为明显。

  3、机制因素。在当前的双层经营体制上,土地过于分散,土地集约规模经营短期内还难以破题;农村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与农户、与基地衔接不够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仍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农民对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等服务的需求。

  4、资金因素。信贷政策不宽松,担保条件比较苛刻,贷款的投放面和投放额还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资金需要。同时,能够争取上级扶持的农业项目较少,进入农业领域的社会资金和工商资本也比较少。

  5、客观因素。近两年中央新政策的相继出台,在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一些现实的问题也随之凸现出来。表现在部分干部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这种新的变化,沿袭着传统的抓法,缺乏研究产品流通、研究市场、研究技术服务的本领;乡村组织原有职能在逐渐弱化,对农民的约束力较差,组织难度较大。

  三、建议和对策

  1、突出产业规模效益,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按照集中连片、节水示范、特色高效的要求,围绕农家乐特色产业,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引领、利益驱动、政府扶持、项目支撑、部门服务、龙头带动等措施,大力扶持推广以农家乐、农家客栈为主导产业,持续带动农民增收。

  2、强化科技示范引领,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从人、财、物方面逐步加大对茶叶基地的支持力度,重点推广农业高效新品种、新技术,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充分发挥高效农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拓宽信息流通渠道,逐步开展专家咨询、技术指导、技术培训、质量监控、资源共享、产品交易等工作,推动农业萌生新的亮点、新的发展空间,逐步形成强势品牌。

  3、持续推进扶贫开发,着力改善发展环境。按照项目做支撑、政策做保障、产业做龙头、基础做铺垫的要求,采取适当集中、连片开发、整村推进的模式,集中财力物力扶贫攻坚,把覆盖移民乡村、增加移民收入的产业开开发和区域性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项目带动,推进移民

  乡村土地改良、基础设施建设、移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等重点工作,着力提高扶贫开发效益。

  4、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全速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资源禀赋和区域比较优势,创新建立以政府为引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统筹投入、集中建设的新农村模式,加大农业和农村资源整合配置力度,集中力量打造连线成片的居民点改造精品亮点。实现农村人口向集镇、城镇的逐步转移。

  5、加快农村体制改革,推动农业经济转型。深刻认识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改革作为扫除障碍、激发活力、推动发展的有效手段,不断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步伐,努力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转型跨越。一是进一步完善配套田间工程,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全面提升农业节水水平。二是依托土地流转政策,健全土地流转程序,规范合同文本,完善土地流转作价评估、流转补偿、合同签证等管理制度,积极动员农民采取转让、转包、租赁等方式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引进经营能力强、资金实力厚的种养大户根据当地发展要求进行产业开发,实行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经营,通过土地流转,由大场大户、龙头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速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三是鼓励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投资建设生产基地,就近吸纳部分富余劳动力,变农民为工人,实现农民的就地转移。

  四、总结

  总之,发展农业农村,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努力克服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

  农业农村工作情况调研报告2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通过调查研究,就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特别是我县农机化工作情况向县委、政府作个简要汇报,并重点就加快推进我县农业机械化工作进程谈谈个人一些精浅的意见和建议,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我县农机化工作概况与现状

  县农机局系统内现有工作人员3人,其中农机局机关参公管理全额拨款人员8人,监理站5%差额拨款人员7人,乡(镇)农机员编制人员15人。

  截至2某某年12月,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356万千瓦,农业机械驾驶操作员64人;2某某年至2某某年全县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发放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18365万元,随着农机化进程加快,农机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多,农机安全管理,农机购置补贴工作量大面广,农业机械化目标的实现任重而道远。农机化工作能否持续健康发展事关农业农村发展大局。

  二、2某某年度农机化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与2某某年农机化工作思路

  (一)2某某年度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稳步推进,完成年度购置补贴国补资金1875万元,国补资金使用比例42%,实施进度全市排位第七名。开展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拖拉机(变型机)实行强制保险制度,年审车辆56台,确保了农机安全生产。扶持果业专业合作社9家,建设市级农业机械化示范区2个,落实组建财政“以奖代补”二级农机维修中心2个,年度内争取市级以上各类农机化发展项目资金497万元,较好地完成了上级农机部门和县委、县政府各项工作任务。

  (二)存在问题1、局机关人员老化,缺岗现象严重,无专业技术人员。2、农机安全监理站人员经费5%差额拨款,造成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保障困难。3、租用的办公场所,基础设施差,农机一站式服务大厅建设滞后。

  (三)2某某年度工作思路

  以党的某某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若干意见》,围绕实施“六大战略”和建设新的奋斗目标,努力在调整农机装备结构上下功夫,在拓展农机化应用领域上挖潜力,在提高农机组织化程度上求效益,在发展农机服务组织上壮实力,在平安农机建设上保稳定,促进全县农机化持续健康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实施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争取更多的农机补贴资金,最大限度地满足辖区内群众购买农机的需求,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完善好县农机“一站式”服务,完成好省、市下达的2某某年度绩效考评工作任务。

  二是全力开展农机示范区建设。围绕我县果业主导产业建设好2个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基地),同时,兼顾其它产业机械化进程需要。

  三是扶持发展农机合作组织,县级培育1个注册资金1万元,农机净资产5万元以上的农机协会。争取组建净资产2万元以上乡(镇)农机合作社15个,发展净资产1万元以上农机大户3个,逐步实现县有农机协会,乡(镇)有农机合作社,村有农机大户,户户有农机的农机化目标。

  四是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完成2某某年上级下达机检年审,统保交强险,平安农机示范乡(镇)建设任务,全年不发生农机安全死亡事故。

  五是做好农机化技术服务培训推广工作。完成好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建设任务,组织好农机化专业技术培训推广,构建好农机市场销售服务网点。

  六是全力完成好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关于推进我县农机化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党的某某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从6个大的方面,全面部署了新一轮改革措施,吹响了全面推进改革,打一场改革攻坚战的集结号,特别是《决定》有关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制,赋于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改革农业补贴,土地户籍制度,让广大农民共同现代成果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为推动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力。

  农业机械化肩负着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推动农业生产关系调整完善支撑引领农业现代化的历史重任;作为农机系统工作人员要结合我县农机行业特点认真贯彻《决定》的重大决策布署,强化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千方百计破解制约我县农机化科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不失时机地推动我县农业机械化“全面、全程、高质、高效”的发展,争取在22年我县林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到7%,基本实现果业,种植业机械化,协调推进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农业现代化进程,共同现代化成果,按照新形势新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坚持走“农民自主、市场引导,政府扶持,社会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率”为主要特色农机化发展道路,要结合实际科学谋划农机化改革发展具体措施,围绕建设现代生态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目标任务,培育新型农机化人才,改革创新农机化扶持政策,不断提高农机具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最大限度

  满足农民需求,最大限度解放发展农业生产力,最大限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要充分结合我县农机化工作实际,着力解决农机化发展的两大制约因素;《决定》对于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进行了布署,当前我县农机化发展过程中主要面临着土地和资金,两大制约因素,《决定》实际上就是从土地和资金方面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大方向。

  农业机械化要求农业的规模经营,要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就需要流转大量的土地,流转土地规模大,所需的资金量就会越多。因此,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是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出路,搞好农村土地的调查摸底,登记造册确权发证对于促进土地合法,自愿有偿流转和规模经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如果按《决定》要求土地承包经营权作抵押和担保物这政策得以顺利实施,就能较大程度上缓解农户的购买农机器资金压力,进而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特别是我县丘陵山区以柑桔果业为主导产业的农业县,农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还比较低,要实现我县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目标任务就要着力解决好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和农机化资金投入机制,解决这两大制约因素,才能加快推进我县农业机械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关于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1、关于我县农村农业工作的目标定位,思路理念,建议到22年将我县建设成农业产业特色突出,经济效益明显,结构合理安全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初步实现农产品生产机械化,农产品加工工业化,农产品销售电子商务信息化,构建以柑桔果业为主体的农、林、牧、渔、禽业比例协调生态循环利用,共生发展的生态农业。把打造成东南沿海发达经济区域的农特产品供应基地。

  2、具体措施举措

  主要以规划创建现代生态果园为载体;重点解决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投入融资体制机制问题。

  3、明年今后要推进的重点项目

  1、农机化方面主要是要构建我县农业机械化市场服务体系,重点是农机销售市场和农机维修服务市场平台建设。

  2、全县的重点,我个(217年最新农业调研报告范文)人认为要结合柑桔黄龙病防控工作为契机,调整我县的农业产业结构,搞好病虫危害严重淘汰果园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以推进生态果园创建为重点项目,要规划制订现代生态果园的验收标准,采取政府主导规划,群众主体实施。部门联合推进,项目示范带动,以补代奖的验收方法循序推进现代生态果业建设。

  五、关于对县委、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树立以工作业绩考核评价使用干部的用人导向机制,激发领导干部做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from最新217年关于农业农村工作调研报告来自学优网end#2、改革调整财政保障体制机制,建立责权、事权与财政相匹配的财政分配机制。统筹兼顾将弱势困难单位,人员经费和必需的公用经费纳入县级公共财政预算的保障范围。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避免政府部门行政执法的趋利性导向,注重行政执法的社会效益,维护社会公平、公正。

  农业农村工作情况调研报告3

  219年,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精神,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举措,推动农

  业农村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2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不断强化绿色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引领,制定22年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工作要点。

  一、积极推进农业绿色生产,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

  (一)优化种养业结构。立足水土资源匹配性,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在长江流域和黄淮海地区发展大豆、油菜及花生等油料作物,促进地力培肥和种养循环发展。巩固东北冷凉、西北风沙干旱等非优势区玉米结构调整成果。加强优质牧草生产基地建设,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重点实施粮改饲面积12万亩以上,建设高产优质苜蓿基地1万亩。(部种植业司、畜牧兽医局分别负责)

  (二)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建立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制定修订农兽药残留标准11项,其他行业标准2项。创新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创建一批标准化基地,推广一批粮油和经济作物生产全过程高质高效技术模式。实施对标达标提升行动,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生产经营主体按标生产,有条件的可申请良好农业规范认证。鼓励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整建制推行全程标准化生产。(部监管司、种植业司分别负责)

  (三)发展生态健康养殖。继续实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在至少1家养殖场开展试点。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家以上、健康养殖示范县5个以上,重点发展池塘工程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稳步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积极发展深远海抗风浪网箱养殖和盐碱水渔农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鼓励发展碳汇渔业,支持深远海养殖业发展。(部畜牧兽医局、渔业渔政局分别负责)

  (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建立生产者自我质量控制、自我开具合格证和自我质量安全承诺制度。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培育打造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开展国家农业品牌营销行动,继续发布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启动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减少农产品流通损耗。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定格、网格定人、人员定责”的网格化管理,增加产地、“三前”环节、禁用药物抽检比例。(部监管司、市场司分别负责)

  二、加强农业突出环境问题治理,净化产地环境

  (五)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深入实施化肥减量增效行动,确保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以上,保持化肥使用量负增长。选择3个粮棉油生产大县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试点,集成推广水稻侧深施肥、玉米种肥同播、小麦一次性施肥等高效施肥技术,示范带动全国化肥减量增效。持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农企合作,科学制定大配方,推进配方肥落地。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实施范围向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区域倾斜,试点作物从苹果、柑橘、蔬菜、茶叶向其他具有地方特色、节肥潜力大的园艺作物拓展。(部种植业司牵头)

  (六)持续推进农药减量控害。深入开展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确保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以上,保持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实施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行动,继续创建1个绿色防控示范县,推广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等绿色技术和新型植保机械,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在粮食主产区和果菜茶优势区,打造一批全程绿色防控示范样板,带动农药大面积减量增效,力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以上。加强农药安全使用监督检查,加大违规使用农药问题的查处力度。(部种植业司牵头)

  (七)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基本完成大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建设。组织开展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建设情况核查,确保配套率达到95%以上。持续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先行将1个左右具备条件的非畜牧大县纳入实施范围。健全畜禽粪污处理利用标准体系,鼓励发展收贮运社会化服务组织,探索粪肥运输、施用引导激励政策。(部畜牧兽医局牵头)

  (八)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以东北地区为重点,持续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建设一批全域全量利用重点县。成立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专家组,指导开展技术示范、模式集成,提升农作物秸秆科学利用水平。建立全国秸秆资源台账,探索搭建国家、省、市、县四级秸秆资源数据共享平台,为实现秸秆利用精准监测、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部科教司牵头)

  (九)深入实施农膜回收行动。出台《农用薄膜管理办法》,建立全程监管体系。积极贯彻落实地膜新国标,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禁不达标地膜流入市场、铺进农田。建设一批农膜回收重点县,推广应用标准地膜,推进机械化捡拾、专业化回收。持续开展地膜残留例行监测,掌握农田地膜残留量、使用量、回收量等。试验示范全生物降解地膜。(部科教司牵头)

  (十)探索开展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会同生态环境部制定印发《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情况监测调查。落实《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指导意见》,探索开展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试点。支持各地探索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模式,合理划分生产企业、经营单位、使用者的回收义务,鼓励使用者主动回收农药化肥包装废弃物。(部种植业司牵头)

  (十一)强化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围绕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健全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作物,坚持治用结合,在轻中度污染耕地推广安全利用技术,对重度污染耕地实施种植结构调整,全年治理面积5万亩左右。(部科教司牵头,种植业司参与)

  三、强化农业资源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十二)继续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利用。继续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坚持轮作为主、休耕为辅。逐步退出地方积极性不高、试点效果一般、三年试点到期的休耕任务。以东北玉米主产区为重点,启动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推广秸秆覆盖还田免(少)耕播种等关键技术,面积达到4万亩。继续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开展耕地质量监测评价。(部种植业司、农田建设司、农机化司牵头,计财司参与)

  (十三)加快发展节水农业。以玉米、马铃薯、棉花、蔬菜、瓜果等作物为重点,大力推广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集雨补灌软体集雨窖、全膜覆盖、半膜覆盖等农业旱作节水技术,提高天然降水和灌溉用水利用效率。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完成2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在华北、西北等旱作区建立高标准旱作节水示范区22个,辐射带动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大面积应用,示范区水分生产力提高1%。(部种植业司牵头)

  (十四)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管理,推动完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与抢救性收集。落实珍稀濒危水生生物拯救(保护)行动计划,新建一批原生境保护工程,提高重要物种资源保护水平。规范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行为,会同

  相关部门严厉打击野生动物违规交易。(部科教司、渔业渔政局、长江办分别负责)

  (十五)强化渔业资源养护修复。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健全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标准、评估体系。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常年禁捕,做好渔民退捕工作,探索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体系。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不断压减海洋捕捞强度,持续推进减船转产,推动沿海省份全面开展限额捕捞试点,规范有序发展海洋牧场。组织实施“中国渔政亮剑22”系列专项执法行动,持续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和“绝户网”。(部渔业渔政局、长江办分别负责)

  四、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改善村容村貌

  (十六)整治提升村容村貌。以干干净净迎小康为主题,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指导各地在着力清理环境脏乱差、提升村容村貌的基础上,着力引导农民群众转变不良生活习惯,养成科学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健全长效保洁机制。以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县推进工程,统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指导地方建立完善问题投诉反馈和发现整改机制。(部社会事业司牵头)

  (十七)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指导各地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进一步提升农村改厕质量和成效,东部地区、中西部城市近郊区等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基本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做好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财政奖补政策组织实施工作,加强调查研究,推动奖补政策更好落实落地。组织相关部门、专家、企业等各方力量,推动农村三格式户厕建设、运行维护以及村镇集中下水道收集户厕建设等规范编制。(部社会事业司牵头)

  (十八)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积极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分类推动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积极开发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产品,大力发展休闲采摘、观光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提供观光农业、游憩休闲、生态教育等服务,打造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部社会事业司、乡村产业司分别负责)

  五、强化统筹和试验试点,夯实农业绿色发展基础

  (十九)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在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试点县,探索建立绿色农业技术、标准、产业、经营、政策、数字体系,集中连片开展绿色种养技术应用试验,建设一批农业绿色发展长期固定观测试验站,总结不同生态类型、不同作物品种的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模式。组织举办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工作研讨班。(部规划司负责)

  (二十)统筹推动重点区域农业绿色发展。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指导长江经济带省区扎实开展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持续做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水产养殖尾水有效处理或循环利用;强化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加大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力度。指导推动沿黄省区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发展节水农业,推行绿色生产方式,调整农业结构,配合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部规划司牵头)

  (二十一)加强农业绿色发展基础性工作。启动《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221—225年)》编制工作。加强《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重点工作调度,加快推进目标任务落实,相关情况报党中央、国务院。组织召开农业绿色发展研讨会,发布《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

  219》。继续以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为重点,开展农业资源台账建设。完善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体系,推动将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更名为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部规划司牵头,有关司局、中国农科院参与)

  分享赏

  0

篇八:分区分类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内容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根据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要求,近期专题对我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思路和工作重点等问题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在合肥4个城区中,包河区农村区域最大、农村人口最多,目前全区仍有100多平方公里的农村区域和近10万农民,是全市城区农村面积和农业人口第一大区。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为统揽,加快推进农村经济融入城市经济,农村形态转化为城市形态,广大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区域延伸,“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快速推进,农业生产区域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基础格局。二是生态休闲旅游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春色滨湖旅游节、大圩葡萄节和龙虾美食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在全省创响旅游农业品牌。全面开展绿化大会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日趋良好。大圩镇先后荣获“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安徽省首批农家乐示范点”、“安徽省生态建设示范点”、“安徽省环境优美乡”等称号。三是新农村建设全省领先。“徽派风格、现代水乡、生态果园、都市农庄”的新农村建设彰显特色,沈福、磨滩、董城等10个村被评为省、市示范点,大圩镇荣获“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称号。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专项行动,实施文明乡村建设四年规划,村容村貌显着改善。四是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加快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形成葡萄、蔬菜、瓜果、苗木、花卉、龙虾等六大优势产业。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全区主要农产品均被认定为国家或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坚持以项目开发推动结构调整,大圩土地整理、牛角大圩农业综合开发等重点项目加快实施。但对照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高标准、高要求,我区都市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农业发展正处于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的转型期,方式上存在着粗放农业与精致农业共存的现状,区域上存在着点线基地现代农业与区域传统农业反差的矛盾;农村

  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组织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薄弱、水环境污染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需求;农民市民化转型进程相对缓慢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矛盾日显突出。

  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构建与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相适应的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和新型城乡关系,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下一步重点实施6大工程:

  一是实施生态建设工程。

  适应滨湖大城市建设对环境容量的高标准要求,把都市农业作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生态板块,加快建设以湖区文化为特色的生态服务高地,努力把包河建设成为中国最美的湖区。继续深入开展“绿化大会战”,大力实施“五个一”工程,彰显包河区“滨水生态、绿色氧吧、城市花园”的特色与亮点。加强区域内水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入巢湖河流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加大治污力度,强化重点污染企业治理,做到达标排放;推进十五里河、塘西河、巢湖沿岸的人工湿地和生物净化设施建设,逐步在集中居住点推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狠抓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争创国家、省级农业标准化品牌,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引导城乡广大群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培育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

  二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南部农村区域延伸,加快农村电#、供水管#、信息#络、商业#点建设,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加强农村公路与城市道路对接,加快推进村庄内部主次干道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形成结构合理、方便快捷的交通#络。以大圩土地整理项目、牛角大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万亩大圩防洪达标工程、大小张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抓手,推进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供排水、防洪防涝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继续实施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加快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彻底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三是实施村庄整治工程。

  全面启动文明乡村建设四年规划,深入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实施“六清理三绿化”活动,切实改变中

  远郊腹地农村、城郊结合部和城中村“脏乱差”面貌,力争通过2年时间的努力,全区所有行政村都建成文明乡村,实现“沟渠净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路灯亮化、墙面美化、卫生洁化”的目标,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的工作机制得到有效完善,形成环境整洁、秩序井然、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的村居新面貌。

  四是实施农业园区工程。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园区化,不断提高农村产业发展的集聚度,逐步形成集群化、特色化、生态化的农村产业发展新格局。在产业发展上,加快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以发展设施农业为重点,推进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等农业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同时加快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比较效益。在发展方式上,以引导农民流转土地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发展重点上,重点抓好东大圩、牛角大圩、马圩以及大张圩等4个圩区功能开发,根据各个圩区的产业特色,东大圩着力打造“滨湖后花园”和“中国最美的湖区都市田园”;牛角大圩结合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绿色设施园艺种植业和高端服务业;马圩以绿色港湾公园建设为龙头,建设集人居、度假、游憩于一体的生态水岸公园。义城镇大张圩以万亩速生林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林种林养经济,着力建设市民休闲度假的天然氧吧。

  五是实施旅游营销工程。

  从营销包河的战略高度,深度挖掘区域农业旅游文化资源,打响“春色滨湖旅游节、大圩葡萄节和龙虾美食文化节”三大节庆旅游品牌。突出城市居民需求,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做文章,进一步完善旅游景点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注重开发农业休闲娱乐、观光垂钓、采摘体验等旅游产品,延伸开发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和礼品,丰富提升乡村旅游的内涵和品位。突出宣传滨湖、营销包河,通过旅游节庆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游客走进滨湖,感受包河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和强势崛起的发展潜力。

  六是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加快农民素质提升,加强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建筑业、商贸服务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让失地农民接受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的洗礼,把农民逐步转化为农业产业工人;加强与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的联系互动,直接为农民群众提供信息、技术、营销等服务,提高农业生产

  和营销水平;通过宣传引导、教育培训和培育典型,切实提升农家乐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旅游接待的层次和水平;培育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协会组织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服务,延长农业产业的链条,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组织化程度。

推荐访问:分区分类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 分区 调研报告 推进

版权所有:新维文档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新维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新维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5034171号-1